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把白布单子裹在身上,再用别针固定好,装扮成一个个会讲拉丁文的古罗马人,再表演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逼真的短剧。我和其他学生的家长都会去看他们的演出,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老师和家长,达到了一种你来我往,情随景迁,融会贯通,水乳交融的境界。这样,四年的拉丁文学习,学得趣味盎然、有板有眼。2001年,安妮以拉丁文书写的题为“我的祖母”一文,荣获全田纳西州拉丁文作文比赛的第一名。
凡是在美国长大的孩子都知道,美国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广泛而又普遍,那是举世闻名的。从种类上分:一是学术性的,即包括自然科学、数学、写作、校刊编辑、辩论社团;二是娱乐性的,即话剧社、合唱团、乐队、舞蹈队、摄影社、绘画社;三是运动性的,即各种球类、体操队、游泳队、拳击队等等。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竞赛活动。所有的学生都有权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每种活动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女儿安妮在高中期间,先后参加过写作、辩论社团等的活动。除此之外,由于她自幼修习钢琴,对音乐情有独钟,从小学五年级起,便正式拜师学习法国圆号。到了高中阶段,已经吹得声情并茂,在竞赛中,成为田纳西州青少年汇演的第一把法国圆号,并一直担任孟菲斯市青少年乐团的首席法国圆号的演奏者。
三、天之骄子(14)
美国学校里,最不受欢迎的是书呆子类型的学生,这类学生被统称为“神经性书虫”。而另外一种成绩平平,但却发展全面的学生,往往受到大家的青睐,受到长辈的鼓励。所以,如果你身居美国,听到任何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孩子,能文能武,既是足球场上的健将,又是钢琴独奏的高手;既是数学的精灵,又是绘画的能手,也就不足为怪了。
岁月匆匆。转眼之间,女儿安妮已进入高中三年级的学习。这一年是美国高中四年中,最紧张、最繁忙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所有准备升入大学深造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大学的“SAT”的入学考试,这是一个全面性的学术水平的测试。其成绩成为各大学录取学生的多项标准中的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项目。其次,是学生要选择和确定下自己向往的大学。每个毕业生可以同时申请八所院校。而每个大学的入学申请表,形式各异,内容繁多。在每个大学申请表中,还要加上一篇由各大学命题的作文。这篇作文的好坏,非同小可,文如其人,所以文章的深度、广度和其新颖的程度,成为能否进入理想大学的至关重要的部分。最后,是要附上两封高中老师的推荐信。每个申请大学的学生都要在各大学申请的截止日期前,完成上述的各项工作。然而,在学生们做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每日的正常学习和考试。所以,每个孩子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与上述工作同时进行的是面试,即每个学生都要与所申请的大学委派来的教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会谈。如果一个学生申请了八所学校,就要有八次面谈。面谈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因人而异。这些与学生来面谈的人,都是以前各大学的老毕业生,现在又都在不同地方的大学中任教,他们是个各大学招生委员会延伸的耳朵和眼睛。他们将会把对每个学生的印象,写成书面的评定,成为大学录取的一项重要指标。
当这些事情都一一按照时间和顺序完成之后,就是静候佳音了。大约是在高中四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即每年的3月份时,各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纷纷寄到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女儿安妮的成绩是非常可喜的。她毕业于当地一所历史悠久且很具有挑战性的高中,并且高中四年的平均成绩(GPA40)在全年级六百多名毕业生中名列第一。她如愿以偿地被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大学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还荣获了高额奖学金。
由于安妮出类拔萃,成绩非凡,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媒体对其高度关注,当地的报纸上,在她的大幅照片下介绍了她一路求学的事迹,不仅如此,她受到当地电台的采访。幸运只钟情于自强不息的人,机遇只光临有所准备的人,而成功只垂青于不断进取的人。
