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仅22岁的休斯决定自己来当导演,这次拍摄的规模是空前的,租用了87架飞机,其中有法国的斯巴达战斗机、英国的SE5战斗机、骆驼号轰炸机、德国的佛克战斗机,还有飞行员135名,临时演员2000名;摄影师人数之多几乎占好莱坞摄影师总数的一半。美国电影界都为之震动。
在拍摄过程中,他又突发奇想:要拍德国齐柏林号飞艇袭击伦敦,要将真的飞机在空中击落。他认为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到刺激。
他的朋友和同事企图阻止这疯狂般的举动,但休斯毫不在乎:“是的,就买那种飞艇,然后让它轰轰烈烈地爆炸燃烧。没关系,就这样做。”
拍摄俯冲轰炸场面时,他要求飞行员从距地面30米高处冲下去,撞在地面上爆炸燃烧。飞行员没有一个人愿意干,谁都知道这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休斯说:“我来飞给你们看!”
他真的上了飞机,而且他的确没有来得及跳出来,当飞机向地面俯冲时,突然翻了个跟头,接着就呼啸坠地。
所有的人都以为他这次肯定是不行了,但他却从燃烧的飞机中爬了出来,身体没有大碍,脸上多添了一块伤疤。出院之后,休斯继续坚持用真人驾驶那个疯狂的动作场面,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么好运,为了这个场面,3名飞行员和1名机械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
飞机大王(2)
…
付出了这样惨痛的代价,1929年,《地狱天使》终于制作完毕,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大轰动,被称为“空前的大制作”。
追求速度的刺激
几部电影上映之后,出乎意料的,休斯不再生产电影,开始秘密研制他的H1战斗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休斯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二战的爆发,空军力量的加强,会给飞机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1934年,休斯飞机公司成立了。休斯不仅仅是为了战争而生产,也是为了圆自己的梦想。因为早在1927年,美国陆军上尉林白就曾驾驶飞机横越了大西洋,而休斯想打破这个纪录。
经过多次修改方案,H1飞机终于设计出来了,因为机身特别短,谁也不知道它能在空中飞多久,休斯的公司里没有人敢驾机试飞,这一次休斯又决定亲自试飞。上帝总是眷顾着他,休斯成功了!还创造了飞行时速的世界纪录,这架H1型飞机至今仍保存在华盛顿的斯密逊航空博物馆里。但休斯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从不满足,总是朝着更高的目标冲刺。
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是横跨美国大陆的飞行。1937年1月18日改进的H1机型诞生了,休斯将它称为“带翅的子弹”。当天下午,他驾驶着这颗“子弹”从洛杉矶机场起飞,开始了他的世纪之行。飞机很快地爬高到6000米高空,并以时速534公里的平均速度向西飞去。第二天凌晨零点42分,休斯终于平安到达纽约新华克机场,所用时间是7小时28分25秒。在当时,美国无论哪一种飞机,横跨美国大陆飞行都要9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小时。休斯的纪录是其他航空公司望尘莫及的。这项飞行纪录保持了7年之久。
为此,休斯受到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亲切接见和嘉奖。1938年霍华德·休斯还创造了驾驶飞机横越大西洋和进行环球飞行的两项世界记录,成为闻名遐迩的飞行英雄。
再创辉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休斯决定用自己环球飞行后开发的D2型远程轰炸机叩开军方订货当局的大门。这种飞机集中了休斯的飞行经验和设计、改造经验于一体,它速度快,高度高,而且机体曲线优美。为了开发这种飞机,他投资600万美元,自信这次军方一定会对他的飞机刮目相看。而在此之前,因为没有使用他的H1战斗机,美国在珍珠岛战役中被日军击得溃不成军。
可是,当基地的军方考察团来到休斯的飞机制造厂时,却遭到工厂警卫的阻拦,因为他们此行是临时决定的,事先并没有通知休斯。为此,考察团十分恼火,他们断然否定了D2型飞机,拒绝订货。
这时,刚好美国政府部门委托一个造船公司生产水上飞机,而他们对此一窍不通,只好把这件事交给了休斯。休斯设计的这种型号为KH1的巨型水上飞机全长97.5米,高15.2米,两翼安装8个带有螺旋桨的普拉特·惠特尼2800型引擎。自重300多吨,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可以说是“巨无霸”。
军方与他签订了试制3架KH1飞机的合约,预算经费为700万美元。可是这笔钱连造一架飞机的费用都不够,实际上,军方根本没把这个计划当一回事,甚至设置重重阻力,使得飞机试制工作一再搁置。休斯不得已,只好自己又投入700万美元,这才勉强够造一架飞机的费用。
弹指一挥,3年过去了,战争终于结束。KH1的制造虽然基本完成,但对军方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政府以此为由,单方面取消了试制巨型水上飞机的合约。休斯向政府提出抗议,却没有什么结果。不过他相信,这种飞机是美国飞机所能达到的极限,它将成为今后的大型客机和货物运输机的雏形,他坚持要把这架飞机造出来。
当时,许多人都怀疑这架巨大的飞机能否飞上天空,而休斯却用事实告诉人们,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1948年4月,休斯亲自驾驶着这架巨无霸在海面上风驰电掣般地冲刺了一段后,稳稳地起飞了。电影摄像机拍下了这个历史性的镜头。美国的舆论沸腾了,休斯继环球飞行之后,又一次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而在这之前,休斯还造出了XF11型侦察机,这是后来的U-2型侦察机原型。在那次试飞中,休斯险些丧命。当他被人从坠毁的飞机里救出来时,人们以为他肯定活不了了。他的心脏移位,肺腑大量出血,折断8根肋骨,头盖骨和锁骨都骨折,全身严重烧伤。但他不但活下来了,而且仅半年之后,报纸上又刊登出他头缠绷带坐在飞机舱里的照片。
