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民间股王的投资秘笈:股王兵法-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氖虑椋时驹俗魍牙肓俗ㄒ祷脑俗鳎桓銎笠捣⒄沟囊季突岢鱿帧�
我们来分析顾雏军的几大致命错误:

(1)对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趋势判断错误。顾雏军进行疯狂并购的资本运作时间正好在2001年至2005年,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国股市的崩盘时期;在股市的崩盘时期,任何机构想从股市获利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大规模进行并购的企业来说,如果进行资本运作,不能从股市直接获利,这样的资本运作肯定是失败的。因为所有的并购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并购中产生的巨大重组成本从那里出?这是企业进行并购前必须考虑到的。顾雏军最致命的失败是选择了错误的时间进行疯狂并购。成功的资本运作一定是建立在资本运作能带来高利润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顾雏军的资本运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以失败告终。

(2)顾雏军的产业整合并不成功,我们看一看,顾雏军收购的都是亏损的上市公司,进入的行业也是竞争非常充分,已经到了没有什么利润的地步;要想在产业经营上让这些上市公司盈利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顾雏军收购这样的企业越多,亏损越大,几万人要发工资,所以,顾雏军在并购中犯的又一致错误是只想疯狂收购上市公司,并没有把让生产经营盈利,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能盈利,如果收购的企业不盈利只亏损的话,收购的企业越多,企业死的越快。在这一点上顾雏军花了大钱聘请了大量所谓的资本运作高手,没有一个人告诉顾雏军,可以看出顾雏军的团队中所有的人都是热衷于疯狂并购,而不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顾雏军的疯狂并购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任何企业的资本运作离开了两个要素都不可能成功:一是产业整合后能产生效益和超过整合前的利润,二是资本运作能带来超过产业运作更多倍的利润。如果产业运作和资本运作都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话,这种资本运作必然是以失败告终。

(3)对银行与企业的共生考虑不周。进入科龙后,他始终认为把科龙做好就不怕任何人,所以,他从来不求银行,都是银行求他。从科龙的销售收入看,科龙的负债水平是很低的,但是,他却拿了大量的短贷去长投,拿了很多流动资金去做并购的事。在科龙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却没有做好和银行关系的准备。

(4)对国内环境没把握好。顾雏军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像郎咸平这样只为自己出名而出风头的学者,是靠寻找企业家的失误而骂人生存的家伙,一旦看准了某个企业家的失误,就会拼命把众多社会资源调动起来,让媒体关注,让自己成名。然后往自己脸上贴金,郎咸平总想让人们看似他是忧国忧民的,然后为自己谋名利;顾雏军作为一个企业家对付这种人没有经验,轻视和低估了这种人的影响力,更主要是企业缺乏危机攻关意识。

(5)低估了社会对资本运作的歧视。顾雏军还低估了中国民众和社会舆论对资本运作的歧视。媒体一边倒地骂他,很让他感到伤心和悲哀。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民营企业家就该老老实实拿赚到的钱再去做投资,接受资本支配劳动的运营模式。而智力劳动支配资本就变成最贪婪的行径了。

几大教训反映了顾雏军的战略思考是着眼于组织内部,而忽视了应该考虑的外部要素,虽然这些外部要素是和组织中的内部要素有一定的联系的,但毕竟还是内因和外因的问题。顾雏军的战略思考是把握了正确的方面,但还是输了,这是个非专业性的问题。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我发现经常有这样的现象:非专业性的东西经常会打败专业性的东西,专业有时会被非专业所决定。而在资本运作的专业问题上,顾雏军的团队里没有真正高水平的资本运作专家,这一点体现在顾雏军对资本市场大势的判断错误上,更体现在顾雏军的资本运作没有产生利润上。企业进行资本运作,重要的目标是能为企业带来高于产业更多倍的利润,否则,就失去了资本运作的意义。
顾雏军的人生悲剧,也同样是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上众多悲剧的一个缩影。可以说,顾雏军是聪明的,是努力的,他有着很高的企业经营头脑和产业整合能力。在资本运作上,他尝到了国企改制的甜头,因而急于将民营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可是他却忘记了利用自己的管理能力来打造好现代企业的根基,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家电产业整合的构想,更重要的是忘记了资本运作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本质。而是热衷于利用资本杠杆展开“造系运动”,甚至将触角伸向了汽车行业。

