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验,指出不应盲目照搬苏联经验,学习外国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这
个背景下于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社会主
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以后,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政治上,
要扩大民主,健全法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
上,要适当改变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体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使企业有适当自主权;在中共党内,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这些表明,中共试图将工作重点从推动社会变革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
并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7年初毛泽东指出:大规模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必须
用民主的方法处理社会上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团结人民,发展
经济。但不久后开展的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中共整风运
动,却转变为全国性反右派斗争。联系到1956年底发生的匈牙利事件,
毛泽东断定必须在思想和政治领域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尽管如此,发展
经济仍是主要工作。在1958年,毛泽东提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工
农业生产“大跃进”;鼓励打破在苏联经验影响下形成的工作规范,用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开展群众运动的方法从事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
在农村普遍建立基层政权和经济组织合一的人民公社,并认为这是加速
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这些做法使经济发生严重混乱,随后不得
不逐步加以纠正,但仍在60年代初连续发生自然灾害时造成严重经济困
难。直到60年代中期经济状况才恢复正常。
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到60年代中期,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相继建立,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
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这些成就是在长期遭受西方经
济封锁和苏联在1960年中断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取得的。上述情况使中国
在 50年代末以后更加强调自力更生,并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对外经济交
往。1964年中国提出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从 1949年到
60年代中期的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 Page 49…
50年代中后期中国恢复了由于朝鲜战争而中断的裁减军队工作。
1965年美国扩大越南战争后,备战被逐渐置于重要位置,成为制订经济
计划的出发点。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一度认为战争随时可能发生。这
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1964年研制成功原子弹,几年后成为拥有独
立战略核力量的少数国家之一。 1970年发射人造卫星。
中苏关系恶化后,毛泽东逐渐认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和中共
党内都应主要反对修正主义,而不是反对教条主义。1962年他断定国内
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阶级斗争,并认为这是在共产党内部产生修正主义的
根源。1965年他进一步认为在中共党内存在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
派”。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号召用群众运动的方法从“走
资派”手中夺回权力,造成严重社会混乱:各级权力机关和中共各级组
织普遍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许多地方局势失去控制,一度发生大规
模武斗乃至内战;学校教育被迫中断;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国家主席刘
少奇(1898—1969)等一大批各级领导人和许多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遭到
打击和迫害。1967年起军队广泛介入地方事务,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实行
军事管制,各地相继建立新的权力机关,到1968年底局势基本恢复稳定。
在1969年召开的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文化大革命”中通过
制造混乱攫取权力的军队领导人林彪被正式确认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与林彪相勾结的江青、康生等人也获得广泛的权力。在“文化大革命”
中,毛泽东的个人领导实际上取代了中共中央的集体领导,对他的个人
崇拜达到狂热的程度。
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长期试图“反攻
大陆”。台湾海峡两边处于对峙状态。50年代前期台湾在美国援助下实
现经济稳定与恢复,并进行土地改革。1954年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允许美在台及其附近部署军队。这使台湾成为美国的全球条约网的重要
