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此中复有四
种行相,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
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
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二谓于其何种
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
行时,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
彼时,安住正知。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
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
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
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
念。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
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
止,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
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
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
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
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非太多食,若
食太多,令身沈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无所堪任,
故于断惑全无势力。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诸旧苦受,
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
安乐而住。又于饮食爱著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过患有三,
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
为涎所湿,犹如呕吐。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
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
依食生多疾病。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由为成办所生过
患者,谓为成办食及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
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
诸苦。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不知满足者,
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无
自在过失者,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从
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业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
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
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唯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故
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亦
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
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
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
饮食。亲友书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瞋痴而近习,非为
憍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者。亲友书云:
「种性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
念于中眠。」此显永日,及其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
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此与护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时修后
二法,此中所说,是修后者。眠睡现行是修后事,故此莫令空无
果。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初
分已至中分时,应当眠息,诸为睡眠所养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
故。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
益。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
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
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
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
有卧状,则不能尔。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进微劣,少伏他故。
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胁卧者,法尔令身,能不缓散,虽睡沈已,
亦不忘念,睡不浓厚,无诸恶梦。若不如是而睡眠者,违前四种,
一切过失,悉当生起。
以何意乐睡眠有四,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
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
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由此能令已睡沈时等同
未睡,于彼诸法心多随转,总之睡时亦能修诸善行。正知者谓由
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起想有三,初者
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慑而眠,犹如伤鹿,
由此睡眠,不甚沈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二者谓作是念,我
今应修,佛所开许悎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
欲乐。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三者谓应作是思,
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诸善法,明日亦应如是勤修,由是,
于善欲乐相续,虽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此食睡行,若能无
罪,具义而行,现见能遮众多无义虚耗寿数故。如圣者无著引经,
如所决择,而为解说。如是唯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
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毗钵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
相,皆如是行,已释中间所应行说。
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
现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
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
觉,为障碍故。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庄严经论云:
「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此说从其
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
故。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
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
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
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以于闻思所决择义,现见俱有不观
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
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
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
修成故。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
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
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鲜。
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
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若谓闻思所决择者,非为修故,
唯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各无关余事。如示跑处另
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
次第生起之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未达此
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
二人所修,全无多寡。又彼行者,是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
诸恶轨派令成坚固。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
许是修,有何相违。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定时,应
全无修。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
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密
多释论,明显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
成彼事。」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以是诸大译
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如现观庄严论云:「见习诸道中。」
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又如至尊慈氏云:「决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
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
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
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
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集学
论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
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
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
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破除此执,于止观时,
兹当广说。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诸思择
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
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
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
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
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
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
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
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
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
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
广说。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
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
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又此二种修行道理,
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
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
故于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
智,」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
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
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
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
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
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
转。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
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
宣说,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
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
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
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
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
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
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
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
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
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
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
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如是亦如圣无著云:
「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
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
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
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
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
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
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
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
谓沈及掉。是中若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沈没极
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
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
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
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
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沈二过,将护修习。
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
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语
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又如说云,「若善说者为善听者宣
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善哉,诚然。
故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
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
修事,亦可别书。
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
决定知解,随逐而成。况于法藏诸未学者,纵于经咒广大教典,
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经论对方。此亦虽应
广为决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
何引导之次第。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三,一 正明暇满,二 思其义大,
三 思惟难得。初中分二,一 闲暇,二 圆满。 今初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
离八无暇即是其暇,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生傍生,
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于
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
生死。」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一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
名二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三邪见者。无
佛出世名四无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
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
因苦逼不能修行。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
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无想天者,对法中说,
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
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
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
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
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第二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中,根具,
业未倒,信处。」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诸根
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
他作无间之罪。信依处者,谓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
之处,毗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
自满。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
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
坐菩提座现正等觉。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教
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
坏灭故。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
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悲愍者,谓有施者,
及诸施主与衣服等。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