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看的,像耍魔术一样。这是说明三果以上就有这个能力。
  一般经典上佛给我们说,初果须陀洹恢复两种能力,天眼、天耳;二果斯陀含又恢复了两种能力,他心、宿命,就是二果他有天眼、天耳、他心通、宿命通(宿命通是知道过去未来);到三果,又加了一个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变化。你们看过小说《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那是神足通,他能够分身,他能变化。他到什么地方去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哪里就到了,能够把时空突破。突破了空间,就没有距离,想到哪里,这个地方就在现前,他真的就到了。到四果阿罗汉,最后一个能力恢复,漏尽通,漏尽是烦恼断尽,漏是烦恼的代名词。阿罗汉是执著没有了,真的断尽了,他还有分别,所以他虽然出了六道轮回,他出不了十法界,必须对世出世间一切分别也放下了,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我们今天要恢复本能、要开智慧、要通世出世间法,唯一的方法,这个通,求感应。怎么求法?诚,老师教的诚,印光大师教两个字「诚敬」。内有诚,外面一定有敬,诚敬是连到的。古人讲「诚於中」,内心里头有真诚,一定表现在外面,表现在外面就是恭敬。诚敬能感通,所以老师讲至诚,诚敬到极处你就通了。我们只有用这个方法,你不用这个方法,没有第二个方法好走。读书用功,那么多的东西念不完。尤其年岁大了,我跟李老师的时候三十二岁了,年龄太大了。如果是二十岁的时候跟李老师,没有问题,他会教我很多东西。
  一个好的老师唯一的一个希望就是希望有传人,他所学的东西能传下去,世间人讲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做学问的人、修道人也不例外,也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就是传法的弟子。你没有传法的弟子,你怎么办?传法的弟子是可遇不可求,缘分,你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所以我们在古大德里面你细心去观察,一生找不到传人的占多数,那他怎么办?著述,著作,把著作流传到后世。有传人,那著作就不重要,为什么?学生能传。释迦牟尼佛在世,他老人家传人多,你看看经典上所讲的这些菩萨、这些声闻,我们展开经卷一千二百五十人,那是他的传人,常随弟子,他的传人多。所以这些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这些传法弟子们写下来的。孔老夫子自己的著作不多,有传人。后世找不到传人,那只有大量的著作。后世逐渐逐渐这个时候文房四宝发明,发明了纸张,汉朝时候发明纸张,书写就方便多了。这些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今天除了用真诚心求感应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李老师就教我这一句「至诚感通」。我三个老师,真正得利的,给诸位说,一句话!我跟方东美先生,方东美先生把佛教介绍给我,「佛教是最高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方先生传给我的,不是迷信。跟章嘉大师三年,他老人家传给我的「看破,放下,布施」,从他那里学来的。跟李老师,李老师就教我这一句「至诚感通」,一生受用无穷!
  经,确实我是天天在读经,读经是亲近诸佛如来,听诸佛如来的教诲,可是讲经完全求感应。我不一定照经典注解讲,我讲经几几乎乎这个经文,一句经文就像做作文题目一样,出了这个题目,我就照这个题目做文章。看看听众,听众需要什么,听众是什么样的程度、根性,或是长说,或是短说,或是深说,或是浅说,就自在了。这要靠感应,事先不能准备,事先准备决定不契机,就好比大夫给病人开药方、开处方,是不是先把处方开好了,再去看病?如果事先准备好上台去讲经,就像那大夫一样,先把药方开好,然后再给病人看病,不对症。所以讲经不能准备,好大夫开药方不能预先开好,诊断马上处方;察言观色,立刻处方,才能够契机契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第十段,第十光照十方,总结无尽。我们还是把这一段长行文念一遍:
  【尔时光明过十亿世界,遍照东方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亿世界、百那由他亿世界、千那由他亿世界、百千那由他亿世界。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
  这一段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长行分为两段,「先明世界数量,略有十七,渐穷法界」,就是刚才我们念的。下面是第二段:
  【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这就是说每个世界,我们从佛法当中、经典教诲里面,我们晓得只要有世界一定有众生;如果没有众生,就不可能有世界。为什么?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有情众生,依报是物质的环境,物质环境永远随著众生心在变,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此我们决定不可以说月球里头没有人住,太阳里头没有人住。太阳是火球,可以说是他们那边没有像地球上这种众生,地球上这种众生在月亮里面会冻死,在太阳里面会把他烧化,决定不适合地球人生存的环境。可是他们那边的众生很适合他们的环境,太阳里面的众生要没有那么高的温度,他冻死,他需要那么高的温度;月亮里面的众生一定耐寒,他在零下几百度他生活得很舒服,像我们地球上的温度他不能生存。每一种众生适合於某一种环境,那个环境是众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不能说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这就没有了,这太武断。
  现代科学家逐渐的也改变他们的看法,所谓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就像我们今天看电视不同频道,他不是不存在,存在,跟我们不是一个频道。由此可知,今天科学再进步,所探索的没有离开我们这个频道,换个频道,他就没有办法。而且这个频道,在理论上讲无量无边,正是这个经上说的『不可量,不可说』。这就好比电视频道一样,今天科学没有法子突破这个频道,始终都在这一个频道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一一世界都有『阎浮提』,这个阎浮提就是代表六道里头的人道。阎浮提是单位世界里面的一个部分,一个小星球,好像我们银河系里面这一个星球一样,这个星球是凡圣同居土。在佛经里面讲阎浮提,多半是讲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地球,称为阎浮提。世界多,众生居住的地方多,太多太多了。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举一个例子,举一个类似我们人居住的这个地球,我们好懂,听了很亲切。『乃至百亿色究竟天』。色究竟天是天顶,人间天上。天是大家所向往的,天有二十八层天,色究竟天是四禅天的天顶。四空天不谈,为什么?它没有物质,没有形相,所以佛讲天的时候都不讲四空天,只讲到四禅,四禅有形相。色究竟天是四禅天的天顶,天王称为摩醯首罗天王,天上福报最大的,没有比这个摩醯首罗天王福报更大,三界之内福报最大。