2003年5月6日,是安妮所就读的高中的毕业典礼。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大自然中的一切有着一种诱人的、奇特的美,那是一种有别于艳阳春的一种美。如果说春天的美,美在百卉争妍,初夏的美就美在万物竞绿。大自然以它的奇姿,披着美丽的盛装,为年轻的学生们送来了温暖的祝贺和致意。
那一天,在市中心的万人体育场里,坐满了身着节日盛装,手捧鲜花,喜气洋洋的家长、亲戚和朋友们。在一首美妙动人的毕业进行曲中,一队身着白色毕业服、头戴白色毕业方帽的莘莘学子列队而出,走在600名毕业生的最前面的是我们天使般的小女儿安妮。
18岁的安妮,出落得眉清目秀,举止娴雅,品格端庄,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让人观之可亲,见之忘俗。她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主席台,代表所有的毕业生致词。她的声音轻而不弱,悦而不浮,低而不滞,久久地回荡在大厅里,深深地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
此时此刻,在座的千千万万个母亲,又有多少人不是像我一样的热泪盈眶、心潮起伏、百感交集的呢?这份泪水,这份欣喜,不为别的,只为我家有女初成长,她们即将展翅高飞,飞向人生的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天之骄子(15)
5音乐栽培受益匪浅
“我记得,好几个人抬着一架庞大沉重的深棕色钢琴,穿过那狭窄的小胡同,穿过那一道道门栏,吃力地将那架大钢琴放在了我的卧室里,从此钢琴便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从中国到美国,钢琴的协奏曲伴着我的脚步走。”这是安妮到美国以后,用英文写的她儿时的回忆片段。
那年她三岁。当时先生早已只身前往美国求学,他将打工的钱,攒起来,寄给我。我便在北京给女儿买了第一架钢琴。从此,女儿便走上学钢琴的路,一走就是十几年。
安妮的第一个钢琴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年青作曲家。准确地讲,他是安妮走上音乐之路的第一个引路人。
万事开头难。安妮自幼就是个十分乖巧的女孩儿,但是对于一种新知识的学习,除了教师之外,母亲的引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或是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无奈,我在音乐方面是个一窍不通的母亲,识五线谱对我来说就像是读天书一样难。尽管如此,这仍然没有磨灭我的意志。我想,只要我坚持,女儿就会坚持。她学的是音乐,而我学的则是毅力。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个天长地久的事,绝不可急功近利。
现在想来,幼儿开始学琴的最初半年是相当艰苦的。从弹琴的指法、认记五线谱到手、眼、脑相结合的全过程,没有十足的耐心和信心是很难做到的。在这个艰难起步的岁月里,安妮的奶奶和小姨都给了我们母女很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在安妮识记五线谱时,我同样用了“卡片法”来教,即将不同的音符标在各种色彩的卡片上,利用音、色、形三个方面的结合,让安妮尽快地掌握五线谱。安妮开始学琴时,每日以半小时练习为准,以后依次延长。
幼儿学琴的另一个特点是,当他们一旦掌握了一些基本手法之后,却不能准确地掌握节拍的长短和快慢。安妮开始学琴时,总是以快为主。于是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及时地给她买了一个节拍器。这个节拍器后来一直跟着我们到了美国,它在安妮学琴的开始,起了掌握节拍的重要作用。
安妮学琴初始,用的是约翰?汤姆森编写的儿童钢琴教材,共分四册。其内容多数是著名钢琴作曲家的节选,以明快、简洁为主,有助于引发儿童的听觉兴趣,和弹奏时心情的欢快。同时,也由浅入深地让孩子了解了手的伸展、终止、和弦、颤音练习等各种技巧。
安妮四岁来美国后,我和先生继续鼓励和推动她学习音乐的热情。她那时每天放学后,都要练一个小时的琴,两只小脚悬着,游来荡去的,离钢琴的脚踏板,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十个小小的手指,像是在琴键上活蹦乱跳的十个小娃娃。表情认真而又严肃,一双灵气十足的眼睛快速地顺着乐谱移动。从侧面观之,是一幅相当美妙的富有童趣的画面,让我至今不能忘怀。
在美国的初期,尽管我们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苦,我们却始终没有放弃让安妮从师学琴这件事。从我们夫妻的共同愿望上讲,其实很简单,只是想尽一切可能给安妮提供一个可以学到音乐的机会,从而拓展她的情趣爱好,把音乐作为她人生享受的一个部分。
所幸的是,安妮是个极其明智、悟性良好的女孩儿。她从开始学琴的朦朦胧胧状态很快地走向了自动自发,以致对钢琴产生浓厚兴趣的阶段。大约是从上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可以自己去钢琴老师家上课,每日主动地练琴。美国所有的钢琴老师,都会定期举行学生的钢琴汇演。观看汇演的大多数都是学生的家长和亲朋好友。参加汇演的学生们自然会有一种竞争的心理,这种心理无形中成为推动他们进一步学好音乐的动力。