顾雏军演绎了太多的角色——学者、商人、产业整合者和资本大鳄,可是对自己真正应该扮演的角色反而无法定位,这就是他的人生“悲剧”。

像顾雏军一样怀揣着产业梦的中国企业家还有很多,像格林柯尔那样希望迅速壮大的民营企业也不占少数,但是无论做企业、做产业,还是做资本运作,都不应违背“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初衷。如果像顾雏军这样以违法违规为代价、没有根基的进行多元化扩张,到头来只会陷入自己编制的美丽梦境而不能自拔。

我国股市在未来走向成熟的过程还会有很多改革,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也必将走向规范和成熟,希望顾雏军的案例令世人警醒,他的人生悲剧今后也不再上演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中国股市成立18年来,大浪淘沙几番沉浮,造就无数英雄,也湮灭了几多人物。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失败都是没有遵循股市之道,就是没有按照股市的规律运作,不按股市规律办事,只能是短暂的热闹,最后的结果总是要受到市场的惩罚的。不按股市之道的规律运作,结果都是一时的热闹,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受到必然规律的惩罚。证券市场上资本的高级运作必须顺天道,得民心,上市公司才能得到长期健康的大发展。对于那些不遵循股市之道的上市公司,只能是骗得一个短时间的小利;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以毁灭告终,从来没有一个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不按照股市之道进行运作的上市公司会取得成功,也许会有短时间的疯狂和兽性冲动,获得暂时的暴利,但是如果不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话;结果都是一时的热闹,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受到必然规律的惩罚。我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会按股市之道进行高级的资本运作,使上市公司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

二、展望未来

反思中国股市这18年来的生存环境:第一个15年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赔钱的,整个证券市场投资者赔了一万亿。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投资者决定纷纷离开股市时,政府意识到再不下决心改善中国股市的生态环境,中国股市只有彻底崩盘的份了;中国股市如果彻底崩盘的话中国经济至少会倒退二十年。随着资产证券化时代的来临、金融经济时代的来临,中国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把股市搞好。只有资本市场能健康发展,股市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政府是无路可退,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2005底的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肯定2006年是中国股市历史性的转折点。回顾历史:我国股市从1990年开始;运行了18年,上交所成立那天,交易点为100点,开始起步,最低点是95点。
第一浪是1992年开始暴涨,从95点涨到1400点。

第二浪暴跌,跌的非常深,又从1400多点,跌到384点。

第三浪是1993年从386点暴涨至1558点。

第四浪是从1558点跌至1994年的325点。

第五浪从325点反弹至1052点。

第六浪是1996年从512点开始到1510点结束,非常漂亮。

第七浪是1997年至1999年的回调整理。

第八浪是1999年5?19行情,从1047点开始,到2001年2245点结束;

第九浪是下跌浪;从2001年的2245点跌到2005年6月的998点;

第十浪是从2005年下半年;1000点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

第十一浪是下跌;从2007年10月6124点下跌;至2008年8月的2284点。

股权分置改革过后的中国股市怎么走;短中期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政策;政策正确中国股市能迅速脱离熊市。

长期来看;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分析,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18年没有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表面看来是哀鸿遍野,许多股票跌破了净资产;实际上从长远来看,现在的中国股市就像1996年中国的房地产一样到处都是黄金。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可以肯定是千载难逢的,错过了这种历史性的大机遇实在可惜。随着资产证券化时代的来临、金融经济时代的来临;中国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把股市搞好;中国经济在全球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面对这么大的经济体。十年后中国股市肯定能站在万点以上。当然不能依靠现在股市的这些低质量的上市公司,目前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只有三分之一是合格的,另外三分之一将来通过并购重组或自身改造可以转变成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还有三分之一是必须淘汰出局的,然后再让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进入到资本市场来。这需要政府从制度上来解决。所以,只有资本市场能健康发展;股市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政府已经是无路可退,中国的金融证券行业是无路可退,中国的上市公司是无路可退。只有背水一战,这种资本市场多种力量形成共识的质变,就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财富快速增长的机遇。

从历史的角度看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中华民族每700年左右兴盛一次。从周公摄政(公元前841年。)的第一次兴盛;第二次兴盛是:大汉神威;第三次是:贞观之治;第四次是:成吉思汉;如此算来下一次是在21世纪,21世纪是所有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候。那么,对于金融经济时代的中国人来说靠什么来再度兴盛;只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才能让中华民族再度兴盛;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可以肯定未来的中国有2亿人将成为中产阶级。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股市长线会持续向好。因此,从长线的角度分析,此时介入股市风险非常低;如果有高水准的顶级投资专家指导的话;只要我们不贪心,每年运作两三波行情,稳稳当当地每年获利超过30%。股市的风险是针对散户和非专业人士的,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有高水平的专家运作,又得天时、地利、人和,是可以控制一切风险的。
我国私募基金的存量在7000亿元左右,通过不断“阳光化”,未来可望有大约1000亿元私募基金进入股市。

