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我航空乓集中在我突击部队进攻的地域内行动,压制德寇航空兵并

可靠地掩护我方部队。

第二,不断轰炸进攻部队当面的德军,为我进攻部队开辟道路。

第三,以不断轰炸和强击的方法,追击退却的敌军,彻底打乱敌军并使其

不能在最近的防御地区巩固下来。

1942 年11 月中旬,德国及其仆从国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拥有100 万兵
力,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3 个方面军的兵力已远远超过德军,达150 万
以上,在兵器上。苏军也占有优势,大炮已为1∶5∶1,坦克为2∶2∶1,特
别值得指出的是,苏联的3 个方面军配有崭新的T—34 坦克和最先进的1250
台“喀秋莎”火箭炮。

就在此时,希特勒还在做拿下斯大林格勒的美梦,他仍命令第六集团军
和坦克第四集团军继续前进,然而,对希特勒最致命的打击即将开始了。


七改变历史的转折

1942 年11 月19 日7 时30 分,苏联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万炮齐鸣,
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向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发动了强大的反攻。11 月20 日,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开始了反攻。

在苏军突然的空前规模的沉重打击下,德军惊慌失措,开始瓦解。几个
小时后,消息传到伯希特斯加登,这时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的主要将领们正
在阿尔卑斯山上的别墅。希特勒在此前已预料到苏军可能发动的进攻,但并
不认为有什么了不起,非得他亲自处理不可。因此,他和他的高级将领们仍
在上萨尔斯堡享受山间的清新空气。

留在拉斯敦堡的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打来紧急电话,突然打断
了希特勒的宁静生活。

蔡茨勒告诉希特勒:“进攻开始的最初几小时中,占压倒优势的一支苏
联装甲部队,在斯大林格勒西北的顿河沿岸,全面突破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
的阵线。在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另一支强大的苏联部队正在猛攻德国第六集
团军、坦克第四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眼看就要突破他们的阵线
了。”蔡茨勒进一步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面集中了13 个集团军,几千
辆坦克:苏联人显然正以大量兵力从南北两面夹击,企图切断斯大林格勒德
军的退路,逼迫德国第六集团军不是仓惶向西退却,就是束手就擒,”

因此,蔡茨勒向希特勒建议:同意第六集团军从斯大林洛勒撤至顿河沿
岸一线。希特勒却大发脾气他说:“我决不离开伏尔加!我决不从伏尔加后
撤!”希特勒的这一决定,很快就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11 月22 日,希特勒回到了大本营,这天已是苏军发动进攻的第4 天,
前方传来的消息很坏: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迅速瓦解,德军遭受沉重
打击,苏联南北两军会师卡拉奇,对斯大林格勒形成了合围之势。

11 月23 日,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发来一份无线电报,证实了他
所率领的22 个师30 万人已被包围。希特勒当即回电,指示保卢斯把司令部
迁入城内,布置防守,等待援军,部队解围前的给养由空运解决。

11 月25 日,希待勒把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回,委派他担任
新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他的任务是以斯大林格勒西南向前推进,为第六
集团军解围。

曼施泰因认为,第六集团军要想获得生机,必须进行突围。但希特勒反
对这样做,他认为第六集团军应坚守斯大林格勒。

12 月12 日,曼施泰因按照希特勒命令,发动了“冬风计划”攻势。德
军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出发,沿铁路线北上,他们不顾重大伤亡,向斯大林
格勒方向冲击。12 月16 日,德军渡过阿克塞河,并向梅什科瓦河进逼,在
这里受到苏军的顽强阻击,双方发生了激战。

12 月19 日,德军进低梅什科瓦河,离斯大林格勒只有40 公里。这时,
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向西南突围,但是,被围困的德军已精疲力竭,需要数
天的准备才能突围,而且因为缺少燃料,坦克行驶不了40 公里的路程,然而,
苏军针对德军行动,采取了更力强有力的措施。12 月16 日,苏联西南方面
军和沃罗涅什方面军的另一支大军,以数百辆坦克为先导,在马蒙地区发动
了强大攻势。这支苏军攻势迅猛,很快击溃意大利第八集团军,到12 月23
日,他们已前进180 公里,直插托尔莫辛北面,威胁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后


