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基民盟领导人阿登纳 (1876—1967)任总理直至1963年10月。第
二大党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到60年代末才参加执政。经济部长艾哈德(1897
—1977)倡导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即国家通过稳定的货币政策、严
格的财政政策、坚决的反垄断措施和必要的社会福利措施保证健康、自
由的市场竞争,使遭到战争严重破坏、极度混乱的联邦德国经济在1950
年恢复到战前水平,随即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英国。1945年7月工党通过大选执政。英国是主要战胜国,战时遭
到的直接破坏不大,又有美国的大力扶植,1948年经济就超过战前水平。
工党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将许多基础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实
行广泛的社会保险,声称建立“福利国家”。 50年代初保守党重新执
政后基本沿袭了这些政策。但二战后英国国力衰减,印度等殖民地相继
独立,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急剧下降。
美国。在战争中成为世界主要强国,是经济力量因战争而增强的唯
一国家。虽然战后初期发生过通货膨胀和衰退,仍是最迅速、最平稳地
从战时经济转向平时经济的国家。冷战开始后,国内政治气氛受到一定
影响。国会通过立法限制罗斯福“新政”时赋予工会的权利;杜鲁门以
“国内安全”为名下令对政府雇员进行“忠诚调查”;参议员麦卡锡(1908
—1957)声称共产党人已渗入国务院乃至军队,国会通过“国家安全法”,
一些进步团体和知名人士受到调查和政治迫害,此即“麦卡锡主义”。
1954年底麦卡锡受到国会谴责后,这种气氛开始改变。
苏联。在战争中成为公认的军事、政治强国,但遭受惨重损失,死
… Page 17…
亡人数达数千万,财产损失约1/4。由于冷战,苏联不能得到西方援助,
斯大林决定继续把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以对付新的战争威胁。
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1950年
绝大多数工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但农业和轻工业增长较慢,人民生活
仍较困难。战后苏联继续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在1950年强制扩
大集体农庄规模。冷战开始后,国内政治气氛趋于紧张,苏共和国家的
政治生活出现种种不正常的现象:1946—1947年苏共领导人日丹诺夫发
表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讲话,在全国开展反对“世界主义”的运
动,后来又在思想界、科学界和文艺界开展政治批判;1949—1950年发
生“列宁格勒案件”,一些苏共和政府领导人遭无辜逮捕和处死;1953
年发生“医生案件”,一些著名医生因被诬称谋害国家领导人而被捕;
一些少数民族被强制迁移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盛行。
东欧各国。包括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
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8国。战后这些国家中以共产党
为主的左翼政党都有相当的影响,波、德、匈、捷、保、罗六国的左翼
社会民主党先后并入共产党。但各国国内政治力量对比不同,共产党确
立领导地位的途径也不同。在苏联占领当局支持下,德国东部由共产党
和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的统一社会党一直是最有影响的政党,民主德国
建国后便长期执政。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共产党在战时都领导了广
泛的武装抵抗,力量强大,在战后首次选举中便获得绝对多数,两国随
即废除君主政体,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稳固政权。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原是德国的仆从国,战后共产党为主的左翼力量强大,先后废除君主政
体,建立共产党有决定性影响的政权,后来比较顺利地清除了反对势力。
匈牙利也曾是德国的仆从国,但共产党力量较弱,小农党是战后初期主
要执政党,1947年在苏联支持下将小农党右翼逐出政府,共产党成为主
要执政党。波兰保守势力较强并拥有军队,解放后与共产党联合执政,
后来共产党逐渐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在 1947年选举中农民党右翼遭到失
败,共产党巩固了在政府中的地位。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后共产党与保守
势力平分政府职位,双方斗争激烈,1948年2月发生政府危机,共产党
发动全国工人罢工,保守势力被迫辞职,共产党成为主要执政党。这标
志着共产党在所有东欧国家确立了绝对的政治优势和巩固的领导地位。
东欧各国多是农业国,经济落后,战争破坏严重。战后各国先后进
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实行程度不同的农业合作化;广泛实行国
有化,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帮助下恢复经济,推进工业化。到50
年代初,各国经济都恢复到或超过战前水平,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
较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较慢。
1948年苏联和南斯拉夫两国共产党发生冲突。争论的实质是两国、
两党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苏共认为南共领导人战时和战后在某些问
题上不听从苏联的指挥,有“反苏情绪”。南斯拉夫认为苏联有大国主
义倾向,两国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6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通过决
议,将南共排除在情报局之外。两国国家关系深受影响,苏联从南斯拉
夫撤走全部专家、顾问,后来苏联和东欧各国中断同南斯拉夫的贸易关
