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传-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岁的人,就已两鬓霜白,面带灰气。天道赋予你人的形体,你却为了坚白同异之辩与合纵连衡之分而消耗了他。你对得起天道吗?”

惠施听后,到水边照了照自己的容貌,确实显得与实际年龄不符,象个六十多岁的人。但是,要做到无情,对于世事无动于衷,这怎么可能呀!于是,他对庄周说:

“我虽然对不起天道,但是,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良心值什么?你对不起自己的性命!你将自己的性命浪费于毫无意义的所谓良心中去了,你自己还不知道哩!”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便宣布暂时休战了。



休战不多久,烽烟又起。一日之内,小战不断、大战时有。虽然两人的观点不同,但是,都能真正理解对方思想的实质所在,因此争论起来还是挺有劲头的。两人有时候窃窃私语,有时候大声吵嚷。好几次,颜玉都以为两人吵起架来了,但是,不一会又传来了爽朗的笑声。

这天,庄周对惠施说: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吴王有一次乘舟溯江而游,来到一座众猴聚集的山前。吴王从舟上看那些猴子们很好玩,便登上山来,想看个仔细,众猴见有人过来,纷纷逃向树林之中去了。唯独有一只猴子,十分胆大,不但不逃跑,而且来回跳跃于树枝之间,向吴王卖弄它的灵巧。

“吴王一看,便拿出箭,搭上弓。可是,连射数箭,都被那猴子很敏捷地避开了。

“吴王一气之下,便命随从们百箭齐射。可怜那灵巧的猴子,顷刻之间便丧命于乱箭之下。

“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

“‘这只猴子,恃其灵巧,夸其敏捷,来傲视我,因此而丧命。你可要当心点,不要在我面前卖弄你的智慧!’

“颜不疑虽然是吴王的朋友,但是,他的处境与那只猴子也差不多。

“你虽然身为宋国的卿大夫,但是,处境与那只猴子也没有多少区别。”

惠施听后,说:

“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称之为樗。此树之大根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直立于大路之旁,木匠们往来于其侧,从来都不看它一眼。

“你所讲的这一套,虽然宏阔天涯,深远不测,但是毫无实用价值,真是大而无用,人们不会相信你这些无稽之谈的。”

庄周笑道:“惠兄,你真是我的知音!我所追求的,正是无用。你难道没有见过那狸猫与黄鼠狼吗?卑伏着身子,等待着小动物的出现。东西跳梁,不避高低。但是,一旦踏中机关,就会死于网罗之中。再看看那嫠牛,庞大的身躯犹如天边的云块,却捉不到一只老鼠。

“你现在有这么一棵大树,不要愁它无用。你将它移植到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任意地在树旁徘徊,自在地在树下睡觉。斧头不会来砍伐它,旁物不会来伤害它。你会在永不消失的荫凉之中得到精神的自由。无所可用,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惠施听完,说:

“我不认为无用是好事。魏王曾经赠送给我大瓠的种子,我将它种在后院中,结了一个容量五石的果实。用它来盛水盛汤,其脆软而不能举起;剖开它用做水瓢,而瓢大无处可容。虽然它体积庞大,我还是认为它没有用处而将它打碎扔掉了。”

庄周笑道:“先生利用大的本领也太低了。我给你讲一则寓言。有一个宋国人善于制造使手不龟裂的药,因此,他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位客人听到这种药品就来到宋国找到了这位制药的人,说:‘我用百金购买你的药方。’这位制药者一听,十分高兴,将自己的家族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所积累的不过数金,今天出卖药方,一旦可得百金。我的意见是卖给他,你们看呢?’家族中男女老少异口同声地说:‘卖给他!’这位客人得了药方,就来游说吴王。这年冬天正好吴越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吴王最怕的就是兵士们由于气候寒冷而手裂龟纹。这位客人拿出他配的药,吴王一看十分欢喜,就任命他为将军,与越人水战。结果越国士兵的手冻裂无法持枪,而吴国的士兵则由于有了药的帮助,手上毫无龟纹,于是吴兵大获全胜。吴王将这位客人封为万户之侯。

“同样是一种药物,有人拥有它,只不过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人拥有它,则可以封为万户之侯。同样一个东西,利用的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就不一样。

“现在你有一个五石之瓠,为什么不把它制成一个巨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中?而你却嫌弃它,说明你的心还茅塞不开啊!