KH1虽然只飞行过一次,之后就存放在展览馆里,它却代表了人类向飞行极限挑战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完全实现了。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休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先导。1965年,休斯飞机公司开发出85磅重的商业通信卫星,这种卫星具有6000条线路的往返电话功能,以及12种彩色电视的机能,从而开拓了连接欧美大陆的电视电话网络。
1966年6月,美国的无人太空船首次登上月球,引起全世界瞩目。登月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神话,而今成了现实,人们不禁要问:这只太空船的制造者是谁?不是别人,正是休斯飞机制造公司。
…
飞机大王(3)
…
尽管休斯创造出这么多的财富,有这么高的声誉,但他却和别的富豪完全不一样。53岁时,他脱离繁华似锦的大城市,在渺无人烟的沙漠地带过着隐居生活,一直到71岁时,他身患重病,在乘坐飞机返回故乡休斯敦的途中离开人世。
可以说,霍华德·休斯一生的最后18年的隐居生活,给人们留下了不少无法解开的谜。在这段相当长的时期里,霍华德·休斯都是跟几名虔诚的摩门教徒生活在一起,更给他的生活加上了不少神秘色彩,或许这就是一个天才的传奇人生,外人无法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正是因为他对飞机的狂热,才给飞行事业带来了不断的进步和变化。
成长记录
一生追寻速度刺激的不懈。
非凡的胆识、冒险的魄力加上人类访月的梦想。
…
世界摩托业巨子(1)
…
世界摩托业巨子——本田宗一郎
财富档案
虽然出身贫寒,却成为天才发明家,拥有470项发明和150多项专利。创立了“HONDA(本田”品牌,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他是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创造者之一。被现代工业界誉为“亨利·福特以来惟一的最杰出最成功的机械工程企业家”。
企业类型
汽车制造业。
成长记录
现在,不知道“本田”的人恐怕不多,从本田摩托到本田汽车,它们奔跑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去了速度、激情和快乐。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汽车产量和规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车厂家之列。而本田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必须感谢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正是在这个天才发明家的带领下,本田才不断地前进,一直走在世界领先地位,有了今日的光荣。而本田宗一郎则成为了整个日本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日本的福特”。
在贫寒中成长
1906年11月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在日本滨松市磐田郡光明村,父亲是个铁匠,宗一郎有8个弟妹,大家庭尽管很辛苦,但却充满了欢乐。
从小,宗一郎这个做大哥的,就得看护弟弟妹妹,但是他偏偏特别贪玩,因此没少挨骂。父亲是个铁匠,因此很看重时间,所谓“趁热打铁”就是抓住最好时机下锤,这样打出的铁才是好铁。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之下,宗一郎虽然调皮爱玩,但却逐渐养成了严守时间的习惯。
同时,在耳濡目染中,他对机车事业产生了兴趣,小时候,当他第一次看到汽车时,简直入了迷,他的传记里记载了这件事:我忘了一切地追着那部汽车,我深深地受到震动,虽然我只是个孩子,我想就在那个时候,有一天我要自己制造一部汽车的念头已经启动了……
宗一郎并不想在农村呆一辈子,他早就下了决心,小学毕业后就到东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刚好这时他在父亲订的一份《自行车世界》杂志上,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于是说服了双亲,去信应聘,通知书很快就寄来了。毕业典礼一结束,宗一郎马上随父亲到东京去了。
繁华的东京大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早在8年前宗一郎就见过汽车,但8年后,他对汽车的向往仍不减当年。作为乡下人第一次来到大都市东京,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红酒绿的热闹情景,使他惊叹不已。
宗一郎应聘的是一家名叫技术商会的汽车修理厂。厂里拥有15名职工,生意相当兴隆。父亲向主人神原侑三问候并把儿子托付给他之后,就匆匆赶回去了。就这样,宗一郎住进了修理厂。
在技术商会长达6年的时间里,宗一郎注意学习,很快掌握了汽车的全部修理技术,也懂得了,在工作认真负责的同时,必须对待客人热情,才会有生意的来源。这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当一个雇工,于是在老板的支持下,他返回故乡,用老板给的200日元作为启动资金,挂起了“技术商会滨松支店”的招牌,虽然只有一名职工,但也算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创业生涯。
发明家的诞生
开业后,宗一郎凭一手精湛的修车技术很快赢得了顾客好评。生意越做越大,修理工也增加到6个人。他这时充分发挥了小时的聪明劲。一有时间,就钻到屋子里,进行发明创造,经过废寝忘食的研究,他研制出取代木制车轮辐条的铁制车轮辐条,在博览会上获得专家好评。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获得了专利权。
