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下)-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影响大,兴盛期达2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之一。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的荒诞观念。它着眼于西方社会,从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全面暴露世界的荒诞性。它之所以产生在五十年代初,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整整一代人推入了可怕的噩梦,留下了无可治愈的精神创伤,世界的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可理喻,那么冷酷和恐怖。这样的战争“后遗症”使得一部分富于探索精神的戏剧家创造出“荒诞戏剧”。这些作品光怪陆离,荒诞不经,命意却严肃深刻,类似寓言;剧中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符合生活真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上作用于观众视听的一切都是为了突出世界的荒唐、无意义,剧中人大都是神经病人、于瘪的老头、又脏又臭的流浪汉,无名无姓无具体的职业、身份,语言混乱,不再是交流思想的媒介,明确的时间地点已被抽去,戏剧动作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不存在戏剧性的情节。“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是尤奈斯库和贝克特。

  尤金·尤标斯库 (1912——)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他的第一部荒诞剧是《秃头歌女》,1950年5月11日首次在巴黎梦游人剧院上演,使在场仅有的三名观众真如进入梦游人世界,大为愕然。全剧主要由两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的莫名其妙的对话组成,谈的都是古怪而无聊的琐事。其中一对夫妇一同坐车来作客,交谈之初却如同陌生人,谈着谈着才突然发现他们原来是坐同一趟车来的、住在同一个屋里、睡在同一张床上的夫妻,“啊,我们原来是夫妻!”而且才记起他们还生过一个面目奇丑的女儿;于是拥抱接吻,像履行一道手续一样不慌不忙,毫无表情。墙上一面挂钟也和剧中人一样古怪,胡乱敲打,一会敲打十七下,一会敲三下,一会儿声音很小,几乎听不见,一会儿“当”的一声,吓得人胆战心惊。剧中人几乎没什么戏剧动作,到快结尾时,两对夫妇才互换了一下位置。剧中两对分别为宾主的夫妻风马牛不相及地闲谈时,闯入一个消防队长,他奉命搜寻和扑灭城内的全部火灾——包括炉子里的火。他也加入闲谈,讲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一头小公牛,吃了碎玻璃,生下了一头母牛。但小公牛不是母牛的妈妈,因为它是雄的,也不是母牛的爸爸,因为它比母牛还小。后来小公牛和一个人结婚了。这时候,主人家的女仆突然投入消防队长的怀抱,他们原来是好朋友。消防队长走后,台上一片黑暗,喧嚣声大作,两对夫妇一遍又一遍地高喊:“不从这儿走!”“从那儿走!”“不从这儿走!”“从那儿走!”……突然灯亮,喧嚣声停止,四个人又重复开始时说的每一句话,一字不差。这个独幕剧原名《简易英语》,因为尤奈斯库是从一本英语会话手册中,看到一些古怪而普通的句子,如“一周有七天”、“人们走路用脚,但是人们取暖用电和煤”、“乡村比城市安静,但是城市比乡村人口稠密”等等,而想到要写这么一出戏的。但在排练时,有个演员偶然口误,把“金发女教师”的台词念成“秃头歌女”,尤奈斯库当场拍案叫绝,马上把剧名改成《秃头歌女》,并且让全部对话结束在“秃头歌女”上。

  剧名与内容其实毫无关系。这个戏剧着力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被“异化”和人际之间无法沟通的可怕情景。

