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往是血本无归,有时还会搭上性命。范蠡一时想不出良策,但他是个有心的人,时刻不忘探听有关贩马的信息。终于有一天,他通过市场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常年贩运麻布到吴越一带,在商道上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的强人。于是,范蠡想出了一条运送马匹的妙计。这一天,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内容是:范蠡新组建了一批马队,时值开业酬宾,可以免费帮人向吴越地区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很快就主动找到了范蠡,希望范蠡帮他把北方的麻布运到吴越。范蠡见状,喜不自禁,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了吴越地区。范蠡在吴越很顺利地卖掉了马匹,赚了一大笔钱。如果仅凭范蠡一人的力量,他的马匹可能早就被强盗抢走了,但他借用姜子盾的势力,不但平安赚了钱,而且还帮了姜子盾的忙,姜子盾从此也和范蠡成了商场上的好朋友。做生意要学会借势,学会协同竞争,合作双赢,这就是“范蠡贩马”给我们的启示。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这种“势”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你“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而竞争又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超越自我、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基础。如果只依靠个人的力量,创造的价值必然是非常有限的,而如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靠团体坚不可摧的力量去努力,所能创造的价值一定会多得多。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做生意先不要求利,而要先学会借势。对于现代的经营者来讲,要想成就大事业,就不得不考虑与环境、社会、国家和其他竞争者的开放式合作。只有在某些方面占尽了优势,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成为最精明的赢家。
8。范蠡救子,商智尽显
钱财乃身外之物,只有懂得如何利用,钱财才具有它特有的价值,如果不能充分地利用自己拥有的钱财,那么钱财也会如同粪土一样变得一文不值。在陶邑,范蠡的小儿子出世了。由于是老年得子,他对这个小儿子宠爱有加,生怕他受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子逐渐长大成人。有一天,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将要被处死。范蠡听到后,说:“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但据传千金之家,其子可免死于市井。”随之,他让小儿子带上大量的黄金前去营救。为了避人耳目,范蠡将黄金装进一个旧坛子里,放在牛车上,让小儿子赶车前去楚国。临行在即,范蠡的长子却生气地一路跑过来,因为他听说父亲让自己最小的弟弟去楚国而没有让他去,便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之心。他来到范蠡面前,说道:“父亲,我是您的长子,家中出现了此等大事,理应由我出面去营救才是。而如今,您却让不谙世故且从小挥霍成性的三弟去,父亲您是不是认为我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孩子?”说完,就准备拔剑自杀。范蠡的妻子——西施,在一旁见到大儿子的这种举动,也感觉大儿子说得有理,于是劝说范蠡让大儿子前去营救。范蠡见夫人也这样说,只好答应让大儿子去。范蠡亲笔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大儿子,让他到楚国去求见从前的好友庄生,并叮嘱大儿子道:“到了楚国之后,把礼金和书信一并奉交给庄生前辈。而且,一切事情都要听从庄生前辈的安排,万万不可与他争辩。”大儿子点点头,接过书信,赶着载有黄金的牛车,就去了楚国。到了楚国,大儿子见到庄生,按照父亲的叮嘱奉交了黄金和书信。庄生看过书信之后,对大儿子嘱咐道:“贤侄,你父亲的书信我已看过,一切事情都交付于我就是。你现在必须赶快回家,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即使你的弟弟已经被放出来了,也不要去问是什么原因。”但是,大儿子见到庄生家里一贫如洗,心中不免有些生疑。西施听着庄生对他说的话,只是点头称是。他离开庄生家之后,并没有即刻离开楚国,而是留了下来,想在暗中窥测庄生的行动。第二天,庄生便进宫觐见楚王,说他夜观天象,对楚国不利,劝说楚王施行仁政,大赦全国。庄生是楚王重要的谋士,楚王对他非常信任和敬重,当即便答允了庄生的提议。次日,便封存国库,准备大施仁政。大儿子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而庄生一直没有动用他送来的黄金,便认为他送来的黄金做了“无用功”。思来想去,最后他居然找到了庄生家里,对庄生说:“我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二弟也就有救了,故而前来向您告辞。”庄生心中自然知道他话中有话,于是把黄金还给他。大儿子见到黄金“完璧归赵”,心中得意万分,自以为人财两全了。但是,大儿子哪里知道,庄生虽然很穷,但他一直以廉洁耿直著称,就连楚王都尊其为师,非常尊重他。对于这些黄金,庄生本来就没有动用的意思,而是准备在事成之后再悉数归还给范蠡。但被大儿子这一番耍弄,庄生感到羞辱难当。于是,他再次觐见楚王,对楚王说:“在下闻听百姓议论,说是楚王身边的大臣受了陶邑富翁陶朱公的贿赂,大赦天下只是为了他的一个儿子,而非为了楚国民众。”听庄生这么说,楚王大怒,当即下令将陶朱公的儿子先行处斩,然后再发大赦令。庄生最终,大儿子只好带着黄金和弟弟的尸首回到了陶邑。回到家中,母亲及乡亲见状都哀伤不已,唯独范蠡仰天发笑。他对大儿子说道:“我已经听说了你在楚国的行为,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不是你不爱他,而是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艰辛,所以对钱财舍不得。如果是你的三弟则不会如此,因为他自幼生活富足,从不知钱财的来之不易,所以他能一掷千金。