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数几个遗址中出土的几件可疑纸状物来否定和改写历史定论的轻率做法,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任何重要发现的孤例都可能有例外,要做如此严肃的历史结论,科学工作者必须慎之又慎,在没有掌握充分而可靠的证据之前,切忌下任何断然的结论。
纸,作为书写材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相传中国上古曾有过结绳记事的时代。那时,连文字也不曾有,更谈不上书写文字的纸张了。商、周时代文字已经成熟,可还不曾有纸,我们的祖先就想出了各种记录文字的办法。他们起初是把文字镌刻在乌龟的腹甲和牛、羊等动物的胛骨上。刻在这些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春秋战国以后,我们的祖先又开始使用新的记载文字的材料———简牍和缣帛。简牍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较宽的叫做竹牍或木牍。简的长度不一样,有的长三尺,有的只有五寸。经书和法律,一般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简上。写信的简长一尺,所以古人又把信称为“尺牍”。
面对考古界就蔡伦是否为造纸术发明人提出质疑一事。国内首家纸文化博物馆———陕西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的高尚馆长认为,直至目前,尚无人能完全证实蔡伦不是我国造纸术发明人,而造纸术不管是蔡伦受前人启示借鉴,还是独创,他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都是功不可没的。高馆长说,不管哪一种观点,都要靠史实来证实。允许有争议,但争议需要古文献、考古挖掘来做充分的考证。就目前资料来看,蔡伦之前,尚没有加工植物纤维制成的纸浆,而蔡伦是有意识采用植物纤维来加工纸浆并规模生产的。而且,考古工作也可能会出现纰漏,比如在西汉的遗址上,也有可能出现东汉时期的物品,要证实其年代,还需要做细致的工作。高馆长称,此前,灞桥纸曾被作为我国最早的纸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后来由于缺乏史实依据,又从博物院撤了出来。所以虽有文物出土,提出观点前也应进行严谨的论证。
2。张大千究竟是功还是过在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加起来约一年多。
当时,关于张大千如何“破坏了敦煌壁画”的种种流言蜚语,曾多次见诸报端。官方也曾一再地对张大千进行“查办”,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就曾给张大千打去措辞严厉的紧急电报:“对于壁画,勿稍污损,免滋误会”,以示“严重警告”。接着,大批的国民党军统特务“奉命”对张大千实施“严密搜查”,结果一无所获。
50年前的公案后来,甘肃省参议会立案控告张大千,说他“借名网利,破坏敦煌古迹”。而且,他们还要求甘肃省驻南京的中央立法委员与监察委员也要对张大千进行“提案弹劾,就近查究”;要求南京政府对张大千“予以严办”,“以重历史文化而儆效尤”。最后,“最高法院”宣判张大千“无罪”。
在敦煌藏经洞发现和敦煌学诞生百年纪念之际,某报一篇长篇报道的刊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张大千是否破坏了敦煌壁画,也就成为了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这篇报道里说:“罗华庆在回答记者询问时指出,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他首先剥去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而盛唐壁画因前人覆盖时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划得面目全非。”“如此典型的被他剥损壁画的石窟还有第108窟、454窟等。”报道确定,“这些壁画的剥损是张大千所为”,而张大千这样做,不算是一种考古性质的举动。报道最后感叹说:“100年前,王道士为了整修莫高窟而向外国人出卖藏经洞文物,相隔40年,张大千一面宣扬敦煌艺术,一面却为了个人私欲随意剥损敦煌壁画,这是愚昧时代的两个悲剧。”对此报道,罗华庆认为是“有失偏颇”的。罗华庆说:“在接受该记者采访时,我只是说:”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张大千剥损壁画的行为是一种破坏。‘他的言下之意,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张大千剥损壁画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他并不是敦煌的“罪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永翘则认为,该篇报道不但没有“证实和揭开这个历史谜团”,反而颠倒了黑白,混淆了是非,用流言代替历史真实。这位张大千故乡的专家曾历经数年,行程万里,查档无数,对此问题作过全面的调查研究。“无数不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张大千先生是清白的、无辜的,他没有破坏敦煌壁画”。“他对于敦煌艺术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张大千是有功的,他是研究敦煌壁画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一人,他对弘扬、传播敦煌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张大千持非常肯定的态度,这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张大千是敦煌罪人”的说法是截然相反的。她认为,国内的敦煌学在不断的发展研究当中,粗略地划分可以分为三期:早期以张大千、黄子云、何正璜、鹤昌群等画家、专家教授为代表;解放后以常书鸿、段文杰等人为领衔人物;80年代后则是金维诺及更为年轻的研究人员。她说敦煌莫高窟是“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是“古代学术的海洋”,凭一己之力是无法研究敦煌学的,它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故此,她认为,张大千功不可没,正是他和后来的敦煌学权威常书鸿完成了交接。那么,最近关于“张大千破坏壁画”的消息是由何而来的呢?樊锦诗认为,这纯粹是听了“传说”,“我们敦煌研究院的人绝不会说张大千破坏了壁画。”她说,早在40年代,曾有“张大千破坏、偷盗壁画”的说法,最后闹到南京的“最高法院”,结果判定张大千“无罪”。现在这一说法,不过是“旧瓶新酒”罢了。如何解释现在敦煌壁画上遭破坏的痕迹呢?樊锦诗说,1965年她来敦煌时,莫高窟尚处于缺乏管理的状态,“乱得很”,更何况在40年代。当时,这里还曾用作马鸿逵骑兵的马厩;张大千来临摹壁画期间,人员进出很杂,谁也不能肯定说被毁坏的壁画就是张大千所为。樊锦诗一再强调,张大千至今留下的明显痕迹,只是对洞窟的编号,而编号是研究工作必须做的,现在他们研究人员也会给洞窟重新编号。她同时赞叹说:“他编号的书法雄浑有力。”
