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坦然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日日都如淡月清风,来去不绝,不是很自在吗?
离开了彼德先生,当我真正自己独立开车行驶在车流之中时,发现开车并不像我原本想象得那么难,它是一件很容易掌握的熟能生巧的技术。其实,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在人们的意念之中变得艰难起来了,真正自己动手去试试,实际上是再简单不过的。
学会了开车,给我和家里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无论去哪里,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进了车,目的地就到了。这让我深深地尝到了“独往独来”、“万事不求人”的甜头。
6经理平凡无名英雄
茉莉是我们两年前搬到费城,寻找出租公寓时遇到的第一个经理。
先生比较喜欢茉莉说话时那种直来直去的、痛痛快快的性格,便很快地看了房子,签了合同。可我却一直不大喜欢这位经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觉得她看上去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茉莉的人并不像她的名字那么美,她是那种典型的人高马大的美国中年妇女,带着一付老式的眼镜。棕色的眼睛大大的,但却缺乏神采。头发修的既短且薄,刚好盖住头皮。她的脑袋看上去要比一般人的大,但脖子却又比一般人的短,给人的感觉是把脑袋直接放在了肩上,两只胖胖的胳膊像是被吊在身体的两侧。
茉莉喜欢红色。多数的时间是一身大红。有时是上红下黑,偶尔,也穿一些亮紫和嫩黄的上衣。她有着全楼每个公寓的钥匙,串在一起,总有百十来把。用一根长长的黄色的带子吊起来,挂在肩上,像个书包似的,一走起路来,叮当叮当响个不停。总是人未到,声先到。
茉莉说话高声大气,好像从不知温柔为何物?笑的声音也是震天动地,从老远便可以听到。对于大楼里的住户,茉莉也并不十分热情。见了面,高兴时便面无表情地说声“你好”,不高兴时则视而不见。
但是在这里住久了,发现茉莉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经理。难怪她在此当经理,一做就是十五年呢!
茉莉经理手下管理着五六个人,包括秘书、维修工和清洁工。茉莉把他们个个都调教得很出色,工作上忙而不乱,有条有理。平日,走在楼道里,从未看到工作人员扎堆聊天的,全是各司其职。
茉莉对于大楼里的成百家住户,都了如指掌。每家公寓里都会常常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水管漏水、下水道不通等等。只要给茉莉打个电话,不到两分钟,她准会将修理工送上门。我在美国住过不少公寓,很多公寓对住户的困难,一拖再拖,往往是一个电话打过去,两三天才能见到修理工的影子。
费城是个十分古老的、有着悠久历史的美国东部城市,所以市内处处可见老旧但却别具一格的建筑。我当时所住的那所公寓大楼,少说也有三四十年了。因此,楼里的电梯、地毯、墙壁、灯光都慢慢地失去了它原有的光泽。茉莉和她手下的人总是尽其所能,把大楼的里里外外收拾得光鲜靓丽。让大楼看上去虽老旧但却整洁,虽不起眼但却十分舒适,使住在这里的住户,人人都有一份家的亲切感。
我和茉莉平日不过只是点头之交。2004年初夏,先生因公出差北京,不幸病倒在那里。而我当时又因故不能及时回去,内心不断地焦虑和煎熬着。实在受不了时,我便想找人说说。说也奇怪,我那时想到的第一个人竟是茉莉。
四、良师益友(16)
我走进设在一楼的茉莉的办公室。她一看见我的眼睛哭得又红又肿,便问我出了什么事?她这一问,我的眼泪又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洒下来,我说我先生在北京生病了。她马上问她可以帮我做什么。我说没什么,只是心里难受,想找人说说。茉莉静静地听我讲话,同时也说了许多安慰的话并拥抱我,告诉我她会为我先生祷告。在那一段时间里,她三天两头打电话给我,问问我先生的情况,直到北京那面一切情况好转起来为止。
茉莉看似粗犷,不拘小节,但实际上她是个很细心的女人。有一次,我去她办公室交房费。她看到我,顺口对身边的秘书说:“萍是个很爱读书的人。”这让我有些吃惊,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交流。“你怎么知道?”我问。她说:“我上次去你家,看到你的书架上摆满了中英文书。”我的公寓虽不大,但是摆设却不少。茉莉去我家不过几分钟的功夫,她没看到别的,却看到了书架上那书籍林林总总的,可见茉莉关心的不是住户的贫富,而是他们的精神爱好。