环节。台湾当局还承诺,未得到美国同意,不对大陆发动进攻。不久台
湾当局被迫从除金门、马祖等以外的大陆沿海岛屿撤退。1955年以后中
共提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使台湾成为统一国家内
的高度自治单位。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开
始大规模炮击金门。大量美军向台湾海峡集结。10月中国政府宣布停止
大规模炮击,表示统一问题可以从长商议,和平解决,但不容美国插手。
同月台湾当局在事实上承诺主要不凭借武力返回大陆。1962年台湾当局
企图借大陆经济困难之机发动军事进攻。此后,台湾海峡局势在维持原
状的基础上长期相对平稳。从60年代后期起,台湾以出口为导向加速经
济发展。
(2)对外关系的变化
50年代初中国的对外关系局限于苏联、东欧各国和周边国家。随着
朝鲜战争结束和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中国拓展了对外交往的范围。
1954年总理周恩来 (1898—1976)参加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
瓦会议。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1955年周恩来参加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中国为这两次会议的成功发
挥了重要作用,并广泛接触了与会各国代表。亚非会议以后,坚决支持
民族独立运动,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声援亚、非、拉国
… Page 50…
家维护主权的斗争,积极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
显著特点。从1956年到1965年,中国与20多个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
系。刘少奇、周恩来等多次访问亚、非国家,与其中一些国家发展了相
互信任的密切关系。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及其以后,中美两国就侨民问题进行过接
触。同年底,在中国解放大陆沿海岛屿前后,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
同防御条约,并由国会授权总统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从而使美国在台湾
地区的军事存在长期化。美国还支持台湾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
机构的席位。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表示中国愿意同美国讨论和
缓紧张局势问题。同年8月起,中美两国先后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大使
级会谈。由于美国无意解决和缓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坚持
与台湾当局的共同防御条约,会谈仅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自
1957年底起陷入僵局。此后十余年,会谈时断时续,毫无结果。中美关
系长期处于僵持状态。
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两国保持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苏共二十大
以后,中共和苏共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影响两党和两国关
系。1956年10月,中国建议苏联发表在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方面将遵守
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原则的政府宣言,随后支持苏联对匈牙利事件
的处置。1958年起中苏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两国关系受到严
重影响。
如何对待美国,关系到中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方针,是产
生分歧的重要问题之一。苏联自50年代中期起力图和缓与美国的关系,
主张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共处是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总路
线。中国曾对苏联提出的和缓国际局势的主张给予支持,并表示了与美
国和平共处的愿望。但美国在与苏联对话的同时并未改变不承认和敌视
中国的政策。这使中苏两国在国际局势中所处的地位存在重大差异。1957
年毛泽东在莫斯科表示了“东风压倒西风”的乐观情绪,这与苏联对国
际形势的判断不尽相同。1958年毛泽东表示:不希望战争,不怕发生战
争,相信不会发生战争;但紧张局势如同套在美国身上的“绞索”,对
美国更为不利。同时中国炮击金门,台湾海峡局势紧张。苏联认为这种
做法不符合苏联主张的对外政策方针,有可能导致苏美冲突。1959年赫
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表示希望中国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宣称不要
“用武力来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并强烈暗示中国考虑暂时让
台湾独立。此前苏联还就中印边境冲突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中国认为,
这是企图把中国外交纳入苏联全球战略的轨道,要中国为苏美和缓而牺
牲自己的利益。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会谈时发生激烈的争论。此后,苏
联宣称与美国合作解决国际问题。中国认为这实际上是企图苏美合作主
宰世界,并号召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苏两
国由此形成不同的对外政策方针。
在上述分歧发生的同时,两国在军事合作方面也出现严重分歧。1949
年以来中苏两国一直在军事领域进行密切合作,主要表现为苏联向中国
提供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1956年中国要求苏联援助中国建立独立核力
量。1957年苏联在面临波匈事件和莫洛托夫等人对苏共路线提出责难后
不久的复杂形势时曾同意上述要求。两国签订有关协定。1958年苏联以
… Page 51…
其太平洋沿岸地区不适宜海军活动为由,提出与中国共同建设并管理长
