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幼儿集中精力练习-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捧”出了自信心,也就捧出了孩子的成材。我们应当用显微镜找孩子的优点,用望远镜看孩子的缺点;弱化缺点,强化优点。

  三、缺少正确心态——近看而不远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

  律和个体差异,缺少对孩子的细微体察和深入了解,盲目跟风攀比,人云亦云。看别人的孩子练琴,也不顾孩子有无兴趣,赶“鸭子”上琴。听说上奥数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也不顾孩子有无数学特长,又逼孩子游“水”。满足了父母的一时的虚荣,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只看重眼前一时的效益,却没有想过,孩子不是速成品一夜成名,也不是橡皮泥随你捏弄。没兴趣、被迫的学习最终导致厌恶学习的恶果。又比如,家长只看到眼皮底下考试的分数,为差一、两分而斤斤计较,有的甚至大动肝火,却没有把目光抬起向远看,从长计议。其实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孩子的综合或整体素质,应该多从课外着手,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动手,多思考,多探索,多阅读,培养各种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发表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004年下半年

  《赢得起,也输得起》

  周末晚上,丈夫说儿子和他下象棋下到深夜12点。

  “这么晚,你让他了吗?”

  “没有,我一点也不让呢。”

  “那他会不高兴吗?”

  当我听说儿子没有不高兴,而且下输后缠着丈夫下、直到下赢为止时,我不禁开心起来:“对,就要像我一样,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坚韧精神!总算象个男子汉啦!”我高兴得象孩子似的直拍手。为什么我这么高兴呢?这还得从六年前说起。

  那时他还上幼儿园大班。我想通过下棋培养他不服输、敢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品质,以便让他把这种品质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上。然而,他下赢了就高兴,下输了就生气,简直无法把“战斗”进行到底。当初引他下棋,目的是先培养这方面兴趣。所以为了不打击他的积极性,我通常是故意输给他,而且还不断表扬他:“你真厉害呀,我怎么又输啦?”儿子赢了棋当然高兴得手舞足蹈,得意洋洋,并要求继续下。就这样通过输给他的方式保持下棋兴趣。然而时间久了,他竟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记得有一次,儿子输了,脸色大变,大发一通脾气,大哭大闹,我说了他几句,他最后把棋盘都掀掉了,气得我狠狠地教训了一番,说了一大串“胜败乃兵家常事,哪有只赢不输的……”等道理,他显然听不进去,最后两人不欢而散。以后一提到下棋儿子就回避。

  过后我反思了一番:这个年龄的孩子,事事都喜赢而不喜输,很看重赢这个结果。孩子喜欢争强好胜,事事争第一,这本是好事。然而,只赢不输,只要顺境不要逆境,经不起挫折,承受不了失败,太计较得失,太看重荣誉也不是好事。加之下棋时我长期谦让他,他已变得输不起了。如此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将来在生活、学习方面也这样,这怎么行?这已违背我当初让他下棋的本意了。不行,我得想个办法好好治治他这输不起的“病根”。

  接下来有一天,我又“引诱”他下棋。“航航,我们这样玩吧,我们不玩赢棋,只玩输棋好不好?”儿子眼睛一亮,听了很新鲜,问我怎么玩输棋。我拿出十张扑克,说了规则:“你五张我五张,谁下输了谁就得到对方的扑克。谁把对方手中的五张牌赚光了,就得到一颗红五星,没有红五星的人就要给得红五星的人讲故事,有几颗红五星就讲几个故事。”因为他每天缠我讲故事,我就采用这种奖励方式。儿子听了欣然同意。这下可好,我再也不用让他了,他呢,为了得到红五星,有时故意输给我。那一次他连得五颗红五星。害我一晚讲五个故事给他听。

  之后,儿子不再把输赢看得那么重了,觉得输也很好玩的。过了一段时间,再下棋时我就又我改变了策略。

  我说,“航航,你老是输,好不好?”

  “好玩呀,我输了你可以给我讲故事的。”

  “你听我讲故事有趣吗?”

  “是呀,我最喜欢听你讲了。”

  “可你开心了,我不开心了。”他问为什么。

  我说:“你想你老是输,我下着多没意思呀,没劲。你应该想办法下赢我才好。你不输我也一样讲故事。规定每晚给你讲两个故事,怎么样?”他一听,这“交易”还算划得来,便同意了。

  于是下棋的时候,不再故意输或随懵蚁铝耍侨先险嬲娴睾臀蚁缕辶恕?br》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玩输棋训练,加上我常引导他说,没有永远的胜利,没有永远的第一,人可以喜欢胜利,也可以喜欢失败,关键是失败了懂得去找失败的原因,找到了原因能够去想法努力地学习,赶超胜利者等等。渐渐的,儿子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下棋的输赢了,能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了。

