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五一一页九行东至麋泠按:殿本、集解本“麋”作“麊”。
三五一一页一二行台登按:补注引何焯说,谓前志台登,应劭云今曰台高,则“登”当作“高”也。
三五一一页一三行三缝前志作“三绛”。按:华阳国志作“三缝”。
三五一一页一四行阐按:前志作“阑”。补注王先谦谓“阑”续志及华阳国志作“阐”,案宋志沈黎郡领兰县,汉旧县作“阑”,然则作“阑”是也。
三五一一页一六行又有温水穴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温水”一作“温泉”。
三五一二页六行度泸得*'蜻'*蛉县集解引惠栋说,谓今华阳国志云蜻蛉县。今据补。
三五一二页九行有*(元)**'天'*马河集解引惠栋说,谓“元马河”华阳国志及水经注皆作“天马河”。隶书天字有似元者,见无极山碑。今据改,下同。
三五一二页一0行今*(其)*有*(元)**'天'*马径集解引惠栋说,谓“其”字衍。
今据删。按:华阳国志无“其”字。
三五一二页一0行河中有铜船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华阳国志廖寅本“船”作“胎”,盖据水经注作“胎铜”校改。惟交州记“越人铸铜为船,在江潮退时见”,此“铜船”似不误,故惠氏正误亦不及“船”字也。黄山谓就下文“可取”言,似又不当作“船”。
三五一二页一0行今在祠以羊按:惠栋补注谓一作“今以羊祠之”,案下文又云“河中见存”,文不应重出,当有舛误。
三五一二页一0行河中见*(子)**'存'*惠栋补注谓“子”字误,今华阳国志作“存”。今据改。
三五一二页一0行土地特产好*(髃)**'犀'*牛惠栋补注谓今华阳国志云“土地特产犀牛”也。按:犀与髃形近而斗,今据改。
三五一三页一行胜休按:惠栋补注谓沉约作“腾休”,晋志作“滕休”。
三五一三页一行装山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志作“怀山”。
三五一三页三行*(母掇)**'毋棳'*据前志改。按:殿本作“毋”,不误。又按:
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说文棳从木,此从手,误,前志亦作“棳”。
三五一三页三行牧靡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志作“收靡”,华阳国志作“升麻”,云出好升麻,晋书作“牧麻”,按靡与麻古字通,山海经有“寿麻之国”,吕览作“寿靡”是也。又按:汉书补注引段玉裁说,云收升牧三字同纽。
三五一三页三行同濑按:前志作“铜濑”。
三五一三页四行梇栋按:前志作“弄栋”。
三五一三页六行*(淮)**'惟'*有猬集解引惠栋说,谓华国阳志曰“山无石,惟有猬”,“淮”当作“惟”。今据改。按:御览九百十二引“惟有”作“而多”。
三五一三页七行水东至*(母掇)**'毋棳'*据前志改,详前“毋棳”条校记。
三五一三页一三行铜虏山米水所出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志云“谈虏山,迷水所出”。铜谈声相近,米即迷也,县盖以山得名。濑虏声亦相近。
三五一三页一五行明帝永平*'十'*二年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按本书,永平十二年以益州徼外夷哀牢王内附,置永昌郡,是“二年”上脱“十”字。今据补。
三五一三页一五行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按:张森楷校勘记谓永昌僻郡,而户口繁庶如此,且以除法计之,每十户过八十余口,逾恒率矣,疑口数有斗。
三五一四页二行楪榆按:前志作“叶榆”。
三五一四页六行有*(同)**'周'*水从徼外来据前志及华阳国志改。按:王先谦谓同周形近而误,钱坫以为今怒江也。
三五一四页一二行越*'山'*得兰沧水据华阳国志补。
三五一四页一四行广汉属国*(都尉)*据集解引钱大昕说删。
三五一四页一四行属*(蜀)**'广汉'*郡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注“蜀郡”应是“广汉郡”之讹。阴平、甸氐、刚氐三道旧属广汉,阴平道即广汉北部都尉治也,前书可证。今据改。
三五一五页五行有邛僰九折膎者邛*(刻)**'邮'*置集解引惠栋说,谓案司马相如传“严道邛邮”,徐广云“严道有邛僰九折膎,又有邛邮”。“刻”当作“邮”。
又引洪颐鹚担角笆榛茨侠魍醮ⅲ抨淘弧摆鲇剩妹病薄!翱獭笔恰坝省敝蟆=窬莞摹!