  佛在经上说,像这些天王多半都是菩萨化身,「应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现天王身而为说法」。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做天王、做人王。人间有许多这是所谓古圣先王,圣王,佛菩萨示现的。在这个世界上,人王,佛菩萨为什么有的是示现、有的不示现?佛菩萨不是说我想去示现,没这个道理,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众生以善心感,佛菩萨就来;众生要是有不善的心感,佛菩萨不会来,跟他不能产生沟通,没有感应。但是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会感应魔王来,魔王也到人间来做国王,很多很多。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心善,思想善,念头善,言语善,行为善,善与善相感应。我们自己好,家庭好,社会好,地方官员好,上级领导好,国家领导人好,善跟善感应,没有别的。所以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得什么样果报,不怨天不尤人,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是安的,心不会浮动。纵然是不善业感得的,修善,慢慢的会转变。
  要记住,能把恶人感动转变成善人,把坏人转变成好人,这是佛法,这是积德,真实的功德。他毁谤我,我决定不能毁谤他;他侮辱我,我决定不能侮辱他,为什么?我学佛,佛是这样教我的,佛自己也是这个做法,只要时间久了,对方会受感动,永远用真诚心、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现在知道人不是一生,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完全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跟一切众生结了很多怨。现在学佛忽然明白了,自己生了惭愧心,过去无知做了这么多错的事情,现在别人对我不好,应该的,我过去是这么样对他,现在他这种态度对我,这是正常的,报掉了,我不放在心上,我加倍的对他真诚恭敬。报完之后,以后是好朋友,他明白了,他也觉悟了。千万不可以冤冤相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那就真错了。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所有冤业统统报尽,报尽,我们开悟,我们修行证果,我们成佛、成菩萨没有障碍,往生更没有障碍。
  所以冤业要从自己内心里面化解消除,不是从外面,不是从对方,是从我自己这一方化解,真化解。从对方化解,诸佛菩萨都做不到。诸佛菩萨所以能成菩萨、成佛都不是从外面,从内心,自己内心化解,成就大智大德大能。不但诸佛菩萨这样教导我们,古圣先贤也不例外,也是这样教我们,这哪里会错?
  我们看下面这文,『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这是有缘见佛。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遇到缘起现行,佛到这个世间来教化。
  【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这个数量太大太大!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不是这样的?当然是,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看到经上记载最多的,经上记载一万二千人,是平常常随众的十倍,百倍、千倍没有听说过,经上没有这个记载。对,你看看经上,每一部经,或者是在序分,或者是在流通分,都会讲到欲界诸天、色界诸天、八部鬼神,这常常看到,我们人看不到的。这里面实际就包含了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众生人看不见,如果把他们也统统算起来,那就是这经上所说的,『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来的无论是什么身分,都是菩萨,他要不是菩萨,他不能参与这个法会。
  在这个地方,诸位要晓得,佛、菩萨、罗汉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学位的名称。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博士,菩萨是硕士,阿罗汉是学士,这是修行已经有了学位、有了成就,成就大小不一样,所以学位的名称不相同,只有他的身分不一定。譬如这里讲菩萨,这是我们一般把他比喻作硕士,拿到硕士学位,有人在学校教书,有人在做官,有人经商,有人做工,也有出家的,各行各业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面,都有这种学位,他修学都到了这个层次。证到如来究竟果位,这都是拿到博士学位,这些博士也应化在各行各业,我们到后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看到了。你看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五十三位善知识示现出家的只有六个人,其他都是在家的,都是佛、都是菩萨。
  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绝对不要认为现在是乱世,现在人都很苦,愈是乱世愈是苦,佛菩萨特别怜悯,示现在这个地区这些众生里面特别多。因此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以轻慢人,为什么?说不定这个人,我瞧不起他,我嫌他、讨厌他,说不定他是菩萨化身来的,很难讲。道场所谓是龙蛇混杂。你说当年国清寺里头,丰干、寒山、拾得,谁瞧得起他?疯疯颠颠的,在寺庙里头打杂,就是我们现在讲做义工,谁知道他是菩萨?要不是太守把这个讯息露了,没有一个人知道。那个太守是一个因缘,是他上任,正好天台这个地区是他管辖。在路上他母亲病了,找很多医生都看不好。有一个出家人说他能替他母亲治病,他就很感激,果然把他母亲病治好了。就问他:这个地区有没有真正的高僧大德?他就说:有!就在你现在上任这个地区天台山国清寺。是哪几位?丰干、寒山、拾得。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这还得了?这不得了!
