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条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这一句做不到,其他都不要谈,为什么?其他都比这个高。好像盖大楼一样,这是地基,你没有这个基础,你一层都盖不好,都会倒塌下来,你没基础!你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我们做到了没有?没有做到。佛教导我们教得很多,我们也常常读诵,为什么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这么久你都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都不能够离苦得乐。这个脱是脱离苦,你不能离苦得乐,什么原因?没做!我们自己以为很孝顺父母,自己以为很尊敬老师,都是自以为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
  我学了五十四年,最近这几年,我提倡的我们学佛要从根本修,从基础修学,为什么早年不提倡?早年提倡没有人接受。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德行、声望不够,你讲出这些话,人家批评,「你算老几?你算什么?」这就是佛法说的缘不成熟。你要教化众生,首先你自己要修养你的德行,为什么?得到社会大众尊敬,大家觉得你的话有道理,肯接受了,你说了才管用;否则的话,你说不管用。又没有真正好的护法来给你撑腰,那你不叫自讨没趣吗?果然有真正的大德在后面支持你,给你做后盾,给你印证,别人也会点头、也能接受,不容易。这一个是自己,那就是前面一章讲的福田,自己的福田,另外一个是众生的福报,都有问题,所以他就难了。
  现在我们提出这个,虽然还是有很多争议,但是确实有一部分人能够信受奉行。争议那一边我们把它放下,不要去理会;信受奉行的这些人,全心全力辅导他、协助他、成就他。到这些人真正得到善的果报,那个争议的人就不会争议,为什么?看到这个好处。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才行!
  十善业道为什么不能落实?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什么不能落实?这使我们想到,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讲的。学习要有次第,要有顺序,好像读书一样,你一定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是个好学生,不躐等。现在我们犯了什么过失?我们幼儿园没念,小学也没念,中学也没念,一下就念大学,非佛弟子。我们虽然形式上皈了依,不算数,佛菩萨不承认。这个话早年我就讲过,你的皈依、受戒,佛菩萨都不承认,为什么?做不到。
  皈依的意思,皈依佛是觉而不迷,那你现在还是迷而不觉;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我现在还是邪而不正;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我现在还是染而不净,没有皈依,假的。三宝是觉正净,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这才叫真正皈依。我们前面第一条做不到,三皈是第二条,你没有三皈哪里还会有众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当然做不到。所以我们提倡小乘。小乘在中国,中国自唐朝中叶以后就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我们今天还是用儒、道,我们用儒家修行的方法。
  修行要找根,不找根很难成就,看不到效果。儒家的根是什么?儒家的根是《弟子规》。《弟子规》这几年我们大力提倡,很多人听过之后痛哭流涕,包括很多出家同学,听了以后,惭愧心生起来,跪在老师面前发露忏悔,我们实在不配做佛的弟子,佛的教诲我们没有做到。这从哪里做起?所以我要求同学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要解行相应,你要天天听讲。蔡礼旭讲得不错,讲得很详细,四十个小时在我们学会讲过两次。要不断的听,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听?全部做到,统统落实,你就可以不必听。还没有全部做到,那你要学。
  学,头一个要解,《弟子规》分量不多,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你要字字句句清楚、明了,怎样落实在生活当中,怎样落实在日常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小教,小乘教。这个完全做到了,你再学十善业道。所以《弟子规》的修学就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作为修十善业道的基础,有弟子规你才能学十善业;你没有弟子规,十善业你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说这重不重要?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我们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这四十个小时的《弟子规》不能不学,你不学你这一生没成就,念佛也没法子往生。你要把《弟子规》做到了,你念佛决定往生,生的品位并不很高,凡圣同居土,那也就了不起,也就是真正成就了。不真干怎么行!改毛病、改习气。人到中年以后,习气是不好改,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是你不改,你就不能够离苦,不能够离六道轮回。你真正肯改,再念佛求生净土,你才能出离,断惑出离,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
  我在此地诚诚恳恳的劝导大家,这个课程在当前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大家用多少时间?一年的时间,每天都要听,你每天能够听四个小时。现在很方便,可以用随身听,你用耳机。利用什么时候?上下班你要走路、你要坐车,你利用这个时候来听,四个小时才够。在外国上下班自己都要开车,一般开车总得开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常常碰到堵车,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专门听。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不要把时间空过。每天听四个小时,十天听一遍,你这一年至少可以听三十遍。希望你在一年当中都能把它做到,到第二年再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也用一年的时间。两年根基打好了,盖房子一样,地基完成了,不论修哪个法门都会有成就。
