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的骑兵部队多数驻扎在这里,后来增援的四个装甲师,也全部部署在这里。
中苏之间的战争,是1926年年底发生的,直接的导火线,是国防军在北哈萨克的进攻。
1926年8月,红军连战连胜,白军一路撤退到鄂木斯克。国防军趁白军溃败的时候,夺取了这一地区。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吴佩孚率领的步兵师与红军东方面军某部,发生交火。双方先头部队稍为接战,便在上级的命令下,停止交火。红军权衡利弊,后撤了一段距离,以便向上级请示。
随后,红军卷土重来,从东向西,对吴部展开进攻。这一回红军可吃了大亏。
吴佩孚在红军撤离后,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修建工事。待红军进攻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的工事已经基本完善。面对坚固的工事,强大的火力,一交火,士气高昂的红军就碰了个头破血流。
两军在此激战十七天,国防军小胜一场。苏军进攻未果,死伤四千多人,国防军放弃第一道防线,死伤不足一千三百人。双方都对对方的战斗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苏军士兵的战斗力很强,作战反应极为迅速,无须指挥,就能迅速作出适当的反应,但火力一般。国防军火力强大,士兵枪法好,作战意志顽强,但缺乏实战经验,有许多无谓伤亡。
其时,红军已经攻克鄂木斯克,苏联派出了使节,中苏双方正式开始接触,苏军撤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冲突宣告结束。该冲突极为时短暂,却很惨烈,是中苏战争的预演。双方停火以后,积极开展了外交交涉。苏联是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为自己争取时间以消灭白军;中国则需要时间来做军事动员,以向哈萨克增兵。双方一拍即合,心照不宣。
1926年10月,苏军彻底打败了白军,感到不安的中国再次进行了动员,组建了八个步兵师、六个山地师和五个炮兵旅。国防军总兵力高达130万,陆军在很短时间内就扩充了一倍。在此之前,中国还召回了退役飞行员,定购了新飞机,正式扩大空军。
稍后,中国第二次向哈萨克增兵。此次增兵,国防军陆续派出了四个装甲师,六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三个山地师和三个炮兵旅,共三十八万余人。这样一来,中国在哈萨克的驻军将会超过七十万。因为时间关系,中国不得不先从内地抽调部队,连东北地区也抽调了两个师。
国防军进驻哈萨克时,国防军与董氏联系后,从内地调集了一批火车司机等工作人员,专门为此次军列服务。所有列车均加派卫兵,沿途车站也全部封锁,列车工作人员被限制活动范围,只能活动在车头及第一节车厢……总之,国防军采取了一切措施,为部队调动保密。装甲师秘密进驻哈萨克,是在十月初。四个装甲师被部署在切尔卡尔。
与此同时,彻底解决白军的苏联红军,开始向哈萨克集结。苏军的集结速度,远远超过中国增兵的速度。到十一月中旬,国防军刚刚增兵三分之二,苏军已在哈萨克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了。
……
1926年11月14日,苏联红军越过乌拉尔河,战争爆发。
……
战争的过程就不详细描述了,简单说一下。
我们都已经知道,哈萨克北部地形有利于防御,而且靠近新疆,比较受重视,防御能力强;哈萨克西部则截然不同,地势一马平川,地广人稀,利攻不利守。而且,哈萨克西部靠近俄罗斯腹地——苏军运输便利,中国却运输不便。
所以,苏军的进攻兵分三路,选择了北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西部古里耶夫和西北的阿克纠宾斯克三个方向。其中,西部为重点,两路大军将近七十万,由图哈切夫斯基亲自率领。
此时此刻,中国驻军的情况却不是很好。
中国的第二次增兵,还没有结束,在哈萨克的驻军不足六十万。而且,北哈萨克部署了十五万守军,南哈萨克有五万,卡尔切尔的守军仅有三十五万——这已经是驻军总部竭尽全力了,驻军总部阿克斗卡的兵力还剩不到一个师。但是,卡尔切尔的守军并不是一个防守的配置,其中大半是装甲部队和骑兵部队。预订的计划,是以步兵防御,以装甲兵和骑兵突击。在广阔的荒漠上,装甲部队的大规模突击,绝对不是步兵所能够抵抗的……
然而,现在兵力相差悬殊,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略有不足。进攻不足以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防御,骑兵和装甲兵的防御能力,还不如步兵呢!
