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近、太热了,否则,在道业上是一种障碍。
那末,这样说来,对于女性就应该退避三舍,不要接近,也不要跟她讲话了?不!必要的时候,当然可以在一起,不过,你必须克苦修持,时时运用观想的功夫,如下一章所讲的,把对方当作是妈妈、姊妹、女儿,如亲骨肉一样看待。
等到你证「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阿罗汉,已经证了四果的圣人,是最有把握的,他已经消除了业障习气,在意识思惟方面,不再会有错误了,当他面对外境的时候,心意识的种子不再现行,一切不动于心,心也不会乱跑了,女色当前,也不会被爱欲所缠缚──已超越了色欲的障碍。因此,当你证得了阿罗汉的时候,就可以信任你的意识了。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本章说明,我们面对女性时,所应表现的态度,以及应该具备正确的心态。
佛同我们讲,你们最好要谨慎、小心,不要随便看女人,「慎勿视女色」,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不要随便去看女性。「亦莫共言语」,也不可以与他们讲话。「若与语者,正心思念」,万一有必要的时候,象要做事或讲话,当然是可以的,但一个正人君子、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要与女性接触、交谈,必须先纯正自己的思想,想到「我为沙门」,我是一个出家人,「处于浊世」,处在这个五浊恶世,很肮脏的世间,「当如莲华,不为泥污」,应当象莲花那样,生长在污泥当中,却不被它所染污,莲花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你看,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坐在莲台上,莲花是最清净,最洁白的。所以我们一个出家人,就要象一朵莲花那么清净。
「想其老者如母」,我们跟女性接触的时候,应该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存着什么样的心理呢?以年龄来分吧,年纪大的、老的,就要把她观想、当成自己的妈妈吧!「长者如姊」,比我们年长、或者和我们同龄的,把她当作姊姊,「少者如妹」,比我们年轻的,看成好象是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稚者如子」,幼稚的,年纪比较小的,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你假如对所有的女性,都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妈妈、姊妹、女儿,那你就不会生起邪念。这个时候,你还要「生度脱心」,生起救度她,让她脱离痛苦的慈悲心,「息灭恶念」,把淫欲的邪念息灭掉。
虽然,这是佛告诫沙门(所有的男性),跟女性接近的时候,应该采取的心态。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站在女性的立场,对待男性,也应该当成自己的爸爸、兄弟、儿子看待,视为嫡亲的骨肉,就不会产生不好的念头了。
以下,我再讲一个因果故事,说明在冥冥当中,有道德的行持,积下阴德,会得到好的报应,这故事是出自《寿康宝鉴》。
话说在浙江杭州,有一位姓柳的书生(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做官),所谓「十年寒窗」,每天都埋头用功,因此,身体非常虚弱,虽然只有二十多岁,看起来已经是三、四十岁的样子了,可以说是个文弱书生。
有一天,他出门访友,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走到了旷野,骤然下大雨,怎么办?忽然看见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破庙,于是,他三步拼成两步地跑进去避雨,刚喘过气来,却发现里面早已有一个女子也正在那里避雨。
这个女子生得非常漂亮,正面对着无情的风雨,不能回家而感到万分焦虑,忽然见到姓柳的书生进去,不免吃了一惊,心中嘀咕着:
「哎呀!这么晚了,外面的风雨那么大,又来了一个男的,怎么办呢?」
她心中感到非常恐慌,却又被风雨所阻挡,没有办法离开,只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其自然的演变。
柳生看到这花容玉貌的女子,难免不动心了,这时候,他抬头看到墙壁上,有一首戒淫的诗:
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
天配夫妇缘,淫孽可造否?
所有罪恶的事,邪淫居第一位,是最大的罪魁。这是一条死路,是不可以走的,不可以随便侵犯人家。要知道,成为夫妇,是前世姻缘所注定的,邪淫这一种罪孽,是可以随便去造作的吗?不可以,绝对不可以轻举妄动啊!
柳生本来是想入非非的,但他是个读书人,知书达理,看了这首诗,心马上定了下来,邪念整个消失了。
于是,他就远远地在一旁打坐,好象老僧入定似的。
这女子看到他的举动,倒反过来欣赏他了。心想:「奇怪!我平时在路上,所碰到的异性,不是两个眼睛紧紧地盯着我,就是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不停,怎么这个书呆子连一眼都不看我呢?」
她越想越感觉得好笑,不禁笑出声来了。
这一笑,引起了柳生的注意,误以为是对他有意思,他的淫念又动起来了,但是,他马上想起曾经亲近的一位老和尚,很恳切地开示过他。
「当我们遇到女性的时候,我教你一个对治的方法,就是作四种观想:
「第一、观想这个女的,平常虽然梳妆打扮得油头粉面,非常动人,但想到她早上刚起床的时候,那副德相──沾了满眼眶的眼屎,口臭脏得要命,就不会生欢喜心了。
「第二、观想这个女的,刚刚吃罢了酒席,醉昏昏的东倒西歪,站立不稳,酒精在她肚子里面翻腾发作,不断地呕吐,满地都是秽物,臭气冲天,纵然是狗嗅到了,也会急忙跑开,你要是想到这种情形,还会爱她吗?