  尤奈斯库的代表作是《椅子》(1952)。剧中看得见的出场人物只有三个:95岁的老头儿,他的94岁的老伴和一个50岁的哑马演说家。

  另外还有许多出了场而看不见的人物:皇帝、上校、总统先生、艺术家、革命家、反革命家、少爷小姐太太……他们都是用“椅子”代表。贯穿全剧的事件是宣布一个关于人生的秘密。地点在老夫妇的寓所,修在孤岛上,四面死水环绕。时间是夜晚。幕启时,老夫妇在疯疯颠颠扯谈,不知为什么,老头儿突然哭起来要妈妈。老太太提醒说,你不是要把你得到的关于人生的秘密公之于众么?老头于是停住哭,说他已经请了一个职业演说家来代替他发表演讲,公布人生秘密,他已向从皇帝到疯子的各种人发了请贴,演讲会马上开始。于是舞台上水声、船鸣声、门铃声大作。最先来的是一位“夫人”,老太太搬出第一把椅子,老头儿做出欢迎客人的各种动作;接着来了一位“上校”,老太太又搬椅子,老头又欢迎;再接着来的是“一对美人儿夫妇”,再添两把椅子,再欢迎;以后门铃不断地响,无形的客人不断地来,老夫妇俩在“客人们”中间挤来挤去,忙着搬椅子,打招呼。最后两人被满台的椅子挤得站到了舞台的两端。“客人”到齐后许久,演说家才跚跚来迟。于是演讲会开始,老头儿向客人致谢辞以后,便委托演说家替他宣布“人生的秘密”,叮嘱“要把所有的话都讲出来”。随即老夫妇俩高喊“皇帝万岁”,同时蹦起从两边窗户跳入海里自杀了。于是台上只剩下了演说家和“客人”

  们。演说家开始演说,又打手势,又咳嗽、叹息,但只发出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原来这位职业演说家是个哑巴。他叫了一阵后,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再见”,就像幽灵一样下场了。于是只剩下满台椅子,片刻以后才幕落剧终。这个荒诞剧要表现的主题是物对人的压迫,“椅子”即物排挤了人在世界上的位置,人的生存已失去了意义。老人发现的“人生秘密”也许就在于此。

  除《秃头歌女》和《椅子》外,尤奈斯库的重要剧作还有《犀牛》(1958)、《未来在鸡蛋中》(1951)、《不为钱的杀人者》(1957)

  等。直到八十年代,他还写了《漫游在死者的住处》 (1980)。他的许多戏剧被著名的法兰西喜剧院列入经典性保留剧目中,他也由一个最初只有三名观众的剧作者变成了当今法国最有影响的大戏剧家之一,并在1970年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萨缪尔·贝克特”(1906——)是荒诞派戏剧中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爱尔兰,1938年定居法国。在创作戏剧以前,他写过很多小说和诗歌,但并未引起注意,直到1952年他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上演,他才名震法国和西方文坛。此后又写了《结局》(1957)、《啊,美好的日子》(1961)、《喜剧》(1964)等十多部戏剧。196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这既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标志长期遭非议的荒诞派戏剧终于赢得了承认。

  《等待戈多》既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一个两幕剧,地点在乡间路旁,时间是黄昏,自始至终呆在舞台上的人物是两个老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布景是一颗枯树,一个土堆。

  第一幕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坐在土堆上作梦呓一般的对话,语无伦次,无法理解,唯一使人知道的,是他们在等待名叫“戈多”的人或其他什么物事:“昨天干什么?”“不知道。”“现在干什么好?”“最好去上吊。”“不能上吊。”“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接着谈胡萝卜的滋味,接着无话可谈,一个闻臭哄哄的袜子,一个闻腥骚骚的帽子。戈多老是不见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流浪汉把波卓当成戈多,原来他们没有见过戈多。波卓和幸运儿走后,他们几乎又重复先前的对话:“咱们现在干什么呢?”“不知道。”“走吧。”“不能。”“为什么?”“等待戈多。”“等他干什么?”“戈多一来咱们就得救了。”最后,等来一个小男孩,他是戈多的使者,告诉两个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小男孩讲完这两句话就下场了。于是夜幕降临,可两个流浪汉仍然坐着不动,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唯一不同的是枯树上长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浪浪者不知在哪里过了一夜又聚到一起,他们相视一会后,认出对方,互相拥抱,然后又坐下来等待戈多。他们空话少了,更多的是沉默。戈多老等不来,他们发怒了。先是骂现实生活。狄狄吼道:“我他妈的这一辈子到处在泥地里爬!……瞧这个垃圾堆,我这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它!”接着又互相骂对方是“寄生虫!”“丑八怪!”“鸦片鬼!”“阴沟里的耗子!”“白痴!”当波卓和幸运儿再次出现时,他们又以为是戈多,欢呼“终于来了,救兵终于来了”!可波卓二人也在呼喊“救命”。一夜之隔,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接着戈多的使者,那个小男孩又来了,他又宣布说:“戈多先生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流浪汉绝望了,于是去上吊,可是没带绳子,裤带又太短,只好等待戈多到来,认准戈多来了,“咱们就得救了。”口里说走,人却不动。剧终。