当初,不让你去就是这个原因,如今你为了钱财而害了弟弟,这也是我早就预料到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范蠡“居官则至卿相,居家则致千金”,其智慧绝非常人所能及,自然也比常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大儿子将事情办砸,也是他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如果不让大儿子前去楚国,他便会自刎;而大儿子在经商治家方面,更胜另外两个儿子。所以,范蠡心中也没有什么遗憾。不过在现在看来,遗憾的是,范蠡智慧超人,不应听之任之,坐而待毙。以廉洁耿直闻名、就连楚王都尊其为师的庄生也不应该与晚辈过于计较,而应该大度一些、宽容一些,因为这终归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过,杀人者抵罪也理所当然。总之,“范蠡救子”确实富有哲理性、戏剧性,因而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希望人们能够借鉴。“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盈而不溢,胜而不骄”,这些都是自然的法则。如果人们只执迷于眼前的利益,不知道放弃,才是最愚蠢的行为。
9。富甲天下,好行其德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奉范蠡为商业鼻祖,其中的原因除了他经商治产“富甲天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富好行其德”。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士农工商”就是社会的等级观念。几千年来,从政治家到学者,在评价“商”的时候,几乎都异口同声带着贬义,认为商人是逐利阶层,唯利是图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历史上向来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范蠡却不然,他舍弃了越国的高官厚禄,到齐、陶艰苦创业,孜孜不倦地从事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商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目的不在于赚钱而在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也就是向世人表明他不仅能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而且还能亲自从事商业活动,经营致富。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并没有为金钱所累,在离齐至陶之际他“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后来,他在陶邑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而再次“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更可贵的是,范蠡经商从不搞垄断,他曾慷慨地传授经商治产的经验给齐国国君,帮助他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只用了三年便使齐国国富民旺。后来,他在陶邑指导猗顿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使猗顿成了当时的巨富。司马迁深为范蠡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所折服,故称其为“富好行其德”。另外,范蠡在手工业和水产养殖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说,他曾经发明制酱技术,而且还改进了陶器的制作技术,是造缸的能手,太湖地区的工匠们都尊称他为“造缸先师”。在范蠡死后,族人将他葬于陶山主峰西麓(今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后世的人们来此凭吊他和西施,缅怀他的业绩及人品,汲取他的思想和智慧。如今,在陶山南麓的范庄,仍居住着范氏的后人,他们每逢节日必到范蠡墓前洒扫祭奠。范蠡不是吴国人,但他也在无锡留下了不少传说。相传,在他隐居无锡五里湖畔时,曾教会了人们养鱼种竹的方法。无锡有好多地名都与范蠡有关,如蠡河、蠡桥、蠡园等。在太湖边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来看,范蠡确实实现了世上男人所有的梦想:在事业上,他进能立国兴邦,退能富济天下,位极人臣后能急流勇退,富贵满堂敢散尽千金;在爱情上,他能赢得天下第一美女西施的芳心,两人互敬互爱,长相厮守,高远飘逸。由此可见,范蠡的智慧和才能并非单一地反映在经商方面,而是多方面的,可谓是全才型的一代名家。
10。陶朱公商训十二则
一、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二、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三、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四、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五、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六、能讨账。勤谨不怠,取行自多。七、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八、能辩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九、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十、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十一、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十二、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子贡的经营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内儒外商,为富当仁。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贡儒商鼻祖:1。端木子贡家世