方。与此同时,另一支从下切尔斯卡亚发动攻势,迫使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左
翼后撤。在此情况下,曼施泰因为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于12 月23 日命令
北上的德军南撤,并将其第六坦克师调至顿河以西,以抵挡从北面袭来的苏
军攻势,同时命令保卢斯停止突围。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乘此时机,于12 月
24 日发动强大攻势,紧追退却之敌。12 月29 日占领了科捷利涅科夫斯基。
这样一来,希特勒的解围计划彻底破灭。被围德军已成瓮中之鳖,覆灭的命
运也就注定了。

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包围圈,初期长40 公里,宽20 公里。30 万被围之敌,
每天需要500 吨物资,戈林答应每天运去500 吨,实际只能运去100 吨。于
是军中弹药缺乏,出现饥荒,包围圈逐渐缩小,德军伤亡与日俱增,大批地
减员。蔡茨勒对希特勒说:“士兵饥饿沮丧,对最高统帅部失去信心,伤员
得不到适当照顾而奄奄一息,还有成千的人被冻死。”但希特勒仍坚持要第
六集团军坚守斯大林格勒。

为了围歼被围德军,1942 年底,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把斯大
林格勒方面军的第六十二、六十四、五十七集团军编入顿河方面军,由顿河
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统一指挥,以围歼德军第六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
面军则改称为南方方面军,其任务是向罗斯托夫方向展开攻势。

1943 年1 月初,被围德军的处境十分狼狈,每人每天只分到一片面包,
15 个人分食一公斤土豆,喝的只有雪水,骑兵的马匹也被分割精光。每人一
天只领到30 发子弹,坦克因缺少燃料不能开动,大炮缺少炮弹。这支曾经猖
狂一时,“战遍欧洲无敌手”的德军,现在却人人忍受着饥饿和严寒,蜷缩
在冰冻的战壕里,等待着灭亡的命运。

1943 年1 月8 日,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向保卢斯发出了通牒,
其中说到:“你军已陷入绝境。你们饥寒交迫、疾病丛生。俄罗斯的寒冬还
只刚刚开始。严霜、寒流、暴风雪还在后头。你的士兵缺少冬衣,卫生条件
又差到极点,你们的处境已无希望,继续抵抗下去实在毫无意义”,“有鉴
于此,并为了避免无谓的流血牺牲,兹建议你们接受下列投降条件。。”。

保卢斯立即将通碟的全文以电报发给希特勒,希特勒命令保卢斯拒绝罗
科索夫斯基的要求。

1943 年1 月10 日,罗科索夫斯基一声令下,5000 门大炮对保卢斯集团
的阵地发动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最后阶段开始了。隆隆的炮声震撼
了伏尔加河的草原,在炮兵的掩护下,苏军的坦克和步兵发起了迅猛的冲锋。
德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但无济于事,6 天之中,德军的袋形阵地已缩
小了一半,只剩下26 公里长,14 公里宽的一块地方。这时,苏军又一次要
求德军投降,保卢斯又一次根据希特勒的命令拒绝了投降。

1943 年1 月22 日,苏军对被围德军发动了全线进攻,德军溃不成军。1
月24 日,保卢斯把德军所处的绝境告诉希特勒:“部队弹尽粮绝。。已无法
进行有效的指挥。。伤员18000 人,无衣无食,也无药品绷带,继续抵抗下
去已无意义。崩溃在所难免。部队请求立即允许投降,以挽救残部生命。”
但是,希特勒却做了这样的回答:“不许投降。第六集团军必须死守阵地,
直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他们的英勇坚持对建立一条防线和拯救西方
世界将是永远难忘的贡献。”