「第三、观想她生病时,躺在床上呻吟,骨瘦如柴,整个脸都发黑,长了好多疮,流脓流血,浑身发臭,你还爱她吗?
「第四、观想她外表虽然长得清秀,但是九孔常流不净,满肚子的肮脏,你想,她有什么可爱呢?」
老和尚的开示,不断地在耳际萦回着,他那蠢蠢欲动的心,因而冷却下来。就这样,依然安坐参禅。直到天亮了,两人各奔东西,回家去了。
这个女人回到家里,就把她昨晚在破庙的遭遇告诉丈夫(姓王的书生),可是他丈夫一听,认为世界上那有这样的君子,反而产生了怀疑心,不晓得他们私底下究竟干了什么把戏,无明火马上冒起三丈,也不问青红皂白,盛怒之下,就把妻子休掉,赶出家门,这位无辜的妻子,只好默默地回娘家去了。
再说姓柳的这个书生,到京城去赴考,因身体虚弱,精神不足,结果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等于是落第了。考官就把试卷放在废卷一边,谁知过了一会,又看到他的试卷放在录取卷的地方,屡次如此,心中很是纳闷,但看他的文章平淡无奇,实在没有什么可取的,怎么这样奇怪呢?内中必然有原因,于是勉强把他批列为第七十一名,也是最后一名。总而言之,柳生是被录取了。
录取以后,再参加会试,到了考场,这时候,王生也在场,他听到考官问柳生的往事:
「你到底怎么回事?有什么阴德呢?」
「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那天晚上在破庙中,曾经发生了这么一回事。。。。。。。」
柳生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考官。
「啊!这就是你的阴德了。」考官说。
王生在旁,听到了感到既惭愧又忏悔,立刻上前,向柳君作礼说:
「柳兄呀!我好对不起你,我好惭愧。。。。。。」
为什么说这话,考官和柳生都感到莫名其妙。
王生接着,又喃喃地说:
「我太辜负你了,你所说的那女人,就是我太太,你的确是位君子。我现在也非常追悔,误会了我的太太,把她赶回娘家了!」
「没关系,既然你太太是清白的,你再把她迎回来呀!」考官说。
就这样,王生再把太太请回家,同时,请柳君到他家吃饭。
谁知王生有个妹妹,比她嫂嫂生得更漂亮,对柳君可以说是一见锺情,后来两人终于结成眷属,组织了美满的家庭。
故事到此为止。这是件积阴德的因果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对于异性,应当运用观想功夫,来克制自己的欲念,才不会做出越轨的事情。佛教讲因果,是不会骗人的。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这一章,释迦牟尼佛训诫我们,情欲象一团火似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欲火烧死的。
「佛言」,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夫为道者」,夫,是个文言文的发语词,「这个」的意思。为道者,就是修学佛道的人,面对情欲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说一个譬喻,「如被干草,火来须避」,被,同「披」,好象身上披着一件用干枯的草做成的衣服,是不能碰到火的。如果一碰到火,必须赶快逃避,不然就会被燃烧了。
这个譬喻,是说我们身体内在的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意识,和外在的境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不同的感受。当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佛法把所有的外境都称为色法);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香味(气味有香的或臭的,佛法通称为香,香的叫好香,臭的叫恶香);舌头所尝到的是五味(酸、甜、苦、辣、咸);身体所接触的,冷、热等种种的触觉;还有我们的意识,所存在的法境。(我们所看到的六尘境界,在我们的意识里面所留下的影象,称为法。)我们一个人整天从早到晚,就是六根缘着六尘,生起六识,在这个当中,每天就是在六尘五欲的境界中打滚。可见我们一辈子,身心与外面的环境,一直相应、打交道,没有休息过,这是一般的现象。
但是,这里经文所说的六尘中的「色」,是指男女之色。有句俗语叫「干柴烈火」,就是形容男女之色的。而明代藕益大师曾经把六根譬喻为干柴,六尘譬喻为烈火,干柴和烈火碰在一起,会出问题的,所以本经说「如被干草」,必须小心、远离。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我们一个修学佛道的人,不但是出家的,包括了在家人,佛的四众弟子,有了五欲、情欲的境界现前的时候,就要把它看成是猛火一样的。在我们修持还没达到身心俱「空」的境界之前,换句话说,我们的修持功夫还没有到家的话,只有采取一碰到色欲境界的时候,就必须跑得远远的,不要去接触它,才不会生起麻烦。
其实,要「避火」,如果进一步把身上所披的干草衣服拿掉──时时观照我们的内心,把色欲的念头连根断除,不是可以很自由自在地面对现实,所谓「海阔天空任遨游」,那是毫无障碍的!
