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称佛为「两足尊」,两足,并不是两只脚,当然,两只脚是顶天立地,万物之灵的人,固然是最尊贵的,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两足,是指「福慧两足尊」,因此,「欲求福慧两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我们要修行、要成佛的话,必须多多修福,多多修慧。那末,福慧从那儿来呢?第一个妙方、最好的妙诀,就是忍耐,你能够忍耐,也可以求福和求慧。
  我们欣赏过真华法师的〈忍耐歌〉,可以知道,我们要福慧双修,就必须忍耐。这首歌的歌词做得很好,所以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把它牢牢记住。
  「佛言,忍辱多力」,你如果能够忍耐、忍辱,你就是最有力量的。有句成语:「柔能克刚」,你别以为年纪大了,非常顽固,人家都应该服从你,要知道,刚强是敌不过温柔的。你要做学问,希望成就大事业,一定要有忍耐的功夫,才能够成功。
  所以,「忍辱多力」,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因为「不怀恶故」,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并没有仇恨心,也不想报复。何况佛教是讲因果的,无论行善或造恶,都会自己受到应得的果报。别人自己造恶,想要加害于我们,最后一定是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心中不怀着仇恨,就有力量。这股力量是储藏在心灵深处的。
  平常我们看人家打拳,在所有的拳术中,以太极拳最为温柔的,柔能克刚,这种柔软功夫,比刚强的更有力量。所以我们能够不怀恨(不想报复)人家,就能够平安无事。
  我们念《金刚经》,里面有一则故事,说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就是一个很残暴的国王,把忍辱仙人的身体节节肢解,把他的手、脚,一块一块的肉割下来,他还能够忍受,不起 恨心,正是「忍辱多力,不怀恶故」的证明。
  「兼加安健」,由于我们没有仇恨心,反而抱着一种慈悲心去对待恶人,不但没有受到损害,我们的身心,反而能够得到轻安,更加有力。
  「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修忍辱行的菩萨,或者一般的君子,他对待人家没有怀着仇恨心,也不会去做恶事,他的崇高品德,一定受到众人的敬仰,大家一定对他非常尊重的。
  以上把什么是最有「力」解释完了,接着,再解答什么最「明」,最光明的问题。
  《三字经》说:「三光者,日月星。」太阳、月亮和星星,这三种光体是最明亮的,今天正好是中秋佳节,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天空的月亮是最光明的,所以,大家都在中秋之夜赏月。明代冯梦龙有两句诗:「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个人,当他逢到喜事的时候,精神特别好;月亮到了中秋节的时候,也显得特别的明亮。因为讲到「明」,我先讲一个和中秋月明有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秋佳节的晚上,话说日本有一位良宽禅师,他不是住在大丛林,而是独自在山上建了一座茅蓬,就是用茅草搭了一座房子居住,一个人在那儿修苦行。
  有一次中秋佳节的晚上,月亮好象一个洁白的玉盘似的,悬挂在天空,良宽禅师被温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到山中去经行赏月。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小偷去光顾他的茅蓬,这小偷对他已经窥视很久了,只是没有机会下手,这一天,发觉他离开了,认为这是个好机会,马上闯入他的茅蓬。谁知进去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东西都没有。要知道,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那里有东西让小偷拿走,所以,小偷只好自认倒霉,空着手跑出来。
  小偷正当要下山的时候,恰巧跟良宽禅师碰面了。良宽禅师早已知道他的来意,只是对他笑笑。这时,夜已深了,山上的气温下降,使人难免不感到有几分寒意,良宽禅师看到他衣服单薄,恐怕会着凉,于是,把身上的袈裟御了下来,披到他的身上,很温和地跟他说:
  「朋友啊!今天辛苦你,特地光临我的地方,我没有什么东西供养你,就把这件袈裟送给你吧!」
  当小偷走了,良宽禅师望着他的背影,又看看天上的月色,自言自语道:
  「啊!但愿我能够把光明美丽的月亮送给他,该多好!」
  这话小偷是听到了,就因为这一句话,开启了他的智慧。(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好象月亮一样,本具了无限的光明。)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宽禅师的开示。
  第二天早上,良宽禅师走出门外,一看,他的袈裟摺得很整齐地放在那儿。
  这个小偷从此以后,革面洗心,改往修来,不再干偷盗的事了。
  好!现在我们再回过来讲经中的问题:世界上什么是最光明的?从「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以下,都是谈这个问题的。
