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庸轿还拥囊旅保厥坠以谝录苌稀J鼻蠛剖檎呱醵啵适膛ψ叛心怪健V患菩酥轮枥矗笫殖值疲沂只雍粒欢嗷岫炎骷匆咽榫汀! �
一群侍女脸上立时扬起喜色,有的不时点头赞美。平日袁公子的墨迹实在难求,今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数幅,怎能不兴奋。继之袁公子即席赋《踏莎行》一词。
寒云书毕已四时许,伯驹独自冒雪而归。这时雪下得更大,风刮得更紧,雪舞得更欢。伯驹回到家里挥笔写就和词,以记此事。
当时,伯驹登台演戏,以冻云楼主名,故他和寒云也曾被人称为“中州二云”。沽上词人题伯驹的《丛碧词》云:“洹上起寒云,词坛两俊人。”对两人的词评价极高。
伯驹与寒云作为公子王孙,虽出身名门贵胄,却偏偏又鄙视世俗,所以不仅受外人非议,也遭亲友谗毁。
有一次,两人促膝夜谈,不无感伤。“我一向不被父亲喜欢,这也无关紧要,偏偏又平地起风波,患精神病的三弟在父亲面前说疯话,诬我和父妾有暧昧之事,父亲竟然相信,发疯似地要把我置于死地,多亏方地山师携我逃往上海,藏了起来,才免于死。”寒云说到伤心处,痛哭流涕。
《一代名士张伯驹》 第一部分《一代名士张伯驹》 翩翩公子以文会友(2)
“现在,此事已息,又允许你回到北京,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想了。”伯驹劝慰着,停了一会儿,伯驹吁出一口长气,说:“我不是也一样吗?我的那位表叔高采臣,对我演戏,尤其是演老生,极为不满,到处说三道四,搬弄是非。我一向不予理睬。他又屡屡向父亲进谗言,说什么大公子本应为将帅,做大官,都是因为演戏,坏了项城县的风水,也毁了自己,弄得张家跌下一坡又一坡,说张家将来就得毁在我的手里。”
“五舅没有把你怎么样啊!”袁世凯诸子均称张镇芳为五舅。
“我已经三十多岁的人啦,他不满意,也拿我没有办法啦!”
“你知道吧,”寒云压低了声音,“吴步蟾曾上书我的父亲,责备他称帝一事,父亲想把吴杀掉。我知道后,偷偷将吴护送到天津,隐蔽起来,吴才免了杀身之祸啊!”
“我早有耳闻,表兄义举,我等佩服。”伯驹又说:“我还听带有世俗偏见的人传,说你败坏了袁家的好事,我败坏了张家的好事,项城县的好风水是咱们两个人败坏的。”
寒云说:“此类传闻不胫而走,好事者讲得绘声绘色。”
表兄弟俩相约:不予反驳,不予理睬,我行我素,依然如故。
兄弟两位倾心长谈,甚为投机,忘了时辰。他们抬头一望窗外,东方已泛鱼肚白色。两人对视,笑了笑。
几度沧桑,风雨飘零。他们相见渐少。某年底,张伯驹赴天津袁家拜年,便抽身往寒云处,两人相见一面。张伯驹怎么也未料到,这竟是他与寒云的最后一面。伯驹回到北京不多日,寒云即与世长辞了。伯驹早年的知己,就这样匆匆离去,他受的打击甚大,曾一度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
伯驹书写挽联,以寄托哀思:“天涯落拓,故国荒凉,有酒且高歌,谁怜旧日王孙,新亭涕泪;芳草凄迷,斜阳黯淡,逢春复伤逝,忍对无边风月,如此江山。”
伯驹与另一位公子、清宗室镇国将军溥侗也经常同台演出。红豆馆主能戏,文武昆乱,样样皆通。他曾拜著名老艺人为师,曾演出过《弹词》、《刀会》、《风筝误》中的丑小姐,《群英会》中的周瑜,以演《弹词》最为著名。
伯驹与寒云发表《蛇尾集》的《北洋画报》,乃少帅张学良委托他的挚友和高级幕僚冯武越所办。张学良不仅给予大力资助,兴致所至,也常常赋诗在画报上发表。少帅与伯驹也有收藏墨宝,酷爱戏剧共同的爱好。而少帅青年时代的名望则因他为军事统帅。仅东北军易帜和进兵关内,两次壮举,就使年仅30岁的张学良声名大震,被舆论界誉为历史的功臣,盖世豪杰。
