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会的人太少,与会之人也无法做到毫不藏私,会后的交流更是几近于无,除了得到一些方子,记录了一些有价值的医术观点之外,并无多大收获。
也就更不用提什么改变观念这样的大题目了。
香侯府那边可能极为满意,但赵石连续十余日听了杏林之会的细节,便不再打算关注后续的事情了。
在他看来,这次杏林之会,也许是个好的开始,也许只是昙花一现,谁知道呢。
他现在也没那个闲心,去专注于打破一个行业局面这样的事情上。
所以说,一番花样下来,也许让长安上下,都觉得今年年末无比的新鲜,也许旁人会认为,香侯府和晋国公府这次出了大风头,邀到了不少好名声,但在赵石想来,除了造就了这些名医的名声之外,赵石还看不到多少真正的收益。
但他也明白,这必将又是个长远工夫,就像香侯府那边,已经开始在琢磨着,要举行下一届杏林会了。
香侯府的女人们到是想着投桃报李,回点什么给晋国公府这边。
但想来想去,一群女人不由气沮,拿得出手的东西还真想不起来。
这也是晋国公府的权势全面超越香侯府所致,只是女人们不太愿意承认而已。
最终,晋国公府算是享福了。
之后香侯府护卫晋国公府内宅的女卫增加了近一倍,女人们还在晋国公府中开设了学堂,专门教授晋国公府丫鬟,近侍等内宅下人们学识。
如此种种,不用一一赘述,而这架势,明显是把晋国公府内宅,当做自己家来经营了。
当赵石去到公主府的时候,靖佳公主就有点反酸的说了一句,不如把香侯府和晋国公府合为一处,岂非更加方便一些?
实际上,说出这话的时候,靖佳公主兴致很不错。
因为又一件大事发生了,和公主府脱不开干系,也算是出了她一口恶气。
当然,这件事对朝廷来说可不光彩。
此时,杏林盛会也已结束,并迅速冷却了下来。
前年,有蜀中皇商张某暴毙于金州,经过近两年的探查,终于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出来。
刑部捕头终于“找到”了张某死后,立即失踪了的一个小妾以及跟随小妾一起失踪的账房先生。
于是,“大案”乍起。
茶商与光禄寺官员勾结,伪造账目,私吞皇供,谋取私财事,被刑部报上了中书。
然后迅速传入宫内,皇帝陛下震怒,接着便转大理寺以及御史台下的都察院。
风起于利州路,最终蔓延到了整个光禄寺。
户部立即派人封存了光禄寺往来账目,此时正值各地皇供入京,探查起来更为方便不假,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实际上,像光禄寺这样的地方,大家都心知肚明,再廉洁也廉洁不到哪里去。
不查则已,一查就都是窟窿。
和商人打交道的官员,自古以来,廉洁者能有几何?
