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谏弦话偻蛞谝谝诟黾⒅ⅲ飧龊芙咏5钦馍司兔穑鹆擞稚擞置穑鸬乃俣忍炝耍源蟪司铣=病覆簧幻稹埂H绻挥猩穑挡簧幻鹫飧龌笆呛廖抟庖濉N裁此邓簧幻穑克俣忍欤闼瞪丫鹆耍闼得穑稚耍徊坏愕难杂锔喜簧纤乃俣龋愕乃枷敫喜簧纤乃俣龋炝恕6矣钪娴纳尥蛳蟆⑹ń缫勒希饩辖驳亩傧郑皇谴蔚诘模挥写蔚冢傧郑材嵌傧帧>拖裎颐窍衷谟没玫破蛟谝簧希盏揭簧希哉鲆簧系南窒嗤毕值拿挥邢群螅皇撬嫡飧鱿嘣谇埃歉鱿嘣诤笥写蔚诘模挥校薄�
  这个一时顿现,现在科学家也渐渐肯定了,确实是这个现象没有先后。佛法比科学讲得透彻,讲得明了。所以非常可惜这些科学家没有读佛经。这些人心思敏锐、心念专一,专一就是禅定,他不会杂乱,一杂乱他智慧就没有了,专注。所以他的研究是专攻一门、专想一桩事情,都是属於禅定,唯有专注他才能发现。这个发现明了这也是智慧,跟佛法上所用的方法不一样,佛法这个方法正确,先求根本智然后开后得智,西方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的发现在佛法上是比量不是现量,比量是用数理推测出来的,现量是亲眼看见的。八地菩萨亲眼看见,不是用东西来推算,所以清凉这一句话说得真好,并皆速灭。
  「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生,成种种耶」。无自性,能生的性识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所生的一切森罗万象,连时间跟空间也没有自体,无自性。无自性的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前面讲的心性是一,无性之性就是心性是一,所以它不对立了,永远没有对立。由此可知,诸法真相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我们今天要是与一切万事万物有对立、有矛盾、有冲突,我们跟性德就完全相违背,这是什么原因?迷了。
  为什么诸佛菩萨能相应?也就是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万事万法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永远是和谐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互助的。我在讲席里头常常用身体做比喻,我把这个身体比喻作法身,我们身体里面每个细胞比喻作我们的报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全身每个细胞共同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是我们的法身。那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器官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互助合作,这个人身体健康长寿。什么叫生病?你里面的细胞、器官不合作就生病了,就这个道理。这叫做道、大道。
  大道要是通达明了了,随顺事实真相,随顺事实真相那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在内心里面决定没有对立,跟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没有误会、没有冲突、互助合作,这就是大德。随顺大道就叫做大德。宇宙是和谐的,我们整个身体是和谐的,整个身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决定没有对立,决定没有误会,决定没有冲突,决定是互助合作。我们在平常还要再加几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其实全都有,自自然然的,自然上统统都具足,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动一个念头。我们身体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法你懂得了,你才懂得养生之道,你才能在这一生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决不是假话,你求成佛、成菩萨都做到,求世间东西哪有求不到,世间东西全部鸡毛蒜皮。这些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我的好处对老师相信,老师教导我的东西,我一定依教奉行,得真正利益是我自己。我今天想供养老师,老师已经不在了。老师把这些法传给我,他一无所求,无条件的,只是希望我好、希望我入门,那他就很快乐了。与宇宙真相相应,与大道大德相应。再看下面第二段「受不下」。我们也要把原文念出来。
  【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这两句是「约得报果时,难能所受,谓受是报因,即名言种,为业所引,受所受报,离报无受,故云受不知报。离受无报,故云报不知受。以并无体故,准前应知」。准前就是前面所说的你懂得了,这个地方你也懂,前面所讲的原理原则一直贯下去的。前面所说的能所皆无自性,并皆速灭,这个道理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能够常常用佛陀这个教诲来看这个世间,你就能看破世间;换句话说,你会开悟。过去我讲《金刚经》、讲《心经》,也常常提醒大家要用里面这些经句常常帮助我们起观照的作用。譬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常常想著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知道根、尘、识都是虚幻而不可得,都是没有自性,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常作如是观,自然就放下,彻底放下,这一放下智慧就开了。
  这个地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受是因,报是果,受跟报是二法,知跟不知又是二法。六祖说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像这些重要的开示、重要的经句,我们都要常常能提得起来,这提得起来叫什么?提起观照。《般若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见的?就是这种照法,常常提起来。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楞严经》上说的,把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统统包括在其中,一个也不漏,二十五条。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加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二十五。这把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分成这二十五类,一个都不漏,皆无自性。无自性是没有自体,它是一不是二,一时顿现,并皆速灭,这叫做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大白了,人才真叫痛快淋漓,我们讲万缘放下,不但是身心世界,森罗万象一尘不染。禅宗里面有个比喻「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这个境界,你真的得到解脱了。我们再看下面第三段,「三心不下」,也把全文念一念。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就是这两句。这两句是「约名言因,就能所依难」。能依所依来问难。「谓前能受报因,依心无体,故无相知,余义同前」。『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前面这个意思懂得了,后面就不难,一个公式,一个原理原则。那么细说将来在偈颂里面,菩萨答覆文殊菩萨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地方只是把文殊菩萨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他问的这些内容,掌握到原理原则这就不难了。再看下面第四「因不下」。这也把文念出来:
  【因不知缘。缘不知因。】
  是这两句一对。「约因缘亲疏相假难。谓所引名言为因,能引业为缘,相待相夺,各无自性,如不自生等」。这个不生是《中观论》里头所说的。《中观论》里头有一首偈,因为它讲因缘。《论》里头偈子说「诸法不自生」,一切万事万法没有自己生自己的,没这个道理。「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他生的,为什么?他从哪来的?他要是自生的话,那我也可以自生,既然自己不能生自己,你就不会是从他生,也不是自他共生,自他都不能成立,哪里来的共生,也不能说无因生。所以这首偈子讲「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最后的结论,「是故说无生」。这是说明佛讲一切法不生的这个意思。
  《中观论》上这个说法我们还是不好懂,确实它是对上根利智人说的,我们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听不懂。你说不自生,好像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点,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怎么会无因?什么因?这个因就是佛家讲的因缘生法。佛在《华严经》一开头讲得很好,诸法所生无量因缘,不是单纯的,无量因缘。可是在此地告诉我们无量因缘都无自性,你要懂这个道理,都没有自性。能生所生都没有自性,显示出心性是一,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的心定下来了,妄念虽然不能断除,这个妄念可以把它减少,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妄念要减少,这真的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利益。许多现在人讲的真理都在这一部经上,只要好好的去学,对我们断烦恼习气、培养戒定慧功夫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二卷)  2004/10/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2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总别十事五对,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多,义理都讲得很深,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参考《疏钞》、《合论》。我们在此地也受了时间的限制,所以只将《疏钞》里头精要的部分,值得我们现前应当学习的部分,特别提出来跟同学们一起学习,所以没有把《疏钞》的全文细细的来说明,那样耽误时间就太长了。这总观里面十事五对前面四对都介绍过了,现在我们从第五对看起。「五智不下」,我们也把原文念一念:
  【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这一对是「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怎么是相见虚无?大师下面说得好,「谓境是心变,境不知心,心托境生,心不知境,以无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虚妄,不相知也」。这几句话说得很好,说得也很透彻。境是境界,境界从哪里来的?经文上讲的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大师在注解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他用的是心、用的是境。由此可知,智是心,心就是智。心、智有没有自性?没有。外面境界有没有自性?也没有。无自性之性,那就叫真性,这个事情我们总得要懂。但是懂不是容易事情,不懂也没关系,千万不要勉强。如果是修学其他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你不懂不行,信、解、行、证,你不懂你就没有办法修行,所以不能不懂。但是净宗的好处不懂也没关系,「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这桩事情暂时放下。祖师大德跟我们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可以把这桩事情留著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不需要向他请教他就会告诉我们。弥陀为我们说法,我们一听就明了,一听就觉悟,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同学们只有一个愿望,见阿弥陀佛,要见阿弥陀佛那一定要往生净土。所以今天这些诸法实相懂好,对我们修行是大有帮助,不懂也没有关系,不碍往生。这是净土宗第一殊胜之处,只要具足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个老实就得要万缘放下,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不老实。老实就是彻底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说的: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一心称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我们这一生能遇到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之事。所以境是心变的,正是世尊在「出现品」里面跟我们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心现的。前面跟诸位说过许多了,一时顿现没有前后次第。《中观论》上说得更好,前面引用《中论》的一首偈,「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中观论》的第三首偈。前面第一首这最重要的,说了八个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不出就是不去)」。简单的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古德跟我们讲诸法无量无边,这八桩事情就破一切法,总破了,而实际上只是一句不生不灭已经总破一切法,后面为什么还说六桩,还要讲个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都是成就前面的不生不灭,所以这八句前面这两句是主,后面是陪衬的。由此可知,不生不灭一句就把一切法的义趣说尽了,在这个地方如果你真的要是参透了,文殊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你听了一定现出会心的一笑。这个会心的一笑,彻悟,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是属於这个境界。
