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又从老婆那边传到了不少“玄业”。葛洪为人,又丑又不善言辞,穿得破破烂烂,但是
对信仰很执著、很朴实,大家称他做抱朴之士,他就著书,自号“抱朴子”。
  葛洪在石冰之乱时,曾有过一段武功。乱后,他“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
广其学”。后来看到天下太乱,“欲避地南土”;又听说交趾产丹,可供他提炼,就要求去
做地方小官。皇帝认为太委屈他了,他说:“非欲为荣,以有丹耳。”
  就出发了。
  葛洪为人“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喷,析理入微”。他
自述写《抱朴子》的原因是:“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今为此书,粗举
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葛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
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他在八十一岁时死去,所谓长
生,也不过如此。死时虽然“颜色如生”,但毕竟还是死了。葛洪的死,是中国长生理论家
的最大幻灭。


佚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的书里最怪的一部,自古就被看做一部荒诞不经的书,共十八篇,三
万多字,传说是夏禹、伯益作的,其实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而是战国后期定形出来的一部
中国各地传说。
  《山海经》分山经和海经两大类,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向四方扩展成海内、海外、大荒
等经。它的内容包括山川、动物、植物、矿物、药物、巫医、神祗、祭把、远方异国等等。
叙述的方法很细腻,例如说天下名山,夏禹所经历的有五千三百七十座,走的路有六万四千
五十六里,这样煞有介事的细腻方法,是一般古书望尘莫及的。
  《山海经)在《汉书》艺文志中放在刑法家之首,自汉朝到明朝,都被当做地理类的书
,一直到了清朝,才被列入小说类,但是从民俗和神话观点上看,它倒有着极大的价值,显
然不是什么小说。明朝胡应麟早就说它是“古今语怪之祖”,它显然不是地理书也不是小说
书。《山海经》中一大特色是它的巫术意味,例如佩戴一种鹿蜀怪兽的皮毛,可以多生贵子
;佩戴一种柬施(反犬旁)怪羊的皮角,可以以恶治恶;吃下一种狌狌怪物的肉,可以健步
如飞,都是有趣的例子。这都是民俗和神话的史料。


佚名:《易经》

  不论是龟卜或筮卜,卜出来的结果,累积起来,每在新卜之事与所现之兆相同的时候,
就可以就累积的结果来援用,不必再重复了。这种卜的方法,比以前方便,所以叫“易”;
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
  因为《周易)只不过是卜筮手册,所以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原来没有别的。可是,在
《周易》本文以外,后来冒出了《易传》,《周易》的本文叫“经”,解释“经”的叫“传
”。“传”该是帮忙解释明白的,但是《周易》的“传”却愈帮愈忙,于是问题就多了。
  《易传》有十篇,又叫《十翼》,就是十篇辅翼文章的意思。从汉朝到唐朝,大家对
《十翼》都没有异议,认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怀疑,现在证明非孔子所作
,已是定说了。《十翼》包括:一、录上传(《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象辞”,就是断
定这卦意思的话,《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叫“大
象”,是总论一卦之象;这种总论叫做“爻辞”),四、象下传(又叫“小象”,是分论六
支之象,支是八卦表示的形象),五、系辞上传(系辞是总论《周易》的话),六、系辞下
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是专说乾坤二卦的),八、序卦传(解释六
十四卦为什么要排成这种次序),九、说卦传(解释八卦的方位、意义〔如乾、健也〕和取
象〔如乾为马〕,十、杂卦传(解释卦名)。