三五一五页七行有洙水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洙水”华阳国志作“沫水”,音妹,又音末。
三五一五页七行从邛来出岷江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华阳国志“来”作“崃”。
三五一六页二行有堂狼山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华阳国志作“堂蜋山”。
三五一六页六行县道*'一'*百一十八据汲本、殿本补。
三五一七页三行本传*(县)*马防筑索西城据殿本考证删。
三五一七页六行秦州记曰按:“州”原作“川”,径据汲本、殿本改。
三五一七页六行已分汉阳上郡为永阳按:集解引马与龙说,谓上郡与汉阳地望悬隔,不得并以分郡,此注有误。疑“上郡”为“上邽”之斗,“已”字为“郡”字之斗,当云“分汉阳上邽为永阳郡”。观注言以乡亭为属县,必以县为郡明矣。
三五一七页八行有雒门聚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来歙传“雒门”皆作“落门”,县有落门山,故名。
三五一七页八行望恒按:前志作“望垣”。此作“望恒”,盖恒与垣形近而斗。
三五一七页八行略阳按:前志作“略阳道”。
三五一七页九行陇*(州)*集解引惠栋说,谓“州”字衍。今据删。
三五一七页一五行街*(水)**'泉'*故县省据殿本考证改。
三五一八页三行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按:“役”原斗“投”,径改正。
三五一八页八行西在陇西*'之'*西据集解引惠栋说补。
三五一八页八行今谓之*(人)**'八'*充山据汲本、殿本改。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八充山”一作“兑山”,见裴骃史记注,北宋本作“人充山”,误。
三五一八页一0行下辨前志“辨”下有“道”字。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洪适云李翕碑题名有下辨道长任诗,则志阙一“道”字。又按:本书光武纪作“下辩”,辨辩古字通。
三五一八页一0行武都道前志无“道”字。按:“下辨道”作“下辨”,“武都”作“武都道”,疑上下误写。
三五一八页一0行沔水出东狼谷集解引惠栋说,谓前志云“沮水”,华阳国志云“河池水”。今按:水经注“沔水一名沮水”,华阳国志作“河池水”,误。
三五一八页一一行羌道按:前志属陇西。集解引钱大昕说,谓下脱“故属陇西”四字。
三五一八页一三行有天池泽汲本、殿本“天”作“大”。按:廖刻华阳国志顾校谓“天池”原斗“天地”。又按:前志云“天地大泽”,王先谦谓即仇池。
三五一八页一四行有*(奴)**'怒'*特祠集解引惠栋说,谓注“奴特”史记注及魏文帝列异传皆作“怒特”。今据改。
三五一九页六行乌枝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志作“乌氏”,师古读氏为枝,梁统传亦作“乌氏”。又引惠栋说,谓史记、汉书作“乌氏”,音枝,本传亦作“氏”,作“枝”者非也。
三五一九页六行有□亭出薄落谷殿本“出”作“山”。惠栋补注出“有□亭山”四字,云一作“出”,误。今按:□亭非山名,注文在“□亭”下可证也,惠说误。疑“出薄落谷”四字乃侧注,当在注文“乌水出”下。
三五一九页七行阴盘按:前志作“阴盘”。
三五一九页七行鹑觚按:前志作“鹑孤”。
三五一九页一0行泾水出县西*(丹)**'幵'*头山殿本考证齐召南谓“丹头”当作“幵头”,各本俱误。集解引惠栋说,谓依前志及山海经,皆作“幵头”,传写误作“丹”也。今据改。
三五一九页一三行有左谷集解引惠栋说,谓卢芳传注引续汉志曰“三水有左右谷”。今按:此三字疑是正文,当连正文“三水”下。
三五二0页六行户万四十二按:汲本、殿本“四十二”作“四十三”。
三五二0页九行仓松殿本“仓”作“苍”。按:前志亦作“苍”。
三五二0页九行□阴按:前志作“鹑阴”。
三五二0页九行租厉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书武纪及志皆作“祖厉”,案司农夫人碑,其字作“祖”,今误“租”。