继续抵抗已无多大意义,也不可能。但希特勒仍希望第六集团军继续抵
抗下去。


1943 年1 月30 日,是希特勒上台执政10 周年。保卢斯来电说:“最后
崩溃不出于24 小时。消息是令人沮丧的。”但希特勒决定给在斯大林格勒前
线的保卢斯集团封官加爵。希特勒对约德尔说:“在德军历史上,从来没有
一个陆军元帅是被生俘的。”于是,他给保卢斯发去一份电报,授予他元帅
节杖军衔,所部117 名军官也各升一级。

l 月31 日,保卢斯给希特勒发去电报:“第六集团军忠实于自己的誓言
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祖国,坚守自己岗位,打
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事实上,保卢斯并未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就
在他发出电报之后不久,他就成了苏军的俘虏,这个骄横跋扈、显赫一时的
德军元帅这时完全失去了“不可战胜”的威风,灰溜溜地当了俘虏。

1943 年2 月2 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和被歼。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
斯基向斯大林报告说:“1943 年2 月2 日16 时,顿河方面军的红军完成了
您的命令,击溃和消灭了被围的敌军斯大林格勒兵团。。斯大林格勒市和斯
大林格勒地区的战役已结束了。”

保卢斯集团30 万人全部被歼了。

在这场延续200 天的大血战中,德军伤亡100 万人以上,损失坦克3000
辆、飞机3000 架、大炮12000 门,这是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一个最大
失败。这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希特勒开始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
御,直至最后失败。

希特勒对保卢斯的“贪生怕死”后悔莫及,他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说:
“他们已经在那儿投降了——正正式式、完完全全地投降了”,保卢斯“在
最后时刻玷污了许许多多人的英名。他本该以一死而摆脱一切痛苦,升入永
生不朽和民族长存的天国,但他却偏爱去莫斯科”,“就我个人来说,使我
最伤心的是,竟然提拔他这样的人当陆军元帅。我本来想以此来满足他最后
欲望的。在这次战争中,我将不再任命陆军元帅了。”

不过,希特勒还是作出了一项自欺欺人的决定。于2 月3 日发表特别公
报:“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结束。第六集团军在保卢斯元帅的卓越领导下,
忠实地履行了他们打到最后一息的誓言,为优势敌人和不利于我军的条件所
压倒。”然后播放了贝多芬第5 交响乐的第2 乐章,宣布全国致哀4 天,一
切娱乐场所停止活动。

对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德军师长特拉米尔抱头痛哭地说:
“我们也遇到过失利,遇到过一切,但是这样惨败,却从来没有。”一个德
国老将军这样哀叹道:“我快60 岁了,我在德国军队里服务了40 年,但这
种失败却没有见到过。”

斯大林对苏军所取得的胜利激动不已。对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发挥过
重大作用的朱可大和华西列夫斯基,斯大林给予了最高的特别奖赏:1943 年
1 月18 日,晋升朱可夫为苏联元帅,1943 年2 月16 日,授予华西列夫斯基
元帅军衔。朱可夫在二战爆发时只是个军长而已,而华西列夫斯基在1943
年1 月18 日才被授予大将军衔,此后不到一个月就升为元帅.他们的晋升速
度,堪称世界之最。

朱可夫将军说:“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胜利奠定了战争中向有
利于苏联的根本转折的基础。”的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
转折。


八德黑兰会议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侵略者首先向全世界人民发难,挑起战争,其最
终结果是促使全世界不同政治信仰、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度的人民
结成联盟、并为希特勒一伙修筑死亡之路。反法西斯联盟越战越勇,希待勒
灭亡的命运已定,只是时间的问题。为了尽快地战胜共同的敌人,以及就战
后的安排交换意见,英、美、苏三国领导人决定在1943 年的深秋进行会晤。
这次会晤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就是希特勒的最后时刻——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所以为全世界所瞩目。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三位领导人曾进行了长时间的书信往来,他们一致
认为,三国领导人的会晤是必需和重要的。1943 年秋,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
程中出现了有利于同盟国的明显转折,在苏德战场、北非一地中海战场和太
平洋战场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战略主动权已经完全转
入同盟国手中。因此,不仅出于军事上,而且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迫切需
要三位领导人会晤,就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作战,以便尽快击败法西斯侵
略者,并就战后处理战败国,重建被解放的国家,建立维护和平安全的国际
机构等重大问题进行安排。

