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残梦-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美国和一些西方大国则极力为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进行辩解。对于一向强调“人权”、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来说,不应该不知道战争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灾难。然而,面对饱受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人民,北约的空袭行动似乎并没有停止的任何迹象……
    25日晚8时,北约开始对南联盟发动了规模比前一轮空袭更大的第二轮空袭。参与行动的北约战机包括63架美军战机,其中有9架F-117隐形战斗机、两架电子对抗飞机和一架空中预警机。此外,荷兰的6架F-16战斗机、英国的12架鹞式战斗机、法国的两架旋风战斗机和3架美洲虎式战斗机也参加了空袭。据悉,在第二轮空袭过程中4艘美军军舰还向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的目标发射了巡航导弹。北约发言人杰米?谢伊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说,北约新一轮空袭的目标有两类:一类是南联盟的防空系统;另一类目标是南联盟在科索沃地区的军事目标,包括军队、警察、控制指挥中心和弹药库等。
    南斯拉夫联盟总参谋部26日在贝尔格莱德发表一项声明说,南联盟军队在北约发动的第二轮空袭中英勇反击,给北约造成了重大损失。声明说,在第二轮空袭中,南联盟的40个军事设施和人口稠密地区遭到袭击,包括兵营和主要住房设施。北约的一个明显意图是尽可能造成更多的平民伤亡,已经扔下的100多枚导弹和炸弹,造成100多名平民和30名士兵的死亡。与此同时,空袭造成350多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平民。
    北京时间26日23点,北约发起了对南联盟的第三次空中打击。4架携带巡航导弹的美国B-52轰炸机26日上午从苏格兰西南部的费尔福德空军基地起飞,准备参加北约对南联盟的新一轮空袭。同一天中午,6架美军F-16战斗机也从意大利阿维亚诺北约空军基地起飞。北京时间26日21时20分,亚得里亚海上的北约战舰又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射了一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这是北约自24日开始空袭南联盟以来第一次在白天向南联盟发射巡航导弹。当日23点左右,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内响起了紧急警报声,市郊的多处目标遭到北约巡航导弹的袭击。贝尔格莱德西南方向浓烟滚滚,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军事目标被击中。
    北约对南联盟空中打击27日进入第四天。北约军舰向南联盟发射了一枚战斧式导弹,击中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附近地区。当地时间16时40分贝尔格莱德市内与科索沃首府再次响起防空警报。
    北约于贝尔格莱德当地时间28日上午8点(北京时间28日下午3点)向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第五轮空袭。贝尔格莱德市内响起了好几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紧接着空袭警报声。南国家电视台不断播放空袭警报的消息,要求市民进入防空洞。两枚炸弹击中了贝尔格莱德附近的民用苏尔琴机场,机场建筑物的所有窗户玻璃都被震碎。此外,北约的炸弹还击中了贝尔格莱德西部的一家工厂。

   ?革的就是米洛舍维奇的命

    科索沃危机本属南联盟内部事务,在联盟政府做出种种努力的情况下,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急剧恶化为一场令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危机。以美国为首北约何以非要处心积虑地插手,竭力使科索沃问题国际化,对南联盟以军事干预相威胁,甚至最后不惜诉诸武力呢?除去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民族因素之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自身的战略利益,无疑对事态的发展演变起了关键性作用。

    战略试验场
    首先,北约把科索沃当作制定和实施新战略的“试验场”。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失去了原来的敌人。北约面临着“身份”危机,即苏联解体后北约何去何从的问题。为了度过“生存危机”并继续发展,美国推动北约采取改革和调整措施,逐步将其原来对付“单向”之敌的“前沿防御战略”和“灵活反应战略”改为以“预防冲突和处理危机”为主要任务的“全方位防御战略”,以及面向原苏联和中东欧的“扩张战略”;其职能也开始从原来“保持核均势、防止空间威胁”,转变为“以合作形式保卫成员国安全”,并参与“防区外”的军事维和行动。
    北约积极东扩南下,以期实现其战略定位。而美国则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工具”。波黑战争和科索沃问题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和马其顿,甚至在科索沃驻军,向传统的俄罗斯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渗透,进而掌握巴尔干地区事务主导权。于是,1998年10月13日,在美国的推动下,北约以防止科索沃危机殃及北约成员国及其和平伙伴关系国的稳定和利益、制止出现国际社会“无法容忍”的难民灾难为由,擅自发出了军事干预科索沃危机的命令。