三五二0页九行左骑千人官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此盖别居一城,并姑臧等十三县数之为十四也。至张掖属国则领五城,以左骑、千人各一城,与此互异。
又王先谦谓李兆洛云今地阙。
三五二一页一行户万二千七百六按:张森楷校勘记谓此下当有口数,脱去。
三五二一页二行福禄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志作“禄福”。魏志庞淯传及皇甫谧列女传载庞娥事,云“禄福赵君安之女”,又云“禄福长尹嘉”,曹全碑亦云“拜酒泉禄福长”,则知作“福禄”者误也。又引惠栋说,谓晋志亦作“福禄”,误。
今按:汉书补注引吴卓信说,谓汉魏之闲犹称“禄福”,其改为“福禄”,当自晋始。又按:本书列女传云“福禄长尹嘉”,则其误不自续志始也。
三五二一页二行表氏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志作“表是”,是氏古通用也。
三五二一页二行沙头按:前志作“池头”。
三五二一页二行故曰*(缓)**'绥'*弥前志作“绥弥”,王先谦谓“缓”乃“绥”之斗。今据改。
三五二一页六行户七百四十八口二万九千一百七十按:张森楷校勘记谓此户数有斗误,否则户有四十许人,太不近情矣。
三五二一页八行拼泉按:前志作“渊泉”。
三五二一页九行别领五城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按下有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皆官名,非城名也。前志张掖领十城,后志领八城,其居延别为居延属国,显美改属武威郡,未知张掖属国所领之五城为何名也。又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张掖属国别领五城,以志考之,惟有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而不领县,以左骑、千人各一城,又别有千人官一城,与候官、司马官为五城,与武威郡之左骑千人官为一城者互异。
三五二一页一二行安帝别领一*(郡)**'城'*殿本考证谓“郡”字何焯校本改作“城”。今据改。
三五二一页一二行口四千七百三十三按:殿本“三十三”作“三十二”。
三五二一页一四行献帝建安末立为西海郡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献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复禹贡九州,雍州部已有西海郡,是立郡不在建安末也。
三五二一页一五行郡*(国)*十二据汲本删。
三五二二页五行猗氏前志作“陭氏”。按:集解引洪亮吉说,谓应如前志作“陭”,与河东所属者有别。又按:说文“□,上党□氏阪也,从邑奇声”,则当以“陭”为正。
三五二二页六行*(章)**'漳'*水出焉据惠栋补注改。
三五二二页七行壶关三老按:“三”原斗“二”,径改正。
三五二三页一行*(路)**'潞'*县东有壶口关据汲本、殿本改。按:今左传杜注亦斗“路”。
三五二三页六行秦置按:下脱洛阳北里数,下上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朔方郡同。
三五二三页八行有凿壶集解引惠栋说,谓史记、战国策、水经汾水注皆作“凿台”。今按:壶与台疑形近而斗。
三五二三页一五行界山推焚死之山按:殿本“界”作“介”。
三五二四页一行左传谓涂水按:注有脱误,当云“左传知徐吾为涂水大夫,杜预曰榆次有涂水乡”。
三五二四页三行杜预曰界休县南中都城是也按:左传杜注作“界休县东南”。
三五二四页四行韩信破夏说于邬*'东'*据集解引惠栋说改。
三五二四页五行晋大夫*(孟)**'盂'*丙邑据汲本改。按:前志亦作“孟丙”,补注引段玉裁说,谓“孟”或作“盂”,广韵“左传晋有盂丙”,则是以邑为氏。
王先谦谓作“盂”是。并引顾炎武说,谓以其为盂大夫而谓之盂丙,犹魏大夫之为魏寿余。
三五二四页一0行雕阴按:前志有“道”字。
三五二四页一三行益兰按:前志作“益阑”。
三五二四页一六行*(父)**'文'*国据殿本改。按:前志作“文国”,王先谦谓续志后汉因,“文”或斗“父”。
三五二四页一六行河*(除)**'阴'*据殿本改。按:前志作“河阴”。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当作“河阴”。
