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胜解忍”,《略论释》(七九O页):“对於一法(佛说正法),依理依教,经思惟后,得決定知,不随他转,即为法思胜解忍。”
②无我真实:人、法二无我。即《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披寻记》(二O四八至二O五七页):“烦恼障淨智所行真实及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实。”
③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此释第四取境者,谓诸妙行因及此所招爱果。舍境者,谓诸恶行因及此所招非爱果。
④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於一切菩萨学道能得方便,有此方便,得应得义,具多胜解。”
⑤《力种性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披寻记》(二一九六页)。
修此等时如何行者。谓随修一能堪忍时,皆令①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唯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说。
①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广论》卷十(本書五五二页)。
第五此等摄义者。谓应随念发菩提心,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於①漏尽忍所有根本,故须令此渐次增广,②大地诸忍作所愿境而勤修习。诸初发业所应学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学。如於所说有所违越,应当精勤而令还出,若修此时舍而不修,恆为非一大罪所染,③於余生中亦极难修,最为殊胜诸菩萨行。若能视为胜道扼要,诸能行者现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乐,则如《妙手问经》所说,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圆满波罗蜜多。
①漏尽忍:佛果。
②大地:地上菩萨。
③於余生中亦极难修,最为殊胜诸菩萨行:依诸先尊长说,此为造作等流果。(见《广论》卷五,本書二九一页。)
学习①精进波罗蜜多分五:一精进自性,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三精进差别, 四正修行时应如何修,五此等摄义。 今初
①精进波罗蜜多:参考《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精进品》,《披寻记》(二四六八至二四八四页)。
缘善所缘勇悍为相,①《入行论》云:「进谓勇於善。」②《菩萨地》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②《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燃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披尋記》卷四十二(二四六九页):“此中自性由二相顯,一由意樂,二由加行。言意樂者,謂心勇悍,乃至無有顛倒。由心勇悍,能熟自佛法,是故說言攝受無量善法;能熟他有情,是故說言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言加行者,謂此所起身語意動,此即前說精進意樂。身語意三有所造作,是名爲動。”
第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者。谓应多思精进胜利不进过患,此若串习精进起故。其胜利者,《劝发增上意乐会》云:「能除诸苦及冥暗,是能永断恶趣本,诸佛所讚圣精进,此是恆常应依止。此世所有诸工巧,及出世间诸巧业,若发精进非难得,智者谁厌精进力。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见昏睡诸过失,常发精进而安住,我为策彼而说此。」《庄严经论》亦云:「①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得②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③精进能得善清淨,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又云:「④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得不能胜。」⑤《菩萨地》亦云:「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因,余则不尔,故诸如来称讚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摄波罗蜜多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证皆非有。」又云:「⑥非人皆喜饶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度,功德资粮无劣少,⑦获得诸义过人法,⑧如青莲华极增长。」过患者,《海慧请问经》云:「有懈怠者,菩提遥远最极遥远,诸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慧,诸懈怠者无利他行。」《念住经》亦云:「⑨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若无精进随懈怠转,一切白法悉当亏损,退失一切现时毕竟士夫义利。
①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略论》中译作:“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彼后得,谓一切善法随得。
②胜乐住:《略论释》:“指得定。”见《广论》卷七(本書四一二页):“四乐住成就。”
③精进能得善清淨,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略论释》(七九四页):“善清淨,指得下士道。越萨迦耶,指得中士道,末句指得上士道。”
④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得不能胜:
受用不能胜者,即后《广论》卷十二(本書六三八页):“如是坚住者,从正受戒已,随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无边,恆集无边福。”受用,指财物受用。
烦恼不能胜者,即《广论》卷十二(本書六四六页):“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难胜,故心应坚固,摧伏诸罪恶。”
厌患不能胜者,即《广论》卷十二(本書六三七页):“福令身安乐,智故心亦安,利他处生死,悲者何所厌。”
少得不能胜者:即《广论》卷十二(本書六四九页):“为圆满业故,如日中炽象,遇池而入池,亦应趣其业。”
⑤《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披寻记》(二四七二页)。
⑥非人皆喜饶利彼:《略论》中译作:“非人於彼喜饶益”。
《略论释》(七九四页):“昔佛为聚善王子,经商,船覆失宝,誓枯海水,以瓢挹海泼陆,药叉感动,为告龙王,遂还其宝。”
⑦获得诸义过人法:《略论》中译作:“得胜人法之诸事”。《略论释》(七九四页):“精进能得过人之法,如佛威光神力等”。
⑧如青莲花极增长:《略论释》(七九四页):“精进如青莲花,由小而大,辗转增上(此花种子极小,能发坚固粗大之茎,及茂盛之花叶)。”
⑨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略论》中译作:“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
《略论释》(七九六页):“《念住经》亦云:‘须知诸烦恼,根本为懈怠,若有一懈怠,即无一切法。’”
精进差别分二:一正明差别,二发生精进之方便。初中有三:一擐甲精进 ,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今初
