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2年年初,在苏赫巴托增加了一支空军部队,拥有的战斗机十架,后来逐渐上升为上百架。部署空军的同时,还在水坝附近高地布置了一个高炮营,后来增加为一个高炮团。
  此外,蒙古水库防区还采取种种最先进的技术,以确保其安全——千里眼(雷达)第一批列装部队,这里就占了一份。
  ……
  移民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就是讨论人口迁徙的。文章认为,人口的迁徙有两个决定因素。
  一个是足够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处,没好处的事,愿意做的人就多不了。中国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但一听说美国发现金矿,很多人就连远渡重洋都不顾了——这就是驱动力大的缘故。
  二是旅费的高低,原文是运输费用的高低。简单说,移民的多少,与迁徙费用的高低成反比。想增加移民的数量,就要降低迁徙成本。如果捐款一亿美元,就能够移民天堂,我们可以断定,移民数量一定极为有限。无它,成本太高,支付不起。
  所以,我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的。
  《宅地法》的实质就是,国家以五块钱的固定价格,向国民出售150亩土地——合三分三厘钱一亩地。这价钱跟白捡差不多,足以让人向往,提供了足够的驱动力。
  然后,我采取措施降低旅费。
  起初,国家对向北的火车客票提供补贴,以降低运输费用——这是个失败的政策,很快就被终止了。为数众多的北行旅客都享受此补贴,成本高,效率低。
  稍后,国家又出台政策,直接对移民进行补贴。但每户移民只补贴一次,而且是一生一次的单程车票。车票的购买时,需要持个人身份证件,并在居住地的警察局开证明后,再前去火车站购买车票——车票上直接写明身份证号码。只有本人持的身份证,与车票相符合,车票方为有效,可以乘车。而铁路公司也以收到的证明,及身份证件号,向国家获得补贴——此政策落实容易,核实简单,一直执行了近十年。
  后来,所有车票都要求持身份证购买,车票注明身份证号,这样一来,也就杜绝了票贩子从中渔利的可能。
  黄仁坐在火车上,颇有几分意得志满。
  黄仁是安徽蒙城人,“土地村有”结束后。他们村是继续保持原状的村庄之一。但黄仁是个有想法的人,人多地少,总不是个常事。于是,在仔细研究过《宅地法》以后,1919年9月秋收完了,黄仁就毅然退出公社,决定带一家七口人,前往东北垦荒。
  钱不是问题。七年的“土地村有”,让黄仁攒下八百块,加上退出公社,卖掉房子,黄仁手里足足有近一千八百块钱。黄仁忽然瞪了瞪老大和老二,让两儿子有些莫名其妙。
  ‘要不是这两个败家东西乱花钱,我就能有两千块——那可是白花花的两千大洋,老黄家祖祖辈辈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多钱?!’想到这里,黄仁就觉得脚很痒,但一转眼他看见了大儿媳妇,犹豫一下,决定给两个混球留点儿面子。
  ‘还是老儿子好呀!可惜……’可惜老儿子在蚌埠生活惯了,说什么也不愿意去种地,这趟请假与家人一起到东北,不过是为了多领150亩地,‘以后想见儿子,可就难了!’
  黄仁忽然有点儿悲伤,为了不失态,他很快把思绪转移到花销上,‘车票倒不贵,一人才9块2角5分钱。只是老儿子回程就贵了,要38块……’
  ……
  黄仁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年满21周岁了,加上黄仁自己,一共可以申领土地600亩,“不是说男女平等了吗?!怎么女人就不能领!”
  对于黄仁这种贪心不足的抱怨,负责土地登记工作人员呲之以鼻,免费赠送了一个白眼。
  黄仁看到白眼,也不恼怒。望着这600亩地,黄仁笑的嘴都闭不上,哪还管的了这许多。
  这可是600亩地,原来黄仁生活的村里,八百多户人家才一万三千亩地,现在,黄仁自己就有六百亩地,‘我也是个大地主了……’黄仁美滋滋地想。
  ……
  黄仁一家齐动手,选了块高地清理出来,就在这里盖了两间房——‘万事开头难,先将就住。还要买粮食、牲畜、农具、化肥、农药……花钱的地方多着呐!