“你听了我的故事,认为宏阔而不实用,为什么不会在其中领会到一种逍遥自在的精神,以此来浮游于人世的大海之中呢?”

惠施说:“我承认你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一种逍遥自在的精神,但是,这种逍遥自在的精神不能适用于任何社会问题,也不能解决任何人的温饱,因此,先生虽然自视颇高,却也是曲高和寡。”

庄周说:“当今天下之士,纷纷埋头于是非之辩、热衷于利禄之场,而丧失了人作为人的真精神。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的自由,活着就如同牲畜。有了精神的自由,即使贫困潦倒,也是上上真人。”

惠施说:“总而言之,你所说的这些,都是无用的。”

庄周说:“惠兄,你可真是榆木脑袋!无用乃有用之本,你可知道?”

“请言其详。”

“土地之广,无以数计,但是,人立其上,仅求容足而已。如果从人的四周一直挖下去,至于九泉之下,让人只站在脚下的那一块土地上,人还有用吗?”

“无用。”

“那么,无用之物为有用之物之根本,有用之物凭借无用之物才发挥其用,这个道理不就明白了吗?”

惠施若有所思地说:“你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是,我还是不能完全做到无用。我们还是求同存异吧!”

又有一天,惠施对庄周说:

“我在魏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些辩者,他们所讨论的命题很怪。”

“什么命题?”

“我给你举几个较有意思的:鸟卵有毛;鸡有三足;郢都可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飞鸟之影未尝动也;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周不耐烦地打断他:“这些奇谈怪论,有什么意义?”

“当然,这些命题其中有一部分只是诡辩,毫无意义。但是其中有一些还是可以启人深思的。他们的缺点在于脱离了实在,而专在名词上耍花样。但是,在他们的启发之下,我也创立了十个命题。”

“愿闻其详。”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最大的东西没有边际,最小的东西不可再分。”

庄周点了点头:“还有点深度,但是,你没有认识到至大即至小,至小即至大,大小本无界限。第二呢?”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没有厚度的东西,薄得无法测量,但是其广阔却可至千里。”

“第三呢?”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第四呢?”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庄周没等他说完十个命题,便问道:“惠兄,你的这些命题与辩者的命题难道不是一丘之貉吗?”

惠施不服气地说:“我的命题都是我长期观察自然界事物的变化规律得来的,都有客观实在的依据,怎么能说与辩者的花言巧语相同呢?”

“你企图凭借自己的智慧而追究无穷的事物,是不可能的。追逐万物而不返回自己的内心,就象要与自己的影子赛跑一样,永远没有结果。”庄周惋惜惠施的聪明才智,想劝他放弃那些于道无补的辩论。

“可是,运用这些命题,可以论证我兼爱万物的学说,在同儒学、墨学、杨学,还有以公孙龙为代表的辩学的论战中,很有用处。”惠施得意地说。

庄子说:“你们各家各派之间互相论战,都自以为得到了天下之至道,但是究竟谁得到了天下之至道呢?”

“都得到了各自认为是天下之至道的至道。”惠施用上了他的辩才。

“那么,射箭者没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将箭随便射到什么地方,就可以说是善射者,于是,天下之人都成了神羿,行吗?”

“行。”

“天下之辩论,没有一个公众承认的真理,而人人自以为是,天下之人都成了尧舜一样的圣人,行吗?”

“行。”

“方今天下,儒学、墨学、杨学、辩学为四派,再加上你,一共五派,究竟谁说的是真理呢?”

“我。”

“你也真会大言不惭,我看你跟鲁遽一样。”

“鲁遽为何人?”