三五二五页四行箕陵集解引惠栋说,谓何焯云前志有桢陵,无箕陵。今按:李兆洛以箕陵即前汉桢陵县地。
三五二五页八行武成按:前志作“武城”。
三五二五页九行户三万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二十四万九千按:张森楷校勘记谓案大计,此十户几八十口矣,疑“三”当为“五”字。
三五二五页一0行汪陶前志作“□陶”。按:“□”即“汪”之本字。
三五二五页一一行有夏屋山按:前志作“贾屋山”。补注引钱坫说,谓夏屋即贾屋,如淮阳国阳夏县,应劭、如淳音夏为贾是矣。
三五二六页四行*(秦)**'泰'*戏之山据汲本、殿本改。与今山海经合。
三五二六页四行今呼沱河*'出'*县武夫山集解引惠栋说,谓诸本脱“出”字。
今据补。
三五二六页九行大城按:前志作“大成”。殿本考证谓何焯校本“城”字去土旁。
三五二六页一一行建武十一年十月西河上郡属*(魏)*集解引钱大昕说,谓“魏”字斗。按光武记,建武十一年省朔方牧,并并州,此西河上郡必朔方刺史所部,至此始属并州耳。班史冯野王为上郡太守,朔方刺史萧育奏封事荐之,是上郡属朔方部之证也。注文当有脱漏,又因下引魏志而衍一“魏”字耳。今据钱说,删一“魏”字,但注文有脱漏,“西河上郡属”亦不成句。
三五二六页一五行北新城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当云“故属中山”。今按:前志中山国北新成,王先谦谓志末论十二国分域,北新成属涿郡。
三五二七页一行有督*'亢'*亭按:集解王先谦谓据水经巨马水注引,此“督”下夺“亢”字。今据补。
三五二七页七行昭帝更名为郡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下缺“宣帝复为国”五字,盖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至光武始入上谷郡耳。
三五二七页七行永*(平)**'元'*八年复钱大昕考异谓据和帝纪,永元八年九月复,此“永平”当为“永元”之斗。殿本考证齐召南说同。今据改。
三五二七页一五行北平邑前志无“北”字。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章帝女平邑公主,章怀注“平邑属伐郡。”
三五二八页五行□前志作“宁”,惠栋谓古书宁与□通。又按:“□”原作“□”,即□之俗写。下“广□”同。
三五二八页六行下落按:惠栋补注本作“下洛”,王先谦汉书补注谓水经□水注“落”作“洛”。
三五二八页七行在*(鼓)**'彭'*城南集解引惠栋说,谓前书刑法志云黄帝有涿鹿之战,郑德云在彭城南,小颜云彭城者上谷别有彭城,非宋之彭城也。“鼓”当作“彭”。今据改。
三五二八页七行于瓒按:惠栋补注本作“干瓒”,云汉书注有“臣瓒”,莫知姓氏,郦元谓之薛瓒,或谓之傅瓒,刘孝标、姚察皆曰干瓒,未详孰是。
三五二八页一0行渔阳有铁按:前书作“有铁官”。
三五二八页一0行潞按:前志作“路”。
三五二八页一0行泉州有铁按:前志作“有盐官”。
三五二八页一0行傂奚按:前志作“厗奚”,补注引王念孙说,谓“厗”当作“虒”。
三五二八页一三行土垠按:“土”原斗“上”,径据殿本、集解本改正。
三五二八页一三行俊靡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说文“俊”当作“浚”。又校补引钱大昭说,谓耿弇传作“浚靡”。
三五二八页一五行有孤竹城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尔雅作“觚竹”,四荒之一也。
三五二九页二行*(纲)**'绳'*水出焉汲本、殿本作“编水”,集解引惠栋说,谓“编”一作“绳”。今据改,与山海经合。
三五二九页二行右北平骊*(城)**'成'*县据集解本改。按:前志作“骊成”。
三五二九页四行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按:张森楷校勘记谓案如此文,则户不能二口矣,非情理也,疑“八万”上有脱漏。
三五二九页七行无虑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此下当有“有医无虑山”五字。今按: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