  这两天,就买匹耕马,要不,这些地也翻不过来,其它的先等等,过了冬天再说,不过可以先预订好,省的到时候……’
  没等黄仁想完,就见厨房冒出一股浓烟。
  黄仁赶紧打开门,却还是被呛了一下,很是恼怒。就见妻子黄张氏捂着脸,从屋里冲出来,一阵儿大喘。黄仁看妻子没事了,正想说几句老婆。谁知道黄张氏比他的火气还大,“你什么时候能把沼气池修上?”
  “就修,就修”,妻子一打岔,黄仁倒忘了生气。
  不是黄仁不想修沼气池,只是沼气池花费不小,他还没想好怎么修。池子挖深了,取肥料就要费劲了。可东北地区气温低,池子挖浅了不保温。冬天不出沼气不沤肥,就等于废了。再说,就算挖深点儿,也不一定保温。
  思来想去,黄仁用了个笨办法——“人冷了,住房子,穿衣服;沼气池也一样,衣服穿不上,可以让它住房子”。黄仁直接在沼气池上面盖了间房子来保温,这房间是不能够住人了。但当个仓库、放个杂物,还是可以的。这样一来,房子也不用修的太好,土坯房夹板墙。
  还真别说,效果真不错。只是在最冷的时候,得用沼气在这房子里取暖。但这样也值得了,至少取暖之外,还能有足够的沼气来做饭。
  ……
  在北方生活,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但黄仁一家总算把寒冷的冬天熬了过去。大雪纷飞,初次看到还觉得很美,但一冬天看到了几十回,早让人厌倦了。
  1920年春,黄仁碰上了一件完全预想不到的事——没有雇工。短工零星还有几个,虽然价钱贵一点儿,长工干脆就没有!
  怎么会没有雇工?
  就是没有!
  当然没有。
  五块钱150亩地,谁还没有五块钱呀?!
  就算去借高利贷,自己种地,也比给人家做工挣钱多。这世界上傻瓜还是少数,大家自然不会去做工。
  这可把黄仁急的够呛,农活最讲究时间,错过了农时,可就一年没收成。但是,就算老黄一家六口(老儿子走了)一起上,也忙不过来这六百亩地。况且,老黄还要种水稻,那最费人工了。
  让地荒着,是不行的,老黄舍不得。
  一咬牙,黄仁花了一千块,买了台播种机,又减少了水稻的种植面积——水稻插秧机还在研究中,离实际应用差远了。老黄花了四天时间,把地种完了,就开始打短工,帮别人播种,整整忙了半个月。
  ……
  老黄心里挺高兴,播种机挣回来四分之一了。不过,老黄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又把心思转到隔壁家的地上——小王家还空了一大块土地,老黄自然不能让土地白白的荒着。
  ……
  小王叫王九斤,是山西榆次人。山西这地方,富的贼富,穷的精穷。很遗憾,王九斤就是精穷的那种。别看王九斤生下来时,是九斤整的大胖小子,王九斤家可是八辈子贫农,自己头脑一般,又没赶上什么好运气。所以,王九斤活到了25,还是精穷。但王九斤做梦都是想发财的。
  1920年一开春,王九斤就孤身一人前往东北探路。如果行的话,王九斤年底就把老子娘和兄弟也接过去。
  王九斤可舍不得坐火车,他兜里只有20块大洋,还有10块是借的,3块8角可是笔大钱。
  凭着30个包米面窝头,王九斤背着行李,整整走了17天,从山西一直走到黑龙江,足足两千多里路。
  经过一番的精挑细选之后,王九斤与老黄家做了邻居。
  望着那片黑黝黝的土地,王九斤如在梦中。
  他在地上抓起一把土,闻了闻,泥土没有散发出什么芬芳,腐植土的气味王九斤形容不出来,反正不好闻。但是,王九斤知道,这是最肥沃的土地,种什么都丰收。
  一想到拥有这样一片肥沃的土地,王九斤心里就热乎乎的。
  王九斤当然不能与老黄家相比,锄头、斧头、镰刀,就是王九斤的三大件。然后,王九斤就选了出向阳的坡地,用锄头挖了个近一米深二米宽三米长的土坑,给自己搭了窝棚——‘反正是夏天,自己又年轻……’王九斤安慰自己。
  王九斤用木头给自己搭了铺,就躺下算了算帐,‘自己交了五块钱,买了锄头、斧头、镰刀,又买了二百杂粮,买了点儿盐……还有十一块……’,没等王九斤算清楚自己还剩十一块几,就睡着了,他太累了。
  ……粮食大丰收,堆的象小山一样,仓库里都装不下了……盖了三间大瓦房,王九斤把一家人都接了过来,大家围坐在炕上,都夸王九斤能干……王九斤娶了新娘子……
  王九斤是笑着醒过来的,没有看见新娘子长什么样,真有点遗憾。要不是肚子饿的受不了,王九斤还要回味好一阵儿。
  生平第一次,王九斤没觉得自己在白日做梦。
  ‘有了土地,我一个大男人,有手有脚的,只要肯下力气,还怕穷一辈子吗?’