  之后,由于我工作忙,很久也没关心他是否还有下棋兴趣。前几天儿子主动要求买回象棋,我以为也象以前一样输了又要生气呢。哪知儿子现在下起棋来,表现得很老成的样子,颇有“大将”风度了。

  今天我特意问连续输了七次棋的儿子:“下棋你还怕输吗?”“输了就输了嘛,有什么好怕的。你不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嘛。”我窃喜,故意激他:“你输这么惨,那你还敢和爸爸下吗?”他眼一瞪:“怎么不敢!总会有赢的时候,哼,‘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在‘磨刀’呢。”说着抡起袖子,表现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能赢得起,也要能输得起!这才能正确看待胜利与失败,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

  (1596)

  ——发表在《莫愁》家教版第9期

  言语中隐藏的伤害

  有这样一些不在少数的家长,总喜欢在人前说教自己的孩子,以为是在为孩子好;或

  者不回避孩子在场就谈论他们的缺点,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成人说的话。殊不知这些言语中隐藏了对孩子的伤害,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等,对孩子的心理、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而自己却浑然不觉。笔者试分析几例:

  A例:一个抱怨地说:“我儿都4岁了,5加3还算不对,真伤脑筋。”另一个失望地说:“我的也是,一见到算术题,他心里就发怵。”

  或许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通过交流来探讨家教问题,寻求答案,但这种把两个孩子越比越低的做法,却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自卑的标签,造成了心理伤害。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四岁的幼儿心理尚未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家长一时的评价往往当成对自己永远的评价。消极、抱怨的语言只会损伤他的自尊,打击他的自信。孩子是越扬越高,越贬越低。说孩子计算不行,他还真认为自己不行,下次再做计算题时,自然想到家长的评价,“可能自己真的不行吧,不然怎么总学不好?”这种自卑感、不自信一旦产生,对数学的畏惧也从此开始了,那么要调动孩子学数学的积极性恐怕没这么容易了。

  B例:明明爸爸带明明到小海家玩,一想起明明的成绩不如小海,便情不自禁地指着小海说开了:“你看小海这次又考这么好,哪象你呢,整天光知道玩,又没考好,这样下去怎么行?”

  当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以为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其实只能越比越让孩子泄气,甚至连原有的一点兴趣也比没了。类似的话听多了,耳朵也起“茧”了,反会充耳不闻,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或产生抵触情绪,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而且还容易起反作用,“反正我不如他,干脆破罐子摔碎算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而家长盲目地、笼统地攀比,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信心的表现,也没从儿童心理学或教育学角度认真研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只是一味地羡慕别家孩子,斥责自家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信心。

  C例:一个羡慕地说:“你儿子才上一年级就考这么好。”另一个谦虚地说:“不行啊,差远了,语文才考98分,数学也才97分。别人都拿双百呢。”

  中国家长受东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总爱表示一下自己的谦虚,否则怕别人说成骄傲自满,以为很了不起。当有人夸奖自己孩子时,虽然内心高兴,但表面上也要虚伪地表示一下谦虚的美德。然而孩子却是单纯的,他们并不懂成人世界里的“谦虚”,容易把这种“谦虚”理解成父母对自己成绩的不满意,认为父母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样往往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觉得怎么努力家长都不满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因达不到父母的高标准而失去学习信心。此外,有些家长固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古训,以为表扬了孩子,他就会骄傲自满,不再努力。殊不知,对于低年级孩子,有了点滴成绩,最渴望得到的是赞美和肯定,有了赞美才有更浓的兴趣以及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孩子对于成人的言语和评价是非常敏感和在意的,孩子对心灵是脆弱的,经不起一次次的斥责和失意。只不过很多家长不知道罢了。因此,孩子在场,莫谈孩子的缺点;当着孩子的面,莫比孩子的弱势,否则,一个没有了自尊心、自信心的孩子将预示他将来很多方面是个失败者。

  母亲们,请注意你的言辞

  一次,我听几位母亲谈论各自的孩子。

  一个说:“我儿都4岁了,5加3还算不对,真伤脑筋。”另一个说:“我的也是,一见到算术题,他心里就发怵。”

  一个说:“你儿能认这么多字,真不错。”另一个说:“嗨,不就那么点字嘛,人家认的字更多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母亲们在谈论孩子短长时,孩子就在一旁闪着一双晶莹的大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也许母亲们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认真探讨教子妙方;也许为了在同伴面前表示自己的谦虚,或怕孩子从此变得骄傲;也许认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地无意间的闲聊实际上已悄悄给孩子贴上了自卑的标签,造成了心理伤害,而她们自己还浑然不觉。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四岁的幼儿心理尚未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父母一时的评价往往当成对自己永远的评价。消极、抱怨的语言只会损伤他的自尊心、抵消他的自信心(当然孩子不在场时谈论得另当别论)。如果母亲否定自己,渐渐地变成自己否定自己;如果母亲肯定自己,渐渐地变成自己肯定自己。孩子是越扬越高,越贬越低。说孩子计算不行,他还真认为自己不行,下次再做计算题时,自然想到母亲的评价,“可能自己真的不行吧,不然怎么总学不好?”这种自卑感、不自信一旦产生,对数学的厌倦也从此开始了,那么还谈得上什么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水平的提高?