吕才:《阴阳书》

  吕才(约六○○~六六五),博州清平(山东聊城)人。他从小好学,“善阴阳方伎之
书”。唐太宗时候,发生了音乐上的疑难,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扯不清楚。唐太宗要大家推
荐专家来解决,吕才就被推荐上来。吕才又为唐大宗解决(三局象经)中的疑难,最后升到
“太常博士”。
  唐大宗认为《阴阳书》流传得“谬伪浅恶”、“穿凿既甚,拘忌亦多”,就叫吕才与学
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最后新编成五十三篇,加上旧的四十六篇
,一共一百篇,“诏颁天下”。这部一百篇的《阴阳书》,全文失传了,只在《旧唐书)中
保存了“叙宅经”、“叙禄命”、“叙葬书”三篇(《新唐书》中也保存了,内容有出入)
。仅从这三篇里,我们就可看到无神论者吕才,在反对迷信上面的努力。他大胆否定了卜宅
吉凶的迷信、否定了命定的迷信、否定了阴阳葬法选日选时选地的迷信。这种前进与开明,
求之古人,真是少见!
  吕才的多才,还不止此,他又作过“方域图”、“教飞骑战阵图”、“文思博要”、“
姓氏录”、“隋记”;参与“白雪歌词”、“本草”。他真是多方面的专家,在中国古人中
,他有点像阿基米德。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赵吉士(一六二八~一七○六),字天羽,一字恒夫,晚号“寄园主人”,安徽休宁人
。他生于明朝崇帧元年,清朝顺治时曾经中过举人。
  这是一本笔记,书名五个字中,有三个“寄”字,第一个“寄”字是他住处的名字,第
二、三个“寄”字同义,第二个是动词,第三个是动名词做目的语用。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
所“寄”,譬如日月星辰寄于天、人的五官寄于面,所以他的家叫“寄园”,他的笔记叫
《寄园寄所寄》。这部笔记,是他人生如寄的一点成果。
  笔记是一种鸡零狗碎的札记式文体,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很特殊,有记史的、有记掌故的
、有记神怪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范围也很广泛。这本书也不例外。全书分为“囊底”、
“镜中”、“倚杖”、“捻须”、“灭烛”、“焚尘”、“獭祭”、“豕渡”、“裂眦”、
“驱睡”、“泛叶”、“插菊”等十二”寄”,所记有正经的忠、孝、悌、义、正气、廉介
,有孔丘所不语的鬼、怪、人妖,有指正“习语”、“称谓”错误的文字,以及官场洋相中
使人“乐然复笑,笑之中有箴规焉”的幽默故事。


 
社会科学类

佚名:《尚书》

  《尚书》的意思是上古帝王的书,是中国最古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
分是帝王的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大体上说,平时的叫“诰”,战时的叫“誓”
,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谟”。
  《尚书》是五经之一。它被称为经,始于《荀子》劝学篇,到了汉朝,才开始以经的面
目流行。五经中《尚书》的问题很多,因为它出现了两种版本,闹得乌烟瘴气。
  第一种版本——秦始皇烧书时,秦博士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就逃难了。汉文帝时候
,挖开墙,发现只剩二十九篇,他的学生就用当时的文字(隶书)流传下来,叫做《今文尚
书》;第二种版本——汉景帝时候,鲁恭王翻修自己的宫殿,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
发现了用晚周民间别体字写的《尚书》,经过孔安国的整理,发现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叫
做《古文尚书》。可是因为语言和文字的困难,大家都不太懂。直到成帝时候,刘向刘歆父
子先后在皇家图书馆把两种版本校勘,才重新推出,结果因为权位之争,闹出今古文之争。
其中掺进王肃做的伪书,冒名顶替一千年之久。直到清朝学者出来,才算理出它的面目。


管仲:《管子》

  管仲(约前七一九~前六四五).字夷吾,安徽颖上人。他年轻时候很穷,但是碰到一
个知已——鲍叔牙。两人在齐国内乱时,分别在公子纠和小白两个继承人身上押宝,结果管
仲押的公子纠失败,管仲被关起来;鲍叔牙押的小白成功,变为齐桓公。鲍叔牙深知管仲有
才干,乃请齐桓公放管仲出来,并用之为相。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大的功业。
管仲后来回忆说: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
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这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在管仲名下的这部《管子》,包含的思想很杂,有儒、道、名、法、纵横、兵等各家,
并包含管仲死后的史实,当然不是管仲所作,该是祖述其说的战国稷下学派所作。朱熹说:
“其书恐只是战国时人收拾〔管〕仲当时行事言语之类著之,并附以他书。”是可信的。


晏婴:《晏子春秋》

  晏婴(?~前五○○),字平仲,莱之夷维(山东高密)人。他一生跟过齐灵公、齐庄
公、齐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因为他有这种美德,所以柳宗元把他列为墨家。柳宗
元《辩晏子春秋》说: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
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予以俭名于世
,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
,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问枣及古冶子等尤怪诞,
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
,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
,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照柳宗元说法,人是晏子的,书是
墨家的,这种见解是很高明的。虽然晏子在墨子之前,但是《晏子春秋》这部书,写的却是
墨家的思想。晏婴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他的言行,开了墨家的先河,他给墨家选中了做尾
闾,是可能的。