其实,这是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用过于苛责官员有多贪婪,换句不好听的话,两边都不是好东西,狼狈为奸是早晚的事情。
本来,朝廷正处于动荡渐息之时,如今又起大案,对朝廷来说,并不是好事。
但若是案子出在光禄寺这样的衙门,却又两说。
这地方,皇亲国戚扎堆,皇帝陛下乐见其成,就算没这个案子,他也正打算寻他们麻烦呢……
至于朝臣,很多人更是欢欣鼓舞,打下来一只两只皇亲国戚……嗯,很不错的事情嘛,可以搞一搞。
上下隐隐有了共识,于是,大秦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贪腐案,就此诞生。
户部很快就接管了光禄寺的各个职责,皇商们滞留京师待查,混乱之处,也很快被户部联合兵部刑部弹压了下去。
京师又热闹了起来,这回,杏林盛会不再是新鲜名词,而光禄寺三个字成了重点。
出人意料的是,首先遭了厄运的不是下面的小官儿,更非是那些战战兢兢的皇商。
第一个坏了事儿的却是“年轻有为”,堪堪就要接任光禄寺卿正的光禄寺少卿刘景尧刘大人……(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大案(二)
权势地位越来越是稳固的晋国公赵石从来不以宽容闻名于世。
所以,光禄寺少卿刘大人是整整提防了两年,从蜀商张某在金州暴毙,一直到如今成武七年冬,刘大人从来没有放松过心里那根弦儿。
在光禄寺任事,更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这到也有好处,因为勤勉而又谨慎,很得上官赏识,很快,光禄寺卿的位置,就开始向他招手了。
刘大人有点踌躇满志,两年过去,那边并无什么太大的动静,看来当年的事情,没寻到他的头上,到了张某那里,也就断了。
要不然,以晋国公赵柱国的权势,想让他直接罢官不太容易,但给他找点麻烦,应该是轻而易举。
要不怎么说呢,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
那边没动静,他即日也将高升,虽然不能转任六部要职,有点遗憾,但怎么说,也算是一步迈进了朝廷大员的行列,就是权责有点小罢了,品级上到了,但和外朝重臣们相比,光禄寺明显不够看。
这么一来,刘大人又动了心思,照样对准的还是公主府。
因为晋国公府那边实在不好下手,朝野内外,现在多为赵柱国一党,让他有点无从着手之余,也有点心寒胆颤。
而公主府那里不一样,光禄寺是干什么的?
皇家的事情,许多都要光禄寺来办,公主府无疑算是皇家一员,用点手段,就能沾上公主府的边儿。
不用说这手段有多隐秘。也不用提这手段有多阴狠。
最终的结果就是。把刘大人自己陷进去了。
这一次的报复……没错。在刘景尧自己想来,就是报复,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报复来的这么快,而且这么的不留余地。
从蜀商张某那里,牵涉到光禄寺不说,还没等他缓过神儿来,京师这边的出了事儿。
有京师刘府总管。刘景尧最信任的人之一,到长安府衙出首,一棒子就把刘大人砸倒在地。
从刘府中搜出贡品虽然不多,价值最高的就是一些极品茶团,如果刘景尧亲自在那里,一定能认得出来,那是他派人送到公主府的东西,却是在自家被搜了出来。
人证物证都在,根本无法抵赖。
私吞皇供,只这一条。就够刘大人掉脑袋了,而且。从蜀商张某那边,刑部还给刘大人设了案卷。
贪渎之事,大秦不是没有,但来到光禄寺少卿这样的品级上,还是大秦开国以来头一遭……
和科举案差不多,这次贪渎案也是突然爆发,事先好像没有一点征兆。
和科举案更像的其实是,两案发作,都有着必然的原因,过后想想,好像又都是顺理成章。
不说科举案,就说这次贪渎案。
大秦来到成武七年的关卡上,一系列动荡频出不止。
许多聪明人便都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许多故事,又为什么会是在这个时节出现。
然后,便是豁然开朗。
随着疆域的扩展,政事上的繁杂已然非是当年可比。
大秦从景兴年间开始变法,一直到成五年间,还在继续。
这不光是说两任君王都雄心勃勃,有志于天下等等,而且,此时看来,更像是大势所趋。
如果没有景兴鼎革,也就没有今日大秦的强盛。
而成武皇帝若不继续下去,大秦一统中原之日,也许就会遥遥无期。
因为疆域越来越大,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朝廷上下若是固步自封,像前秦商鞅变法一般,戛然而止,那么大秦也许还要等待几位明君出现,才能一统天下。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算困难。
而回到贪渎案上,也就明了了许多……
大秦吏治渐渐在走下坡路,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每一个帝国,都会重复这个过程。
大秦贪腐官吏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许多人在大案一起之后,便想到了这一点,多数人也都认为,也许……之后的几年甚至于十几年,整饬吏治,都将是大秦朝廷最重要的政务之一了。
回到大案本身,光禄寺少卿刘景尧很快就进了大理寺。
之后,又陆续有十数人被捕拿,入大理寺待堪。
光禄寺上下,一片哀嚎。
真要这么查下去,不说人人有罪,把光禄寺翻个底朝天吧,但差不多一半的人会陷入此案当中,却是可以预期之事。
光禄寺的账目不禁查,除了光禄寺的大人们大笔一挥,多报损耗之外,来往之间,收受礼物,在光禄寺也早已乃是平常之事。
有些人更是借助皇商之手,暗中当起了商人,名下酒楼,茶园,屋舍等等,都在渐渐增加,怎么来的,那还用问吗?
