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道:“他料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行事,而今日这般大模大样,一定是城中藏有伏兵,所以就后退了。”
讲完了当年的故事,诸葛亮给儿子出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我比别人高明在什么地方吗?”
诸葛方说:“胆子大,不怕冒险。”
诸葛亮说:“其实并不是我冒险,而是我迫不得已,急中生智罢了。你要想比别人计高一筹,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作一个有智慧的人。”
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诸葛亮随时随地都给儿子上课。不管在书桌旁,还是在散步的时候。山间的空地和小路都成了他向儿子传授知识的课堂。
一天,两个人散步的时候,诸葛方问道:“爸爸,你已经教给了我许多知识和生活道理,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摆脱愚昧,成为有智慧的人。可是,究竟智慧本身是什么呢?人怎样才能得到智慧呢?”
诸葛亮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弄清这个问题也十分重要。他想了想,就对儿子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也就是说,真理是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正确地认识了自然,并且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他的行动,他就是有智慧的人了。”
诸葛方又问:“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自然,得到真理呢?”
诸葛亮回答说:“是的,这是因为人人都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诸葛方:“既然人人都有思想,都能够认识真理,那为什么世界上又有许多人愚昧无知甚至陷入迷信之中呢?”
诸葛亮:“我们说人人都有认识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并不等于有真理。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运用认识能力去发现真理,不善于思考的人,不仅自己发现不了真理,就是别人发现了告诉他,他也是不懂的。”
诸葛方:“那些不能认识真理的人,除了不善于思考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诸葛亮:“是的。除了不善于思考外,往往还有许多毛病。比如,有些人过于自负,本来无知,却自以为是,把荒谬的东西视为真理;有些人则是因为缺乏信心,要知道,认识真理是不容易的啊!要下苦功夫去钻研各种问题,要长期不懈地去追求。有的人则是在认识真理时,往往对重要的问题过早下判断。要注意,对重要的事情,在没有作充分的研究之前,是不能过早地下判断的。”
最后,诸葛方请求爸爸再从正面说明一下,人要怎样才能发现和认识真理。诸葛亮说:“人为了认识真理,获得智慧,首先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认识自然的事物。……你要记住,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事物。但是,是不是说熟悉了许多事物就等于得到了真理呢?那也不是。博学还不等于智慧,因为大自然喜欢躲藏起来,人的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现象,还不能认识到躲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要认识自然事物的真理,除了运用感官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头脑中进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你应当继续努力钻研哲学,因为哲学和智慧实际上是同义语。”
灵活的人才能争取主动
放学才进家门,诸葛方就兴冲冲地拿出一张纸,坐到爸爸诸葛亮的对面,写下数字:01134
“爸爸你看一下,这是什么?”
“01134。”诸葛亮瞄了一眼说。
“你再看一下嘛!”
“不是01134吗?”诸葛亮又仔细看了一下那张纸。
“不对!你再看一次!”
“我看过了,是01134!”
诸葛方突然兴奋地跳了起来:“哈哈!你为什么那么死脑筋呢!从你那个方向,怎么看也不会是01134,而应该是HELLO吗!”
诸葛方正想得意地跑出书房,诸葛亮把他叫住了:
“等一下,诸葛方,谈点正事,我托你拿到成都秀峰图片社冲洗的幻灯片好了吗?”
“噢!没有!因为要等3个小时,我等不及!”诸葛方看着爸爸,一脸无奈地说。
“明天星期六不上课,礼拜一又过节,我急着要,怎么办呢?”
“我也不知道。难道现在再赶去?只怕也关门了!而且——”诸葛方摊摊手,接着说,“明天冲洗店虽然开,可是我有同学要来,不能进城!”
“有住成都的同学来吗?”
“啊!对了!”诸葛方一击掌:“马克就住在冲洗店附近,我叫他顺便带来,现在就打电话给他和冲洗店!”
于是诸葛亮笑着对儿子说:“你为什么那样死心眼呢!此路不通,还有别的路通,如果你碰到不通,就傻在那儿,岂不误了我的大事?你尤其要知道,在人生的战场上,脑筋慢半拍的,很可能失败。”
看着儿子诸葛方满脸不解的样子,诸葛亮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卡尔斯是一位出版界的老手,多年前他却有一次被人击垮的经历。卡尔斯通过关系,找到德国一本即将上市、而且必定畅销的书。他立刻交给一位学者翻译,并在译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开始大做宣传。
“现在国外已经上市了,你不怕别人抢过你吗?”朋友问他。
“怕什么?再快,现在翻译也来不及,我们马上就脱稿了!”卡尔斯得意地说,继续大做宣传。
岂知他刚送去排版,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译本。别人借他的宣传,立刻获得畅销,等他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完毕,已经失了先机。
难道别人更早拿到原著?