“鲁遽的弟子有一天对他说:‘先生,我学到你的道术了。我能够冬天让一鼎之水不用火就烧沸,夏天将一鼎之水结成冰块。’

“鲁遽自负地说:‘这只是以阳气聚集阳气,以阴气聚集阴气,并不是我所谓的道术。来,我让你看看我的道术。’于是他将两只瑟的弦调成一样的音律,将一只放在堂中,一只放在室中。鼓室中之瑟,而堂上之瑟相应而鸣,鼓宫而宫应,鼓角而角应。

“鲁遽的道术与他弟子的道术究竟谁的正确呢?还不都是骗人的把戏吗?”

“但是,儒墨杨辩四派纷纷与我辩论,虽然他们费尽苦心,寻找好的言辞,甚至声色俱厉地恐吓我,也不能说明我的学说就是错误的,又该如何解释?”惠施还没有心服。

庄周见惠施如此顽固,便说:

“齐国有一个人将他的儿子送到宋国去当看门人,一见所有的看门人都没有脚,便砍下了自己儿子的脚,但是他随身携带的一件小钟却用布包好,惟恐丢失。”

“还有一个人,自己的儿子丢掉了,只知道在自己的家中寻找,没有想到应该在门外找找。”

“还有个楚国人,寄住在别人家中,却同这家的看门人吵架;行于途中,在夜半无人之时又同船夫争斗。

“你现在的思想,难道不同这些愚者一样吗?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将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视为真理,局限于狭小的自我意识之中,还认为穷尽了天地之道。”

庄周与惠施就这样往来辩论,往往通宵达旦,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转眼之间,十天就过去了。惠施的门客来接他回睢阳,于是两位见面就争论的朋友又难分难舍了。惠施请庄周到睢阳去,庄周不愿去。于是惠施答应没事就来看他。

惠施回到睢阳不久,魏国的政局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完全是由于梁惠王驾崩而造成的。惠施被逐之后,张仪掌握了魏国的大权,魏国一直是秦国的附庸。但是,梁惠王的太子却不赞同张仪的外交政策。因此,惠王一死,太子继位为襄王。襄王要恢复与齐楚等东南诸国的关系。于是张仪在魏国失势,被驱逐回到秦国。

惠王的灵柩还未出葬,襄王便派人到宋国来迎接惠施。宋君偃反正也不赞赏惠施的学说与政策,便痛快地答应了,乐得做个人情。

惠施听完魏国使者诉说了近几个月来的风云突变,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他虽然坚信自己的理想会得以实现,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回到魏国。

临走之前,他让魏国使者稍候数日,因为他要到蒙邑来与庄周话别,同时,他也想让事实告诉庄周,正义总是会战胜邪恶的,并不是象他说的那样,善恶美丑没有界线,没有区分。

这一次,惠施独自一人乘一辆马车,轻装上路,直奔蒙邑而来。由于心情畅快,他觉得路上的行人都在对他微笑,连一草一木也是那样令人心暖。

他把马车停在门口,三步并做两步跑进茅屋,兴高彩烈地说:“庄兄,我又来了。”

庄周正在帮着妻子锤葛麻,一见惠施这么兴奋,便问道:

“什么好事,如此激动。”

“当然是好事!我要回到魏国去了。”惠施将这几个月来魏国政治的变化对庄周说了一遍,并告诉他,魏襄王已派使者来接他回魏国。

庄周冷笑道:“惠兄,此次去魏,恐怕凶多吉少。”

“何以见得?”

“惠王当年待你不薄,最后还是抛弃了你。襄王虽然派人来接你,也只不过注重你的名声,想以此来招徕天下之人心。

你的那套学说,不会有哪个君主会真正欣赏。”

“襄王还是欣赏我的,要不,他怎么能将张仪赶走?”惠施自信地说。

庄周见一时难以说服他,便也由他自己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尤其是惠施这样的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于是庄周便再也没有同他争论。当夜惠施住下。一宿无话。

第二天一早,庄周对惠施说:

“当年你我欲同游濠水,未能称愿。此次分别,又不知何时才能见面,今日到濠水一游如何?”