  所以正教甚深,勤首菩萨,你要不要当勤首菩萨?你要不勤奋,你要不好学,正教就没分。有福田也没用处,你在六道里面享受痴福,知道六道里头有许许多多有大福报的人,崇高的地位,无量的财富,但是他所造的依旧有恶业,福报享完之后,他的业力现前。你细细去观察,他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他往下坠落。这不是向上提升,提升好难好难,往下坠落很容易。
  再看下面第二段,「二对后义,多人同见,何以有脱不脱,故言,云何不悉断惑而出」。多人同见,修行人有的人成就,有的人不成就,这是什么原因?善导大师说得好,他老人家讲了一句话,这是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上讲的,他说「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用这句话来引申,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同学一起共同修学,有成有不成,也是遇缘不同。缘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第一个缘,这些缘统统讲的是增上缘,善友,亲近善知识。《弟子规》里头有,「泛爱众,而亲仁」,而亲仁就是亲近善知识,亲近有仁德的人。我们今天讲好老师,好的同参道友,好的学习环境,这都很重要。
  这三种都得到了,好老师亲近到了,同参道友也亲近到了,好的环境,还是不成就。那是什么原因?增上缘是一样的,亲因缘不相同,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这三个不一样。亲因缘是什么?善根不一样。所缘缘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立的志不一样,有几个人能够像玄奘大师?玄奘大师立的是什么志?他也是很年轻进了佛门,那时候佛门要考试,考试官问他为什么要学佛?他答得很好,「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考试官马上就把他录取。绍是继承,远我要继承释迦牟尼佛,对於现前(这近代)我要把佛法发扬光大。这个志还得了!每个人志不相同,我这一生走的路是玄奘大师这一条路。
  我们认识了佛教,这个认知非常重要,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学习。如果很多人学习,也许我对这就疏忽了,有人在做了,很好,我去做别的。没有人做,我知道如果我不做,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的认知,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对不起佛祖,对不起老师。所以我发心做这件工作,一生从事於弘法利生,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教学,一生做的就是教学,我们一生也从事於教学工作,这就是远绍如来。
  这个社会许许多多人对佛法产生误会,这么好的东西,误会是什么?误会就是障碍,大家不愿意接近,不愿意学习,你说多可惜。这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能得一切世间乐,这种误会障碍了许许多多人去学习它,你说多可惜。我们明白之后,怎么能不认真努力的去做。你有这样的一个志向,这就是这一生你有个目标、有个方向,你就会有成就。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那你有什么成就?
  所以勤,勤首菩萨代表的,勤是什么?精进,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佛家讲,一般善根讲三个,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世间的三善根;出世间菩萨只有一个善根,精进。今天讲到「正教甚深」,你看上首的菩萨叫勤首,这个名号的用意多深,你要不好学,你要不勤学,你怎么会有成就?成就没有别的,就是好学、勤学。一天不空过,一时不空过,这个时我们今天讲一小时,决定不能让它空过。我不是提升我的解门,就是提升我的行门,不断向上提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才得法喜,叫法喜充满。
  成就自己就成就了众生,为什么?自己就是个很好的榜样,我也不必做样子给人看,人家看到他自自然然,一切都是法尔如是,没有一丝毫造作在里头,自他不二,感应道交。所以学的人很多,有人成就,有人不成就,这就是讲的亲因缘善根福德不一样。关键最大的所缘缘,每个人的志向不一样,就是你这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你的方向、目标不相同。方向、目标正确,哪有不成就的。
  第三个是无间缘,这很重要,这都是在善根福德,在好学,在精进,你的学习不可以间断。一间断怎么样?马上就退转。学问之道,古人说得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天天要有进步,时时要有进步。时时,我是讲每个小时,因为你不进就退,所以用勤首菩萨来表法,就这个道理,不可以间断。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我刚才讲了不是提升自己的解门,就要提升自己的行门。解门有障碍,譬如我们有旅行,出外去旅游、去访问,那么我们在解门上就会断,今天没有时间去读经,行门不能断,解行要相应。尽可能叫解行相应都不中断,那我们肯定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七卷)  2005/7/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7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六正教甚深,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於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文殊菩萨这一段问词,上一堂课我们介绍到『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初义」,就是众生接触佛菩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为什么久久都不能够断烦恼,不能够脱离六道十法界;第二是对后面一个意思,后面第二个意思是「多人同见,何以有脱不脱」,这前面都跟诸位做出详细的报告。我们看这一会,这是「菩萨问明品」里面的第六会,『勤首菩萨』为会主,表法的意思就很深。所以世出世间法成就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好学、勤奋。勤是精进,勇猛精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佛在大乘法里面教我们,「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只有勇猛精进才能成就。这是把他的疑问说出来了。