当然,此时的光禄寺,还没有糜烂到明末清末那么触目惊心,操作起来,也更加的谨慎和隐秘,还没有形成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
但只要继续细细追究下去,糟烂事儿也绝对不会少了。
这个府里,收了歌姬,那个府里,弄了几张字画,至于顺手拿点皇家的东西,那都不是事儿。
这么一来,宫里的太监也没好了。
几个代皇家监察供物的大太监,自缢了两位,剩下的都被拿下,由皇后娘娘亲自问询……
相互攀咬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宗府那边首先就有皇亲国戚吐了口,大理寺那边又多了几位犯人不说,其他光禄寺犯事官吏也没坚持多少时候,纷纷写下供状。
当官的最怕其实就是这种情形。
无论是审案的,还是被审的,一下就都痛苦了起来。
而这个时候,此事已成大案无疑,虽然现在还局限在光禄寺一处,但谁也不知道,此案到底会牵涉出多少人来。
毕竟,皇供之事,地方上也要参与,光禄寺坏事的官员多了,地方上也绝对逃不开干系。
既然光禄寺少卿这样的人都陷进去了,牵涉出一个或者两个布政使来,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这还要看皇帝陛下的意思。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始作俑者,都已经松了手,就等着看人头落地的戏码了。
不过此时,成武皇帝陛下终于显现了他仁慈宽厚的一面。
到了成武七年八月末尾,峦平公主驸马悄然进了大理寺牢狱。
支开狱卒,来到关押大理寺少卿刘景尧之处,低声只说了一句,“刘大人,你做的事情你自知之,公主殿下仁慈,不欲牵连过多,望你好自为之。”
刘景尧自然不会认为他口中的公主是指峦平公主,峦平公主,是靖佳公主的姐姐,虽说同父异母,但两人来往甚密。
如今这位驸马传来口信,那么也就是靖佳公主的意思了,在这个上面,没有人会比他更清楚。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刘景尧已经绝望,同僚相护,已经指望不上了,唯一还存着的一点希望就是,能保住自己家族不受牵连。
但驸马没给他讲条件的机会,说了一句便径自走了。
宦海沉浮多年的刘大人明白,自己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个时候,若还舍不得自身,那么,自己很可能会暴毙于狱中,家族也将受没顶之灾。
于是,这位为情所害的刘大人,在牢中折腾了半晚上,状若疯狂,最后,咬破手指,写下一首缠绵悱恻的七言绝句,然后抽出腰带,往大牢的铁门上一挂,就此殒命于当晚。
而这位驸马爷又去到几个攀咬最烈的人那里,说了些话,出了大理寺牢狱,驸马爷马不停蹄,又去了宗府,照旧如此行事一番。
当晚,大理寺少卿刘景尧自缢于狱中,之后,长安刘氏抄家,男子皆配西凉,榆林,大同等处,以为罪役。
女子皆发卖为奴。
又是一家人妻离子散。
但无论是靖佳公主,还是赵石,对此都不会太过关注,更不用提什么怜悯之心了。
当事情发作,结果其实就只能是一个。
他们都是真正的上位者,经历的多少大事,以及长安城中的风云变幻,断不会被眼泪和哀嚎所打动。
后续的事情不用一一细表。
抄家的抄家,灭族的灭族,去守黄陵的守黄陵,去到皇庄上种地的去皇庄种地。
光禄寺一案,很快审结,接下来倒霉的就是皇商了。
这个时候,就显现出了商人地位的劣势。
官员们或许还能挣扎一下,这些商人嘛,却只能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而已。
这个时候,因有心之人的引导,很快便牵连到了剑南路蜀商头上。
