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牧自主学习法-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谝徊揭紫热啡纤腔衔铮獗闩懦薃、C两种混合物,第二步看它们能否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导电,发现B虽然不溶于水,在水溶液中不能导电,但在熔化状态下就能导电,故B也应是选项之一。可见〃马驴〃问题的解决需要学习的由表及里、思维的由浅入深。 
  当学习到位、思维到位,无论马虎、马驴,都会变为马到成功。 




几十万考生没有一个拿满分,为何? 
  第一年实施文理合一的大综合考试时,有广东、河南两个省参加,其中一道 3 分的题,几十万考生竟然没有一个拿到满分的。 
  这道题是这样问的: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样一道题显然符合了现代高考能力之要求,尽量淡化知识背景,强调了能力储备。能力强者小学生可正确解答,能力弱者高三学生也无能为力。几十万考生没有能完全正确解决的,则反映了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着思维能力不足的缺陷。 
  当我拿这道题请一些同学回答时,答案五花八门。有一个初中同学说因为元谋猿人生活在黄河边上,另一位同学马上校正:不是,是因为半坡氏族生活在黄河边上。显然这两个同学在历史知识点的记忆上产生了差异,前者错误,后者准确。如果单从知识考核来说,前者可能是一个差生,后者则可能是一个学习姣姣者。但从他们的答题方式来看,二者可能在学习上存在着相同的顽疾。即当他们面临着一个问题的解决时,基本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着现成的解决方案:一从老师的讲课中来;二从课本知识中来,三从做过的习题中来。现实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任何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研究发现的支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些知识并不能给出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现实事物以现成的答案,必须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用我们的头脑来驾御那些知识。 
  就这道题而言,使用四维网络学习方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可一蹴而就。其中关键之处,是学会使用两种最基本的思维:顺沿性思维和包容性思维。 
  顺沿性思维 是一种纵深性的思维,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深度。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某些前因的组合一定会导致某些后果,而某种结论的成立也必须具备某种条件,顺沿性思维就是通过事物的发展过程来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包容性思维是一种平面化的思维,揭示的是事物内涵的广度。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包容性思维要求从全方位的角度认识问题,避免造成要素的缺失。 
  解决这道题思维过程如下:通过远望确定本题目标为找到黄河和中华民族关系之原因,利用关键词定位法得知母亲为关键词(远望及关键词定位法本刊上期做过介绍),兼用顺沿性思维和包容性思维对关键词母亲进行深入剖析,答案便自然浮现。从顺沿性思维角度来看,母亲之所以成为母亲,必然经历孕、生、养三个过程,养育完成,作为母亲的使用便也结束了。但仅仅用顺沿性思维,有时会造成要素的不全面,还必须使用包容性思维的避免要素的缺漏。当我们从整体的面来考察母亲的要素时,就不得不联想到相关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个关于母亲和孩子的关系的法律词汇〃监护人〃便会涌出。监护人的作用主要是替代孩子行使某些受限权利,一个〃替〃字便跃然纸上。经过两种方式的思考得出结论。 
  母亲作为母亲的要素有孕、生、养、替四个方面,而孕生做为连续的整体可以合二为一。于是,便可找到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原因: 
  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二、 黄河流域养育了中华民族。 
  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正确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用准确的表达方式解决问题,你的见解便会既全面又深刻。



