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七'古史考曰:“赵衰居原,今原平县。”
Ua**朔方郡***
武帝置。*六城,户千九百八十七,口七千八百四十三。 Ub**临戎***
*三封***
*朔方***
*沃野***
*广牧***
*大城**故属西河。
注'一'古今注曰:“建武十一年十月,西河上郡属*(魏)*。”魏志曰:“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
Ua**涿郡***
高帝置。雒阳东北千八百里。*七城,户十万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五十四。 Ub**涿***
*乃**侯国。'一'**故安**易水出,雹水出。'二'**范阳**侯国。**良乡***
*北***
*新城**有汾水门。'三'**方城**故属广阳。有临乡。'四'有督'亢'亭。'五'
注'一'史记汉武帝至鸣泽,服虔曰在县北界。
注'二'案本纪,永元十五年复置县铁官。
注'三'史记曰,赵与燕汾门。
注'四'故县,后省。惠文王与燕临乐。
注'五'刘向别录曰:“督亢,膏腴之地。”史记荆轲奉督亢图入秦。
Ua**广阳郡***
高帝置,为燕国,昭帝更名为郡。*世祖省并上谷,永*(平)**'元'*八年复。五城,户四万四千五百五十,口二十八万六百。 Ub**蓟**本燕国。刺史治。'一'**广阳***
*昌平**故属上谷。**军都**故属上谷。**安次**故属勃海。
注'一'汉官曰:“雒阳东北二千里。”
Ua**代郡***
秦置。雒阳东北二千五百里。*'一'十一城,户二万一百二十三,口十二万六千一百八十八。
注'一'古今注曰:“建武二十七年七月属幽州。”
Ub**高柳***
*桑干***
*道人***
*当城***
*马城***
*班氏***
*狋氏***
*北平邑**永元八年复。**东安阳***
*平舒***
*代**'一'
注'一'干宝搜神记曰:“代城始筑,立板干,一旦亡西南板,四五十里于泽中自立,结苇为外门,因就营筑焉,故其城周圆三十五丈,为九门,故城处呼之以为东城。”
Ua**上谷郡***
秦置。贿阳东北三千二百里。*八城,户万三百五十二,口五万一千二百四。 Ub**沮阳**潘永元十一年复。**□***
*广□***
*居庸***
*雊瞀***
*涿鹿**'一'**下落**注'一'帝王世记曰;“黄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黄帝祠。”世本云在*(鼓)**'彭'*城南,张晏曰在上谷。于瓒案礼五帝位云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不在涿鹿,是伐蚩尤之地。
Ua**渔阳郡***
秦置。雒阳东北二千里。*九城,户六万八千四百五十六,口四十三万五千七百四十。 Ub**渔阳**有铁。**狐奴***
*潞***
*雍奴***
*泉州**有铁。**平谷***
*安乐***
*傂奚** l**犷平** Ua**右北平郡***
秦置。雒阳东北二千三百里。*四城,户九千一百七十,口五万三千四百七十五。Ub**土垠***
*徐无***
*俊靡***
*无终** Ua**辽西郡***
秦置。雒阳东北三千三百里。*五城,户万四千一百五十,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Ub**阳乐***
*海阳***
*令支**有孤竹城。'一'**肥如***
*临渝**'二'
注'一'伯夷﹑叔齐本国。
注'二'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纲)**'绳'*水出焉,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水经曰在县南。郭璞曰:“或曰在右北平骊*(城)**'成'*县海边山也。”
Ua**辽东郡***
秦置。雒阳东北三千六百里。*'一'十一城,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
注'一'案本纪,和帝永元十六年郡复置西部都尉官。
Ub**襄平***
*新昌***
*无虑***
*望平***
*候城***
*安巿***
*平郭**有铁。**西安平**'一' l**汶***
*番汗***
*沓氏**注'一'魏氏春秋曰:“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骊别种,因名之小水貊。”
Ua**玄菟郡***
武帝置。雒阳东北四千里。*六城,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Ub**高句骊**辽山,辽水出。'一'**西盖*(鸟)**'马'***
**上殷台***
*高显**故属辽东。**候城**故属辽东。**辽阳**故属辽东。'二'
注'一'山海经曰:“辽水出白平东。”郭璞曰:“出塞外*(衔)**'恚В�*白平山。
辽山,小辽水所出。”
注'二'东观书安帝即位之年,分三县来属。
Ua**乐浪郡***
武帝置。贿阳东北五千里。*十八城,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
Ub**朝鲜***
*□邯***
*浿水***
*含资***
*占蝉***
*遂城***
*增地***
*带方***
*驷望***
*海冥***
*列口**'一'**长岑***
*屯有***
*昭明***
*镂方***
*提奚***
*浑弥***
*乐都**注'一'郭璞注山海经曰:“列,水名。列水在辽东。”
Ua**辽东属国***
故邯乡,西部都尉,安帝时以为属国都尉,别领六城。*雒阳东北三千二百六十里。Ub**昌辽**故天辽,属辽西。'一'**宾徒**故属辽西。
