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
尚应弃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应以戒慧
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
应学宝贵三学之道,其中三学,数定有三。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
定者,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谓
三摩地或名心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由此三学,诸
瑜伽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
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
解脱。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
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
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次第决定者,
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
见恶见,相应不相应。」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余二学处从此生故,
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
圣见,远离恶见。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
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
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轨则
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
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
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
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
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
增长欢喜,如大涅盘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
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
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
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
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龙猛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妙臂请
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
悲水灌浇而生长。」应如思惟。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如比丘珍爱
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
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如何修学之理者,四犯因中,无知对治者,谓当听闻,了知
学处。放逸对治者,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
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
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恐惧
等,当如是学。不敬对治者,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
修恭敬。烦恼炽盛对治者,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若
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
当获纯苦。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现或
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
生。」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假设已染,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
除。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
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成就真实尸罗经云:「诸
比丘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毁坏尸罗。何以故,离命而死,唯令此
生寿量穷尽。毁坏尸罗,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
当受堕落。」此具因说,故当舍命而善守护。若不能尔,则应审
思,我剃须发披坏色衣,空无所义。如三摩地王经云:「于佛圣
教出家已,仍极现行诸恶业,于财谷起坚实想,贪诸乘具及象车。
诸不殷重持学处,此等何故而剃头。」若欲逃出有为生死,趣解
脱城,坏戒足者,非仅不能实行,反当流转生死,众苦逼恼,并
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人为诸盗贼逼,欲活命故而逃避,
如其人足不能行,仍为贼执而摧坏。如是愚人毁净戒,而欲脱离
诸有为,由戒坏故不能逃,为老病死所摧坏。」故此经又云:
「为著居家服,我所说学处,尔时诸比丘,亦无此学处。」为近
事说五种学处圆满守护,比丘亦无。若于此时精修学处,其果犹
大故应励策。即此经云:「若经俱胝恒沙劫,净心以诸妙饮食,
伞盖幢幡及灯鬘,承事百亿俱胝佛。若于正法极失坏,善逝圣教将灭时,昼夜能行一学处,其福胜前俱胝倍。」
  又若念云,毁犯可悔,无后不犯防护之心,放逸转者,说可
还出,如食毒药。如弥勒狮子吼经云:「慈氏,末世末劫后百岁,
有诸在家出家菩萨,出现于世。彼作是云,悔除恶业能无余尽,
造作众罪造已当悔,增上毁犯而不防护,我说彼等是作死业。云
何为死,谓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终之后,颠倒堕落。」又云:
「慈氏,于此圣法毗奈耶说为毒者,谓诸违越所制学处,故说汝
等莫自食毒。」若具别解脱律仪,应以如是道理守护,密咒亦然。
如妙臂请问经云:「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在家咒
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此说虽诸在家咒师,除出家相,
羯摩轨则少分遮罪,尚如调伏所出而行,况出家咒师,又能成就
密咒根本亦是尸罗。妙臂请问经云:「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
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
就,七支能调罪。」曼殊室利根本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
成就,中悉地亦无,又无下成就。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
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此毁戒有情,
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
成。」康垄巴亦云:「若年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又戒清净,
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霞惹瓦亦云:「总有
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
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善知识敦巴云:「有一类人依律毁
咒,依咒轻律,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及令密咒
为调伏伴。」觉{左口右窝}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
然事,集诸受持三藏法师,问三藏中不曾遮耶,既决择已,于此
安住。我毗迦玛拉希拉诸师,则于其上,更须问云,菩萨行中不
曾遮耶,不违彼耶,安欲根本随持律转。」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唯此为
要,不斗烦恼戒不能净,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
竟漂流生死。」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
知而为防慎。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自心随何烦恼
生已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
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
令相续。应如画水莫如画石,如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如画
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若于法品,与上相违。入
行论亦云:「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
恼。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善
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厌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
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世庸怨敌,一次摈逐
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于身,若能一次
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坏烦恼之
所致耳。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
烦恼敌不尔。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意能何往,岂能住余返报
我,唯我志弱无精进。」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
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
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朗日塘巴亦云:
「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争。」
此复应如阿兰若师云:「昼夜唯应观察自心,岂有余事。」依此
而行乃能生起。又传说大觉{左口右窝}一日随见几次,尔时定
问「生善心否。」
  此诸烦恼如何断者。谓痴罪重极难远离,为余一切烦恼所依。
彼之对治,多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若能修此,则五见等
一切恶见悉不得生。瞋与现后二世大苦,断诸善根是大怨敌。如
入行论云:「无罪能如瞋。」故一切种莫令生起,励修忍辱,若
不生瞋,则于现法,亦极安乐。如入行云:「若能励摧瞋,此现
后安乐。」贪爱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业,渐增势力能生生死,又欲界者,
从受用境,触缘生受,味著生爱,应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
有过患,而正遮除。世亲大阿阇黎云:「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
害,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
称乐及于此等四相违品,意不欢喜当修对治。此复总修生死过患,
特修念死,即能退除。慢于现法最能障碍当生之道,及是当来奴
贱等因,故应断除。断除道理,如亲友书云:「当数思惟老病死,
亲爱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憍慢。」若于四
谛三宝业果获得定解,则不复生疑惑随眠。
  又睡眠昏沉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等,诸随烦恼
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当知过患修习对治,率尔率尔令渐微劣。
其过患者,如亲友书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贪欲,并
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劝发增上意乐经云:
「若乐睡眠与昏沉,痰瘾风病及胆疾,其人身中多增长,令彼诸
界极扰乱。若乐睡眠与昏沉,集饮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颜不和美,
所发言语不清晰。」又云:「若乐睡眠与昏沉,其人愚痴失法欲,
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暗。」念住经云:「诸烦恼所依,
独一谓懈怠,谁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集法句云,「若行于放逸,即坏凡夫心,如商护财货,智当不放逸。」本生
论云:「舍惭为天王,意违于正法,宁瓦钵蔽衣,观敌家盛事。」
亲友书云:「大王应知念身住,善逝说为唯一过,故当励力勤守
念,失念则坏一切法。」入行论云:「虽诸具多闻,正信乐精进,
由无正知过,而令有犯染。」不能如是断诸烦恼及随烦恼,然当
不顺烦恼,不执彼品,视如怨敌,是为现在必不容少,故应励力
摄对治品,破除烦恼,清净自内所受尸罗。大觉{左口右窝}弟
子吉祥阿兰若师谓内邬苏巴云:「智然后有人问汝弟子众,以何
而为教授中心,则定答为已发神通或见本尊,然实应说于业因果
渐渐决定,于所受戒清净护持。」故修之成就,当知亦是无明等
惑,渐趣轻微。能感现后二世纯大罪苦,谓与他斗争,然于尔时
一切众苦,舍命强忍,其伤疤等返自显示,谓此即彼时所伤,若
断烦恼发精进时,忍耐苦行,极为应理。入行论云:「无义被敌
所毁伤,若尚爱为身庄严,为大义故正精进,小苦于我岂为损。」
若能如是战胜烦恼,乃名勇士。战余怨敌如割死尸,虽不杀害自
亦当死。入行论云:「轻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敌,胜此名勇士,
余者如斩尸。」故又如论云:「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
干围狮,烦恼不能侵。」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当胜彼,已说共
中士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
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
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
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
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故具
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
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又
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
于自利何精勤。」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
辨取舍,履步蹎蹶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
勤利他不应正理。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
种,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当知此中,士夫安乐,
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唯缘自利共旁生故。
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他利乐,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
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日
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
世间。」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忽忙,是名士夫亦名聪睿。即前书云:
「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
夫亦聪睿。」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
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
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
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
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
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种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
大恭敬,而当趣入。
 由是因缘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一 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二 如何发生此心道理,三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今初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此中佛说二种大
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
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
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
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
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
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
然应称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此说
发心无间,即为佛子。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
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
遣除一切贫穷。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
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
能除一切生死贫穷。」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
龙猛菩萨云:「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
山王,」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
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
有情。金刚手,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
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
菩提心。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
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
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故法虽是大乘之法,
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仅有解了,大乘亦尔。若有此
心德相圆满,则其大乘亦成真净,故当勤学。如华严经云:「善
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获定解,故更释之。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
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麦种子任会何缘,
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
皆变成麦芽之因。如是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
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故上续论云:
「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证
无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
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龙猛菩萨云:「诸佛辟
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唯汝,决定更无余。」此赞般若波罗
蜜多,声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