……
汪道铭在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让骑兵下马,转职成步兵,参与防御,并为装甲兵的转职作了心理上的准备。
再说,北部防线。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已经被修建成堡垒密及分布、战壕纵横交错的军事要塞。并得到了增援部队。苏军虽然从东西两个方向猛攻,试图以两面夹击取得进展。但在吴佩孚的指挥下,国防军有条不紊地,依托地势积极防御。苏军虽数倍于守军,却没有取得有效进展。
但是,中国在北部只有六个师,除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外,在东哈萨克塞米巴拉金斯克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地区,也有一条通道。此外,在阿克莫拉和科克切诺夫也需要部队守卫。所以,国防军在东哈萨克,只布置了一个师。
苏军在此的兵力占据了绝对优势,虽然东哈萨克的交通很差,苏军进攻需要绕远道而行。但苏军还是派出了军队从这里进攻。不断有小股的苏军深入东哈萨克,进行破坏,王泽被迫从阿克莫拉有限的驻军部队中,派出大批骑兵,在此地区巡逻搜索。
我得知哈萨克的情况以后,心急如焚,只能加快部队的组建工作。很多恢复性的训练,只得到哈萨克去训练了。并派出了除近卫师以外的所有内地部队,前往哈萨克。我以三天二个师的速度,向前方增兵。
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后悔裁军的决定,即使我明知那是必须的,却也无法不后悔。这两年的军费开支,仍然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近六分之一,如果不裁军……都怪高尔察克,失败的也太快了,真是烂泥扶不上墙!白军不用多,再坚持两个月,国防军就都布置完了,怎么会如此慌张……
在这里,不得不说,将铁路复线修到卡尔切尔是明智的。国防军在古里耶夫和阿克纠宾斯克,各布置了一个团的守卫部队。两地的守军早有准备,将两地居民迁移到安全地带,并对两地进行了坚壁清野。苏军一进攻,守军就迅速带上所有列车,一路撤回到卡尔切尔。
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铁路与俄罗斯的铁路轨距不一样,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列车拿到哈萨克,不能直接用。当然,苏联也预备好了改造。但改造也是需要时间的,加之数十万大军,只依靠一条铁路,苏军行军自然快不起来,每天不到一百公里。从进攻开始,苏军到达卡尔切尔足足用了六、七天。
就在这几天之内,汪道铭不顾东哈萨克的形势危急,把增援上来的部队全部派到了卡尔切尔,使卡尔切尔的守军在11月20日达到四十五万,足以一战了。
……
此后,就是按计划行使了。
我翻着计划,总觉得有些古怪。
参谋部的计划很切合实际,扬长避短,发挥我军的优势。既然我军将领的指挥比不上图哈切夫斯基,那就不比指挥。
参谋部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现我提出的空地一体战思想的不足。这种不足,不是说战术不先进,而是说战术太先进。空地一体战思想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诸军兵种整体作战的威力,形成“1+1>2”的作战效能,用由各种作战要素整合而成的有机体系去制胜战争。
但以目前的飞机技术水平,最多只能在作战中起到辅助作用,尚不能承担起战争主角之一,这么重的责任。说白了,空地一体战思想,是十年,乃至二十年后的战术思想,还不适合现在使用。
同时,参谋部依托中国的技术现实,参考了欧战中和内战中坦克部队的作战经验,组织了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演习,蒋百里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作战思想。大体说来,就是“以步兵为主体,并得到装甲、火炮等兵种的支援,在整个战场正面向敌军发动进攻,一旦打开突破口立即使用机械化部队实施巩固和突破,攻击敌人的纵深防御,形成分割包围。同时,航空兵在敌人后方实施打击。必要时使用各种手段欺骗敌人隐瞒自己的突击方向”。
此次作战,就是这种思想的第一次实施。
?!!!