近代史上的“四公子”所走的道路和遭遇各有不同,但均声名显赫。有的家富万贯,官高权重;有的文韬武略,功勋盖世;有的鄙弃世俗,才华过人,其人其事,广为流传。解放以后,张伯驹居北京海淀时,还不时有人指其后背说:“瞧,这就是‘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啊!”“四公子”其人其事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忘却。
伯驹不仅善于与同龄人交往,同时也以自己的风流文采博得词人、名流的赞赏,而与他们交往甚密,成为莫逆。
某年,一个花香四溢的春日。伯驹与赵剑秋、夏枝巢、陆彤士、郭蛰云诸词老结伴踏青。春风拂面,笑语声声。他们步行至中山公园,穿过参天古柏,处处都是花圃。继之坐落社稷坛,于五色土坛周围徘徊漫步后,又观看了坛后那华丽的宫殿、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十分迷人,不知不觉已绕到了社稷坛宫墙西。此时,已近黄昏,夕阳的余辉洒在一株亭亭玉立的绿萼杏上。众人的目光一齐投向那里,白花绿蒂,较之梅花还肥大。夙来乐于赏花登山的伯驹,首先打破了黄昏的静寂,侃侃而谈:“京西旸台山大觉寺杏花最盛,每岁清明,沿山30里,云蒸霞蔚,惜无一株绿萼杏!”几位词老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开来:苏州拙政园有黄藤花,丰台有黄芍药,洛阳有绿牡丹,杭州有绿菊花,此等珍卉,《群芳谱》均有记载,唯有绿萼杏未载入。一词老提议,大家可做词记之,语刚出,伯驹已成《菩萨蛮·春》一阕,后阙为:
苔痕墙外道,傍晚人行少。
背立夕阳斜,开残绿杏花。
赵剑秋、夏枝巢、陆彤士、郭蛰云等人均和之。绿萼杏人必疑之,天下只有红杏花,哪见过绿杏花?可喜的是,燕都这一掌故被词人记载下来!
伯驹喜好戏剧,与梨园名伶颇多交往。他十分敬佩戏坛泰斗梅兰芳(畹华)。梅兰芳家中五世为伶,清末盛誉京华,不仅传统功力深厚,并且不断革新剧目。伯驹评其扮相:“在花中人以花王誉之非虚。”评其操守:“京沪梨园中人,独保持民族气节者,惟畹华、叔岩两人而已。”他们对伯驹也备极爱慕、悦服。
壬申正月,畹华夫妇诵读伯驹近作《霓裳中序第一》:
江山倏换色,万象无声都一白,桥下流水■■。看亘野玉田,凌空银壁,荆关画笔。唳朔风、飞雁迷迹。凭阑望、一天黯淡,更莫辨南北。清寂,埋愁三尺。玉街暗,繁云冻逼,归车难识旧宅。又夜永如年,酒寒无力,烛盘红泪滴。梦里觉梅花扑鼻。铜瓶冷、竹窗萧瑟,月影映丛碧。
“好一幅迷人的雪景啊!”梅夫人惊叹。
“这首词是伯驹同友人赴西山赏雪归后的力作。”畹华笑容满面地继续向夫人介绍。
畹华陶醉在词境之中了。夫人提醒说:“畹华,再过几日,就是伯驹先生三十五寿辰,你可记得?”畹华会意。
不日,伯驹往访梅府,见畹华伏案弄笔,正在临摹明代佛像册中的一尊佛像,身披袈裟,坐榻上,右手抱一猫。畹华夫妇爱猫,伯驹爱猫更甚,常常与猫共床同睡。畹华倾心临之,墨笔线条极其工细。这时,黄秋岳先生来访,夫人急忙款待,畹华不抬一眼。画毕,畹华嘱黄秋岳书:“壬申元月敬摹明首尊者像为伯驹先生长寿,梅兰芳识于缀玉轩”,然后盖上“兰芳之印”,为朱文小方印,右下钤白文“声闻象外生”方印。
畹华将这幅精心之作送给伯驹,伯驹双手接过,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谢意,玩味数日后,将其珍藏箧中。伯驹67岁时,仍念念不忘故友之作,从箧中翻出观赏,惜畹华墓木已拱,追忆往事,感慨万分!