宗一郎30岁不到,就很阔绰了。修车的事都交给雇员去干,他仍然喜欢摆弄机器。他制造出摩托艇,带上年轻职工在湖上兜风。他还驾驶一辆由他改良的福特汽车,参加全日本汽车速度大赛,生活紧张又刺激。事业上的春天也给他带来了爱情的春天。1933年,他和小学教师佐智结婚了。
但是发明家的新婚生活没有任何浪漫之处。既无婚假,也无蜜月,他一头钻进了实验室继续发明。而妻子却无怨无悔,当了宗一郎的贤内助,后来,宗一郎用“校长先生”来称呼自己的太太,他说,因为有了她,自己这个磨人的孩子头才得到了教育,才能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取得那样的成就。
1934年,宗一郎突然向职工提出:放弃汽修业务,转行生产汽车零配件。之所以有这个转变,是因为经过仔细的市场调查,宗一郎发现:汽修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但零配件供应却日益紧缺。目光敏锐的他大胆地在这个时刻提出调整方向,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7年,宗一郎成功地制造出了汽车的关键零配件活塞环。这一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以生产卡车为主。宗一郎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东海精密机械公司”,简称“东海精机”。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为东海精机活塞环的主要买主。
这时正是“二战”时期,虽然宗一郎对战争一点都不赞同,但在战争经济的刺激下,“东海精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过,由于在资金和原料方面一直受大客户丰田的制约,这使得宗一郎不是很满足,他决定终有一天,他要自立门户。
…
世界摩托业巨子(2)
…
开辟一片新天地
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由于美军的轰炸和关东大地震,军需工厂“东海精机”已经不复往日荣光。于是,宗一郎将自己拥有的股份全部卖给了丰田。钱到手后,他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当时社会一片混乱,几乎所有物资都受美国占领军控制,如果贸然从事必然失败。
宗一郎又从零开始,准备搞纺织机器。他盖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并挂起了“本田技研所”的牌子,着手改良织布机。但是,很快就陷入了僵局。由于投资太大,卖股份所得的一笔资金已所剩无几了,而新织布机还没试制出来。他于是想到了汽车,但汽车比织布机更费资金。这时,他又想到了摩托车。
当时,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都堆在仓库里。宗一郎得知这一消息后,廉价把它买来,作为动力安装到自行车上。这种被称为“吧嗒吧嗒”的机动自行车博得好评。因为在当时,交通混乱,车辆拥挤,城里人渴望有属于自己的便捷交通工具。汽车买不起,这种机动车自然受到青睐。而农村里的人也想有好的工具把米、菜从农村运到城里贩卖。所以“吧嗒吧嗒”一问世,周围的人们闻讯蜂拥而至,第一批产品被抢购一空。
本田技研所的工人们加班工作,“吧嗒吧嗒”的产量不断增加,最初月产300辆,后来500辆、700辆,大批购进的微型发动机已经不够用了。本田宗一郎终于决定自己生产发动机了。他卖掉祖传的家产,筹措资金。经过努力,终于和朋友河岛一起生产出A型发动机。虽然只是50cc的微型发动机,但它是宗一郎亲手制造的第一台发动机。这就是最早的“本田摩托发动机”,也是本田A型摩托批量生产的开始。
他的成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许多人都在仿制本田式的“机器脚踏车”。为在摩托车领域站稳脚跟,本田宗一郎决定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摩托车。1948年9月,他正式组建了“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并自任社长,从此揭开了本田大发展的序幕。
发明家永远不知道满足,在A型车的基础上,宗一郎又以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为目标,相继研制出性能更好的B型、C型发动机。装有C型发动机的自行车参加了东京日美对抗赛,还获得了胜利。宗一郎又向自己的纪录挑战,研制出D型——一种98CC、2.3匹马力的发动机。他认为挑战和改良相结合,就会产生出不可估量的动力。功率太大了,宗一郎又改进车身,终于试制出第一辆新车。“以速度寄托自己的理想”,所以这辆试验车被命名为“理想号”。这是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一次质的飞跃。
技术上在不断地前进,但管理也不能放松。宗一郎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专长是搞技术,而公司发展还迫切需要管理营销人才,于是1949年,管理专家藤泽武夫加盟本田的事业,使本田的市场逐步扩大,后来他被称为“技术的本田宗一郎”,本田的第二号人物。
1951年7月15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新型“理想”摩托车上路了,当技术专家河岛试车成功后,宗一郎、藤泽、河岛三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不管天气突变,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是多少努力换来的心血啊!这是划时代的标志!
不久,本田又推出了“奔利”、“天使”和“佳普”号。公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初步具备了大企业的雏形。同年,宗一郎成为日本最年轻(46岁的“蓝绶带奖章”获得者。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宗一郎几乎有些飘飘然了,但是考验接踵而至。
1954年,因为宗一郎决策失误,向银行借贷巨款,而市场的变化使得投资效益无法立即得到实现,公司负债沉重,生产资金短缺。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