我终于知道计划有什么古怪了。我还真是个伪军迷,这么有名的作战思想,我才想起来了。
这不就是大纵深作战嘛!
苏联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核心作战思想,图哈切夫斯基开创……
靠!
……
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我笑声中动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老毛子,斯大林,图哈切夫斯基,活该你们倒霉!蒋百里可真是个天才!图哈切夫斯基你再厉害,也不能够预知。参谋部的作战方案,就是要用他未见过的东西打败他。
不过,用大纵深作战打败图哈切夫斯基,蒋百里还真是幽默!
……
花费了无数金钱和四年时间,修建的切尔卡尔防御体系,证明了它的价值。苏军在此碰了个头破血流。图哈切夫斯基使用了种种战术,守军全然不为所动,只是依托坚固的工事严防死守。哈萨克有着广阔的战略空间,就算苏军再勇猛,跃进几千里,长途奔袭,也需要很长时间。中间还要瞒过国防军骑兵的巡逻,及空军的严密侦察。数量多了就容易被发现,数量少了,面对国防军源源不断的援兵,足以让一切突然袭击都变成笑话。
挥舞马刀的哥萨克骑兵,与手持冲锋枪的中国骑兵在切尔卡尔与拜科努尔间广袤的土地上浴血拼杀。苏军不断破坏铁路,国防军则努力修复,足足花了三天时间,苏军才算了中断了卡尔切尔与后方的交通。然,切尔卡尔守军宛如乌龟转世,依然如故,全力防守,谨慎出击。除非有七分把握,切尔卡尔守军决不出击,后来看到机会也不轻易出击,能够叫火力支援的,都改直接呼叫火炮支援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图哈切夫斯基也只好使用围城战术,切尔卡尔战役进入了一切名将都讨厌的消耗战阶段。切尔卡尔气候干旱,防御体系准备再充分,也不可能供应数十万大军的饮水——就算每人每天1KG水,也需要450吨。时间长了,守军肯定要出击的。当然,图哈切夫斯基也不光如此,他一边严密封锁卡尔切尔,寻找战机,边做了些儿部署,以打破僵局。
12月4日,国防军集中了两千多门大炮,对苏军的防线,进行猛烈炮击。切尔卡尔部署了四个炮兵旅,为这对苏作战已经预备了两年的弹药,在这一天,进行了清仓处理。炮弹像不要钱似的,撒落在已经计算好射击诸元的目标上,苏联红军的阵地突然间遭到如此强烈的打击,转眼间便化作一片火海,钢流铁雨横扫了一切。这一天,国防军发射出去的炮弹,就价值上亿元。
解释一下,国防军的炮兵旅编制较大,一般官兵人数在一万二千余人,小炮就不说了,105MM的108门,155MM的80门。在国外,通常会把这样的编制称为炮兵师,在翻译的时候,也多是直接把国防军炮兵旅,翻译成炮兵师的——最多加个注释。
图哈切夫斯基知道中国守军坚持不住,准备出击了。这让他心中暗喜,不怕你动,只要动了就有机会。图哈切夫斯基伺机减少了最前线的守军,而把大部队布置在二线,命令坦克部队做好准备,保证随时能够出动。苏军的坦克只有十二辆,与中国最初的坦克一样,故障率很高。除故障率以外,没有任何参数能够与虎式像媲美。
12月6日,在炮击结束之前,四个装甲师已经倾其所有,出动了220辆虎式坦克,995辆豹式装甲车,沿预设通道,对苏军发起了猛攻。
坦克单独作为主力,大规模的集中使用,这还是世界上第一次。图哈切夫斯基预料到了开头,却没有想到结果。
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轻易撕裂了苏军的包围圈,向苏军的纵深发展,把苏军分割包围……
顷刻之间,苏军坦克就被这股洪流淹没,少数漏网之鱼,也在近距离的迫击炮直射中被消灭。不管怎么说,中国坦克兵训练过打移动靶,就是坦克打坦克,也训练过反坦克作战。
与此同时,卡尔切尔守军全线反攻,牵制苏军,打乱其部署,并扩大战果。
……
中国空军也派出了80%的现役飞机,增援哈萨克,参与对苏作战。这一天,中国空军尽其所能,展示了自己的存在。空军还不能作为战争的主角之一,却也没有人能够忽视它。120架战斗机和同等数量的轰炸机,像乌云般笼罩了苏军的上空。
……
12月9日,苏军全线崩溃。这一战,国防军光俘虏,就抓了三十一万多。
此后,图哈切夫斯基还试图整军再战,哦,是整军撤退。但是,在一望无际平坦的荒漠上,抵抗随之而来的机械化部队,是一种奢望。苏军断后部队,拼死抵抗无果后,溃不成军。