在美国我们几次搬家,安妮的钢琴老师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这些老师是让我们母女二人始终铭刻在心的人们,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牵着女儿的手,默默地把她引向神圣的音乐殿堂。在女儿的钢琴教授中,又以简女士最令人难以忘怀。
三、天之骄子(16)
简,五十出头,中等身材,肌肤莹润,举止典雅。她最美丽和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她的眼睛和头发。她的眼睛是淡蓝色的,蓝得清澈、明快;她的头发则是淡金色的,既柔软又大方。蓝色的眼睛和金色的头发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祥和与深沉的美。她的衣着入时而不招摇,色彩的调配总是恰到好处,醒目并让人感到舒服。
简自幼出生在南方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母亲是老一代著名的钢琴家,终生以音乐为伍。在母亲的熏陶和教养下,简和她的姐妹,个个都是青年音乐园地里出类拔萃的佼佼者。简的钢琴演奏尤其出色,在高中时,她又开始修习长笛,也是一学即通,吹得有板有眼。高中毕业时,她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高额音乐奖学金,进入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取得博士学位,进而成为一名具有功底和实力的、才艺卓绝的钢琴家。从音乐学院毕业的简,后来成为孟菲斯大学音乐系的钢琴教授,从此开始了她教书育人、犹如“音乐工程师”的伟大历程。在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简一边教授钢琴,一边进行音乐创作。每年的夏令时节,她都会远走欧洲,讲学和举行钢琴独奏会。简弹出的钢琴曲,总是那样地牵动人心,快乐而忧伤,回首与展望,全随着她的乐曲飘然而起,悠悠扬扬。
简和我女儿相遇相识,说来也是缘分。“缘”是个怪东西:不是你的,踏破铁鞋无觅处;是你的,得来全不费功夫。女儿安妮和简教授就是在一次极普通的义演中相遇相识的,她们彼此心仪,因此成为长达七年之久的师生,并结下了极其深厚的情感。
在简教授接手女儿的钢琴课时,女儿安妮已经11岁,学琴也已8年了。对音乐的共同热爱和追求,使她们在日后多年的教学路上,达到彼此之间空前的理解和默契。在这种情况下,简也有力地挖掘了安妮的音乐潜能,让她很快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钢琴演奏家。
简教授的教学极富有特色。她尽一切可能鼓励学生从音乐上去思考、去享受、去发挥。她始终强调,用音乐的理解力来弹奏。她终年的努力就在于巧妙地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探讨奇妙的音乐领域,使他们不仅能成为出色的钢琴演奏者,同时更能成为高品位的音乐鉴赏家。她在为安妮设置的课程中,总是在以不断地提高安妮的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列出若干首可学的名家名曲,由安妮凭着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在众多的钢琴大师中,女儿安妮更偏爱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作品,选修了不少他的曲子。
简教授为了让女儿更深入地了解她所崇拜的作曲家,体会他当年作曲的历史背景和心境,她鼓励女儿安妮多读一些有关肖邦的传记。这样安妮便了解到:肖邦生于波兰,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他的父亲当年是波兰一家贵族子弟私立学校的校长,因此肖邦幼年时在该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在其母亲的鼓励下,很小就开始学习音乐。9岁时,他在音乐会上表演的一首协奏曲,受到公众的赞许。1831年,肖邦定居巴黎,他以奇妙的演奏迷住了法国贵族观众,从而赢得了“钢琴诗人”的雅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演奏他的曲子,才能把大师肖邦的意念和自己的演奏融为一体。
简教授不仅在她的教学中融入许多音乐史,同时也有计划地传授一些有关的作曲知识,使安妮获益匪浅。在师从简教授习琴的数年中,女儿安妮在钢琴比赛中屡次获奖。最有纪念意义的两次大奖,一是以弹奏李斯特的曲子而获得田纳西州青年钢琴大赛的一等奖,二是以安妮自己命题、谱曲和弹奏的题为《雨中舞》的曲子,亦获田纳西州青年作曲的一等奖。
简教授的艺术才能,也反映在她平时居家过日子的各个方面。
简爱花,更爱种花,她的房前屋后就是一个鲜花的乐园。冬去春来之际,简便不辞辛苦地在她的百花园里松土、除草、播种、浇水、施肥。等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鲜花,便会一浪接一浪地层出不穷。漫步在简的百花园中,总会给人们带来一种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感慨!