3。包公墓在何处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他出生于999年,曾任州、县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病逝于1062年,终年64岁。包拯在一生仕途中,为官刚正不阿,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蹙额敛手。他任开封知府时,民间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包公写有《包孝肃奏议》,主张让百姓“衣食滋殖,黎庶蕃息”,“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包拯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转衰的阶段,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屡次兴兵南犯,宋朝统治者却只求歌舞享乐。包拯主张对外选将练兵,广储粮食,以抵御外侮;对内抑制宦戚特权,选用贤俊,广开言路,整饬吏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戚。他严格执法,铁面无私,敢于摧权折贵,为民伸冤,因此深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赞扬,称他“其声烈表爆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内外皆不以其官称,而呼之为“公”,民间誉为“包青天”,可见包拯在世时,人们对他的拥护和爱戴。生前如此,死后亦如此,因此包公墓即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巩县志》载,包拯墓在“巩县西宋陵”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版《河南通志》皆在此记载。“巩县西宋陵”即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北宋王朝9个皇帝的陵墓,习惯称“巩县宋陵”,其中世人熟知的陪葬真宗陵侧的一座高约5米的圆形冢墓就是包公墓,这是人们原来普遍的看法,“巩县宋陵”也因此成为极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但十几年前,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坝发掘出了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长子包绍夫妇墓、次子包绶夫妇墓、孙子包永年墓,淝水岸边出土的墓志铭确凿地记述了包公的生平,补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实,也确切证实了此墓为包氏族墓。
为什么一个包公有两座墓,合肥包氏族墓为包公墓,这是有确切史料记载,那么巩义市的包公墓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巩义市包公墓是人们的臆断吗?或者陪葬真宗陵侧的包公墓另有他意?认为巩义市包公墓是主观臆断,似乎不能妄加定论,因为巩义市包公墓从明嘉靖三十四年开始,清顺治以后各时期《巩县志》均有记载,至少经历五六百年,说明巩义市包公墓从明代就已存在。那么,巩义市包公墓究竟修建于何时?里面埋葬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修这座墓呢?这是人们至今尚无法解开的谜。
两座包公墓之谜尚未解开,而合肥包公墓的发现,又给史学家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据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包公本人是“皇舅”,这是鲜为人知的。另外,在合肥包公墓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一座较大的封土堆,高约4米,底径10米,整个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妇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米,都是清一色的生土,可知这是一座典型的“疑冢”。为何设此“疑冢”呢?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去解开的谜。
4。麦哲伦是怎么死的麦哲伦是欧洲伟大的航海家,他曾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作一次环球航行,但没有获得批准。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后来他移居到西班牙,并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允许和资助。