  别人夸自己的孩子认字多,本是好事,自己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以赏识的态度、赞美的语言强化这种良性信息。恰恰相反,那位母亲或许是不满足于目前的识字水平,希望能有更大的提高,从而以这种不屑一顾的语言回应对方,殊不知,孩子有了点滴成绩,最渴望得到的是赞美,有了赞美才有更浓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太吝啬于赞美的母亲恰恰不懂得儿童这种心理特点。

  有句社会上流行的俗语用在这里倒是非常恰当:“说你行,你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孩子的优秀是表扬出来的,不是贬低出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语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向孩子传递着肯定与否定的信息

  俯视孩子平视孩子仰视孩子

  如果有人问你,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父母与子女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你把孩子当什么角色来看待呢?把他当大人还是当小孩?我们该以何种角度看待孩子?是俯视孩子、平视孩子、还是仰视孩子?要我回答的话,我会从这三种角度看待孩子。

  一、俯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孩子。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都不会,他需要学会走路吃饭,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于是我们能容忍他摔跌跤,犯错误,容忍他慢慢地学,因为——他是孩子。我们的眼神是宽容的、温和的,我们的面容是微笑的、慈祥的。可是随着孩子的渐长,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光带“刺”了,面容结“冰”了。“你看,别人都考100分,你为什么才考90分?”“这么笨,连简单的曲子都弹不好!不成器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家长不再把他当孩子了,他应该捡回父母从前失落的梦,他应该承担父母的期望,总之他应该比别人强……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还有童年,还有少年,只要还在学习,还在成长,还比我们“矮”,孩子永远就是孩子。《教你如何赏识孩子》的作者周泓老师就说,永远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可我们呢,却把打造孩子自信的武器——“赏识”过早地扔在角落里了。如果我们能一直俯视孩子,用孩子学走路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疼爱的眼神爱孩子,那么孩子的希望还在我们手中,孩子的成功就在不远处。

  二、平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朋友。朋友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如果家庭长期制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家庭气氛,那么它将成为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土壤。美国式的民主家庭能培养孩子思维活跃、敢做敢当、勇于创新、积极进取、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优秀品质,而我国的父母多承袭上一代人的传统教育观,“棍棒伺候”、“权威压制”的现象仍如狼烟四起。有的虽也赞成民主教育,但关键时刻又忍不住对孩子大发雷霆、拳脚相加,“凶相毕露”。据2003年7月《北京晨报》载,北京三所中学对2000余名学生调查显示,孩子告父母的三大“罪状”是:翻看孩子私人物品、训斥打骂子女、过分干涉子女行为。如果真的把孩子当成朋友了,能做得出来吗?对孩子哪有平等可言?目前许多家长说,越来越难以和子女沟通了,聪明的父母该从中找得到根源吧?这,该不是孩子的错。

  三、仰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大人。父母们也许会说,怎么能让孩子“骑”在老子头上?其实,仰视孩子就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做人权利。不要动不动就惩罚,和孩子交谈要用商量的口气,而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口气,也不要为了长辈的面子而故做威严。父母做错了事,也要向孩子道歉。仰视孩子,就是相信孩子,高看孩子,相信他的办事能力和学习潜能,放手让他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他的独立性。什么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望,《我心中的理想的父母》的作者朱永新教授说:“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对教育的停止。”因此我们要有高看孩子的乐观心态。有篇在报刊上很有名的文章,叫《只有你才赏识我》,讲的是孩子小时候成绩并不好,但他母亲总是不断鼓励他,相信他有能力、有出息,最终他考上了清华大学。仰视孩子,就是要看到孩子的学习领域里的制高点,不要拿着放大镜审视孩子的缺点,而要抬头放眼看到孩子身上的“光芒”,把优点捧高、放大、强化,发挥所长,巩固兴趣。

  如果父母们能以不同的视角欣赏孩子,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孩子,那么你的家中将少了一个失败的孩子,多了一个成功的孩子。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们是对生命本身充满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他们的身体居住在你的屋子里,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不是。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梦中你也无法前去那儿探访。

  你可以尽力使自己变得像他们,但是尽力不要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流,也不会驻足在昨日。

  ——纪伯伦

  每每读着纪伯伦的诗,品味着他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对孩子的民主、自由的诠释,总有拿起笔想为所有母亲写点什么的冲动。

  ——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是的,孩子是从你的生命中孕育的,如破茧而出的蛹,当听到第一声婴儿的啼哭,你的脸上洋溢着世界上最动人的幸福和喜悦。从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