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子贡列在了中国历代富翁排行榜的第二位,紧随范蠡之后。另外,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有关子贡的传记在孔门众弟子中也是耗费笔墨最多、篇幅最长的一个。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眼中,子贡确实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人物。子贡(公元前520年~前456年),春秋时卫国人,本姓端木,名赐,亦称卫赐,又名子赣,到了立字时方取名为子贡。子贡曾在卫、鲁、齐等国做过官,他博学多才,洞察时势,能言善辩,是春秋时期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商业贸易家。他的思想作为、识见功业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位很有社会影响力的历史名人。端木氏源出黄帝。其先祖是黄帝的后裔鬻熊,周国人,曾经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谋师,祖居于河南大梁之酸枣门。鬻熊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做熊丽,次子叫做端木。端木又生了典,典以黄帝父亲的名字为姓,取名为“端木典”,也就是“端木”姓氏的始祖。端木典及其后世子孙世代为周朝大夫。一直到了西周末年,其后裔端木舒才随周平王东迁。几代之后,子贡的曾祖父端木广单被卫国聘为客卿,自此端木家族迁居到了卫国。之后,父亲端木巨又辅佐卫灵公,因“匡君泽民”被称作“卫之贤大夫”,母亲蘧氏“天性善良,仁慈端庄”,在怀有子贡的时候曾梦见有神灵赐予宝玉。因此,子贡在降生后被取名为端木赐。子贡18岁的时候,到鲁国游学,拜于孔子门下求学6年。24岁时,回到原籍,娶句氏为妻。完婚后,子贡开始随孔子周游列国,至公元前482年返回鲁国。这一年,子贡38岁。之后,他又曾受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贡开始为恩师守墓。这一守又是6年,公元前473年,48岁的子贡回到卫国,继续他的治学经商生涯。50岁时,他再一次去鲁国拜祭孔子墓,并且再度受聘于齐国,任大夫一职。公元前456年,子贡在齐国逝世,享年65岁。他的儿子端木炅将其灵柩运回卫国,葬在了今天的河南浚县大径山东南东张庄村北。子贡死后,其孙端木叔继承了祖业,但这个孙子乐善好施,不久便将万金家资散给宗族国人,以至于后来“病无药石之储,死无瘗埋之资”。由此可见,端木家族自端木叔这一代已经开始衰落了。孔子一生收了3000多个弟子,“贤者72人”,其中有10人成绩最为卓著,他们分别是:德行科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科的冉有、季路,言语科的宰我和子贡,文学科的子游和子夏。在这10个人中,又以子贡最喜爱经商。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竟至于“家累千金”,因此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见子贡当时富有的程度。由于子贡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的第一人,并且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在孔门弟子中无人企及,因此,子贡也被后世人尊奉为“儒商鼻祖”。
2。尊师重教,儒商楷模
在孔子的门徒中,子贡是非常出色的一个,与孔子的关系也甚为密切。子贡敏而好学,“闻一知二”。在《论语》中,有关子贡向孔子请教的内容是众弟子中最多的一个。其中,有子贡“问政”(即如何施政),有如何能成为“士”,有如何交友等。这些问题,孔子都一一作了回答。孔子说:施政要“足食、足兵、子贡辞行民信”可也;做“士”上者使于四方而不辱使命,次者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再者“言必信,行必果”;“交友”则要在得到教诲后,时时给朋友一些忠告,以帮助友人进步。在《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了37次,居众弟子之首。陈蔡困厄,派子贡使楚;鲁国危难,命子贡往救;孔子病疾,有子贡探视……可以说是事事皆有子贡出现。由此可见,子贡是一个处处用心、无所不问的人,并领会深刻,触类旁通。连孔子也禁不住赞扬子贡聪慧过人,说他“告诸往事而知来者”。子贡对孔子更是钦佩和崇敬。孔子生病了,子贡前来探视,但孔子却埋怨他说:“汝来何其晚也?”后来,孔子去世,众弟子皆服丧3年,相诀而去,唯独子贡结庐墓旁,6年方归,足见师徒情深和子贡对孔子的敬重。子贡还是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传播者。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清代崔述也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子贡不但是孔子学说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其坚定的捍卫者。一次,齐景公向子贡询问孔子的贤能,子贡马上回答说:“圣人也,岂直贤哉。”意思就是说,孔子不止是贤人,子贡守墓处简直是圣人。接着子贡又用天地称颂孔子,他说道:“赐终身载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赐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勺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自知江海之深乎!”在这里,子贡竟然将孔子与天、地以及江海相比,时时处处维护着孔子的尊严,宣传孔子的思想,绝不允许任何人毁谤孔子的声誉。孔子对子贡也非常器重,他把子贡誉为“瑚琏器”、“达人”、“辩人”。故而,后世才有了“十二哲中瑚琏器、三千英内达圣称”之说。孔子周游列国,遭遇陈蔡之厄,吃了不少苦头。如果没有善辩的子贡为其解围,没有富有的子贡为其提供财力上的支持,孔子周游列国之行恐怕会更加艰难。《论语·先进》中,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就是说,颜回安贫乐道,生活穷困;子贡则与命运抗争而经商,行情看得很准。孔子的这些话并无责贬之意,可见那时对经商并不贱视,虽然在口头上常说“罪子贡善居积”,但内心还是偏爱他的,只要你仔细品味《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亿则屡中”那句话,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到了后世,子贡不断地被历代帝王祭祀和封爵,并且他的后裔子孙也受到了恩泽。唐玄宗封其为十哲之一,后追封黎侯。北宋则加封黎阳公,到了南宋又改封黎公。到了明朝的时候,又一次改封为“先贤端木子”。至清康熙帝时,康熙帝赐子贡七十世后裔端木谦“贤哲贵遗庥”匾额一块,并封其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且后代世袭。乾隆封子贡为十二哲之一,并塑其像于孔庙大成殿内。至今,在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