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乘圣者所有的觉悟,既都不得称为菩提,为什么经说有声闻、缘觉、菩萨
的三种菩提?当知这是站在菩提的平等相上讲的。由于菩提是觉悟,三乘圣者既
都得到觉悟,所以得统称为菩提。但约殊胜的意义说,唯有无上菩提,才得真正
称为菩提。因唯证得最高无上菩提,才能完成四智,在没有到达最高无上菩提时,
四智决不能圆满完成。所以约菩提的殊胜义说,唯以四智为体。四智中的妙观察
智,二乘可得部分的成就,至于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二乘根本没有
成就的。真正完成四智菩提的,唯佛与佛乃得究竟圆满,所以唯有完成四智的最
高佛陀所得觉悟,才能真正称为菩提。而这无上菩提是以四智为体的,所以二乘
的觉悟,不得名为菩提。

    菩提是觉悟,而以无漏慧为体,无漏慧即别境中的慧心所,所以菩提亦有它
的相应心所,亦即与四智相应的心所。在有漏位上,讲到吾人的心识活动,有所
谓心所相应:如第八识有五个心所相应,第七识有十八个心所相应,第六识有五
十一个心所相应,前五识有三十四个心所相应。到了佛果菩提所完成的四智,是
由八识所转成的。有漏的八识既有相应的心所,无漏的四智自亦有其相应的心所。
所以不论四智中的哪一智,决不是孤单的独立的。有漏八识相应的心所,有或多
或少的不同;无漏四智相应的心所,却是同样的各有二十一个心所相应,就是欲、
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作意、触、受、想、思的五遍行;再加上信、惭、
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的十一善心所。四智
菩提所相应的,不出以上所说的二十一种心所,是为菩提相应之义。

    二、菩提心:菩提的意义,本还有很多可说的,现姑止此,继续来讲菩提心。
这里所讲的心与平时所讲稍有不同,既不是血肉组成的肉团心,亦不是通常惯说
的虚妄分别心,而是作为一种希望、愿望、欲求来讲的。佛法通常讲到欲,都是
指不好的说,而加以呵斥的,但一讲到善法欲,就不是不好,而为修学佛法者不
可缺少的了。如果没有善法欲,就不会去追求解脱,追求无上菩提,有了这善法
欲,自会热烈的向这方面去追求。所以菩提心的心字,是希望欲求之意,亦即立
志之意。我们不论做什么事,必须具有欲求愿望,唯有以此为动力,才可完成自
己所要作的事。世间普通事尚且如此,我们要想完成无上菩提,如没有崇高愿望,
热烈欲求,怎能达到成佛目的?然这自体,就是五别境中的欲心所,而这欲心所
即为发菩提心的心字之正当解释。不过还得知道的,就是别境中的欲心所,在有
漏的凡夫位上,是通于善、通于恶、通于无记的三性,唯此菩提志愿欲,在一开
始发起时,即为有漏善法之随顺无漏法者。要知为了求得无上菩提而发生这愿欲,
本着这愿欲向着所要到达的目标前进,那大乘佛果所有的无尽功德法,皆由此欲
心所之所生起的。所以菩提心的这个心字,我们是不可予以忽视的。

    三、发菩提心:菩提心已讲过了,现在继续所要讲的是发菩提心,而此四字
的中心在一发字。发是发起或发生的意思,就是发起或发生这一念菩提心。说到
发心,很广泛的:如发心念佛,可说发念佛心,发心持咒,可说发持咒心,发心
诵经,可说发诵经心,发心参禅,可说发参禅心,这在佛法的修持方面说;若就
世俗来说,发心求财,名为发求财心,发心做官,名为发做官心,发心求名,名
为发求名心,发心求知,名为发求知心。而且你发了什么心,必然去做什么事。
所以论说:“如人贪名宦者,发求名宦心,修登名宦行;若贪财宝者,发求财宝
心,作营财宝行。凡人欲求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
发菩提心,修菩提行。”

