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见了不要奇怪,见了也不要毁谤,你不要看那破戒的人,不守规矩的人,也许他是大菩萨、佛再来的,我们肉眼凡夫怎么晓得?他做的逆行,我们不学;他做的顺行,我们学习,我们初学。所以以前讲历史,我那些同事们谈到岳飞死得很冤枉,我就告诉他们,岳飞跟秦桧都是我们老师,都是善知识。怎么?我说岳飞教我们尽忠报国,秦桧教我们不要做汉奸,不要为非作歹。为什么?你要是为非作歹,你看看他的下场。那是教我们现身说法,一个是教我们,你学我;一个是教我们,你不能学我,两个都是老师,一样的功德。一个从正面来教,一个从反面来教,佛法里讲一个从顺境教,一个从逆行教,顺逆二行。所以你要是会学的,你看看天下一切众生,哪个不是我们善知识?都是!
【大小之教。权实抑扬。各顺时宜。故皆不应说其过失。】
所以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注意,不说一切人的过失,过失只有自己身上有,别人没有,我们要检点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到别人的过失。下面一句大家特别要注意:
【有问难者。】
他有难题,他要来问了,这个难题是什么?都是修行上的困难,无论是在解上、在行上,他遭遇到困难来请教你。
【但教大乘不以小答。此修口业也。】
教人教大乘,不要用小乘法来答覆问题,佛在此地真正是大乘法。为什么?今天这个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小乘法行不通,小乘法别人害怕,大乘法在今天人家欢迎。小乘法里头决定不能歌舞,大乘法里头可以载歌载舞,这个大乘法好修,所以你教人大乘。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密法有问题,密法还是不行,教他大乘这就可以,这是可以比较契机。密法怎么样?密法那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约束,怕的是发生非常大的弊病,那是最高的境界。大乘法不害人,密法学不好就学到地狱里,这个事情很麻烦。接引我的老师就是密宗上师章嘉大师,这在密法里面在全世界占最高地位。这个中国边疆四大活佛,在西藏有两个达赖、班禅,内蒙古章嘉,外蒙古哲布尊丹巴,这是密宗四大领袖。我是很有幸的时候能遇到一个,他教给我那个密法是正法,不是邪法。密法从哪里修?从戒定慧修起。所以你们不了解密法的真实义,你被它牵引著那麻烦大了,密法里面杀盗淫就是戒定慧。所以密法到什么时候?心地真正清净,一切境界里一念不生,这个时候可以学。否则的话,你在境界里还会起心动念,还有人我之分,你要干杀盗淫那是下地狱,没有疑问!谁也救不了你。
你要记住,佛法里面说是靠别人来救你的,没有这回事情,那是外道;佛法讲的是自救、自度,没有别人来救你。就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自己念到一心不乱,佛才来接引;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功夫没有成片,烦恼没有断掉,佛还是不来接引。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是清净的,你的心不清净,如果佛要把你接去了,那你不是把极乐世界搅和得大家都不太平!这你不能去。极乐世界人都没有烦恼,你一个人有烦恼去的时候,这个麻烦大了。所以说最低限度伏烦恼,功夫成片伏烦恼,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这有条件的。绝不是说我念了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烦恼不要断就可以往生,烦恼天天还起现行就可以往生,哪有这个道理?这佛法你要是明了之后,真正是合情、合理、合法。不像外道,有些在道理上讲不通的!下面一段讲意业:
【嫉妒勿干於怀。轻慢勿经於心。】
『嫉妒』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痛戒,要把它断掉。决定不能够有嫉妒心,嫉妒心只有坏自己,对自己是严重的伤害,对别人决定没有伤害。对他没有伤害,对自己有伤害,那又何必?『轻慢』是瞧不起别人,轻视别人的心,这都是烦恼。