  而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在这部经前面也讲过好几次,那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在眼前,可是我们怎么样?我们依旧迷惑。怎么破迷?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有一个方法教导我们,这个方法是他们自己修学的经验,这就是长时薰修。所以佛讲经跟中国古大德讲学不一样,中国古大德写文章讲学很忌讳雷同,决定没有重复,而佛菩萨讲经说法不怕麻烦,愈是重要的地方重复愈多。我们看起来好像繁琐,这在前面说过怎么后面又说?没错,前面说过你没开悟,没开悟就是再听,这叫不断的薰修,不断的重复,正是古人所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都是经验之谈,一千遍念下去就懂了。你要问为什么他会懂?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没有别的,定生慧。还不是三无漏学!因戒得定,叫你念一千遍这是戒,是教诫,一千遍念了就得定,定就生慧,慧就豁然大悟。
  所以东西最怕的是杂、是乱,你修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的成就是常识的丰富,与证悟毫不相关。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悟、是要证,不是要常识。所以古人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是什么?一经容易得定,就是容易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你要是涉猎太多、同时学得太多,妄想分别执著不但断不了,你不断在加强、在加深,这个东西障碍悟门,你还能开悟吗?许许多多修学的同学不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一般叫好高骛远,一开头广学多闻,不到十年就退心了。为什么退心?一无所成、一窍不通,年岁再大了想学,精神体力不够,自自然然淘汰了。成就的人是什么?成就的人都一门,专攻一样。经论很多,我学哪一门?八万四千法门,千经万论,佛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换句话说,门门都好。只要你能够专攻,你一生都不改变,你就能成圣成贤。
  我也曾经说过,即使是像童蒙小学《弟子规》,现在在海外流通也很普遍,我们这里同学大家都看过。这一门你要是一生专攻,你也成圣人,你也通了大道。如果你要是问我:法师,《弟子规》不是佛经也能通吗?法确实有正有邪,正能通一切法,邪就不通了,《弟子规》是正法,是世出世间伦理道德基础的基础,它怎么会不通?像一棵大树,《弟子规》是它的深根,根在地底下也有浅深,浮在上面的浅,埋在地底下深根,《弟子规》是深根。
  诸佛菩萨的教诲,诸位都晓得经有四种:教经、理经、行经、果经,教理行果四种。四种最重要的是行,我们今天讲的落实,你能把这个变成你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你就能证。证什么?证前面你所信的,证前面你所解的,证前面你所行的,全是大道,全是不思议法。何况佛讲得这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懂得平等的意思吗?平等没有大小、没有浅深,浅深大小是人的程度不是法。《弟子规》在诸佛如来眼目当中是菩萨行、是佛行,这就深了;在我们儿童五、六岁学了这个,他也学了这些规矩,这个浅。由此可知,浅深是从人上说的不是从法上说的,法没有浅深,法确实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里面的义趣要证入方知,你没有证入不知道,证入之后你才晓得。
  总的来说《金刚经》、《心经》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无论是从理上、从事上讲,深广都没有边际,我们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部都包罗尽了,真相了解之后有没有作用?有,有体、有相、有用。这个体相作用在《华严经》里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具体给你说就是《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的示现,也就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得大自在!这些到后面还有多次重复,细心去玩味,义趣无有穷尽,只要你能体会得,肯定是法喜充满。读书乐,读佛经更乐。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别观,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小段。「别观者,以初二对结趣善恶,趣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前面初是第一对,二是第二对。第一对我们要记住「业不知心,心不知业」,这第一对,第二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初二对,这是总结趣善恶。这个善恶如果是讲六道,三善道是善,三恶道是恶;如果在十法界里面讲,四圣法界是善,六道是恶。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在唯识论里面讲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受生。
  前面跟诸位说过了,佛法不怕麻烦、不怕重复,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记不住,纵然记住了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在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来。你自己想想看,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什么时候想到这个问题?十法界的业因,你什么时候想到过?除非有人问你,没有人问你想不起来。想不起来就不管用,你还是随顺妄想分别执著在造业。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轮回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