其实,不算冤,他们在京师设下会馆,让很多人感到了不舒服,他们实际上也是光禄寺一案扩大的诱因之一。
牵涉到的蜀商不是一位两位,因为本来蜀中就是皇家供物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面对有目的的攀咬,剑南路蜀商开始陆续遭殃。
而商人们一旦牵涉到这样的案子里,下场比那些官员要凄惨的多的多。
抄家灭族是题中应有之义,区别只在于灭的几族。(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闺语
最终,这事儿还是求到了赵石门下。
新任剑南路布政使宁向岳寻到了国武监,除了跟晋国公辞行之外,顺便趁着自己来京,把今年的年礼也给带了过来,然后开口说了此事。
实际上,这事不算什么大事……
但里面的味道绝对不少。
除了剑南路商人太过招摇之外,恐怕还是有着排挤蜀人的意图在里面,当然,矛头也隐隐指向刚刚继任布政使的宁向岳。
宁向岳也坦言,这次不光剑南路的商人招摇了些,自己也有些得意忘形,无形中把自己和这些商人牵连在了一起,也许很快就会有御史弹劾。
朝廷正值动荡之中,也许有人瞧上了剑南路布政使的位置也说不准。
赵石当时就上下打量了宁向岳一番,这厮起家于景兴二年还是三年,他记不得了。
但这厮一路走来,也能算得上青云直上了。
宁向岳,无疑是他在蜀中的嫡系之一。
若说当年,他不过是借此人之手,联结蜀中蛮族,轻取汉中,为了酬答其人功劳,也为靖平蜀中蛮族,才重用此人的话。
那么自从长安之变后,这人就真正的成为了他的心腹门下。
说起来吧,这厮志向不大,和如今主持明远司的赵飞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喜欢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视到京师任职为畏途……
这么多年,官至四品。却从未有京官的资历。这样的人。可不多见。
宁向岳被赵石瞅的发毛,做屏气凝神状。
他是不知道,赵石这个时候想的却是,要是宁向岳这次被人火中取粟,真的丢了新鲜的布政使官帽,也算是不大不小开了先例。
也顺便解决了朝廷的一个难题,就势也许就能在明年和后年,罢免几位布政使下来了。
当然。这只能是赵石自己心里想想。
要是宁向岳就此丢官,那可真就闹了笑话了……
这厮保准成为大秦任职时间最短的布政使,没有之一的那种。
实际上,无论是宁向岳自己,还是赵石,都认为此事不太可能。
刚陛见完了,就被拿下。
那打的是谁的脸还真不一定,除了谋逆,估摸着,就算有贪渎之事发作。证据确凿,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出事儿。
不然的话。朝廷脸面何在,陛下颜面何存?
宁向岳担心的,其实还是在将来,于此事上留下首尾,要知道,光禄寺可是死了不少人了,里面还有光禄寺少卿这样的朝中大臣。
过个一两年,此事再行追究起来,掉下来一个布政使,也不算有多稀奇。
赵石想到的,其实和他差不多,就算有人作祟,也不过是参上一本两本,留下个首尾以待来日罢了。
不过,这事好办……
现在追究最力的其实还是户部,大案已经接近尾声,除了心怀叵测者,其他人多数都是报着有事没事打一杆子的想法。
再加上,商人想来贪鄙,如今更是贿买朝廷命官,让那许多朝廷官员丢官罢职,有的甚至丢了性命,若不严惩,怎显朝廷威严?
说是兔死狐悲也好,说是官官相护也罢,这个时候,商人们其实是成了出气筒。
以晋国公府的权势,止住这样的势头,轻而易举,区别只在于使用怎样的手段罢了。
他这里点了头,宁向岳立马安了心。
而宁向岳此次回京,还有另外一件大事,这事儿他已经上报于朝廷,但实际上,这事该怎么办,还要看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