……
最终,苏军四天狂奔五百公里,狼狈而逃,但能够逃回国内的还不足十五万。
汪道铭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能够抓到图哈切夫斯基。
这并不是唯一的战斗。
图哈切夫斯基在派出骑兵,断绝后方对卡尔切尔的支援时,也秘密分兵,派谴三万精锐,目标是阿克莫拉。
阿克莫拉是哈萨克北部防线的中心,也是其重心,那里是北方防线最重要的物资储备基地和指挥系统所在地。苏军在北方防线的兵力,是国防军守备兵力的三倍以上。如果阿克莫拉被攻克,必将给摇摇欲坠的北方防线以沉重打击,北方防线极有可能被趁机攻破。那时候,苏军进可攻退可守……
夏坚科率领部队一路向东,白天休息,黑夜行军,为了严格保密,沿途遇到者均被处死。因此,夏坚科后来被秘密处以死刑。
国防军在北方防线只有六个师。其中,东哈萨克有一个师,科克切诺夫有一个师,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有三个师,阿克莫拉驻军仅一个骑兵师,还派出了大批骑兵在东哈萨克地区巡逻。所以,在苏军发起攻击的时候,阿克莫拉仅有一万多守卫部队,还是以骑兵为主。
按说,以彼此的实力,国防军势必会吃个大亏,失败几不可免。但是,国防军的运气极好,总部在接连又得到了两个师的援兵后,总算想起北方防线的窘境,便派了一个师前来增援。激战正酣的苏军,遇到这股生力军的加入,也只好自叹不幸了。
当然,就算苏军的袭击取得胜利,北方防线被攻破,也不会改变整个战争的结局,避免苏军失败的命运。但起码互有胜负,形势有利于之后的交涉。
然,情况就是如此。
国防军在哈萨克大胜苏军。
PS:哈萨克资料搜自网络。
……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出乎意料……
(^-^)今天还有一章,午夜12:00更新,建议明天早上再看。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85章
苏军在哈萨克的失败,引发了一系列后果。交战中的苏军立即脱离了战场,终止了战斗稳步后撤,在适当的地方布置新的阵地——这一次,该轮到苏军防御了。
斯大林深知苏联不能够继续战斗下去,俄罗斯内战已经整整打了九年了,却又不甘心就此认输,他叫嚣着与中国战斗到底,并进行了全国总动员,短短十几天,苏军总兵力再次达到了180万。当然,许多红军战士连枪都没有。但他们愿意为苏俄而战斗。
面对这个局面,我也很挠头。明明知道斯大林在讹诈,却没有什么好办法。
如果战斗持续下去,我也不敢保证,中国一定会胜利。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家就连绞死自己的绞索,都会出售。何况这种与己无关的买卖,各国一定坐山观虎斗,然后大发战争财的。
……
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世界局势中的变化,再继续下去,只怕二战就是东西方大战了。我执政十年,中国拓地数百万平方公里,实在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警惕。150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是中国领土,这谁也说不出什么;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北海和新疆三湖地区,是中国故土,各国也能够接受;惟有40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各国都嫉妒死了,绝对无法接受的。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我早有心理准备。只是时机这么好,我实在舍不得不吞并中亚。
不过,君子斗智不斗力。我还是羡慕美国大发战争财的历史,很想效仿一下。至于消除各国的警惕,也不是没有办法。韬光隐晦,养寇自重……都是不错的办法——苏俄应该算是股悍匪了。
现实一点儿的原因则是,中国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