女儿进了大学之后,先生又经常不在美国,茉莉便觉得我太寂寞了。她建议我养只小猫。那幢大楼里,凡是养小动物的家,都要按规定每月多交20美元。茉莉坚持说我的情况特殊,并主动和房主交涉后,通知我可以免费养猫。我自然是喜出望外,买了一只灰、黑、白三色,纹理十分清晰又漂亮的小猫。猫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自从它来到了我的身旁,自然带给我许多出乎意料的喜悦。我在享受和小猫相依为命的日日月月里,当然也从没有忘记过茉莉的一片心意。
渐渐地,我和茉莉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朋友。茉莉生活中最让她欣慰的是她的女儿。她女儿和我一样,也是学牙医助理专业的。她的女儿既懂事又孝顺。茉莉过五十岁生日的那天,满面春风地站在走廊里,无论见了谁,都会送上一支棒棒糖。糖是茉莉的女儿为母亲生日亲手做的。做工细致而又讲究,糖本身是乳白色的扁圆形奶油糖,糖上面,用淡粉色的奶油写着“祝母亲生日快乐”。每块糖都用一张透明的玻璃纸包着,收口处用一条淡粉色的丝带系上一个可爱的蝴蝶结。所有拿到糖的人,都赞不绝口,说茉莉是个有福气的母亲。于是,茉莉又扯着嗓门,叫道:“是的,是的。我很幸福!”
因着茉莉自己有一个好女儿的缘故,对楼里有女儿的家庭就格外关注。她对我的独生女儿安妮其实并不熟悉,只是见过一面而已。但她逢人便夸“萍的女儿安妮是个聪明好学的女孩儿,拿了高额奖学金,在名校里读书。而且还会弹一手好钢琴”。
然而,我在这所大楼里出名的缘故,既不是因为我有一个聪明的女儿,又不是因为我是这里的唯一的东方女人,而是因为我会做色香味俱全的春卷。
很多美国人对遥远辽阔的中国的了解,也真是少得可怜。只要问起中国,答案就是“长城”和“春卷”。而“长城”是意念中的东西,“春卷”则是能吃得到、品得着的东西。我也是来到美国之后,为了许多美国朋友的爱好而学会做春卷的。经常地为女儿的朋友们、先生公司里的美国同事们做,当然我也可以给茉莉和楼里的工作人员做一些。
茉莉平日无论多忙,只要一见我的春卷,两眼立刻光芒四射。跟着便提高了嗓门问我:“萍,你有没有甜酸酱?”好像我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她准备好甜酸酱似的!我说没有。于是她便站起来,里出外进地找她的甜酸酱。美国人的习惯,吃什么东西都要蘸着甜酸酱。茉莉每吃完一次,都会赞不绝口很多天,或是送上一张感谢卡。
公寓经理,在美国是一个阶层。上有房主,下有住户。她像一个大家长,终年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工作内容,除了琐碎还是琐碎,而茉莉却能十几年如一日地愉快从容地做下去,把日日月月的小事,都处理得有条不紊,顺利地运转下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世间的故事不正是由这样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的点点滴滴的辛勤而写成的吗?。
中国护士在美国 第三部分
五、赤子之心(1)
1入籍美国静心反思
加入美国国籍,除了要符合美国国家对移民的各项入籍条件外,简单地说,就剩下三步了,即笔试、面试和宣誓了。
笔试前,我们每个人得到一本国家指定的、申请移民所必读的课本。课本通过简洁而流畅的语言,横跨美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纵古论今,让每一个移民都能系统地了解美国的历史、宪法和文化。
笔试的日期是由美国移民局以书面通知的具体日期为准,如果通过了,就可以如约进行面试了。面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一下该移民的口语能力、入籍目的以及重新陈述一下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优秀的美国公民。
面试之后不久,申请入籍的人将会收到一纸通知,即有关宣誓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等等。到了真正宣誓的那一天,所有的人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宣誓大厅,经过一系列规定的仪式之后,由每个人先后上台领到美国公民证书之后,便在美国星条旗下宣誓,从而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美国公民。