**徒河**故属辽西。**无虑**有医无虑山。**险渎**'二'**房**注'一'何法盛晋书有青城山。
注'二'史记曰,王险,恚肌!�
武帝置。雒阳南七千一百里。*七城,户七万一千四百七十七,口二十五万二百八十二。 Ub**番禺**'一'**博罗**'二'**中宿***
*龙川***
*四会***
*揭阳***
*增城**有劳领山。
注'一'山海经*(注)*“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云今番禺。
注'二'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
Ua**苍梧郡***
武帝置。雒阳南六千四百一十里。*十一城,户十一万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六万六千九百七十五。 Ub**广信**'一'**谢沐***
*高要***
*封阳***
*临贺***
*端溪***
*冯乘***
*富川***
*荔浦** l**猛陵**'二'**鄣平**'三'
注'一'汉官曰:“刺史治,去雒阳九千里。”
注'二'地道记曰:“龙山,合水所出。”
注'三'永平十四年置。
Ua**郁林郡***
秦桂林郡,武帝更名。雒阳南六千五百里。*十一城。 Ub**布山***
*安广***
*阿林***
*广郁***
*中溜***
*桂林***
*潭中***
*临尘***
*定周***
*增食***
*领方** Ua**合浦郡***
武帝置。雒阳南九千一百九十一里。*五城,户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七。 Ub**合浦***
*徐闻**'一'**高凉**'二'**临元***
*朱崖**注'一'交州记曰:“出大吴公,皮以冠鼓。”
注'二'建安二十五年,孙权立高梁郡。
Ua**交趾郡***
武帝置,即安阳王国。雒阳南万一千里。*十二城。
Ub**龙编**'一'**羸□**'二'*(定)***
安*'定'***
'三'**苟漏**'四'**麊泠***
*曲阳***
*北带***
*稽徐***
*西于***
*朱倿***
*封溪**建武十九年置。'五'**望海**建武十九年置。
注'一'交州记曰:“县西带江,有仙山数百里,有三湖,有注、沆二水。”
注'二'地道记曰:“南越侯织在此。”
注'三'交州记曰:“越人铸铜为船,在江潮退时见。”
注'四'交州记曰:“有潜水牛上岸共□,角软,还复出。”
注'五'交州记曰:“有堤防龙门,水深百寻,大鱼登此门化成龙,不得过,曝鳃点额,血流此水,恒如丹池。有秦潜江,出呕山,分为九十九,流三百余里,共会于一口。”
Ua**九真郡***
武帝置。雒阳南万一千五百八十里。*五城,户四万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二十万九千八百九十四。 Ub**胥浦***
*居风**'一'**咸欢***
*无功***
*无编**注'一'交州记曰:“有山出金牛,往往夜见,光曜十里。山有风门,常有风。”
Ua**日南郡***
秦象郡,武帝更名。雒阳南万三千四百里。*五城,户万八千二百六十三,口十万六百七十六。 Ub**西卷***
*朱吾**'一'**卢容**'二'**象林**'三'**比景**'四'
注'一'交州记曰:“其民依海际居,不食米,止资鱼。”
注'二'交州记曰:“有采金浦。”
注'三'今之林邑国。
注'四'博物记曰:“日南出野女,髃行不见夫,其状皛且白,裸袒无衣襦。”
注'一'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羸□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
汉书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县邑数百,后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国百三,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二'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三'
注'一'应劭汉官曰:“世祖中兴,海内人民可得而数,裁十二三。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鄣塞破坏,亭队绝灭。建武二十一年,始遣中郎将马援、谒者,分筑烽候,堡壁稍兴,立郡县十余万户,或空置太守、令、长,招还人民。上笑曰:
‘今边无人而设长吏治之,难如春秋素王矣。’乃建立三营,屯田殖谷,弛刑谪徒以充实之。”
注'二'东观书曰:“永兴元年,乡三千六百八十二,亭万二千四百四十二。”
注'三'应劭汉官仪曰:“永和中,户至千七十八万,口五千三百八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记,永嘉*(二)**'元'*年户则多九十七万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六。应载极盛之时,而所殊甚觽,舍永嘉多,取永和少,良不可解。皇甫谧校核精审,复非谬记,未详孰是。岂此是顺朝时书,后史即为本乎?伏无忌所记,每帝崩,辄最户口及垦田大数,今列于后,以见滋减之差焉。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明帝永平十八年,户五百八十六万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万五千二十一。章帝章和二年,户七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万六千三百六十七。