  始终没有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占重要地位。他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但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线索。两个流浪汉唯一的生活内容和精神支柱就是“等待戈多”,尽管这种等待是痛苦的煎熬,但他们还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这个戏剧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但也以近乎嘲弄的方式称道了人对于生活的执着:即使世界真是荒谬的,人生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人的心中还是应对未来充满希望。正因为如此,授予贝克特诺贝尔奖的颁奖辞称,作的作品能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不仅剧中的两个老流浪汉在等待戈多,人人都在等待戈多。据说这个戏在西方上演时,引得观众潸然泪下,这说明它是对普遍社会心态的艺术概括,因此能唤起强烈共鸣。实际上,“戈多”是一种象征,指的是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社会中的人对于未来的若有若无的期望。就抽象意义而言,对未来的期望是人的一种可贵的良性心态。“等待”当然是消极的,但“期望”却是人的心中应该永远葆有的。由此也可以看到荒诞派戏剧的一大特点,它的形式与内容虽然荒诞,但荒诞之中包容了作者严肃的思考。

  六、新小说派与罗布

  ——格里耶、萨洛特、西蒙

  五六十年代,几乎在荒诞派戏剧盛兴的同时,法国文坛崛起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新小说派”。它不是先有宣言、组织,而是先有创作,然后在创作上风格相近的作家结成团体,共同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至形成新的文学派别的。

  新小说派刚刚问世时,被认为是“古怪”、“荒诞”、“象精神病发作”,不为人们所接受。可是,到六十年代,它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不但在法国受到重视,而且影响迅速波及西欧、美国、日本,甚至东欧一些国家。象很多现代主义流派一样,“新小说派”这个称谓不是在它兴起时就有的。直到盛兴二十余年走向低落时,它才被称为“新小说派”。开始,评论家们只是因为这派作家的著作大都在同一处——子夜出版社——出版,才把他们归为一派。而且由于他们的创作各有特点,有的着重描写外部世界,有的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探求内心奥秘,有的喜欢直接描写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所以评论界曾用过各种不同的名称来称呼他们。有的称他们为“视觉派”、“写物派”、“观察派”;有的称他们为“反小说派”、“新现实主义”、“小说潮”;还有的称他们为“拒绝派”、“窥视派”、“摄影派”或“子夜派”等等。直到1971年,巴黎色丽齐一拉一萨勒国际文化俱乐部召开第一次有关新小说的讨论会时,才正式把这些作家定为“新小说派”。会上回顾总结了他们的创作,对新小说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把过去既无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和纲领的这些作家们组成了一个俱乐部式的文学团体。正式的“新小说派”形成后,同意站在这面旗帜下的作家共七人;阿兰·罗布一格里耶、米歇尔·比托、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奥利埃、罗贝尔·潘热、让·里卡尔杜、娜塔丽·萨洛特。除他们外,还有一批大家公认而本人没有表示参加该派的新小说作家。上述七人中,影响大的是以下三位。

  罗布—格里耶(1922——),新小说派的领袖和理论家。他曾经当过农艺工程师,五十年代起成为职业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橡皮》(1953)、《窥视者》(1955)、《在迷宫中》(1959)、《快照》(1962)、《纽约的革命计划》(1970)、《美貌的女俘虏》(1975)等,此外还有理论著作《新小说阐明》(1963)。