  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三段的经文,就是『然其色蕴,受蕴』。这一开头是讲五蕴,接著后面是讲三界。这里头的烦恼,『无有差别』,就是说这些学佛的人。我们看清凉大师《疏》文,「三然其下,释成前难」,他的问难,「正释后义」,前面讲两个意思,著重在后面这个意思。为什么?「多人苦集皆不殊故」。这是学佛众多之人,苦是讲果报,你没办法脱离;集是讲你的烦恼,烦恼你没有办法把它断掉。「五蕴是正,三界通依,此苦果也」。五蕴是正报,我们的身,实在讲这个身相很复杂,复杂的程度跟外面的大宇宙无二无别。所以身体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大小不二。你能够把小宇宙搞清楚、搞明白了,外面大宇宙全就通达了。许许多多的圣贤都是从小宇宙上下手,能够通大宇宙。
  身,这么复杂的身,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这叫五蕴。蕴是蕴集的意思,这里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多元,它绝不单纯,所以五蕴是正报。经上讲色,色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是色蕴,后面受、想、行、识都是属於心。你看心跟物合起来才有这个身体,不能单单说物,也不能单单说心。单单说物,物要是没有心,没有受想行识,单单有色身,那是什么?这个人有肉体,精神没有,那我们就晓得这是死尸,我们就称它作死尸,不称它作人,死人不是活人。如果单单讲有心,它有受想行识没有色,我们称它什么?这一般人称它作灵魂,佛法里面称神识。在三界里面,这三界是依报,统统是依报。『无色界』里面只有受想行识,没有色,所以叫无色。『欲界、色界』五蕴统统具足,欲界天跟色界天,所以有情众生这身体是色心和合而成的。
  佛法讲到究竟是心性,明心见性,明心这个心是真心,一般人不懂。一般人说心是什么?就说受想行识这是心,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感触,你有感触;想,你有思想,在佛法里面讲,想是分别,受是执著;行,行是说你的分别执著不间断;末后这个识,识是一切虚妄之体,法相唯识学里面讲的阿赖耶识,行是末那识,想是第六意识,受是前五识。我们在一般介绍的时候,常常用方便说,方便说大家容易懂。虽然懂得不深刻,但是我们把这些名词术语的大意能够理解也就行了。这部经上这些事情常常讲,你看十信位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有说明,愈往后你听得多了,印象深刻了,逐渐逐渐的能够契入,这是佛教学的善巧方便。
  这是讲的正报,正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有身体当然还有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我们一定要依靠它才能生存,所以后面讲这「三界」是我们的依报。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环境里头叫欲界,欲是什么?有欲望,欲望很多。佛也把它归纳为五大类,叫五欲,财色名食睡,这叫欲界,我们离不开。那人在这个世间拼命所追求的也不外乎这五大类:财是财富,这个地方的色,五欲里面的色是指男女的欲求;名,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荣誉,争名逐利,这里面含著我们今天讲有地位、有权力、有声望,都包括在名里面;食是饮食,睡是睡眠。这是欲界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可是欲界范围很广,欲界天以下的都离不开这五欲。欲界天有六层天,愈是往上面去,这五种欲就愈淡薄;愈是坚固执著,自私自利毫不肯放松的,那就是饿鬼、地狱道。如果你能看得轻一点,看得淡一点,就往上升。
  什么时候这五样东西完全放下、舍弃了,财色名食睡统统舍弃了,那你就不在欲界,你就在上面这一层色界天,为什么?你还有身体。当然有身体,身体一定需要有居住的环境,这个古人常讲有宫殿。我们今天听到「宫殿」就想到古代那种建筑,这是我们一个错误的观念。宫殿,你要晓得它真正的意义,宫是私人住宅,我们讲住家;殿,殿是办事的处所,就是你办公的地方,不一定是什么样的建筑。凡是你自己私人居住的地方都称之为宫,凡是你办公的处所都称之为殿,这样理解就正确了。那我们中国宫殿的建筑,古时候这是所谓讲「雕梁画栋」,有中国的这种特色。诸位在北京故宫里面,你就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帝王大臣办公的的地方,这称为殿。主要的大殿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是故宫里面最重要的三个建筑物,都是帝王大臣集会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所;其他小的这些办公室,我们通常称之为偏殿;后面是他居住的地方,私人居住地方则称之为宫。内外分得很清楚。
  色界,他没有离开色身,所以他有身体,他有居住的宫殿。如果再能够把「色蕴」舍弃掉,你看看中国老子《道德经》上就有这么一句话,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这忧患是什么?我有这个身体,有身体就有累赘,要没有这个身体多好!这是我们讲,三界都是凡夫,这是高等凡夫的思想,什么时候身体不要,这多自在!肉身不要,那么居住的宫殿统统都可以不要了。佛在经教里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他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