和帝永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八十亩百四十步。安帝延光四年,户九百六十四万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万七百八十九,垦田六百九十四万二千八百九十二顷一十三亩八十五步。顺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五十,垦田六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顷五十六亩一百九十四步。冲帝永嘉元年,户九百九十三万七千六百八十,口四千九百五十二万四千一百八十三,垦田六百九十五万七千六百七十六顷二十亩百八步。质帝本初元年,户九百三十四万八千二百二十七,口四千七百五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二,垦田六百九十三万一百二十三顷三十八亩。
赞曰:觽安后载,政洽区分;侯罢守列,民无常君。称号迁隔,封割纠纷;略存减益,多证前闻。
校勘记
三五0六页八行锡按:前志作“钖”,应劭曰音阳。王先谦补注谓应劭后汉人,时尚有此县,应音必不误,当以作“钖”为正。三五一六页七行同。
三五0六页一二行有唐公*(防)**'房'*祠集解引钱大昕说,谓“防”当作“房”,汉人隶书“房”或作“□”,因斗为椧旁。今据改。
三五0六页一四行至于锡穴按:左传“锡”作“钖”。
三五0七页二行初平*(六)**'元'*年惠栋补注谓初平无六年,当依华阳国志作“初平元年”。今据改。
三五0七页二行赵颖分巴为二郡三国志刘焉传“赵颖”作“赵韪”。张森楷校勘记谓案沉约所引谯周巴记元文及通鉴并作“韪”,疑“颖”字误。
三五0七页二行故郡以垫江为治安汉以下为永宁郡按:钱大昕考异谓案华阳国志,赵颖建议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治安汉,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是安汉、垫江同在巴郡之内,而安汉且为郡治,颖为安汉人,故欲移巴郡之名于安汉也。
此文似有误。
三五0七页三行刘*(绰)**'璋'*分巴据殿本改。按:殿本亦有作“绰”者,故考证齐召南谓“刘绰”当作“刘璋”,璋分巴东、巴西二郡,蜀志可考。
三五0七页八行则膏*(晖)**'泽'*鲜芳据汲本、殿本改。
三五0七页一0行山有大小石城*(势者)*据集解引惠栋说删。
三五0七页一二行左传文十*'六'*年据殿本考证补。
三五0七页一五行从枳南入折丹涪水本与楚商于之地接殿本“水”上有“陵”字,“与”上无“本”字。考证齐召南谓按析、丹水皆县名,与涪陵相接,注当云“从枳南入析、丹水、涪陵,与商于之地接”。“析”斗作“折”,“丹涪陵水”又倒其字,遂不可解。今按:集解引马与龙说,谓析、丹水二县属南阳郡,与商于地接,然与涪陵南北悬隔,又非可从枳南入也。商于未尝属楚。今考华阳国志,涪陵,巴之南郡,从枳县南入,泝舟涪水,秦司马错由之以取黔中。据此,疑注“折”当作“泝”,“丹”当作“舟”,“商于”当改“黔中”,于地望方合。
三五0七页一五行汉时赤*(田)**'甲'*军集解引惠栋说,谓“赤田”当依华阳国志作“赤甲”。今据改。
三五0八页七行*(州)*刺史治殿本考证齐召南谓各州刺史治例无“州”字,此“州”字衍。今据删。
三五0八页七行什邡按:前志作“汁方”,功臣表作“汁防”,晋志又作“什方”,诸本不一。
三五0八页九行水通巴*(汉)*集解引惠栋说,谓案华阳国志云水通于巴,注衍“汉”字。今据删。
三五0九页二行汶江道按:前志无“道”字。
三五0九页二行八陵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志有蚕陵,无八陵,晋志亦作“蚕陵”。又引惠栋说,谓灵帝以汶江、蚕陵、广柔三县置汶山郡,“八陵”当作“蚕陵”。
三五0九页二行挠虒道按:前志无“道”字。
三五一0页一行有鱼*(泣)**'涪'*津集解引钱大昭说,谓“泣”当作“涪”。吴汉传汉与公孙述将魏党、公孙永战于鱼涪津,注云在南安县,北临大江。蜀都赋注作“鱼符津”,符涪声相近也。今据改。
三五一0页二行*(荷)**'符'*节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志有符,无荷节,疑“荷”乃“符”之斗,而衍一“节”字也。今按:符节长王士,见蜀志杨戏传,是东汉改名符节,三国蜀因之,“节”字当非衍文,荷与符则形近而斗也。今改“荷”字,不删“节”字。
三五一0页五行县之南有五屼山一山而五里在越帯绨矗杭庖荻八担浇袷穸几匙⒃弧耙簧接形逯兀谙啬稀币病!�
三五一0页九行有*'蜀'*王*(岳)**'兵'*兰集解引惠栋说,谓江水注云“县有蜀王兵兰”,兰与阑古字通。今据惠说补改。按:华阳国志亦云“棘道有故蜀王兵兰”。
三五一0页九行李冰烧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按:“烧”上疑脱“所”字。今华阳国志作“其崖□峻不可凿,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又云“李冰所烧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
三五一0页一一行有方*'山'*兰祀集解引惠栋说,谓各本脱“山”字。今据补。
三五一一页一行进乘按:前志作“进桑”,水经叶榆水注亦作“进桑”。
三五一一页二行有*(沉)**'沅'*水据王先谦说改。按:水经注“沅水出牂牁且兰县”。
三五一一页八行有文觽水按:王先谦谓班志、郦注并作“文象水”。
三五一一页九行东至麋泠按:殿本、集解本“麋”作“麊”。
三五一一页一二行台登按:补注引何焯说,谓前志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