不是!别人还比他晚。
但是对方把一本厚厚的原著,立刻拆成20多份,分别交给20多人翻译。原本两个月的工作,3天就完成了!
对方译的,由于笔调不统一,肯定不如卡尔斯他们的好。但,对方赢了!赢在他的“心眼不死”,当别人从一个角度看事,他却从不同的角度着手。
诸葛亮告诉儿子:“记住,在人生的战场上,射不太准,却能拔枪快、射得多的人,常成为神射手的克星。”
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
诸葛方的同学吕芮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他被东吴大学免试录取了!
这个消息对诸葛方的触动很大。他对爸爸说:“我也要参加明年的‘创新大赛’,即使得不到大奖,对自己的思维也有好处!”
听了他的想法,诸葛亮高兴地说:“你有这种想法真是太好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你并没有追求获得大奖,这样对全面培养你的创造力更有好处。”
“可是,我从小喜欢文学,对创造一点都不擅长。”诸葛方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诸葛亮说:“你不必把创造看得那么神秘。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新的科学理论产生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创造可以从低级到高级,知识少、能力不强的幼儿、少年也可以创造,当然那是低级的。很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上的创造需要很多的知识,很强的能力,那是高级的,没有低级的创造习惯,也就不能发展高级的创造。”
诸葛亮解释道,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不合理、不方便、不习惯、不顺手、不科学的用具、用品和方法,把它革新或改进一下,就是创造发明。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想问题,你就会看到,生活处处有创造,发明就在你身边。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创造发明者。发明创造也不仅是大科学家和少数天才者的专利。
也就是说你不一定非要成为爱迪生或瓦特,但可以提出有创见的办法,可以在改进或革新日常生活用品中做出成绩,谁能说这不是发明创造呢?
重要的是青少年的小发明小创造,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它的深远意义在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给未来从事大的发明、高科技研究打下基础。因为小创造小发明是引发人的才智的一把钥匙,甚至能导致才智的全面升华。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的伟大发明与创造都是从“小发明”开始的。正是他们在平常人熟视无睹的“小发明”中,培养和锻炼了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他们以后的伟大创造奠定了基础。
有的年轻人还可能认为,青少年即使能搞创造发明,那也是学习成绩优秀、智力超群的人才敢于问津;智力平平,连学习成绩搞上去都很困难的人,又怎么能会有创造发明呢?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头的,自己把自己埋没起来。诚然,成绩优异,说明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得比较好。但知识并非能代替创造,如果知识学得很死,埋头抠书本,去抓分数,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创造,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时见。反之,成绩差的同学,并不说明其他都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短处,也会有长处,长处就是“黄金点”,发挥好就能创造。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般而言,大脑的先天禀赋,发展潜力都是基本相同的,有差别也并不大,除了白痴及某些病患者,所有的人都具有创造潜力,都有完成某种发明的可能。只不过一般人的潜在创造力没有开发和利用起来,而发明者的创造力得到了开发和利用而已。
人脑是用进废退,越用越灵,越有创造力。越不用,越沉睡、越迟钝笨拙。青少年的大脑的创造力是有待开发的矿藏和宝库,同学们应该珍惜、开发和利用它。有的同学又会说,环境太平凡了,生活太单调了,不可能有什么创造。这种也是模糊认识。其实不是平凡中、单调中没有创造,是缺少发现,缺少发明的意识。平中见奇,平中见伟大。一张白纸够平凡、够单调了,可是一位同学就从小纸片上得以发明,并在全国科技发明比赛中得了奖。这纸片的两面都是胶,这有什么用呢?这叫软图钉。本来一张图画挂到黑板上去要用图钉,现在只要用这个小纸片就行了。再如,一支绣花针很平常,但由于原来的绣花针一头尖,绣花时颠来倒去不方便,有个同学搞了四头尖、孔在中间的针,绣起花来既方便又加快了速度。这项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你说这不伟大吗?