系。南斯拉夫拒绝苏联和情报局的指责。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和外交上的
… Page 18…
孤立处境,南共开始探索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苏南冲突对苏联
与东欧各国的关系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严重影响。东欧各国先后开
展反对“铁托分子”的斗争,一些著名的共产党领导人被逮捕甚至处死。
此后,东欧各国不仅在对外政策和社会制度上,而且在具体的国内政策
上都深受苏联的制约,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制订政策的余地极为有限。
日本。虽地处东亚,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属于西方联盟。战后初期以
美国将军麦克阿瑟(1880—1964)为首的占领当局在日本推行一系列改
革,包括解除对政治自由的限制,废除专制政治;修改宪法,规定天皇
作为国家象征,内阁执行国家行政权并对国会负责;实行经济民主化,
解散财阀,改组以家族为中心的、封闭的财阀公司;实行农地改革,强
制征购地主的超额土地,出售给无地农民。这些改革推动了日本资本主
义的发展。到1949年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冷战开始后,美国占领当局积
极扶植保守势力,使其长期执政;1950年先后宣布日本共产党非法和提
前释放被囚禁的甲级战犯。后来一些原甲级战犯重返政坛。保守势力领
袖吉田茂 (1887—1967)在战后初期多次组阁,在战后改革和重建中发
挥重要作用。
3。中国的变革
(1)和谈与内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二次大战的组成部分。中国最早遭受日本侵略,
以较弱的国力进行了长达8年的全面抵抗,这是世界各国中持续时间最
长的。抗战胜利为蒙受长期战乱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恢复与重建的机会。
国民党领袖蒋介石(1887—1975)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是中国
的合法政府,拥有400多万军队。但抗战初期以来,国民政府的军队在
日军进攻下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成为被占领的沦陷区。国民党力图在胜
利后接收全部沦陷区,在政治上维持一党专政,在经济上维护国家垄断
集团的利益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从抗战初期起在国民政府丢弃的敌占区领导了艰苦的、
卓有成效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大量日军,建立了广大抗日根据地和相应
的地方政权。抗战胜利时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有近1亿人口,军队91万人,
民兵220万人。中共在国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增长。抗战中后期,中共
领袖毛泽东 (1893—1976)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纲领,要求废止
国民党一党专政,组成联合政府,在“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
基础上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他认为这是符合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状
况的。
国共两党分歧的焦点是抗战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在美苏从合
作走向冷战的背景下,两党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和谈与内战。
战后初期美苏两国的对华政策都是为了落实雅尔塔体系的有关内
容。日本投降后,美国支持国民政府垄断受降,迅速恢复对沦陷地区的
控制;同时敦促国民党在中共交出军队和解放区的前提下组成容纳共产
党人的政府,以便建立统一的、有效的统治。美国试图以此确保它在中
国和东亚的地位。美国的政策得到苏联的赞同。在美国推动国民政府按
照雅尔塔会议的安排同苏联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和有关协定后,苏联
… Page 19…
再次确认国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和蒋介石的“领袖地位”,
并要求中共随着美苏妥协在国内同国民党妥协。中苏协定包含雅尔塔会
议规定的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享有特殊权益的内容。国民政府认为这有
损中国主权。它签署这些协定,是由于美国的压力,也是为了确保苏联
的承认和换取苏联在国内问题上的某种支持。
1945年8月底,毛泽东在蒋介石邀请下、在美国驻华大使陪同下前
往重庆。蒋介石和毛泽东以及国共两党代表经过商谈和谈判于10月10
日达成“双十协定”。双方确认长期合作,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决定结束国民党“训政”,实现政治民主化,保障民主自由权利,党派
平等,实行普选和自治。但在谈判期间和以后,国民政府加紧在全国部
署军队,向中共在抗战时从日军手中夺得的战略要地和交通线推进。双
方不断发生军事冲突。此外,双方都力图控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北
地区。
1945年12月美国特使马歇尔到中国“调处”国共争端,杜鲁门发表
声明要求中国实现民主和统一,苏、美、英外长会议也要求中国在国民
政府领导下实现团结和民主化。 1946年1月国共两党宣布停战,并在
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上达成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协
议。协议规定:组成国民党和国民党以外人士各拥有一半名额的临时联
合政府;召集国民大会制订宪法;实行议会制,立法院由直接选举产生;
实行地方自治;实行军党分立、军民分治、以政治军。2月国共两党在马
歇尔参与下达成“整军方案”,规定陆军由国共军队按5∶1的比例混合
编成,复员编余人员。但在东北问题上未达成协议,那里的冲突也未停
止。蒋介石对政协协议并不满意。3月国民党推翻了政协会议通过的宪法
草案。政协协议还未落实就被废弃,国内和平前景暗淡。美国虽然不满