在我个人的入籍程序里,不知为何少了笔试这一环,书面上直接通知我到当地移民局面试。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无论在哪里,秋天永远是个可爱的季节,晴空万里,太阳没遮拦地照在身上,暖得像阳春三月。天上有云,云是透明的。这是让人心旷神怡的、理性清明的时节。我的心就像这季节一样,坦坦荡荡的。
我那天身着裙装,下面是一条黑底伴着乳白色花朵和淡绿色竹叶的长裙,上面配了件淡绿色的两件套的柔丝毛衣,再化些淡妆。看上去清新中带着些许文雅,沉着中透着几分聪颖,庄重中含着来自内心的快乐。
我按着指定的时间,准时来到移民局大厅等候。美国各地的移民局总是人满为患,工作人员的态度,大多都不是那么客气。好不容易轮到我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高大壮实的、有着淡金色头发的女办事员。她面无表情地站在她那宽大的办公桌后面,请我像她那样,举起右手首先宣誓,以我个人的名义担保,我下面所说的一切都属实情,绝无虚假之处。然后我们面对面地坐下,她首先核实了一下我个人的情况,诸如姓名、年龄以及是否有过犯罪记录等等。然后,她开始提问我有关美国的历史及法律知识。等我一一作答完之后,她让我在纸上随便写一句英文。最后,她站起来,握了握我的手,说了一些祝贺的话。全部面试就结束了,前后不过30分钟左右。
下一步,也就是入籍的终极了,即宣誓仪式。我们那一批移民,是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的市政府大厅内完成入籍宣誓仪式的。
那日,市政府大厅里灯火辉煌,大大小小的星条旗伴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迎接着来自各国身着盛装的人们。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旗的海洋,从这里,我们将跨入美利坚共和国的大门,成为她忠实爱国的子民。
靠近主席台的前方座位上,坐满了按照姓名排列开的一批新移民,后面则坐着他们的亲朋好友。
记忆中的程序是这样开始的,首先是一位先生代表美国政府向我们所有的新移民表示祝贺和欢迎。他说:今天早晨,当你们每个人走进大厅时,你们是代表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但会后,当你们再走出大厅时,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美国人民欢迎你们,上帝保佑美国的每一个公民。他的演讲虽不激昂,但却十分质朴。他的话将我们这些不同肤色的移民的心紧紧地与美国人民连在了一起,成为花旗国的一种新生血液和力量。
在他讲完话的一瞬间,美国国歌响了起来,久久地回荡在大厅的上空,所有的来宾全部起立,将右手放在心的部位,随着音乐高歌。歌声和着心声汇成了一首诚挚的爱国之曲,深深地激起每一个人心底的层层浪花。
高歌之后,所有的人落座。然后,由每一个新移民到台上去领美国公民的证书。这时,我才惊奇地发现,那天到场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移民,这些孩子们大多数是由美国夫妇从世界各地领养来的。
五、赤子之心(2)
然而,在这小小移民的队伍中有百分之九十的是我们中国内地二至五岁的小女孩儿。小女孩儿们个个都是那样纯真秀丽、活泼可爱的娃娃。他们肤色健康,白里透红,她们的头发在灯光中像黑缎子那样闪着亮光。每一个女孩儿从上到下都是用星条旗来装点得漂漂亮亮的,身上穿的是用美国花旗做成的各式裙装,头上戴着用美国国旗做成的发卡和蝴蝶结,胖胖的小手里举着的还是一面面小形的美国国旗。
他们在美国父母的陪同下,或牵着或抱着,来到主席台上领取他们的美国公民的证书。其中的一个两岁左右的中国小女孩儿,将头靠在她美国父亲的肩上,吮着自己的大拇指。她天真无邪、安全自在、童趣盎然的神态,深深地牵动了我的心。内心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忍。大都是我们中国的娃娃,怎么好好地就被别人领走了呢?是的,我不否认,在美国,在他们的养父养母身边,她们过的丰衣足食。她们会在这片土地上受到超过她们祖先许多倍的良好教育。但是,她们的心呢?她们都是些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她们的父母为她们选定了命运的人,长大后会怎样呢?她们会不会有一天突然生出一种被生身父母遗弃的悲哀?她们会不会由此而怀疑到人间爱的真实和可靠?她们会不会不远万里地到中国去认祖归根?没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但,无论怎样,再过二十年,美国的这片国土上,将拥有一批美丽的东方妙龄少女在成长,她们便是今天这些中国娃娃的化身。我为她们寄上我内心的深深的祝福。