  「心垢」,垢是垢秽、肮脏,好象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肮脏太多了,空气非常的污染,到处堆满了垃圾,非常不卫生;我们往往嫌弃外界的不净,却从来没有回光返照,看看我们的内心肮不肮脏呢?老实说,我们的内心,比外在的环境更加污染,所谓三毒(贪嗔痴),种种的烦恼,我们什么东西都贪取,动不动就发脾气,不明白真理,是非不分的愚痴垢秽心理,非常非常多的,因此称为心垢。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你要是能够来一个大扫除,把心中的贪、 、痴、慢、疑,种种的烦恼习气,都消灭断尽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清净,因此称为「心垢灭尽」。那末,我们内心的清净,又是怎么样的呢?「净无瑕秽」,没有瑕秽,瑕是瑕疵。有时候,大家带一个玉镯、挂一个玉佩,品质好的都是非常透明,丝毫没有杂点混合在里面。当我们内心的垢秽去除清净了,就象一块没有瑕疵的玉那样清澈透明,又象是一面明镜,一点尘埃都没有,非常光明的。所以,净无瑕秽,就是以玉或明镜来譬喻我们的内心──本性,是清净的。
  一般人认为世间最光明的,是星星、月亮、太阳的光,但是以佛教的眼光看起来,真正最光明的应该是我们的光明本体,它是最清净、最灵活、最光明的,所以,这个地方,佛答复说:我们能够把内心的肮脏都去除了,一点的瑕秽也没有了,所显现出来的真如本体,是最光明的。
  讲到我们的真心,那是「未有天地」,在没有天地之前,换一句佛教的成语,就是从无始以来,「逮于今日」,一直到今天都存在着的。
  你也许会问:未有天地,这宇宙世界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有真心了,那末,这个真心看起来岂不是比世界更大?是的。因此,平常我们念疏文的时候,一开始就念四句偈:
  大圆满觉,应迹西干。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大圆满觉」就是大觉世尊,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大彻大悟,已经证得了圆满的真如本体,而后为了救度众生,「应迹西干」。在我们大雄宝殿木刻的八证道,全部是佛陀应化在西干的事迹。西干,就是西天、也就是印度。觉悟成道以后的佛陀,他是「心包太虚」的,也就是他的真心,涵盖了整个的虚空,他的量,千千万万恒河沙的世界,都包罗在其中了,因此,经文说从没有天地,一直到今天,「十方所有」的,都离不开我们的真如本性,这正是佛经所说的:「一切唯心造」。
  在没有天地以前,以至于今天,这是就时间来说明的;是十方所有的,这是就空间来说明的。佛教对于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说法。十方,指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证得了真如本性这一种境界的时候,对于世间所有的一切,没有一样看不见的,这是证到天眼通。「无有不知」,什么都知道,这是有了他心通和宿命通。「无有不闻」,什么都听得到,好象我现在站在讲台上讲话,必须透过麦克风,大家才听得清楚,而且只限于讲堂里面,在外边就听不到了,而真正证得了天耳通,无论在多远的声音,都可以听到,所以,十方所有的一切事物,在证了神通,成为大觉以后,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样样都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内心所有的烦恼都铲除、断尽,恢复了本具的光明,到达了最高的境界。「得一切智」,就可以证得一切智,简单地说:就是证到佛的无上大觉的智慧,也就是成佛了。这个时候,「可谓明矣」,是最光明的,是种大圆镜智。
  因此,你问什么是最明?到了成佛的一天,真如本性显现出来的时候,那是最光明的。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爱,就是贪爱、贪心,也可以说是情爱。欲,是欲念,就是指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有句成语:「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专不生净土」,我们念佛,假如马马虎虎地念,没有办法到西方去,一定要专心。你的爱心太重的话,就永远流落在娑婆世界这个苦海里面,不得解脱。佛经中也说到:
  爱河千层浪,苦海万重波。
  欲免轮回苦,及早念弥陀。
  我们为什么在六道里面轮回,不能够跳出三界呢?就是因为我们沉溺在爱河里面,而这「爱河千层浪」,不是平平静静的,风浪太大了,浪头一波一波地起伏,层层相叠着,有千层那么高,这形容我们的爱欲、烦恼很多很多,此起彼落,没有平静的时候。「苦海万重波」,由于我们的爱(烦恼)起伏不息,在生死这个苦海之中,掀起了一重接着一重,汹涌的波涛,这是指我们在这波涛万重的苦海中沉沦,生生死死地轮回着,没有停止过。那末,有没有办法使波浪平静呢?有,「欲免轮回苦,及早念弥陀」,你希望免除生死轮回的痛苦的话,赶快把握时间念佛吧,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在他的慈光照耀之下,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光明,我们称念他的圣号,现生心平气和,没有烦恼,化私爱为慈悲,对大家一视同仁;将来一口气转不过来的时候,阿弥陀佛把我们接引到西方去,这不是可以免除了生死轮回,脱离苦海了吗?