但在什么地方举行会议,曾经成为一个难题。斯大林希望会议在离苏联
较近的地方举行,理由是苏德战场上正进行着激烈的战争,他作为一个最高
统帅不能长久离开莫斯科。而罗斯福却借口美国宪法不允许总统长期不在华
盛顿。

1943 年9 月6 日,罗斯福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表示他“可以到诸如北非那
样远的地方进行会晤”。丘吉尔则希望会晤最好在塞浦路斯或喀土穆进行。
斯大林却在9 月8 日提出伊朗作为“三巨头”会晤的最合适的地点。两天后
丘吉尔答复说,他“同意去德黑兰”。然而,罗斯福仍坚持在别的地方会晤,
并提出了各种方案。10 月14 日·他在给斯大林的信中写道:“开罗在许多
方面是吸引人的,据我所知在那里的城郊、金字塔附近,有一家旅馆和几所
别墅,这些场所都可以完全和外界隔绝起来。在前意属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
马拉,据说有一些非常好的建筑物和一个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飞机降落
场。其次,也可以在东地中海的某一港口会晤,只要我们每人都备一条船,
如果这个想法合您意的话,我们可以提供一艘很好的船,完全听您和您的随
行人员支配,使您完全可以独立活动,同时可以同贵国舰队保持经常的联系。
另一个建议是在巴格达附近会晤,在那里我们可以设三间舒适的营房,周围
布置足够数量的苏联、英国和美国警卫人员。最后这个想法似乎是值得考虑
的。”

苏联政府仔细考虑了罗斯福的建议,还是认为不能采纳。10 月19 日,
斯大林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很遗憾,我不能认为您所建议的
那些地点比德黑兰更合适。问题不在于安全,因为安全问题并不使我担心。”
接着斯大林作了说明,1943 年夏秋两季苏军开展的攻势节节胜利,这表明苏
军对德国的攻势能继续下去,夏季攻势可能发展成为冬季攻势。斯大林写道:
“我的所有同事都认为,这些军事行动需要最高司令部每天的指导,并且要
由我亲自同司令部联系。在德黑兰,和其他的地方不同,可以通过电报或电
话与莫斯科直接联系。因此我的同事们坚持以德黑兰作为会晤地点。”

一周之后,罗斯福回了信,他仍然拒绝去德黑兰,理由是通往伊朗首都


的航线有高山阻隔,那里经常一连好几天不通飞机,因此飞机从华盛顿运送
急需总统批阅的文件,可能会耽误很长时间。鉴于这种情况,斯大林考虑让
苏联政府第一副主席莫洛托夫代替他参加首脑会议,这样的活,选择会晤地
点的困难就不存在了。斯大林表示,他希望他所提的建议将能使有关各方面
都满意。

至此,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如果罗斯福继续拒绝去德黑兰,那末斯大
林就可能根本不参加拟定举行的会晤。罗斯福不愿失掉与苏联首脑亲自接触
的机会,最后终于改变了自己的观点。11 月8 日,他写信给斯大林,通知斯
大林,他同意于11 月28 日至12 月1 日在德黑兰举行三国首脑会议。

在德黑兰会议召开之前,为了加强主要同盟国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为召开首脑会议事先作了安排,1943 年10 月19 日至30 日,
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三国代表团的领导人是苏联外交人
民委员莫洛托夫、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
此外,三国的一些高级军事参谋人员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有关战争进
程及战后安排等重大问题。据艾登回忆:“三国政府同意了议程,每一主角
都有一个他认为特别重要的题目。苏联人所关心的是1944 年春天在欧洲开辟
第二战场。最合乎赫尔心意的题目是关于战争目标的四国宣言和维持和平的
国际组织。我的目的是就建立盟国可以磋商与战争有关的机构达成协议,因
为这些问题正纷纷找上门来。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