伯驹以文会友,友谊甚深,他的府中常常高朋满座。常来常往者有词人夏仁虎(枝巢)、寇梦碧、黄君坦;画家于非■、叶恭绰、陈半丁、陶心如、刘海粟;书法家萧仲美;戏坛泰斗梅兰芳、余叔岩等,就连张大千也常临其家。他们赋诗论画,唱和填词,追忆往事,同桌共饮,其乐无穷。
伯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于一般地爱好艺事,变成了潜心钻研艺术,志在发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他在浩瀚的艺术海洋里,悉心寻觅艺术的真谛。
《一代名士张伯驹》 第二部分《一代名士张伯驹》 师从名优红毹纪梦(1)
师从名优红毹纪梦
鲜花盛开的夏日,夜幕下的北平城结束了白天的喧闹,沉浸在寂静之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余叔岩的四合院里,贵宾、名票满院,有的坐在藤椅上悠闲地品茗,有的躺在竹床上高谈阔论。
忽而,屋内缓缓飘出了《马鞍山》中“老眼昏花路难行”的悠扬唱段,继而传出《桑园寄子》中“叹兄弟”的凄凉悲调。原来,余叔岩大师与伯驹正在屋内轮番吊嗓。
“今日大师是从‘老眼昏花路难行’吊起,伯驹从‘叹兄弟’吊起。”坐在外面的一位票友自信地说。
“不对,不对,大师今儿个吊的是‘叹兄弟’,伯驹唱的才是‘老眼昏花路难行’呢!”另一位票友也十分自信。
二人争执不下,院内众多人亦各执己见,一时难分孰是孰非,只好派人进屋探询,才明究竟。至此,引起了院内客人们啧啧赞叹声:
“伯驹与乃师叔岩的清唱已难分辨,可见伯驹才艺的确过人!”
“伯驹的嗓音近于云遮月,故唱能酷似叔岩。”
此时,伯驹拜师余叔岩已有数载。他是从31岁起正式拜师学戏的。
伯驹素来仰慕叔岩大师。余叔岩是著名老生余三胜的孙子,名旦余紫云的第三子,幼年习武生兼老生,少年时经常在天津演出,伯驹少年时居津观戏也常迷于他。叔岩功底深厚,颇受观众欢迎,有时连应堂会,一天演出五六场戏。后来倒了嗓,回到北京。他并不灰心,仍然刻苦练功,后嗓音恢复,于开明戏院独成一班。余叔岩终于走出一条独创的艺术道路,登上了艺坛的巅峰,声誉盖世,成为一代须生泰斗。拜其门下者不多,伯驹有幸,是其中的一位。
为了学戏,每日晚饭后,伯驹必去叔岩家。叔岩饭后吸烟过瘾,宾客满座,十二时后,客渐散去,叔岩方能为伯驹说戏。
伯驹从叔岩所学第一出戏为《奇冤报》,元曲为《乌盆计》。一次,叔岩应天津剧院邀请,赴津演出,伯驹随同前往。叔岩与伯驹同赴车站。一路上,叔岩开始为伯驹细细解说《奇冤报》反二簧一段,伯驹聚精会神地记在心中。叔岩在天津演出《奇冤报》、《空城计》、《战太平》三剧后,他俩又同车回北平。叔岩接着就为伯驹排练身段。伯驹穿上厚底靴,走台步,滚桌子,一招一式很快就排定了。叔岩安排伯驹在饭庄试演。伯驹从7岁观戏,虽说已经看了20多年,但登台演出却还是第一次,心中不免惶惶然。演毕,伯驹偷觑叔岩,只见一丝笑意爬上了师父的眉梢,这才把一颗吊着的心放了下来。
在元曲《乌盆记》中,谭鑫培的唱词为:“家住在南阳城关外,离城十里太平街。”而孙菊仙的唱词为:“家住在苏州城阊门以外,贩卖绸缎颇有家财。”而南阳、苏州皆出绸缎,究竟以何地为是?伯驹不只是学戏,兴趣亦在戏外。对于戏剧中的史实巨细必究。他曾亲赴南阳实地考察,游览城西卧龙岗,驱车城西十里处,真的发现有刘世昌之墓。尽管如此,伯驹仍存疑在心,认为与西安城南之武家坡一样,以讹传讹而已,事出荒唐,即使元曲亦不足为凭。伯驹向叔岩学习的第二出戏是《战樊城》。此剧是叔岩的拿手戏。说来,叔岩学此戏亦属不易。叔岩素知谭鑫培艺技高超,有心拜谭学艺,但谭很少收弟子。余曾苦心孤诣地各处叨教谭腔,《战樊城》就是他学习谭腔后,自己组织的一出好戏。他再传给伯驹。
“这出戏一出场就表现出兄弟二人风度各有不同,你体会一下伍员的唱腔。”叔岩边说,边唱了一段:
兄长说话欠思论,休把今人比古人。文王被囚天注定,伯邑考粉身命里生成。既是平王加官赠,就该有圣旨到樊城。若是爹娘修书信,为什么有逃走二字在书后存?怕的是失足陷陷阱,那时节插翅也难腾。我一心坐定樊城镇,愿做个不忠不孝人。
“我体会,这一段唱腔是伍员驳他哥哥的看法,并非争辩,所以语词比较缓和,但意志坚决,起伏变化的唱腔应该表达伍员心中的疑虑。”伯驹讲了自己对这段唱腔的理解,叔岩大师连连说:“好,非常准确。”伯驹唱了两遍之后,叔岩又哼出了一段唱腔:
一封书信到樊城,拆散我弟兄两离分。叫家院看酒一樽,弟与兄长来饯行。登山涉水多安稳,披星戴月奔都城。若是合家同欢庆,在爹娘台前问安宁。倘若是家门遭不幸,报仇之事有弟伍员。非是小弟不从命,为的是逃走二字解不明。兄长饮干杯中酒,一路平安早到京。
“这一段唱腔是伍员决心不赴京,在弟兄即将分别时所唱。”大师说完,用疑惑的目光试探着问伯驹:“这段唱腔你是怎么理解的?”