    控制巴尔干
    其次,北约想控制科索沃这一战略要地,扩张势力范围,以利于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科索沃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部,而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它位于欧洲东南部,是南欧三大半岛之一,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冷战时期,这里曾是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前沿阵地,美国深知巴尔干的重要性,已把该地区列为“新的优先考虑的重点”。美国力图通过实施在巴尔干的“行动战略和计划”,使之成为其全球战略中一道“新的安全屏障”。从这里,向西可加强它在地中海、北大西洋的安全体系;向南可巩固“北约南翼”,与它的中东战略相衔接;向东可在黑海、里海地区,即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渗透、扩张,削弱和排挤俄罗斯的势力和影响;向北可制约欧洲盟国,从而可使自身坐大欧洲,称霸世界。
    只有南联盟是巴尔干国家中没有北约军事基地或军事渗透的国家,成为美国在巴尔干战略布局中一枚重要棋子的同时,又是它实施这一战略的障碍。而且美在某种程度上仍把米洛舍维奇政府视为共产党政权,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削弱它,以继续分化、瓦解和控制南联盟,最终将其纳入北约势力范围。通过打击“不听话”的、在巴尔干地区实力最强大的塞尔维亚,还可以强化自“代顿协议”实施以来美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主导地位。科索沃危机恰好为美国插手南内部事务提供了可乘之机。对美国来说,军事干预南联盟,就是要“革米洛舍维奇的命”。

    3、帝国新世纪的战争布局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事实证明,筑墙、挖沟、修掩体或者依托大海保护自己的人,都是轻信别人的笨蛋。任何形式的防御都狗屁不值。”
                                                                   ——巴顿

   ?出兵阿富汗,只为反恐吗?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发誓不抓住本?拉登决不罢休,为此美国发动了新世纪第一场战争:2001年10月7日,美国出兵阿富汗,对塔利班进行了大规模轰炸。2002年1月24日美国正式确认“塔利班已经在阿富汗境内彻底瓦解”,但称“反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将是长期的”。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所宣称的“反击恐怖主义”?

    石油——真正的忧虑
    亚洲近年石油消费总量的大幅增长,增加了美国的忧虑。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提交布什政府的《关于美国能源政策的长篇报告》称,“国际能源机构或者经合组织成员国在1974年该机构创建时主宰着全球石油贸易,今天,它所占的份额正在迅速下降。在1985年到2000年期间,仅东亚国家在全球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就从不到20%增加到27%以上,因为该地区占了世界需求总增量的80%。”“在国际上,最近10年来的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使得世界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能力达到了极限。由于在20年来的很长一部分时间里,石油的实际价格不断下跌,所以寥寥无几的拥有世界主要储量的生产国没有得到激励因素,以促使在新的基础之中投资,而且,70年代所遗留下来的生产力方面所起到缓冲作用的剩余也逐渐消失了。”2000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全球趋势》报告认为:“亚洲将推动能源需求的增加,并代替北美成为世界的主要耗能地区:世界需求的一半以上都将来自亚洲。中国——其次是印度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到2015年,波斯湾只有1/10的原油将运到西方市场,而3/4将送往亚洲。”2001年5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发表了《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美国在2001年面临70年代石油禁运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这将导致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生活水平下降和影响国家的安全。”
    里海是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储油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接合部,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据估计,里海石油储量高达约270亿吨,天然气储量14万亿立方米。陆上石油储量也有几十亿吨,天然气陆上储量30万亿立方米。这样丰富的油气资源不能不引起能源消费大国美国的注意。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为里海石油输出线路大伤脑筋。1999年11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推动下,阿塞拜疆、土耳其和格鲁吉亚签订一项协议,要在巴库和土耳其港口杰伊汉之间修一条输油管道,计划2004年建成。美国还计划推动建设一条将土库曼的天然气经里海底部,再经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两国,利用巴库—杰伊汉管道输向土耳其,目的是利用这条管道将中亚石油国家与西方联系在一起,减少对莫斯科的依赖,同时也可避开伊朗这个所谓“高风险地区”。为此,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英美石油公司曾搁置了准备动工的一条被认为最经济的经伊朗的管道线路。但2001年3月,俄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的从里海沿岸的田吉兹油田到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的管道宣告修通,首批试运原油已输入管道。这对美国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更令美国人担心的是,中国也于2000年宣布要修建一条从中国西部到东部沿海,全长4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计划。这条管道一旦修通,中国不仅会在经济上受益,在政治上还将中亚国家,乃至东北亚油气资源稀缺国家的利益与中国联为一起。美国一直试图推动一条从中亚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进入阿拉伯海的油气管道线路。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副总裁马蒂?米勒同塔利班就这条输油管道问题举行了谈判。但是,由于阿富汗内战不止和塔利班的反西方态度,使美国一直无法达到目的。
    另一方面,美国对阿拉伯半岛的石油供应一直有着这样的担心,即一旦中东局势失控,西方就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出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美国自己生产的石油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半,美国的西欧盟友就更少了。美国及其盟友不相信伊拉克或者伊朗能够保证对西方石油稳定的供应,也不敢将石油赌注全押在沙特等少数亲美的中东国家身上。拥有全世界最多石油资源的沙特阿拉伯正面临着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而这些问题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类似上世纪80年代初中东出现的反美浪潮。在克林顿时期代表美国政府协调同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和贸易合作的卡利基,曾指责布什政府对里海的油气资源持消极态度。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如果美国因为无所事事、轻率而丢掉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或者坐失将来在该地区的机遇,那么这将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地缘政治也比拉登重要
    布什的反应是迅速果断坚决的:在证据仍不十分确凿的情况下,布什就打响了阿富汗战争。事实上,“9?11”事件发生后,在缉拿和打击恐怖分子问题上,布什的选择很多,但布什偏偏将目标锁定在阿富汗。2001年9月26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如果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交出本?拉登,并摧毁他领导的基地组织,或许能够避免同美国发生战争。10月中旬,美国又说,不管拉登结果如何,美国将把战争进行下去;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这两句话的通俗说法就是:拉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美国在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经济长期利益;为此阿富汗人必须作好长期流血的准备。
    另外,美国出兵阿富汗还有更深远的战略考虑。20世纪90年代,美国初步实现了北约东扩和日美同盟关系的巩固和扩大。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科索沃战争将军事力量插入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巴尔干,同年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如果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这是迟早的事,西方就在波罗的海到巴尔干再次拉起一道隔离俄罗斯的新“铁幕”。在太平洋地区,美国已从日本经台湾、菲律宾到澳大利亚拉起遏制中国的新链条。此后美国人还没填补的政治真空只剩中亚地区。近年美国开始重视印度,其意在为进入中亚建立跳板。“9?11”事件后,美国干脆越过印度一步到位,将军事力量直接插入阿富汗。其结果就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在西、东、南三个方向堵死了俄罗斯南下的战略通道并从西东两个方向扼住了中国经济必须依赖的中亚和东亚能源进口源头;在中国、俄罗斯、伊朗乃至印度等国之间插入阻止其可能出现的政治合作的楔子;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力量与沙特阿拉伯半岛的美国军事力量一起,对波斯湾石油输出口形成钳制态势,并以此与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的海上打击力量呼应,对正在崛起的印度海军力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如此以来,中亚和中东的石油资源就可以在美国的掌控下畅通无阻地流向西方,俄罗斯和中国连接中亚的油气输送线路将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印度在不断崛起的同时将不得不面临美军南北夹击之势;最后,在出兵阿富汗这一石数鸟的布子中,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体系也就加速定型。
    对包括能源在内的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是美国霸权的基础,也是美国地缘战略利益的关键所在。美国曾从索马里撤军,因为那里没有美国迫切需要的战略利益。现在,美国在阿富汗已完成了所谓“持久自由行动”,但美国不会在中亚就此止步,因为美国在这里有着更为重大的战略利益。美国要将“反恐怖主义”战争长期进行下去,战争的结果是在打败塔利班并在阿富汗扶持一个新政权的同时也“无法找到”本?拉登,以使阿富汗新政权对美国军事支持的长期依赖。对小布什个人来说,功成阿富汗,意味着他成就了一件自拿破仑到克林顿、从彼得大帝到勃列日涅夫谁都没有实现的霸业,但对阿富汗和中亚人民来说,这的确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