三、天之骄子(17)
穿过花园,走进简的家,更像是走进一座艺术家的宫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幅挂在长廊里的中国壁画,画的内容分别是春、夏、秋、冬。每一幅画都是一首诗,无论是百花争艳的春天,还是万物碧绿的夏天,无论是秋高气爽的秋天,还是白雪茫茫的冬天,全都活灵活现,为简教授家中的四季平添了几多色彩。琴房中,暗红色的墙壁和一台黑色的三角钢琴,红黑相映,活泼中带着几分宁静,喜气中显着几分庄重。地毯是枣红色的,上面是一朵朵锦绣的白牡丹花。窗前放着一排舒适的沙发,沙发罩是由古香古色的百花图组成的,望上去,似乎能嗅出它们散发出的阵阵芳香。
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简的每一个房间都有着奇特的色彩,每一种装饰都显示了它的主人对艺术的独特品味和情怀。
在这所有的房间中,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那件向阳的厨房。简的厨房清清爽爽,见不到油腻和污垢,灶台上、橱柜间,永远是一尘不染。厨房的面积很大,地板和墙壁都是由花瓷砖组成的。阳光从高处的窗户洒下来,光线像是一把宽阔的扇子一样,斜斜地照射着这间温馨的厨房。太阳的光辉让地砖和墙壁上的小花和绿叶赋予获得生命,使它们看上去更显得绚丽多姿。厨房的台面上永远放着一些应时应景的各式小形摆设。情人节时,人们会在这里看到由红心做成的牙签盒、纸巾、鲜花和各式各样盒装的巧克力。复活节时,换成了许多瓷雕的小白兔,个个栩栩如生。……日日月月、年年岁岁,简的厨房里的景色变幻无穷。
然而,真正了解简教授的人才会知道,简不仅是一个富有艺术天分的人,更是一个拥有慈悲胸怀的人。她和她的先生做的最“惊天动地”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夫妇俩在独生儿子结婚成家之后,在他们都年过半百之时,又突然决定领养一个孩子。这个计划从诞生到实现,前后只花了半年。
刚开始,他们在网上经过细心地查找、咨询和讨论之后,决定领养一个一岁半的苏联小女孩儿。在等待手续批准的日子里,他们已陆陆续续地安排好了一间婴儿室。小小的婴儿室是个十分温馨的粉色世界,里面摆放着他们精心选购的趣味横生的婴幼儿家具。孩子还未到,衣柜里已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婴儿服装,其中不乏简亲手缝制的。
她曾给我看过一件婴儿连衣裙,裙子的做工极其精细而富于想象力。嫩粉色的绸缎上,在领口和裙子的下摆处,点缀着一朵朵手绣的白色玫瑰花。简告诉我这是她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裙子,是简的母亲亲手缝制的。我惊奇地睁大眼睛,望着这件带着外祖母爱心的小小裙子,真不敢相信它已默默地存在了50年,而且居然还是这般完好和鲜美。现在,它正翘首企盼着它那即将到来的、远方的小主人。
时隔不久,小主人真正来到了这个家。只是她不是独自来的,和她相伴相随的还有她那四岁的小哥哥。
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