  想到发财离自己这么近,王七斤觉得浑身都是力气。
  ……
  王九斤虽然肯吃苦,也舍得下力气,成天就在地里转,但他也只种了四十亩地。所以,当老黄要租其余那110亩土地的时候,王九斤就答应了。
  双方约定地租两成,租期一年,并签署了正式的协议书。
  王九斤只要两成地租,是因为除了老黄,他找不到第二个人来租地。老黄很爽快地同意了,‘远亲不如近邻,不要因为那一点儿小钱伤了和气’。
  ……
  这一年,东北垦区大丰收。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千百年累积下来的肥沃黑土地,给予了人们丰厚的回报。
  世界上,有人幸福,就有人不幸,也难怪有人说,运气是有一定数量的。
  1920年,华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受灾人数将近两千万。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88章
  “自开春以来,雨泽缺少,二麦槁枯,秋收无望。一班农民,皆叫苦连天,大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这是1920年八九月份,报纸中最常见的报道。
  1920年春夏,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大旱,受灾317县。
  虽然,在农林总长张骞的建议下,国家提供了补助,支持农民打机井,抽去地水自救。但相对这种大面积干旱而言,这样的措施所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此措施把受灾人群由两千两百万,减少到一千八九百万,并在一少部分地区减轻了灾情而已。
  中国这次大旱,与1921年又逢俄国大旱极为相似,都有数千万人受灾,上千万人濒临饿死。不过,中国的情况远远好于俄罗斯。
  首先,从人口上说。1921年俄罗斯人口约一亿三千万,而中国在1921年人口接近五亿。中国的受灾面积远小与俄罗斯。
  其次,就是国家救济。1920年华北大旱,但东北、华南、西南等地区均获丰收。整体来看,中国的灾情并不严重,国家可以调拨粮食应付自如。而且,原联省此前几年,连续获得丰收,又普遍推广了杂交水稻等高产品种,我储备了大量粮食。俄罗斯的情况则要严重许多,战争已经打了六七年,连年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粮食储备很少,这一受灾又是几个粮食主产区同时受灾。所以,俄罗斯的情况非常严峻。
  说到这里,有句话不吐不快。“人道主义”,这东西是白人提出来的,所包含的范围,也没有包含其人种的意思——起码在几十年前如此。俄罗斯大旱,美国援助了八千万美元的物资,运送了70万吨粮食药品,美国民众就捐献了三千二百万美元。很遗憾,中国人没有享受如此待遇。1920年大旱,中国死亡50万人,远远超过1921年俄罗斯大旱。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以中国的传统,受灾了没有二话,普通昏庸的皇帝都会救济灾民。身为民选政府总理的我,自然也只能救灾。先是免除所有这些受灾县的农业税;接下来,投入了大批资金,以工代赈——在这五省广修道路和水利设施;然后,积极宣传《宅第法》,鼓励当地人移民。此外,民主党、国民党和中国青年会等组织,也都活动起来,在全国进行募捐,以赈济灾民。
  受灾五省之中,山东旱情尤为严重,受灾人口多达900余万。然,山东早在1913战争后,就归入联省,在土地村有、税收减免等系列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人有积蓄,家有余粮,自救能力较强,情况并不严重。
  与此截然相反,河南省的情况却极为严峻。