惠施本想即早赶到魏国,他此时可真是归心似箭!但是,庄周既然说出了口,惠施也不好拒绝,便答应了。

今天真是个好天气,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太阳已经没有盛夏那么毒热了,照在人身上觉得暖洋洋的,十分舒服。凉风阵阵吹来,又使人清爽无比。庄周与惠施在濠水岸边漫步而游,心情都很畅快。

他们时而脱掉鞋子在浅水中洗洗脚,时而在水边的草地上躺一会,看一看天上的云朵,完全忘记了两人所争论过的问题。

他们顺水而下,在一处河水较窄的地方,有一座小桥跨过水面。二人登上小桥,看着濠水不停地流着。

惠施口中喃喃而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是啊!人生一世,就象河水中的浪花一样,忽然而已。”

庄周也颇为感慨地说。

“时光若能倒流,我就可以做更多的事,研究更多的问题。”惠施觉得人生实在太短暂了。

“光阴似水,不可能倒流。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啊!”不知不觉,两人又争论上了。

突然,一条鲦鱼“噼吧”一声从水中跃出,一闪之间,又钻回了水面。

“你看那鲦鱼,多么自在啊!悠悠哉游于水中,它肯定非常快乐!”庄周好象自己也变成了那鲦鱼,情不自禁地说。

“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鲦鱼快乐呢?”惠施觉得人就是人,鱼就是鱼,鱼肯定不会象人那样感觉到快乐的。“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周反问道。

“我不是你,当然不会知道你的心思;可是,你也不是鱼,你当然也不会知道鱼是快乐的。我不知你,你不知鱼,这不两清了吗?”惠施得意地说。

庄周觉得跟惠施辩论这个问题,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他们两人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庄周对待自然事物,总是物我合一,物我交融,因此,他似乎能够体会到花鸟虫鱼的性情。而惠施则以观察、研究的态度对待自然事物,他注意的是各个事物之间的大小同异,而从来不留意于自然事物的喜怒哀乐。

因此,告诉惠施鱼之快乐,就象告诉一头牛说琴声是美的。于是,庄周不想再与他争论下去了,便诡辩道:“我们还是回到一开始。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而故意问我。我现在告诉你,我知之濠水之上。”

惠施再也没有发问,因为他知道庄周的脾气,每当他诡辩的时候,就是想结束这场争论。

于是两人便下了那座小桥,继续散步。

眼看天色将晚,庄周游兴正隆,想留在河边看日落景色。惠施因为急着明日一早还要动身去睢阳,便催促庄周回来了。

第二天,送走惠施之后,庄周想了很多很多。象惠施这样的人,对政治那么热心,自以为抱着救世之心,哪知是将自己的生命徒劳地浪费了。给他讲人生的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而且还以为我所说的是无用之言。

相比之下,他很庆幸自己的选择。读书、鼓琴、钓鱼,与二三知己聊聊天,是多么快活呀!虽然并不富裕,但是,织屦所得,完全够维持生计了。只要能够得到精神上的自由,悠悠终生,足矣。

却说惠施回到魏国之后,魏襄王仍然任命他为相。生活待遇,车马俸禄沿照旧例,但是,却很少过问他国事。

因为魏襄王年轻气盛,欲与当今天下之诸侯逐鹿中原,对惠施那一套爱民、偃兵的学说并不欣赏。

惠施的满腔热情又碰上了一盆冷水。闲着没事,他便整天与慕名而来的辩者们争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此消愁解闷。

………………………………………………





第七章  著书七篇所以穷年




这些天来,庄周越来越感觉到他应该写点东西。一方面是蔺且与苏玉再三请求,说先生已是年过六十的人了,最好是亲自动手写些文章,免得先生百年之后,弟子们没有学习的书本。另一方面,天下流传的书太多了,而这些书又大多不能探源人生的真精神,或者大谈仁义礼乐,或者钻研纵横权术,或者辩论坚白同异,将天下读书人引入歧途。

庄周又不想如孔墨那样聚徒讲学、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虽然自己写的、蔺且记载的那些零零碎碎的寓言故事也早已传遍了天下,而人们并不了解他思想的全貌与真相,有时候甚至发生了误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