  所以一上任马上就朝山,去拜佛、拜菩萨,到山上去问这三个人,别人都笑话,你怎么找这三个人?他也不说,一定要见这三个人。丰干没见到,寒山拾得见到了,疯疯颠颠的,说一些话奇奇怪怪,没人听得懂,只有他知道恭恭敬敬礼拜。寒山拾得往外面跑,太守就跟在后面追,追到一个山上,山裂开了,他们两个走进去,山合起来,没有了。这个时候太守跟大家讲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化身,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化身来。这大家才晓得,惭愧到极处,平常没有瞧得起他。「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身分一暴露,你看就不见了、就没有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以后到处去找寒山拾得在墙壁上写的诗,尽量去搜集,搜集出来之后,现在有寒山拾得的诗集,在《大藏经》。
  愈是有灾难,愈是众生苦,诸佛菩萨、罗汉众神他们都有大慈悲心救苦救难,混杂在我们当中,我们不认识。为什么混杂在当中?他们有大福德,如果他们不混杂在我们当中,这个世界会毁灭,造罪业太重。这些人混杂在当中,我们得他的福报,沾他的光,虽然极重的罪业,还重罪轻报,果报轻一点,灾难少一点,灾难的时间能缩短一点,这是他们大慈大悲。我们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在街上要饭的人都不可以轻慢,为什么?说不定他是菩萨,他在那里示现,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不认识,我们用平等心看待,好,他纵然是凡夫,他有佛性,他是未来佛,我们对他尊重,成就自己的德行,自己决定不造罪业。你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你随顺烦恼,天天造业,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就是《地藏经》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我们修行修什么?就在这里修。我们常讲,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我们就修这个。跟一切人,我用平等心对待,和睦相处,这个功德就不得了,这个功德能救灾难,能够化解冲突,真正能够落实安定和平,这是全世界所有人迫切所需要的,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怎么个修法?我们真正是难得,遇到大乘经教,在大乘经教里头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落实,我们要做给别人看,这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修行真实的功德,世人所说的积功累德,从这里做起。这讲菩萨围绕。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每一方都有『大菩萨』,菩萨当中的领导,像我们现在讲班长一样,菩萨众里面的班长。
  【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
  由此可知,他率领,他带头,带到他自己那一个地区。所有的菩萨,『俱』是一起来,好像我们现在访问团一样,朝觐团一样。上首的菩萨,大概就是这个团体的团长、领队。
  【来诣佛所。】
  到佛这个地方来拜佛。
  【其大菩萨。】
  大菩萨是谁?
  【谓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诸位同学要记住,是通号,不是指一个人。你看看十方世界,每一方世界都有文殊师利菩萨。我前面跟诸位讲,菩萨好比是硕士,佛是博士,菩萨是硕士,硕士就是菩萨的意思。文殊,硕士里面又分很多学科,文殊是表智慧,智慧在我们现在大学里面讲的是哲学,哲学硕士就可以称之为文殊师利。哲学硕士太多了,十方世界都有,最有智慧的这个人他来带队,他来当团长。所以文殊师利不是一个人,你要懂得。你要是加上人的名字,文殊师利这个人,就是哲学硕士,某某某哲学硕士,你要加上这个名;不加上这个名,通称。观音、势至、普贤、地藏统统都是通名,不是某一个人。九华山地藏菩萨,那你一定要指金乔觉,那是指的一个人,这一位地藏菩萨。十方世界地藏菩萨太多,地藏是学科,菩萨是学位。我们学佛,这种常识是一定要清楚。所以说同名同号的佛菩萨不知道有多少?那就是说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学位,譬如今天讲哲学博士、哲学硕士,有多少?物理硕士,物理博士,数学博士,数学硕士,文学博士,文学硕士,菩萨名号大概都像这样。你要加个人的名字,那就指一个人,指某一个人;不加名字,通称,这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