  河南的土地贫瘠,故以土匪闻名,名震中外的“白狼”就是其中的矫矫者。不仅如此,河南人的运气也坏。1918年开始推行“土地村有”,1919年免了农业税,才挣了点儿钱,第二年就赶上大旱。
  在河南,东部稍为富裕一点儿,西部极度贫瘠,只有铁路沿线比较繁荣,但河南铁路只有平汉路和正在修建的陇海铁路。河南土地贫瘠,农业就不行;矿产资源少,交通落后,工业也不行。
  所以,在河南投入的资金,也是五省之中最多的——四千万资金占整个以工代赈投资的一半,这笔钱全部被用于修建公路和水库。
  李老实是河南临汝人,为人老实,在豫西趟将(土匪)盛行的地方,李老实是极少数守本份的人。故被称为李老实,时间一长,就取代了他的本名李俊义。
  “土地村有”在河南执行时,有着自己的特点儿,“每户必须出一个劳动力,也只能出一个劳动力(不包括孤寡、军烈属等)”。具体地说,在“土地村有”实施时结婚了的,就可以分家单算一户,没结婚的,就只能与父母算在一起了。超出来的劳动力,就得自谋出路了。这事与李老实没关系——他家里孩子还小,李老实是唯一的劳动力。
  这天,李老实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白天村里开会的情景,一直在他脑袋里转个不停。
  ‘……应该怎么办?’李老实拿不定主意,孩子们不用管。
  所有的少年儿童,学校都免费管饭吃。一般来说,吃的比家里还要好。与之类似的,还有孤寡老人。国家每月都补贴孤寡老人一块钱,受灾后,国家增加了一块钱的补贴。
  ‘……到底该怎么办?’
  李老实有些儿犹豫,出路不是没有,反而有许多。但正是这许多出路,才让李老实决定不下来——这可是关系一生的重大决定。
  ‘陇海路正在修铁路,这个要求签长约,起码一两年,不行’——改行不是李老实的选择,种了一辈子地的李老实,完全没有改行的想法。
  ‘濮阳发现个大油田,听说待遇很好……’李老实考虑一下,就放弃了,理由同上
  ‘去修公路,可价钱给的太低了……’三分钱一土石方的工资待遇,是低了点儿,刚刚卡在最低工资标准上。李老实没有忘记了,在二三年前,河南挖沟渠的价钱,连这一半都没有——可世道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是董总理执政,有《劳动法》的……
  ‘修水库’的选择,被李老实直接忽视,比修公路还辛苦,价钱也没高到哪儿去。他头一次把思绪,转移到那万不得已的出路——“闯关东”,这是旧称,指移民到东北去。
  直接移民是不可能的,李老实没有钱,一家五口连坐车带吃饭,没有百十块钱,根本不够用的。
  所以,李老实想到的是向北海移民——‘这可真是异想天开’,如果不是新政府免费普及教育,减免税收,无偿给孤寡老人发补贴等种种政策,已经在李老实的心目中,树立起极高的信誉。李老实是绝对不会相信有这样的好事——一分钱不用出,国家给你送到地方,分房分地分粮,还提供小额免息农业贷款。
  ‘国家可真是个好东西……’
  当然,“车票算贷款,要还”的事实,李老实就华丽的无视了。
  ……
  李老实坐在火车上,半天也没有回过味来。想了好一会儿,李老实也没想起来,自己是如何决定去北海的。不过,他很快就抛开了疑惑,第一次坐火车,有太多的新鲜事,让他眼花缭乱,惊奇不已。
  ……
  刚责备完老二,让他不要乱说话,李老实就自己指着火车窗户外的北京城,叫了起来,“皇宫!”
  李家老大才十四五岁,正是羞涩的年纪,见父亲如此表现,忍不住害臊起来,趴在桌子上,装作睡着了,谁知父亲还使劲拍他,让他看看“皇宫”。
  ……
  李老实一家坐在六人座这一边,除了李家五口,还坐了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年青人。衣冠楚楚,文质彬彬,只有手上的茧子,才让人知道他也常动手干活,这人名叫田广。
  李老实一看田广,自己先怯了几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