公元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向西面进发,他们从圣罗卡启航后,穿越了大西洋,又沿南美洲大陆的海岸南下,穿过后来被命名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至1521年4月7日抵达菲律宾的宿务岛时只剩下3条船了。现在,每当我们提起麦哲伦时,马上就会联想到他带领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壮举。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注意到,麦哲伦本人并没有完成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航海,他在途中的一次激烈战斗中丢了性命。至于麦哲伦究竟是怎么死的?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麦哲伦干涉岛上的内讧,在一次战斗中被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当船队西行来到现在的菲律宾群岛时,麦哲伦发现群岛上的两个小岛正为一些事务发生争执,于是他想通过插手两个部族的械斗,从而达到控制这块美丽富饶地方的目的。但是,当麦哲伦他们在帮助一个部族进攻另一个部族时,吃了大败仗。麦哲伦被活活打死,他的助手卡诺带领剩下的两条船逃离了这个群岛,向东南方行进,越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西航回国。
二是认为麦哲伦是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持此说法者认为,麦哲伦经过长期的旅行后,已没有食物可吃,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远征队到达了拉德隆群岛。他们发现了菲律宾群岛,在这里同菲律宾土人发生了冲突,麦哲伦最后战死了,其他几名船长也被杀害了。从实际情况来看,因饥饿而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三是认为麦哲伦在岛上进行侵略活动,被当地居民杀死。当麦哲伦一行来到宿务岛时,富庶的岛屿立即引起了麦哲伦的极大兴趣,他决心把这个异国的岛屿变成西班牙的殖民地。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下,麦哲伦动用武力强令当地的酋长胡马波纳皈依基督教,并让他起誓服从于西班牙国王。离宿务岛不远的马克坦岛上小酋长拉普拉普对胡马波纳的卑鄙行径恼怒万分,发誓要杀死一切投降者,并对麦哲伦的警告不屑一顾,声称他不会放弃原来的信仰,并且也决不听从入侵他的国家的陌生人的任意摆布。麦哲伦得知后,愤怒到了极点,当即决定派兵攻打马克坦岛。恣意妄为的麦哲伦认为对手不过是一群草寇,因而没有让经验丰富的军官参战,同时也拒绝了降服于他的几位其他部落的头领提出的帮忙的请求。他匆匆召集350名志愿者,其中大多为缺乏作战经验的士兵、普通水手、厨师、侍从等,便气势汹汹地扑向了马克坦岛。谁料到,拉普拉普手下的人都是些骠悍善战的勇士。结果,马克坦人把这些西班牙航海者杀得大败,麦哲伦本人及其7名随从在激战中被杀。
麦哲伦究竟因何而死,目前看来还难以达成共识,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
5。哥伦布的字谜图从欧洲西南航行到亚洲的设计者、美洲的“发现者”哥伦布,是中世纪最后一位冒险家,也是近代第一位航海家。他的思想和实践是时代的产物,是科学知识、神秘哲学和神学的混合物。
我们从哥伦布在各种文件上所作的奇特而神秘的签名中,可窥见其上述特点。他的签字形式和内容像一个神奇的斯芬克司,使人产生无数的猜测和联想。从欧洲西南航行到亚洲的设计者、美洲的“发现者”哥伦布在1498年出现的一份哥伦布签署的继承书上,这位航海家具体描述了其7个字母的签名形式:“唐。迭戈,我的孩子,或是任何继承这一继承书的孩子,当你接到并拥有它之后,要以我的签字方式签名,我现在已习惯这种签字方式了,即:在X上面写下S,在M上面写下罗马字母A,在A上面再写下一个S,最后,在希腊字母Y上面写下S,并按我现在这样加上直线和圆点;这就像我的签字了,这种签字我写下了许多,但是这一个最好。”
据美国学者莫里逊的估计,在现存的各种文件上,哥伦布采用这种形式的签字,多达45次。这究竟含有什么意义呢?是基督教神学象征物,还是神秘的哲学符号?哥伦布签字时,总是分别在3个S两边各加一个圆点,而其他字母两旁则不加。同时,哥伦布在继承书文本中特别讲到了这些圆点,即斜线符号。此外,S这个字母对哥伦布有特殊的意义:在他读过的一些书籍的旁注中,经常单独写有S这个字母。我们还应注意到,哥伦布的签字形式表现为严格的几何图形,即把XS、MAS和YS上下严格对齐,这样整个签字形式明显构成三角形状,这个字谜图如下:。S。。S。A。S。XMY:XPOFERENS。对此,不少学者根据中世纪末期欧洲文化传统和哥伦布的思想文化修养,作出各种解释和猜想。这个字谜图的三角形状使有的学者推测,对《圣经》作出神秘解释的希伯莱神秘学说对哥伦布的影响。
例如,毛里塞。戴维在他的《谁是哥伦布》一书中,为了论证哥伦布是希伯莱人,就把这种字母三角阵式的签字解释为一句宽慰哥伦布犹太人心灵的“珈底什”(Kaddish,犹太人每逢礼拜或为死者哀悼时,祈求上帝的祈祷语)。
此外,1927年在里斯本,莫塞斯。贝。萨瓦特。安萨拉克在《安里斯托瓦尔。哥伦布签名释义》一文中,把哥伦布签名中的意思解释为“万军之主、神圣和惟一的上帝”。尽管在希伯莱文字母“迪英”和哥伦布所写的“Y”的独特形式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但是这不能证明他懂希伯莱文。
此外,还有的学者以哥伦布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依据,从其基督教信仰方面入手,研究其神秘的七字母字谜图。
众所周知,在中世纪欧洲,由于教会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一切文化活动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以神为宇宙中心的天主教会世界观主宰了旧大陆。在这种“上帝”的文化熏染下,哥伦布的言行必然抹上鲜明的宗教色彩。史实表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探险活动,有其明确的宗教目的,这就是为基督教的扩张效劳,其思想掺杂了中世纪骑士式的护教精神。他在第一次美洲航行日记中,就曾表白:“陛下,您们都是天主教徒。诸位贵族天公都是虔奉神圣的基督教信仰者,并推动其传播,都是穆罕默德派与其他偶像崇拜的异端的仇敌,决意派遣我,克里斯托福。哥伦布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
根据哥伦布虔诚的基督教思想,美国学者莫里逊推测认为,其7个大写字母相应是7个词语的缩写略语ServusSumAltissimiSalvatorosXpistosMariaeYibs。意思是:“我是圣母玛丽亚的儿子,最崇高的救世主基督的仆人。”最后一行是用希腊拉丁体表示哥伦布的教名。字谜图突出说明哥伦布在非基督教地区肩负传播基督教的重要使命。但是,各个学者对哥伦布的奇特而又神秘的签字形式所作的不同解释,只是依据有限的史料,尔后进行揣摩、猜测而得出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