从一道选择题谈起 
北京 2003 年夏季高考语文第六题 
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种磨炼,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_________________。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_________________ 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1。 往往是最有才华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2。 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3。 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4。 生活与生存在这两个概念上迥然不同, 
A 1、3    B 2、3    C 1、4    D 2、4 
  从去年高考的统计数据来看, 80642 个考生中,只有 26015 个考生选择了正确答案 B ,答对率只占考生总数的 32% 。有人分析说,之所以这么多人答错了,是因为教学中没有涉及到此类问题。实则不然,这反映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所致。 
  四维网络学习法中含有许多通用学习方法,下面我们用几种方法对这道题进行分析。
  事物之间往往有密切的联系,一段内容表述的前后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我们用〃前后联系法〃分析首段,会发现这段的前面部分说明寂寞在某种特定意义中的作用,后文选择时则应强调〃寂寞〃所以应选 2 。而 1 则不适合这一特定的语境,因为它将才华和寂寞等同起来了,显然与前文要突出的内容不符。 
  〃内涵分析法〃是另一种主要的方法。任何事物的正确描述都会有明确的内涵,任何内涵的阐述必须与事实相符。我们分析现实会得到如下的结论:一个人如能耐得住寂寞,专注于某一事物,其结果必然是有所成就,而这个人不必然以最有才华为前提,这已被无数事实所佐证,所以用内涵分析法也可得出结论,选 2 。 
   从考生答卷来看,有近 5 万人选 D ,占考生总数的 62% ,也就是说,大部分考生选择错误在第二空。用〃前后联系法〃分析第二段文字,我们知道,前边讲的是生存在先,生活在后。那么后边语言的排列就应该同前边的顺序相同。 3 排列的顺序是生存与生活,而 4 的顺序是生活与生存。显然 3 是正确的。用〃内涵分析法〃来看, 3 是提出问题,后面解答,符合逻辑;而 4 提出一个判断,说生活与生存这两个概念迥然不同。我们知道,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不同之处,但并非迥然不同因为生存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存的延伸。所以 4 的判断本身就过于武断。另外,从〃客观规律发现法〃来看,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必然遵循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过程,我们对待事物的再现也往往遵循这一规律。所以,若解释生存与生活这两个概念也必然遵照由生存到生活这两个由浅入深的不同层级的顺序。由此也可判断 3 正确。 
  用三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而 62% 的同学却没有选择正确,这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我们的学习确实应该想办法从死记硬背的被动框框里走到培养思维能力的主动学习中来。




专家答疑


基础题爱出错,能力题又不会做,有时候可以明白问题解答的知识范围,可就是答不到点上? 
        基础题爱出错,能力题又不会做,有时候可以明白问题解答的知识范围,可就是答不到点上?
        答:你要明白,每一学科的学习,说到底就是知识和能力的把握。自己的学习来发现和把握知识的发现过程。知识的发现过程比知识的本身要重要多了,你得分清楚哪些是知识性的,那些事能力性的。有些同学辛辛苦苦地死记硬背,那就是只注重了知识的把握而不能够将之转化成能力。任何一个不会写的题只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知识本身存在疏漏。这块基本概念不清楚,以后通过看书把这块概念搞清楚就行了;第二个原因,概念知识的背景都清楚了。 但是还是不会,这是因为没有思路的原因。没有思路,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没有了。说到底无非就是不要从这里面浪费时间了。 把握这一点就可以了。在你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之后,你的重心在放到能力题上。当你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时候,你会发现能力题并不难解决。 



我的内心太像一匹野马,如果我拉不住它,我就没法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更没办法做好它,我该怎么才能管住自己呢? 
我的内心太像一匹野马,如果我拉不住它,我就没法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更没办法做好它,我该怎么才能管住自己呢?
答:人要有目标,有了目标以后,就需要计划了。但计划要制定得具体、合理,可执行。因此,建议你先想一下,我究竟将来想做什么,我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为了能做成这件事,我现在必须要做哪些准备了。这样,由远及近地去做计划。计划可以从一年到每一天中的每个小时。近期的计划如周计划和日计划只要提前一周做出来就行。光有计划还不够,还要制定好完成的标准。有了目标、有了计划,剩下的就是执行了。如果执行有困难,就需要找一个人来帮助你了。这个人可以是家长、老师,也可以是好朋友。



基础题爱出错,能力题又不会做,有时候可以明白问题解答的知识范围,可就是答不到点上? 
基础题爱出错,能力题又不会做,有时候可以明白问题解答的知识范围,可就是答不到点上?
答:要解决你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的问题。基础题出错,有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你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另一个是马虎造成的。但从你所反映的问题看,主要原因还是基础知识问题,你的学习过程出问题了。解决的办法是:学会看书,按照学习的15个程序进行自学。
  在你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之后,你的重心在放到能力题上。当你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时候,你会发现能力题并不难解决。