  他的第一部小说 《橡皮》是新小说派的开拓性作品,也是该派代表作之一。小说写的只是一天内的事,看起来象一部侦探小说。主要人物杜邦是一个经济学家,在一家对全国的经济乃至政治都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公司里担任要职。有个恐怖组织企图把这个公司里的重要人物全部杀死,以打击最高统治阶层的势力,在暗杀了八个人以后,对杜邦下手了。这个恐怖组织总是在晚上七点半执行暗杀。杜邦负伤但未致命,为迷惑对手,他散布消息说,他已重伤死在医院。于是巴黎方面派了一位青年密探华莱斯来调查侦破这起谋杀案。华莱斯受命后几次走进一家文具店买橡皮,从橡皮受到破案的启发。当天晚上七点半他埋伏在杜邦的书房里,等候恐怖分子来盗取杜邦保存的重要文件。果然有人潜入书房,华莱斯开枪将其击毙,再近前一看,却是杜邦教授。他担心文件被盗,亲自回来取出,却在自己人的枪口下死于非命。这部小说的特点在于,不是人物与人物活动处于前列,而是处处都是由物及人,从物见人,这正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人是在物质的包围之中,时刻受其影响”的观点而构思的。小说情节没有传统小说那种连贯性的逻辑关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像从不同角度去连贯和补充情节并探索其中的意义。

  娜塔丽·萨洛特 (1902——),新小说派的重要作家和主要理论家之一。她是一位俄罗斯血统的法国女作家,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发表小说,且有创新意义,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创作“新小说”的作家。她的主要著作有小说 《无名氏肖像》(1946)、天象仪》(1959)、 《黄金果》(1963)、 《“傻瓜们”说》(1977)和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5)等。

  萨洛特的代表作是《无名氏肖像》。它比罗布—格里耶的《橡皮》早,对传统小说的冲击也更激烈,可以说是最早的“新小说”。它勾画出一幅专制的父亲如何强迫自己年龄渐大的女儿出嫁的情景。父亲很吝啬,不愿满足女儿的挥霍,因此父女不和。后来女儿找到一个有钱的丈夫,父女又言归于好。小说中,叙述者像一个暗探,用各种方式去探测父女二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猜忌和冷酷。罗布——格里耶评论这部小说时说:“我们不妨称之为反小说。”“新小说”便因此得到了它最初的“反小说”称号。萨洛特和罗布——格里耶分别代表新小说派中的两种倾向:萨洛特的作品着重剖示人的“内心动作”和下意识活动,被称作“内心小说”,可以归入前述的“窥视派”;罗布——格里耶的作品则客观详尽地描写“物”,有“笔录小说”之称,是上述“写物派”的典型代表。

  克洛德·西蒙(1913——),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在新小说派中本来是第四号人物,在罗布——格里耶、萨洛特,还有比托之后。由于获诺贝尔奖,名声骤然高扬。法国很有影响的《费加罗报》竟尊他为“新小说之父”。他一辈子边种葡萄边写作,是同时在葡萄园和“文学园”里辛勤耕耘的园丁。他早期的创作基本上还是传统小说的模式,五十年代初终于探索出自己的新路。到1984年,他已发表十六部小说,其中主要的是《风》(1957)、《草》(1958)、《佛兰德公路》(1960)、《三折画》(1973)等。

  《风》是西蒙最早的“新小说”,也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蒙泰斯是一个所谓“反中心人物”。他应财产公证人的邀请到南方一座小城去继承父亲生前经营的200公顷葡萄园,公证人要他把葡萄园卖掉,净增一笔大收入,他却被一种古怪的孝心所驱使,决定保住父亲的产业。想不到这一无辜的举动触犯了以公证人为代表的社会价值观念,公证人把蒙泰斯看成一个十足的大傻瓜。但在一般人,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心目中,他却因其温和、善良、天真、开朗而被视为圣徒,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等待解决遗产的日子里,他与旅店的女招待罗丝发生恋情,但他的表妹出于维护既有的“精神秩序”,破坏了他与罗丝的关系,使罗丝惨遭杀害。七个月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