一 引入正途

私募基金的规模庞大,与其任其存在于灰色地带,不如引导其进入正道并加以监 ,这已经成为基金立法者的一个比较一致的想法。

私募基金之所以能发展到这样的规模,是因为有着强大的投资理财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多元 的,很难强行禁止。既然如此,还不如承认它,让它 地下走向地上,公开化、合法化,通过有效监管使它规范发展。

目前,也有不少资产实力比较强的投资者在考虑购入私募基金。到底什么类型的人适合购买私募基金呢?

目前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定位就是为公众提供一项基本理财服务,收益目标也仅仅是跑赢业绩基准,仅仅提取大约1。5%的管理费。私募基金针对的是高端客户,提供的是高收益的产品,因而也就对应了高额业绩报酬。私募基金主要服务于高端客户,认购金额最少需要100万元,所以公众应该首先找准自己的投资位置。

一般来说,购买私募基金之前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投资人是否有百万以上的闲置资产,而且短期之内不会动用?私募基金一般在第一年的投资期内是不允许赎回的,而且持有的时间越长,收取的赎回费用越低。

其次,是否了解并信任私募基金经理?私募基金里的管理人员数量很少,而且基金风格也会打上很强的基金经理个人烙印,同时私募基金也不会像公募基金一样有很多管理规范,因为了解管理私募基金的人是很重要的。

最后还要认可业绩分成的模式,愿意将利润的一部分分给基金经理,尤其在获利丰厚的时候,此时所支付给基金经理的可能是一大笔财富。私募基金经理更像一个合伙人,而不是一个管家。

私募就是私下募集。私下的意思如上:第一,不可以做广告。第二,只能向特定的对象募集。所谓特定的对象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方比较有钱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指对方是特定行业或者特定类别的机构或者人。第三,私募的募集对象数量一般比较少,比如200人以下。

公募就是公开募集。公开的意思有二:第一是可以做广告,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募集。第二是募集的对象数量比较多,比如一般定义为200人以上。

鉴于私募基金的特点,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以下优势:

(1)由于私募基金面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因此,其投资目标可能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度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2)一般来说,私募基金所需的各种手续和文件较少,受到的限制也较少,一般法规要求不如公募基金严格详细,如单一股票的投资限制放宽,某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可以超出一定比例,对私募基金规模的最低限制更低等,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更具有灵活性;(3)在信息披露方面,私募基金不必向公募基金那样定期披露详细的投资组合,一般只需半年或一年私下公布投资组合及收益即可,政府对其监管远比公募基金宽松,因而投资更具有隐蔽性,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

但是,私募基金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私募基金受到政府监管相对较宽松,操作缺乏透明度,有可能出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将不利于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保护,在可能取得较高收益的同时,蕴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如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代理风险等。此外,以这种方式发行的基金证券一般数量不大,而且投资者的认同性、流动性较差,不能上市交易。
私募基金,在国外被称为Private Placement,是与公募基金(Public Offering)相对应的一个金融概念,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也即是我国金融市场中常说的“地下基金”。

金融市场中的私募基金,惯常采用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签订委托投资合同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另一种是基于共同出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公司型私募基金。目前在我国比较盛行的私募基金一般都是契约型私募基金。

从法律性质来看,契约型私募基金实质上是一种信托法律关系,其当事人包括发起人(基金管理人)、投资人(基金份额购买人)、收益人(一般为投资人或基金份额持有人)。投资人将信托基金通过契约(信托合同)信托给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运用基金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或产业投资,投资收益由份额持有人分享,投资亏损也由基金份额持有人分担,同时基金管理人按照约定收取报酬。在我国调整私募基金的相关法律法规未出台前,对此类私募基金的规范事宜可参考《信托法》的相关规定。

综上可见,私募基金的设立如符合我国信托法规定,其合法性应当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其具体运作过程中不得违反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

二。国内外资产管理公司分析

1、高盛集团

高盛是集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等业务为一体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它为全球成千上万个重要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及富有的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

高盛1869年创立于纽约,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之一。 在以合伙人制度经营了130年之后,高盛于1999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高盛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分部,并以香港、伦敦、法兰克福及东京等地作为地区总部。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