意蒋介石的做法,但为维持亲美政权,仍向国民党提供用于准备内战的
军事援助。中共在争取和平的同时,也开始为进行自卫战争做准备。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内战再起。在此之
前不久,毛泽东针对冷战开始后国内外流行的对国际形势的悲观估计指
出,美苏关系不会破裂,它们迟早要妥协;这种妥协不要求各国人民“随
①
之实行国内的妥协”,“各国人民仍将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斗争”。
这表明,在内战发生时,中共将不理会雅尔塔体系对中国国内政治所作
的安排,而要根据对中国情况的独立判断制订对策。1946年底国民党单
方面召开“国民大会”,1947年初马歇尔离华,国共谈判随即完全破裂。
此后,中共将以迫使国民党继续和谈为目的的自卫战争转变为以推翻国
民党的统治为目的的解放战争。
1947年中共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发起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
国民党统治区域。国民党坚持内战反对和谈的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经济
后果,遭到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1948年国内形势发
生根本转变。在军事上,共产党的力量超过国民党。在政治上,中共获
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拥护,国民党彻底孤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等
战役的战略决战,中共在1949年初控制了长江以北主要地区。4月解放
军渡过长江,迅速解放全国。国民党在大陆的各级政权均被摧毁,残余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84—1185 页。
… Page 20…
势力败退台湾。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战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冲破了雅尔塔体系
的约束,改变了东亚的政治力量对比,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2)国内变革与对外政策
1949年9月召开了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参
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起临
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
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权力机
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全国人大召开前由政协全
体会议代行职权;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国营经济发挥领导作用。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长期的战乱使中国的财政经济状况非常严峻,生产大幅度下降,通
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在农村占主导地位。
人民政府成立后迅速采取措施恢复经济。在财经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实
行统一财政收支、统一贸易和物资调动、统一现金管理,建立正常的经
济秩序,恢复市场稳定;在工商业方面,合理调整工商业,对各种经济
成份统筹兼顾、一视同仁,使它们分工合作,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恢复和
发展生产;在农村,实行彻底的土地制度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
农具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并适当发展农村互助合作组织。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主要产品产量达到或超过
日本全面入侵以前的水平。
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
这一年起,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的帮助下
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整个经济开始纳入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轨
道。这在当时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从事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
施的建设。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逐
步发展,私营工商企业开始被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在
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下降,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速度逐渐加快。
人民政府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方针。即:对前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
不予承认,对以前历届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处
理;不急于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承认问题;在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情况下,倒向社
会主义一边。这些方针是考虑到当时总的国际形势和两个阵营对待中国
革命的不同态度而制定的。
人民政府成立后迅速得到苏联以及东欧和东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承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