    唯此求证无上菩提的心愿,究竟要怎么样方能发起?详细而言,自亦可从多
方面说,现在且简单的略说两种:一、内在的自性发:吾人的内心本来具有菩提
的觉性,但它在为烦恼之所蒙蔽的时候,觉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发生强有力的
作用。如人在有病的时候,运动的精神必然是提不起来的。虽在烦恼迷惑动乱不
安的状态中,但菩提的觉性仍然存在,并未因此而消失掉。但欲离此动乱不安之
相,则非证得佛果菩提不可。有了这一念要成佛的心,当知这就是内在的自性发
菩提心。二、外在的资助发:或有人说,内在既可发菩提心,为什么现在不见众
生自发?由于没有外缘的资助。什么是外缘资助?就是善友与圣教。如听闻大乘
圣教,以此圣教经常的熏习,于是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是为圣教力的资助发。或
观佛菩萨的神通、道力等,使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是为善友力的资助发。

    发菩提心四字,已经逐步解说。还有上面一个劝字,再略为说明。菩提心的
发起,有的是自发自动的,能够这样,当然是最好的。但另有一些人,尽管是在
修学佛法,听闻佛法,却不能发起菩提心来。不能发菩提心,就不能度化众生。
而佛法是以度生为本的,在这情况下,就得劝导或劝勉一番,使之发起菩提心来,
所以称劝发菩提心文。原因人类根性不同,有的不经劝导、启发、开示,根本不
知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如将发菩提心的功德、妙用、利益,讲给众生听,使他们
明白发菩提心,在修学佛法上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会开始发菩提心。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自己必须发菩
提心,同时还应劝导他人发菩提心,唯有人人发菩提心,佛法始能继续弘扬,众
生始能普被救济!省庵大师深深的了解这一点,所以他老特别作成此文,来劝勉
我们每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不论僧俗男女,都需发菩提心。特别是在世乱时荒的
今日,发菩提心,确是大乘行者当前的唯一急务!


四、本文作者的史实简介

    佛教的经论,是从印度传译过来的,所以讲经说论,必然就要说到经论译者
的历史。现在所讲的劝发菩提心文,是中国的祖师所写的,不是从印度译过来的,
因而现在对于作者的史实,亦得加以简略的介绍。

    本文的作者,法名叫做实贤,字叫思齐,别号省庵,所以一般人只知道他老
叫省庵大师。他老在净土宗,素被尊为祖师之一。我曾看过两部不同的净土宗祖
师传,一部说他为第九代祖师,一部说他为第十一代祖师。我因未曾专心研究过
净土宗,亦未仔细考察净宗诸祖的历史,不能肯定他老究是第几代祖师,不过有
一点可以肯定而无庸置疑的,就是他老确实为净土宗祖师之一。

    省庵大师,是我国江苏常熟县人,俗家姓时,父亲是读书人,母亲张氏,是
个贤慧的妇人。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师出生后,即茹素不荤。其父虽然早死,但
其母亲了解他的儿子具有宿根,于是当师七岁时,就送他到常熟清凉庵,礼容选
大师为师,到十五岁正式剃度,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于当时杭州昭庆寺。师聪慧过
人,所读的经典,能过目不忘。对于世学,不但能诗,且善书法。嗣因在普仁寺,
见一僧人死亡,更为痛念无常,所以于受具后,严持净戒,精进修道,日止一食,
胁不贴席,习以为常。

    后来觉得做个出家人,不明教理是不行的,于是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玄义,
从绍昙法师学习唯识、楞严,因而对于性相二宗,无不洞明通达。学教的目的是
为实践,不是为的知识学问,在师明白义理以后,就又去崇福寺,亲近灵鹫和尚,
参究向上一着,只不过三四个月的时间,即恍然有所契悟。灵鹫禅师看他颖悟非
凡,对他极为器重,想传衣钵给他,让他做该寺的住持,可是师无意接受,不得
已,只好辞别灵鹫禅师。

    离崇福寺去真寂寺,禁足于此,解行并进。白天阅读三藏,晚上专心持念阿
弥陀佛圣号。禁足三年期满,寺众请讲法华,师乃升座开演,口若悬河泉涌,使
诸听众听了,无不深受法益,是为大师化他的开始。