刚进入初一、高一,成绩为什么会下滑,如何适应新环境? 
刚进入初一、高一,成绩为什么会下滑,如何适应新环境?
答:小升初、初升高的同学,都面临着几个转变。环境的转变及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有一个隐性的转变,就是青春期心理的转变。对于这些转变, 难免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因此新初一、新高一出现成绩下滑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这新初一、新高一是学生调整学习的关键期,处理得好与不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这两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 
  要适应新的环境,就需要家长、老师和同学三方共同的努力。首先,要接受这种转变的事实;其次,要明确新的年级段的目标及自己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方法,让自己的方法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之要求。




典型案例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远望近观,化繁为简
 
   …与高中生谈文言文学习
                 李牧教育中心俱乐部高中语文教师  邢举相 
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许多同学和家长的感觉是语文学习杂乱无章,无从下手。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语文学科的学习绝对不是这样的,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过不是那么明显和直观罢了。
学好任何一门学科,要解决的只有两个问题:知识性的和能力性的,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但是,我们常常把它们给搞混了,极端的情况是:皓首穷经、旰食宵义地去背、去写,结果是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一句话,“得法者得天下”。法者,规律、技巧也。
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而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机械重复、模仿的学习机器。实际上,当一个经常被老师、家长头疼着的学生,当自己发生变化时,自己的进步,主要不是靠外部规范出来的,而是内部释放出强烈的求知热情、琢磨的能量和研究的潜质。问题是,我们怎么开启自己的琢磨呢?
敢于挑战自我的好孩子们,我们来试一试吧!
实际上,我们可以远望近观,化繁为简。远望,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具体到语文学科,我们得明白高考语文考什么。
譬如,考纲要求的知识点,我们就可以化繁为简,归结为:语言、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再迁移下去,语言板块又可以分为语言基础和语言表达。阅读呢,可以分为古诗文鉴赏、
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散文作品阅读。写作就不用说了,最后一题,六十分。大致如此,概莫能外。
近观者,看解决问题之条件,运用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化繁为简。
同学们最为棘手的就是文言文阅读,功夫下了不少,收效却不明显。为什么呢?
知识性的储备必不可少,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想说的是,能否有实际可行的方法使得我们有据可行,简单有效呢?
引入语法分析法来试试。面太大,仅就文言文中句式的推断来谈谈这个问题,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是否奏效。
切记:不要死记硬背,重在于领悟!

引言:古今汉语具有承继性,变化不大。这也就成为我们能够读懂一般文言文的保证。
基本结构:1。 句子文字结构图:
            '状语'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定语)宾语。 
          2。符号图示:'   '  , (     ) 。||'   ' 。《    》  (   ) 。 。
              例如:①(戴眼镜)的先生||喜欢(外国)民歌。
              
                    ②李牧||'连'却之。

                    ③A秦将王翦||破赵,B||虏赵王,C||'尽'收(其)地。

但是,我们要主意它们的区别。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某些句子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我们称之为“特殊句式”。例如:

古代:和氏璧,|| (天下)之(共传)宝也。
  
现代:和氏璧||是(天下)之(共传)宝
古代:(古)之人||'不'余欺也。

现代:(古)之人||'不'欺余也。
古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现代: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对照的结果是,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相比,古代汉语句式中由一些比较特殊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我们称之为“特殊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常用判断句的形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基本形式:……者,……也。
例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其它形式: ……者,……。例如:陈婴者,故东阳令史。
            ……,……也。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诚”等表判断。
例如: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吾乃八戒。
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梁父即楚将项燕。
素:相如素贱人。
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的很少)
例如: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由汉,无论魏晋。
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通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③秦,虎狼之国。

★ 被动句
常用被动句形式
所谓被动,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而不是主动者。
例如:
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有标志的被动句。
1、“见”字式。
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以见放。
徒见欺。

2、“于”字式。
例如: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受制'于人'。
||'不能'容'于远近'。

3、见……于……  
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为”字式。
例如: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 '为(之)'用。

5、为……所……  
例如:
由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风'之所劫。
不者,若属||'且' '皆' '为'所虏。

无标志的被动: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②“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