过去,我曾经说过,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名叫白乐天,他另外有一个名字叫白居易。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曾经在杭州当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县长)。有一次,他在假日跑到秦望山去拜访道林禅师,这位禅师不是住在寺庙里面,而是住在树顶上,好象鸟儿搭了窝一样,人家也不知道他的法名,都称他为鸟窠禅师。
白居易太守见到鸟窠禅师就说:
「师父啊,你为什么不住在庙里,却住在树上呢?真是太危险了。」
接着,白居易又说:「你住在树上,要是不小心跌了下来,可能会连生命都送掉的。」
鸟窠禅师说:「我的太守啊,我在这里不算危险,你太守比我更危险哩!」
「为什么我更危险呢?」
「在古书上说:『薪火相交,色情不止』,这话你大概也知道吧!主要的我要告诉你,你每天在官场当中,为『名』『利』所包围,总是为了它在那儿奔波、应酬,要是不小心,就会摔倒,不是比我更危险吗?」
我为什么要把这故事引来告诉大家,因为本章经文,说到「如被干草,火来须避」,而禅师说白居易在官场名利中打滚,虽然高官厚禄,但是「薪火相交」的,一旦摔下来,那是更危险啊!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这一章的主题是讲,断绝色欲的根本,光从形式上、外表、或者生理上下手是不行的,必须从心理上来解决问题。
「佛言」,佛对我们说。「有人患淫不止」,曾经有这么一个不正常的人,他的淫欲心非常的强盛,就埋怨自己:「怎么我的业障这样重呢?有什么办法呢?那好了,我还是把我的命根割下来。」因此,「欲断其阴」,阴,佛经中称为男根、女根,就是生殖器。这个人感觉得自己的淫欲心太重了,他为了解决问题,想把生殖器割下来,但是这样做,问题解决得了吗?
「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后,对他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糊涂,你假使要把你的生殖器割掉,淫心还没有断,哪里是根本的办法,倒不如把你那冲动的淫欲心断了,才是从根本去解决问题。」
接着,佛就说了一个譬喻,「心如功曹」,功曹,是汉朝时代一个官职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总司令之类,发号施令的指挥官。我们的心,就是我们人生的主宰,指挥着我们,好象一个指挥官一样,主使着我们的言行。「功曹若止」,我们只要把这个指挥官解决了,等于说不要让它发号施令,「从者都息」,主将要是停止了指挥,随从他的这些人,是服从上级命令的,当然也就不会有所作为了。我们一个人的举止行动,完全是靠意识在指挥,如果意识停止行动,邪念也就跟着停止下来,所以说「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你假使这种不正当的、邪恶的淫欲心不能彻底地制止它,纵然是把生殖器割掉,又有什么用呢?
「佛为说偈」,释迦牟尼佛接着说了一首偈。偈,是佛教的一种文体,一般都是每句四字、五字、六字或七字,每四句成为一偈,没有押韵的。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我们的欲念从何而来的,为什么会产生淫欲心呢?「欲生于汝意」,意,就是意识,唯识学称为第六识,它能够记忆、分别、判断,甚至指挥我们的行为。欲心是从我们的意识生起来的。那末,这个意识又怎么会生起来的,从何而来的呢?「意以思想生」,意识是从我们的思想引起的,我们胡思乱想,想入非非,这个时候,就生起情欲心来了。我们假如要制止情欲,就是先要把意识这个罪魁抓住了,把想入非非的思想停止下来。
「二心各寂静」,二心,指意和思想。唯识学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称为心王,在心理学上,它们是当头头的。至于思想,是唯识学五十一个心所之一。「二心各寂静」,假使我们的心王(意识)和心所(思想),把胡思乱想、种种不正确的邪念都归于寂静,不要让它再活动,「非色亦非行」,你在心理上既然对于色欲,男女关系,能够把主脑控制了,那末,在行动上当然也不会越轨了。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释迦牟尼佛特别告诉我们,这首偈是迦叶佛所说的。迦叶佛,中译为饮光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六尊佛。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是由迦叶佛授记来成佛的,佛佛道同,对众生的教诫是同样的,释迦牟尼佛就把这首偈引来教导我们。
讲到这里,我再举一个类似的小故事,来说明心理活动是行为的主导。
过去有一位禅师,他收了一个小徒弟,一向都跟着他修学,出去也随在他身边。有一天,他们师徒出远门,途中经过一条小河,这里不见摆渡的,有一座桥,年久失修也坏了,要过河,唯一的办法只有涉水过去,但是在河中,有一个地方水流得很急,也是让人心惊胆怯的。
当禅师和他的徒弟要涉水过河的时候,突然来了个漂亮的小姑娘,看样子也是要过河的,却站在河边楞住了。
禅师看到小姑娘为难的样子,知道她胆小不敢过去,心想:「不如我助她一臂之力吧!」于是就把她背在身上驮到对岸去了,小沙弥当然也跟着过去了。
但是,从这一天开始,一连几个月小沙弥都是沉默冰冰的,一句话也不讲,好象心事重重似的。
禅师实在忍不住,就问他:「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整天闷闷不乐的?」
小沙弥说:「师父常说,我们学佛的人,要远离女色,也不要碰到女人家,就是儒家也说『男女授受不亲』,要规规矩矩的,您怎么可以把女孩子背过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