    后来,为了瞻礼佛陀的舍利,特去宁波阿育王寺。原因是他觉得,不能面见
如来,实是我们业障,然阿育王寺有佛陀的真身舍利,如能见到佛陀的真身舍利,
亦不愧为做了个佛弟子。于是在己亥春,特别去阿育王寺,朝礼佛陀的舍利。据
人传说:阿育王寺的佛陀舍利非常灵验,塔内舍利的颜色,随朝拜人的虔诚程度
不同,或见白色舍利,或见红色舍利,甚或有人见到是黑色的。省庵大师去朝礼
舍利,由于他的至诚所感,不但见到舍利的上好颜色,并且见到舍利放光。因为
得到这个感应,于是他就更加发心,在二月十五佛涅槃的这天,集合很多的缁素,
举行涅槃法会,广修供养,而他自己先后五然指香供佛,且定每年佛涅槃日讲演
遗教、弥陀二经,示是心是佛之旨。

    师于阿育王寺,启建涅槃法会,与众共发四十八愿,乃有种种殊胜感应,他
老越觉希有难得,因而作这劝发菩提心文,勉励四众同共发菩提心,住持如来的
正法,化度苦恼的众生。这篇文章,写得极为生动感人,当时读及此文的,无不
受它感动得泪下如雨,愿共发菩提心,同趣无上菩提,同济三途诸苦。

    大师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寂于雍正十二年四月十四日,住世只
有四十九秋,僧腊只有二十五年。生前曾住持过很多的寺院,不特和合寺内的僧
众,并且化度很多的人群,并不如现在一般专为照料寺务的住持。最后主席梵天
寺,掩关于寸香斋,专心一意的念佛,屏绝世俗的诸缘,且限定昼夜念佛十万声。
真是一分工夫,一分成就,所以到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佛成道日,师对大众说:明
年四月间,我就要去了。及至雍正十二年的四月十二日,师又对大众说:我于十
日之前,见到西方三圣降临在虚空中,不意今日又复见到,吾大概要往生净土了。
说了这个话后,一方面将寺院内的事交代清楚,一方面到城中向诸外护告辞。当
时有位侍者,请师留下偈言,师即写下偈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
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

    说完了这首偈,师又沐浴更衣,不复再进饮食,到十四日将要中午时,面西
念佛,安然而逝。一代大德,忽然离开人世,向来亲近他的以及一般信众,自然
不免感到很大悲痛!正当大家在悲痛时,师忽开眼对大家说:你们不要难过,我
去去就来的。现在有句紧要的话对诸位说:“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这确
是一句紧要的话。站在佛法的立场上说,世间任何重大的事,都没有生死的事来
得重大。世间不论事的大小难易,都可想办法解决,唯有生死大事没有商量的余
地,亦即是说生死大事,没有他人可以替代的。平时如不依法修行,生死大事就
不能了。解决生死大事的方法,虽说是无量无边,但以念佛为最要。所以省庵大
师在临终时,遗嘱大家净心念佛。

    “沙门”是印度话,译来中国叫勤息,如常说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就是这个最好的解释。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大师是出家人,所以称为沙门实贤。
实贤沙门最后住在杭州的梵天寺,寺在杭州的凤山门外。该寺始创于宋朝,中间
曾有一段衰弱的时期,到明朝再度中兴起来。初期的梵天寺,可能是重参禅或念
佛的道场,后来寺又改为梵天讲寺,成为重于讲教的教下门庭。

    实贤大师字思齐,从这法名与字号,可以看出当年他的师父替他提名起号,
是据儒家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话来。的确,大师没有辜负他
的师父对他的期望,因从他的一生行藏中,所作所为,真正合乎他的名号,不是
假名无实的。


〖正文〗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
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
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
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
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
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
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
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
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
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
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
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
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
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
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
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
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
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
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
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此菩提心,诸善中王;
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
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
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
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
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
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
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
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
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
此恩此德,邱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
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
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
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祀不给。生不
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
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
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
心第二因缘也。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
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
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
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
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
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
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
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以彼劳
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
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
缘也。云何念众生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