入籍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任何的不同。无论走到哪,我仍旧是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而我的内心却由此想到了很多。
我首先做的一件事,便是认认真真地再读美国历史。从《独立宣言》读起,直到南北战争引发的黑奴解放运动,再到联邦制的形成,以及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动向,它所历经的各类世界战争。在广泛的阅读中,我更加懂得了美国。
美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完完全全的移民国家,它的诞生和发展都是和移民的到来同步进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给这片新的土地上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美国精神”提倡的是民主、自由和平等。这种精神为所有的移民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的空间,让各种思想和现象都有一席之地,形成一个兼容并包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同时又在法律的制约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推动了美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然,美国社会的文明发展,并非实现了真正的人人平等,它们存在贫富差距,也存在失业问题,还有不可避免的暴力事件,等等,这说明美国也是一个需要在发展中完善的社会。
当今的美国,虽然仍旧属于这个星球的民族中十分年轻的一员,但不能否定它是伟大和先进的民族之一。她的人民仍旧那样信心百倍,坚韧不屈,勇往直前。他们喜爱新事物,不断探讨,开诚布公,相互学习。他们尊重艰苦创业、发家致富的精神,但同时他们又怀有济贫拔苦的博大胸怀。这一点可以从他们亿万人的义工大军中得到证实。
美国人做义工是空前的壮举。自十六岁的少男少女做起,直到六七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其内容、形式和时间,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所以,作为美国国家的新公民,我很愿意从义工做起,用自己的时间和心血为这个国家做些应有的贡献。我常想,在这片新的国土上,如果我不能成为山巅挺拔的松柏,就去做山谷中的一丛灌木;如果我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心甘情愿地去做一棵小草,给人生之路带来一点点的生机和淡雅。
2甘当义工奉献社会
我选择的第一项义工地点是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青少年乐队。因为女儿安妮是这个团的法国圆号的首席演奏者,我由此得到了了解这个乐团的机会。
五、赤子之心(3)
孟菲斯市青少年乐团不仅在当地,甚至在全美都是相当著名的团体。它虽是青少年的业余组织,但却有力地推动了该市青少年的音乐水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音乐演奏家。
它每年举行一次全市青少年的管弦乐选拔考试。考试的内容有自选的演奏曲、指定的演奏曲和现场识谱的演奏。考试的形式相当严格和正规。每个参考的学生首先要通过仔细的核对,经确认之后,考生被分别领到不同乐器的考场中。每三位考官对一个学生,学生和考官之间有一层黑布帘子,师生彼此不得见面。这样的方法,完全排除了主观印象的好坏,而只是凭考生演奏音乐的技巧来累计分数,然后再平均算出三名考官分别打给每个考生的成绩,从而得出每个考生的考试成绩,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成绩的高低。
如此这般地一挑三选,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