“伍员强抑心中的矛盾向兄敬酒,‘拆散我弟兄两离分’的‘两离分’三字,只用了一个高亢突出的短腔来抒发伍员满腔愤慨的情感,第八句转(二六)后,‘在爹娘面前问安宁’一句,在‘问安宁’三字中间用许多小腔连贯下来,势如行云流水,又转得很快,流露伍员怀念父母胸中不能平静的情感,与一般唱腔迥然不同,然而却流畅动听。我似乎感觉,这是这一段中最好的唱腔。”
叔岩大师听后惊叹不已,张伯驹对剧中人物及唱腔的理解竟然如此准确和深刻。
又过了一些时日,叔岩为伯驹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我在学戏时,曾请教谭老:“《天雷报》应在何时摘帽子?”谭老云:“你要想死摘帽子也能死,不摘也能死。”碰了一个钉子。后来自己渐渐悟出,凡是演戏都有节骨眼。例如《碰碑》,解甲要解开一个钮扣,在何时解?就应该在“那旁还有一行小字,待我看来”的唱句时,用靠肚掸土,尘土迷眼,即时解扣。此时的迷眼动作,就是节骨眼。《天雷报》则是看到刘姥姥死了,还拿着二百钱,左手把钱接过,右手摘帽扔出,起范儿,走在前场。这里的接钱就是节骨眼。知道节骨眼与起范儿,就不要再问老师了。
伯驹边听,边在心里反复写着“自悟”二字。
还有一件事,也使伯驹备受启发。那是在张作霖为大元帅时,杨毓珣任陆军次长,其母寿日,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设宴演剧宴客,请叔岩演《上天台》。叔岩不常演这出戏,李佩卿匆匆赶到叔岩家,为其吊唱。伯驹挥毫在戏单上书写戏词,并询问叔岩:“唱句如何安排?”叔岩说:“就是一个上句,一个下句,安排一下好了。”伯驹当时怔了一下,后来了解音韵,知五声的念法,与三级音韵的运用,自能结合剧情,安排唱腔。
这日,伯驹陪同叔岩去那家花园,全厅已无隙地,众多的观众翘首观望。是时,叔岩、琴师、伯驹一行鱼贯而入,观众席上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叔岩出场演出,伯驹见座无虚席,只好坐在台上的地毯上,听了一出《上天台》。他边听边想,原来是叔岩师在点化自己,堪谓“引而不发,跃如也”。有一次,倪嗣冲寿日,堂会上,叔岩与荀慧生演《打渔杀家》。台原搭在院外,天忽下雨,乃移至客厅内地毯上演出。伯驹坐在毯前左方。至“天气炎热将船摇在芦苇之中,凉爽凉爽”时,萧恩亦坐前左方,伯驹却和叔岩互相谈开了话。上面这些情景,伯驹回忆起来,甚觉有趣,便赋诗一首:
先在家中吊几回,行腔上下句安排。
全厅坐满都无地,不觉天台是舞台。
《一代名士张伯驹》 第二部分《一代名士张伯驹》 师从名优红毹纪梦(2)
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伯驹日夜徘徊在戏剧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他对戏剧及其有关知识的吸收能力极强,白日,他阖目,脑子里在过剧目,背台词;晚间,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仍在戏剧中心驰神往,几近入迷。有的戏,叔岩为他说个两三遍,他就可以接受下来,并成了他的拿手好戏。《连营寨》即是。伯驹在念“就此移营者!”这一段白时,极神气,潇洒,就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都倍加称赞。这出戏的扑火身段特佳,演出时应穿白绣金龙箭衣。因为剧情扑火易损,演员一般都不制作,一般服白素箭衣,而伯驹则特制白龙箭衣一袭,着服演来,气魄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