慎到:《慎子》

  慎到(约前三九五~约前三一五),《史记》在《孟子苟卿列传)后面带了他一笔,说
他是“赵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著十二论”。《庄子》说: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子虑,不谋子知,于物无择,与之
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骄、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
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
,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
不得已;冷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謑髁无任,而笑
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
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
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大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元用知之累,
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
豪杰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这些话特别强调了慎到接近道家的一面。事实上,慎到是出于道家而入于法家的,《荀
子》说他“尚法而无法”、“蔽于法而不知贤”,其实他是早期的法家。


申不害:《申子》

  申不害(约前三八五~前三三七),河南荥阳人。《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后面带
了他一笔,说他是“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
五年(前三五一~前三三七)。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秧重“法”。《韩非子》有一段话
,说到这点: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
,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中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
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
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好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
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记》有“著书二篇,号曰申子”的话,《汉书》有“申子
六篇”的话,但这些全本都失传了。《战国策》中有申不害为亲戚讨官做的故事,韩昭侯不
答应,要他坚守法治原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公孙鞅:《商君书》

  公孙鞅(约前三九○~前三三八),是卫庶公子,故叫卫鞅;又被秦封于商,也叫商鞅
。他年轻时候,就有“奇才”,后来见到秦孝公,他向秦孝公第一次说以“帝道”,秦孝公
昏昏欲睡,怪他是“妄人”;第二次说以、‘王道”,秦孝公仍不感兴趣;第三次说以“霸
道”,秦孝公愈听愈朝前靠,听得有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听了几天,还要听。
  于是公孙鞅得君行道,大变其法。他的基本理论是: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诸至德者,不和子俗,成大功
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公孙鞅的变法,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又最成功的一次变法。虽然他自己最后被兔死狗烹,车裂以殉,但这一事
迹,在中国,却是罕见的纪录。
  《商君书》是后人辑录公孙鞅的言行,而做出来的一部书。原有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
篇。


韩非:《韩非子》

  韩非(约前二八○~前二三三)是战国时代韩国的国姓爷,可是没有机会得君行道,于
是他写了十几万字的书,以抒抱负。这书流到秦国,被秦始皇看到了,秦始皇表示但恨不见
古人。秦始皇的行政头子李斯说韩非不是古人,乃是他的同学。于是,秦始皇就向韩国发兵
抢人,就这样的,韩非到了秦国。但在秦国,韩非君是得了,道却被别人行了,-最后李斯
用了韩非的理论,却把韩非给害死了。韩非死后十二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韩非的书是中
国法家思想集大成的著作,它代表中国思想中“礼”“法”之争中法的立场。对统治者说来
,法治比礼治更来得深切著明、来得实际。虽然在正统上,法家思想因为反对儒家思想而饱
受评议,但对统治者说来,“外儒内法”却是他们所优为之的。结果呢?中国的统治者,最
会挂儒家的羊头、卖法家的狗肉,变成了最虚伪的二重人格的恶棍。
  韩非原来被尊称韩子,宋朝以后,因为尊称儒家的韩愈,就把韩愈称为韩子,把韩非称
为韩“非”子,这种尊称抢夺战,构成了中国思想上的一大特色。在儒家挂帅下,一些非儒
家的人与书尚能知名、尚能幸存,得力于中国人虽尊孔,但也崇古,在崇古的条件下,非儒
方面的人与书,早期的尚被容忍,只是要被“非”化而已。


贾谊:《贾长沙集》

  贾谊(前二○○~前一六八),河南洛阳人。他十八岁就以博学属文出名,那时天下初
定,有这样人才很难得,就被河南大守请去做门客,进而推荐他给汉文帝。汉文帝任他做博
士,当时贾谊只有二十二岁,是最年轻的。
  贾谊虽然少年得志,但得到一个限度,就不得了。这个限度就是有为与无为之争。贾谊
主张政治改革,要改历法、易服制、更官名、兴礼乐,他说:“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
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筐,而不知大体。”但是,“俗吏”的
力量还是很大的,大到可使汉文帝不能破格重用他。在他二十五岁时候,终于被外放到长沙
。一年后,汉文帝找他回来,“不问苍生问鬼神”,叫他教小太子读书。后来小太子骑马摔
死了,贾谊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