“爸爸,我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创造、创新能力呢?”诸葛方急切地想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你别急,这总得慢慢来。”接着,诸葛亮打开电脑,边演示边讲解,给儿子讲述了几点建议:
(1)创新能力需要多方培养
诸葛亮说,物理学家鲁肃对开发年轻人创新能力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他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只会死啃书本,应付考试,那他所得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很可能只是重复前人所掌握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比考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某一门课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不是死背,而是独立思考……这样,我们不但能掌握已知的科学成果,而且可能发现新的问题。”
周瑜也尖锐地指出:“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首先,开发创新能力需要学校的努力。在教育上,不能单纯给人以黄金,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对象懂得“点金术”:培养创新能力。
注重对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注重传授知识到刻意强化学生的能力,已越来越为教育界所重视。有人描述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真是一语中的。对学校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教科书的现象,死板的、强制性的教育制度等进行彻底变革,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创新能力需要自我培养。一个人要立足于世,投入竞争,光有黄金储备——知识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学会并拥有“点金术”——创新实力,才是高明的。我们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培育创新能力“倾斜”,将它列为重中之重,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开发出新点子、新见解、新创意、新发明、新构想、新体系,哪怕是一点一滴、一招一式也好。善于积累跬步,才能致千里。不放弃任何一点创造火花,不鄙薄任何一点创造机会,才有可能形成“大手笔”,变为创造大家,发明大师。
(2)随处留心皆创造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慧眼岂不识真金?”它告诉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起思考。在那些天天被人碰到却又熟视无睹的普遍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亦不失为一种发明创造的重要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随处留心法。
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是19世纪在英国发明的。但是,当时的邮票却没有今天这样的齿孔。因此,使用起来颇为不便,邮局卖邮票,营业员得准备有剪刀,以便把连在一起的邮票剪开。19世纪的一天,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一位新闻记者喝完了酒后,匆匆地写了一篇稿件,装进信封后,掏出一大张邮票,却因没带小刀而犯了难,问遍周围的人都没有借到刀具,在无可奈何之际,只见他从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两张邮票的空隙之间,扎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就很整齐地把邮票撕了下来。这件事被坐在一旁的颇有慧眼的发明家亨利·亚瑟尔看得真真切切,他佩服这位记者的巧妙,并记住了那一行行的小孔洞,更产生了“为什么不能在邮票印完之后就打上一行行齿孔”的联想。于是,他立即研制了打孔机,并成功地获得了打孔机的发明专利权。
这是对现实的、自然的现象随处留心取得的创造发明,它是随处留心法所指要“留心”的主要方面。
(3)敢于摒弃传统习俗的陋见
人的许多创造性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囿于“成事”,不敢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不愿摒弃传统习俗的陋见。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反常逆变的思维方式,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探索新思路。
海外学者倡导了一种“逆向学习法”,它同一般的学习常规正相反,其特点是强调“先思”,即一开始就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思考问题。思维的基本程序是:结论+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逆向学习法”大大调动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效果较之循序渐进的“顺向学习法”更为明显。
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军事、经济领域,无疑会比他人高出一招,胜算一筹。
当摩擦系数接近于零的超滑剂——聚四氟乙烯和它的衍生物问世后,多数人把两眼盯在它的润滑作用上。而一些善于逆向思维的人们,则考虑用何种方法把它喷洒到敌人的航母甲板上,战时让敌人的舰载飞机飞不起来,落不下去,使敌人的航母失去应有的作用。后者的思路比前者要高出一筹。
1988年11月19日,美国首次爆发了“计算机病毒”感染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于是人们都在“防毒”、“解毒”上作起文章。就在这时,一些善于逆向思考的人,则调换了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倘若“倒一个个儿”,把“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软杀伤武器,战时用它破坏敌人的计算机的内存与程序,不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吗?若能如此,电子战将变得更为复杂。这种设想,在后来的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实战的运用。
由此不难看出,破格思考,是开启智慧闸门的金钥匙,是挖掘你的潜力的利剑。
“用火烧东西时,火在东西的什么方位上?”“当然在下边!”不错,大多数场合火在下方;不过,在河边烤鱼时火在侧旁;用放大镜集聚太阳光点燃黑纸时则在上部。有时会强烈地坚信不移“火在下方”,不妨把这种“坚信不移”称之为固定观念,有这种观念的人难以想得出“火在上方”的烧鱼器。夏普开发的烤用器,电热铬镍合金线就是装在上方的。这样的结构,即使烤鱼滴油也不会燃烧冒烟。这种想法是执著坚信不移“火在下方”者所难以想象的。
固定观念的另一种类型是“框框”,即不经任何人的示意却自作主张地把自己封闭在一定的框框里,关在框框里思考事物。
所谓发明,是指完成迄今为止所不能完成的事物,是制成迄今所没有的东西。摆脱固定观念牢笼的有效办法是与持不同观念的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