波电台、建立共同潜艇舰队。中国认为这将损害中国主权,显示了苏联
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此后,赫鲁晓夫专程来中国进行解释并撤回原
建议,但由此引起的争执和疑虑给两国关系投下阴影。1959年6月苏联
以正与西方谈判禁止核试验条约为由停止执行核技术协定。中国认为,
这表明苏联企图同美国垄断核武器,使中国依赖苏联的“核保护伞”,
从而听命于苏联。
50年代后期,中共和苏共还在有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许多问题上
发生意见分歧。除对外政策方针问题外,还有和平过渡问题、斯大林问
题、南斯拉夫问题以及两国的国内政策问题等。在1960年6月社会主义
国家共产党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赫鲁晓夫在一系列问题上指责中共。7
月苏联宣布召回在中国的全部专家和顾问,停止执行数百个合同。两党
之间的意见分歧严重影响了两国间的关系。
经过短暂的平静以后,中苏关系从1962年起再趋恶化。9月中国指
出,苏联不应代替中国承担核不扩散义务。在此前后,中共认定苏共的
路线是“修正主义”的。1963年7月,在苏联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前夕,中苏两党高级会谈失败,双方开始公开论战。赫鲁晓夫下台后双
方关系未能得到改善。1966年初中共拒绝派代表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两
党关系就此中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苏国家关系日趋紧张。1969
年在珍宝岛等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中苏关系极度紧张。根据9月两
国总理在北京机场达成的谅解,两国开始举行边界谈判,但边境地区紧
张局势并未缓和。此后,苏联沿中苏边界部署大量军队,对中国的安全
构成严重威胁。
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与多数东欧国家以及蒙古的关系受到严重影
响。仅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由于不同程度地奉行独立于苏联的政策,
仍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在50—60年代,中国与除苏联、印度、越南外的周边国家解决了历
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始终坚决支持越南。中国与印
度从50年代末起发生边界争端,1962年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两国关系趋
向冷淡。中国与日本的民间交往不断扩大。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立外交
关系。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
大国。这是中国与西欧关系的重大突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
的对外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7。越南战争与印度支那局势
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签署后,美国取代了法国在印支的
地位,广泛介入印支事务。随后签订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将印支三
国划入条约保护范围。这是与日内瓦协议不相符的。美国声称,它在印
度支那的目标是援助南越政权“抵抗颠覆企图或通过军事手段实行的侵
略”,并在南越政权基础上实现统一,造就一个反共的越南。这显然是
针对越南北方和中国的。美国还认为,失掉印支三国会在东南亚乃至整
个东亚引起连锁反应。这种推论使美国在印度支那越陷越深,从干涉走
向战争。美国的介入中断了刚开始的印支和平进程,使印支三国先后处
… Page 52…
于长期的战乱之中。
南越的吴庭艳政权实行半家族的独裁统治,开展范围广泛的“除共
运动”。对在南方的越南劳动党 (即现越南共产党)人以及各阶层人士
进行大规模镇压和报复,使数十万人遭政治迫害,激起社会各界强烈不
满。美国纵容和支持南越政权,向其提供大量武器装备,派遣军事顾问。
50年代的后期,南方出现自发的武装反抗,在有些地方发展为游击战。
北方的劳动党中央曾主张在日内瓦协议范围内开展和平的政治斗争,通
过和平方法争取统一,并认为这符合苏共二十大倡导的和平过渡,有利
于巩固北方。然而,北方的克制没有使南方有所收敛。面对南方的现实,
北方在50年代末决定重新在南方开展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南越政
权,实现统一。1960年底,劳动党恢复在南方的领导机构,南方各界人
士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不久建立了统一的解放武装力量。南方的武装斗
争再次兴起。1960年美国曾要求吴庭艳进行必要的社会和政治改良,以
扭转局势,遭吴坚决拒绝。
美国也向老挝提供军事援助,支持右翼势力排斥爱国战线并威胁武
力解决寮国战斗部队,导致极右派在1959年底发动政变上台。就在这一
年,越南北方着手开辟经老、柬两国东侧到越南南方的运输通道,即“胡
志明小道”。这对越南南方的战争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也因此
将老挝视为控制东南亚的关键环节。1960年8月中立主义的军官推翻极
右派政府,原首相富马重新执政。美国却支持极右派另组政权,在年底
进占首都万象,迫使中立势力与爱国战线联合。不久,爱国战线的解放
区显著扩大,控制了战略要地,保障了胡志明小道,并逼近万象。为避
免直接军事介入,肯尼迪政府转向政治解决。1961年5月和1962年7
月两次举行日内瓦会议,决定老挝中立。1961年6月富马再任首相,爱
国战线的苏发努冯和右翼的富米任副首相。中立和联合使局势暂时平
静。
1961年肯尼迪上台后,美国不再要求南越进行社会和政治改良,而
大量增加援助,帮助南越政权扩军。年底肯尼迪决定大量增派军事顾问。
随后设立驻越军援司令部。美国直升机部队和特种部队直接参与旨在摧
毁解放区和控制越柬边境以切断北方运输通道的作战行动,并大量使用
化学武器和凝固汽油弹。美国的干涉升级。在英国游击战问题专家汤普
逊的建议下,美国支持南越政权广泛建立“战略村”,把农民集中起来,
使其与解放武装力量隔绝,企图以此断绝后者的兵员和食物补给。这种
在美国援助下军事打击与绥靖相结合的作战方式称为“特种战争”。越
南劳动党发动广泛、持久的人民战争对抗特种战争。到1963年底,解放
武装力量摧毁大批战略村,在许多战略村中建立了秘密群众组织,控制
了南方一半以上的农村。美国的特种战争失败。1963年11月美国策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