   ?“倒萨”,还需要理由吗? 

    “倒萨”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萨达姆?侯赛因拥有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并且极力寻求核武器。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战后解释说:“就与美国政府关系重大的理由而言,我们将人人都会达成共识的大规模杀伤武器问题确定为核心理由。”巴格达未能履行放弃上述武器及相关生产设施的义务,也为使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提供了合法的理由。如果没有这种理由,也就根本得不到国际上甚至国会内对开战的支持。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托尼?布莱尔就说:“我们必须在国际法的框架内行动。有人说,假如萨达姆主动放弃了大规模杀伤武器,他会仍然留在权力的位置上。坦率地说,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一些人,这种立场的逻辑听上去并不怎么舒服。”

    战争的宣传
    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武器,支配着布什及其他政府官员的每一个开战的公开理由。实际上,从2002年夏末起,布什政府就着手发起了步调一致的攻势,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游说,大肆渲染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造成威胁的范围以及危机的紧迫性。
    这场攻势始于8月底副总统切尼在参加“海外作战老兵聚会”时发表的讲话。“我们中间有许多人坚信,萨达姆很快就会获得核武器。”切尼警告说,“可以肯定萨达姆现在就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可以肯定他聚积这些武器的目的就是要对付我们的朋友,对付我们的联盟,对付我们。”两星期后,布什将切尼的说法带到联合国,宣布伊拉克“很可能囤积了大量的XV神经毒气、芥子气及其他化学毒剂”,而且正在扩大、改进能够生产化学、生物武器的设施。布什总统还警告说:“伊拉克已经有好几次试图购买用于生产制造核武器所需浓缩铀的高强度铝合金管。一旦获得核裂变材料,伊拉克就能在一年时间内制造出核武器。”
    10月初,就在国会考虑授权总统向伊拉克动武的时候,布什来到辛辛那提,就伊拉克威胁的规模在黄金时段发表了一次讲话。“伊拉克拥有、生产化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