【长短勿形於念。随顺三乘。称机说法。不恼不疑。上求下化。不恼则不说其放逸懈怠。不疑则不说其不得种智。上求则於如来生慈父想。菩萨生大师想。下化则平等说法不多不少。此修意业也。】
这些话都非常要紧,这一段是告诉我们修身、修口、修意,就是修三业,就是修行。眼前你修的是安乐行,将来就是菩萨行,安乐行就是菩萨行。
【上虽备修三业。而专在自利。】
这种修学的方法当然都有利益众生的,可是重在自利,自己成就了之后三业清净了。
【下乃别修慈悲。专在利他。修大慈故。於在家出家人中。等心说法。令获利乐。】
你们在此这个慈与悲,这个地方才能划得清清楚楚。哪些是慈?对那个已经入佛门的,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的人,对他们说法就是大慈。
【於非菩萨不信人中。】
不信佛法的人,你对他说法,这是大悲。没有入门的人,这是悲心,怜悯他、同情他,为他说法、方便诱导这是悲。所以说你看什么叫大慈,什么叫大悲。
【然此安乐法。开则四行。合惟悲智二种。成就悲智故。为四众等供养恭敬。诸天等随侍护卫也。】
如果我们要求诸佛菩萨保佑我们,护法龙天护持我们,只要你修行,必定得到感应道交。如果我们不想修行,侥幸的希望佛菩萨保佑、龙天护持,这是办不到的。佛在一切经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心不在道上,他与魔鬼感应,不会与佛菩萨感应。没有护法来拥护他,恐怕有恶鬼屯门,来帮助他造恶业,拉他下地狱,他有这些事情。底下这是总结:
【此经即是微妙自心。诸佛所宗。】
所以称之为经中之王。末后有几句话:
【自心是佛。乃诸佛第一之说。自心成佛。於诸说中。最为甚深难信难解。】
这个几句话大家把它划下来,十方诸佛所说之法,就是说的这个,诸佛菩萨希望我们深信不疑的,也就是这个。我们果然直下承当了,什么事都没有,难就难在我们不肯承当。
【如来现在。】
『现』是示现,『在』是在世间,这是讲释迦牟尼佛当时的情形,『如来』示现在世间的时候。
【犹多怨嫉。】
像提婆达多这一类的人,对佛还埋怨、还嫉妒,佛示现的样子给我们看。何况佛灭度之后,这是一阐提没有善根的这些人太多了,对於弘法利生的这些法师们,他怎么会不生怨障?怎么会不障碍你?所以那些对你埋怨的人、嫉妒的人、障碍的人,你就把他看作提婆达多善知识,他障碍不了你,你必定这一生有大成就。如果你说非要某人给我做冤家、做对头,我不服,我要报复他,那就坏了,那你也变成提婆达多,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要晓得,这是我们自己业障深重,没有这些人我们的业障怎么消得了?幸亏有这些大善知识,把我们无始劫的业障都消除,我们对他顶礼都来不及,怎么敢埋怨!好了,我们这个课就讲到此地,《法华经》上半部迹门,迹门就是完全从事相上来说的,迹门这十四品讲完。下半部是本门也有十四品,本门是从体讲的,这体用,迹门我们所说的相用,事相里面的作用,本门是体用。观世音菩萨那品就在本门里面,如果我们把它当事相上来看,那你就不解观音菩萨的意思。所以「普门品」不好懂,「普门品」看到都是讲事,统统讲的是理。好,我们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31
前面讲过「安乐行品」,「安乐四行」是教修行人就在现前消除业障。我们在讲席里面也常常提到,业障要是不消除,不要说是证道,我们今天念佛要讲证得一心,不但是一心不能证得,就是连经义也听不懂,听了再多不开悟。这不悟就是有一种障碍,我们一般叫它做业障,或者叫它做罪障,障碍要不消除没有法子入门。安乐四行就是教我们现前消除障碍,这样当来才有成佛的希望,所以四安乐行有很大的功德利益。佛虽然这样说了,我们也听了,究竟有几个人相信?尤其是现在的人,凡事都要讲证据,如果拿不出证据来,就不容易叫人相信,这是众生的习气,不但现前是这样的,佛陀在世大概也不例外。所以佛在这一品当中就是提出证据,藉他方的菩萨听佛说这四种安乐妙行,他们就请娑婆弘经,就希望到这个娑婆世界上来弘扬这个大经。但是佛立刻就制止他,说你们不必来,为什么不必?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娑婆世界也有不少的菩萨,他们已经可以弘扬这个大经,不必再劳动他方的菩萨,所以才有从地涌出这些大众。「唱导之首」是以四行来命名,就是四种安乐行,证明佛所说的开导的是真实不虚,是事实不是妄言。为了使听众从今而后都能够断疑生信,修学有了依据,这就是我们世间所谓「尊师重道」。