  华严经说:「破烦恼山,竭爱欲海」,爱欲好象大海一样的,我们要把爱欲的大海水弄干,让它枯竭了。烦恼好象高山一样,耸入云霄,我们也要把它破坏、铲平了,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脱生死。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佛跟我们说:一个人心中因为时时怀着爱欲的念头,以致于不能见到正道、真理,不能够成佛。我说一个譬喻给你们知道,「譬如澄水,致手搅之」,好象这儿有一缸的水,是很澄清的,我们若是不去动它,水清澈可以见底,低头向下看,它好象一面镜子,我们的相貌显现得清清楚楚的。可是,你如果感到无聊,就伸手进入缸中去搅水,把它搞得非常浑浊,那末,「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这时候,别说是我一个人的面容看不到,纵然大家都来了,站在水缸边,也是没有一个可以看清自己的影象,因为水已经被搅得浑浊了。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同样的,我们一个学佛的人,不论是出家或在家的,要是爱心太重,贪心太大,就以「爱」、「欲」这两个大罪魁、大烦恼,在我们的内心交织着,把我们本来好象湖水一样澄清的心,荡起了阵阵的涟漪,搅得非常的浑浊,因此,浊兴,沉积在心底的泥沙(烦恼),都把它搞浑了,这个时候,就同缸中的水一样,看不清楚我们的影象,就没有办法见到圣道了。
  「汝等沙门」,你们这些出家人,以及在座所有学佛的居士们,要记住:既然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当舍爱欲」,一定要舍弃情爱和贪爱,五欲之心非把它扫净不可,因为,「爱欲垢尽」,把爱欲这许多肮脏,都清除干净了,到那个时候,「道可见矣」,我们自然可以见道。见了道,接着修道,修道以后可以证道。总而言之,不论是证得小乘四果,或者大乘成菩萨成佛,不把爱欲清除干净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如果希望得道、觉悟,没有其他的,一定要舍弃爱欲。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本章解释明来暗谢,光明一来到,黑暗马上消失的道理,说明了「无明」是没有实在的体性的,当你一旦见了道以后,无明也就不存在了。
  前章讲到舍弃了爱欲,就可以见道,那末,见道又是种什么境界呢?「佛言:夫见道者」,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你如果已经见道,证悟真理的话,「譬如持炬入冥室中」,持炬,拿着火把;冥,就是黑暗。说一个譬喻给你们知道,好象我们手中拿了一个火把,进入黑暗的房子里头去,这座房子纵然是千年的暗室,一千年一万年以来,都是黑漆漆的,但是,由于我们将火把拿了进去,「其冥即灭」,里面所有的黑暗顿时就消灭无踪了。「而明独存」,这个时候,唯有光明的火炬单独存在着。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我们修学佛法,用功修道,有这么一天,觉悟了,证悟到真理,这个时候,举起智慧的光明火炬,那黑暗(无明),随即消灭了。既然无明、烦恼都已经断除了,唯有般若智慧之光的存在,这种般若智慧的光明,是永远照耀着,不会熄灭的。
  从前面的第十三章开始,到本章(第十七章),释迦牟尼佛往往先借用譬喻,而后再用佛法配合来解释,可以说都是讲世谛法,属于世间的、「有」的道理;接下第十八章,是讲「空」的道理,也就是出世间法、真谛法,是比较深一层的道理。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前面的五章,虽然所讲的有「顿」、「渐」不同的修持层次,但认真讲起来,都是阐述有关世间的现象,属于俗谛法门。本章所讲的「念、行、言、修」四种,本来都是当体即空的,空,指诸法的实相,也就是诸法本来的面目,这是就真如本体上,一切本来平等来讲的,属于真谛法门。
俗谛法门类似现代哲学的现象论,是讲「有」的,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森罗万象,有关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都在这个范畴里面。而真谛法门类似现代哲学的本体论,是讲「空」的,关于真心的道理,属于形而上的思想领域,不可以看到,因此,本章的内容,道理比较深奥,我们必须仔细去思维,才能够领会。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本来没有讲法,可是为了度众生,才讲了好多佛法,但是,他所讲的佛法是「念无念念」。这里,念,就是忆念,可以分为能念与所念两方面来作解释:
  (一)能念:有身念、口念、意念三种。譬如说,我们念佛,手上拿了一串念珠,叫身念。我们口头上念佛,叫口念。我们不但手上拿念珠,口头称佛名,同时心里也观想和注意我们所念的佛号,身、口、意都是能念的。
  (二)所念:能所是相对待的,我们能念的是身、口、意,所念的对象是什么?是念佛、念法、念僧。譬如说,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所念的是佛号,叫念佛。不但念佛,我们也要念法,好象你每天要诵一部《弥陀经》,或者念一本《普门品》、《药师经》,都是念法。念僧,僧,就是出家人,指现代住世、代表佛宣扬佛法的。我们常怀念他的德行,足以当我们的楷模,这就是念僧。这三宝,我们对他恭敬忆念,是我们所念的对象。
  经文的「念无念念」,第一个念是动词,好象念佛、念经。第二个念是形容词,念,有的是有念,有的是无念。第三个念是名词,就是「念于无念之间」,虽然是念了,念而不念,到最后是一心不乱的,也就是我们念佛,要无念而念,不要说我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念药师佛,我要到西方去。或者说我不要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不吉祥,我不要到西方去,我是专念药师佛的。这种念,就是有所为而念了。所以「念无念念」,是说我们虽然是念,而不执着,无念,应该是指不执着。
  有的人说:「我一天要念一千声佛号。」有的人说:「我今天要念一万声、或者三万、五万、十万声佛号。」很多的祖师,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但是他并没有说:「我一天念十万声。」这就是不执着。
  但是一般人,认为念佛有功德,他每天可以念个一千、一万声,是很了不起,而看轻没有念佛的人,这就是执着了。有的人诵经,认为《地藏经》不能在家里念,不然鬼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