如来的教诲四方都能够遵从,所以说从地涌出。这个地,经里面所说的这些,我们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义趣,地是什么?心地。昨天我们讲到,一闻佛名就能够灭无量劫的生死重罪,莲池大师特别给我们提出来,那个闻是心闻,不是耳闻,是真心不是妄心,才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不要说是念佛,就是听到一个佛的名,就能够灭无量劫生死重罪。所以说学佛学什么?学佛就是教你认识心,就是教你会用真心,无量劫以来生死重罪统统都消灭,会用真心你就成佛。千经万论,千言万语,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众生不相信,众生不肯依照佛的教诲去修学,可是诸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绝不舍弃众生,时时刻刻在照顾,这样的慈悲在世间决定找不到。父母对於儿女有的时候还有厌恶,佛菩萨对於众生从来没有厌恶过,纵然是众生背叛佛菩萨,伤害佛菩萨,甚至於杀害佛菩萨,佛菩萨也不会记在心里,这个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经文里面无不是藉事显理,立这个名,这个品题的名「从地涌出」。所以这个地刚才给诸位讲是心地,也就是菩萨智慧所住之地,亦是诸佛本所源地,一切诸法寂灭无为,实际的理地,从这个理地里面,生出一切贤圣。
正如同佛在《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就晓得无为是地,差别就是从地涌出的意思。无为是理,差别是事,理是平等的,事是不平等的,理是清净的,事还是清净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学佛就是要明理,理明事就通,就事事无碍;理要不明,事就有障碍,那真是就处处成障。就是以我们佛法来说,我们讲度众生,我们讲利益众生,这个度众生、利益众生就是障碍,你不明理就是障碍,你能度得了吗?佛在大经里面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你要度众生你不简直闹笑话吗?佛都不度众生,你度什么众生?你不叫自找麻烦吗?如果我们通达这个道理,我们就跟佛菩萨一样自在,晓得什么?度众生有时节因缘。所谓机缘成熟,我们何必要操之过急?一切佛菩萨都知道,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机缘不成熟,来了也没用处,来了那就是更加麻烦。所以佛是一再教我们,随缘不要攀缘,别人找到我们这随缘,我们去找别人这攀缘。我们今天讲《法华经大意》,是十方丛林书院学生找到我们来的,这随缘。如果他不找我们,我们要讲一部经送给他,他还未必肯要,那就叫攀缘,攀缘叫众生起什么心?起轻法、慢法之心。他对佛法不尊重,轻法、慢法,十方诸佛菩萨来给他说法,只有增长罪业没有功德,为什么?他对佛法有轻慢之心。功德是从恭敬当中得到的。
所以哪个佛菩萨不是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著想,哪一个佛菩萨那么著急的去找众生?没有,没有这个事情。只有等等什么?等众生来求佛,佛才来照顾他;众生不求佛,佛绝对不会来找你。而且你求是真心求,你要是为名闻利养求,为你自己福报上求,未必有感应。现在像这样求的人太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个人一求就求到了?求不到的。不要说一个普通人求不到,你们今天这个台湾密宗很盛行,在密宗里面哪个能比得上达赖?那是世界密宗第一个首座。达赖想求这个西藏佛法再复兴,都没办法,被共产党赶出来到外面流浪,甚至於共产党处处还想杀他。他求都求不到,何况於别人?所以这个事情是不是求得来的?我给诸位说,决定能够求得来,可是你要如理如法的求,是要从清净心中去求。如果是以分别执著妄想,那是决定求不到的,那是你的障碍;离了分别执著妄想,在清净心中有求必应。为什么?因为你清净心中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万德万能一样都不缺乏。佛是教我们从心地求,就如同此地四安乐行成就之后,你这个心地里面涌出了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这就是「从地涌出」。可见得所求所得的,依旧是自己本性原有的功德,并不是离开了本性从外面而得来。这是这一品品题里面所含的义趣。我们再看这个讲义,刚才说过:
【他方菩萨欲护持此经。】
这个『护持』就是弘经,『此经』就是指的《妙法莲华 经》,佛没同意。实际理体上说,哪有什么同意不同意的?这些里面都是表法,表这个法是向内求,不是向外求。『他方菩萨』到我们这来弘法,那这个表示佛法从外来,佛这个拒绝就是表示佛法在内不在外。所以:
【以表权教方便。】
底下这句诸位要留意:
【权教中安立。名相繁多。】
所以经里面讲超过八恒河沙数,但是要记住这些:
【方便名相。皆名外境。】
都是外境,『境』从里来的?「境」是从你自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境不离心,心是能变,境是所变,这是诸法的真相,所以我们讲「诸法实相」。此地所说的:
【能所对待。岂能护经。】
这两句话很重要,有能有所就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要想弘经,必须得离开能所,那就对了。能所在今天讲就是相对的世界,我们今天哪个不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这是我们不能入道,不能了生死,不能断烦恼,不能够消灾,不能灭罪,原因就在此地。人与我对立,相对的,这样搞法再搞上三大阿僧只劫,我们还是入不了道,入不了道简单的说,就是你不能够得一心。佛法实在没有别的,就是求一心而已。所以一个人得了一心,什么事情都了!得了一心就毕业,修学的过程没有迟速,一心就圆满。六祖能大师在五祖那个地方,我跟大家讲,他听经不到两个钟点就毕业、就圆满,为什么?得一心,他得的是理一心不乱就毕业。世出世间法一切都通达,自己本性里面智慧德能完全现前,这桩事情诸位千万要记住。所以我在讲大经的时候也是特别的提示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学善财童子,六祖要不是这样的他开不了悟。为什么?我们处处要去管别人的事情,我们开不了悟,那叫什么?心外求法开不了悟。
所以菩提道上说一切他人、他事不管,只照顾自己,这种人能开悟。如何来照顾自己?就是自己是一个学生,以至诚恭敬来学习,来求一心,这个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第一个基础,就是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直心,也就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至诚心」。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就是这个心,这是真心,这叫心地,唯有心地才能出生无量的功德。我们处处要是都离不了能所,不要说看别人的罪过是障碍自己的道业,看到别人的善行还是障碍自己的道业。为什么?『能所对待』,有自有他、有善有恶、有净有秽这个事情麻烦!你都没有想到真如本性当中是本来无一物,哪里会有这么多拉拉杂杂的东西?这不叫罪业、不叫罪障这叫什么?诸佛菩萨就是叫我们把这些东西清除,把「能所对待」清除。能所对待清除,你这个心就是一心。有能所是二心,有我心、有他心不就二心了吗?经义不能通达,怎么能护持?怎么能弘扬?佛在经里头说这段事情,意思就是在此地。经上又说,佛就告诉他不必你们来。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者。】
六万是什么?六根,你看看说的是自己。千万不要想『娑婆世界』菩萨不少,还有『六万恒河沙』,那你心外求法,你不懂佛说法的义趣。六根,那为什么不说六个菩萨,说「六万恒河沙」?这是说六根功德无量无边。这个讲义,上个学期也告诉大家,要叫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研究,我们在讲台里面讲,不能照讲义一句一句解释,一句一句解释我们的时间不够用。因为这次这个时间一共只有六十个小时,我们上一个学期讲了一半,三十个小时,这个学期还是三十个小时,要把这部经讲圆满。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说的六根互用,我们再看看本经,再看看《华严》,一切大乘经论无不如是!《楞严》上说,此地也举出:
【若非六根互用。则汝无始妄想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