①《菩萨地》说:「谓诸菩萨於发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应如是擐意乐甲。若为除一有情苦故,以千大劫等一昼夜,集为百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劫,唯住有情那洛迦中乃能成佛。②我亦勇悍为正等觉非不进趣,发精进已终不懈废,況时较短其苦极微,如是名为擐甲精进。若有菩萨於此精进,少发胜解少生淨信亦名坚固,尚能长养为求无上大菩提故,发起无量精进之因。何況成就如是精进,於求菩提饶益有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若能修习如是意乐,定能醒觉大乘种性所有堪能,故应修习。《摄波罗蜜多论》云:「设等生死前后际,成为极长大昼夜,③集此为年成长劫,以尽大海水滴量,发一最胜菩提心,须以此相渐集余,一一资粮④悲无厌,无诸懈废修菩提。自心莫思流转苦,而擐无量稳固甲,住戒悲性⑤诸勇识,⑥是为最初所应取。」此亦是说擐甲精进。又如《无尽慧经》所说:「设从无始生死以来,现在以前为一昼夜,三十昼夜而为一月,於十二月计为一年,经十万年始发一次菩提之心见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数,⑦始能知一有情心行。以如是理,须知一切有情心行,亦无怯弱而擐誓甲,为无尽甲。」是为无上擐甲精进。总之若能引发少分如此意乐,速能圆满无边资粮,淨无量障而成最胜不退转因,如於长劫能生喜乐,如是亦能速当成佛。若於无边妙行及於极长时等,全无勇悍,唯乐短时速当成佛,反於成佛极为遥远,以能障碍诸菩萨众发最殊胜大志力故。为何义故,如是擐甲发勤精进,其中有二:摄善法精进者,谓为正引发六种波罗蜜多故,修彼加行。饶益有情精进者,谓於十一事,如其所应而发精进。
①《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披寻记》(二四七O页)。
②我亦勇悍,为正等觉非不进趣,发精进已终不懈废:我亦勇悍,“亦无退屈”,为正等觉非不进趣,“既进趣已,勤勇无懈”。引号内所加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原文。
③集此为年成长劫,以尽大海水滴量:集此极长大昼夜为年,复集此年积成长劫,以此长劫之数为大海水一滴,尽大海水滴量。
④悲无厌:以悲故而无厌。
⑤诸勇识:诸菩萨。
⑥是为最初所应取:是最初所应学习。
⑦始能知一有情心行:知有情心行者,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又佛菩萨此他心通,知诸有情诸根胜劣,知诸有情种种胜解,知诸有情种种界行,随其所应,能正安处趣涅槃宫种种正行。”
*台版裕В喝囊嬗星榫皇峦囊嬗星榻洹!
第二发生精进之方便者。如前所说,①二种资粮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长,故修精进极为重要。此亦唯见寂天菩萨论说,易解便修最圆满故,当说此宗。
①二种资粮:福智二资粮。
此中分四:一舍离障碍精进违缘,二修积顺缘护助资粮,三依上二缘发勤精进,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初中分二:一明所治品,二修断彼方便。 今初
不入道者略有二类,一虽见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谓我岂能如是修习。虽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尝思择而不趣者,①然此是说求解脱者,彼非此说。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谓念后时有暇能修,二虽非如是,然於庸常诸下劣事,贪著覆蔽。②如《入行论》云:「说其所治品,一懈怠,二耽恶事,三自轻而退屈。」能生懈怠之因者,谓诸懒惰味著微乐,爱睡眠乐,不厌生死。③如云:「一懒惰受乐味,二爱习近睡眠,三不厌生死苦,当生诸懈怠。」有释前二句文,谓明如何生起之相。
①然此是说求解脱者,彼非此说:二者皆指已知抉择善法,求解脱者。不知择善,不求解脱者非此所说。
②如《入行论》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③“如云”一颂: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入行论广解》(一三五页):“懈怠生起以何为因?於不趣善法之怠玩执为安乐而贪著之耽味逸乐,纵恣倚卧,亦能生懈怠,於生死毫不怖畏,於生死苦不知厌患,从彼亦能立生懈怠。既识其因於灭懈怠应勤精进也。”爱习近睡眠,又译作“耽著倚卧恆纵恣”。
修断彼方便分三,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种,谓一已得之身速当坏灭,二命终之后堕诸恶趣,三如此人身极难再得。由修此三能除执为①有暇懈怠,引发恆觉无暇之心,此三於前下士之时,已广宣说。二破除贪著恶劣事业者,应观正法,是能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无义狂谈掉等散乱,是能失坏②现前大利,引发当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修习对治而正灭除。③如云:「棄妙善正法,无边欢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三破除退屈或自轻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恶事已,虽於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为喜足,应於大乘精勤修学,故应除遣於彼怯弱,谓念如我何能修证。此中分三,一於④所应得破除退屈,二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三於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
①有暇:《广论》卷二(本書一三七页):“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本書一四一頁):如是观待增上生,亦以此身易能成办。
②现前大利:如持戒得之清凉等。
③如云“棄妙善正法,无边欢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汉译《入行论:“欢喜之因亦无数,独舍正法殊胜喜,好乐散乱及掉举,是众苦因汝何取。”
《入行论广解》(一三八页):“修行正法是此后无量欢喜因之方便,汝何独舍此殊胜欢喜,而好乐苦果之因,罪恶愦闹散乱掉举众多所不应为之事?不应喜乐是苦因故。”
④所应得:指佛果。
所得佛者。谓是永尽一切过失,毕竟圆满一切功德,我修一德断一过失且极艰难,故我岂能获如是果。若实发起如此退怯,已舍发心过患极重,设未实起,亦应从初灭不令起。破除道理者,应作是念策举其心,佛薄伽梵①定量士夫,是谛语者是实语者,不虚妄语不颠倒语,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何況我今生在人中②身报贤善,有智慧力观择取舍。故我若能精进不废,何故不能证得菩提。③如云:「不应自退怯,谓不证菩提,如来谛语者,作此谛实说。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彼发精进力,证无上菩提。況我生人中,④能知利非利,不舍菩提行,何不证菩提。」又於往昔过去诸佛及现在佛並未来佛,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诸道,初唯如我,由渐昇进而得成佛及当成佛。由如是思破除怯弱。《宝云经》云:「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谓诸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进,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乃至说云:「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故我亦当於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我亦应发⑤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如是如是策励寻求。」《无边功德讚》云:「虽诸已得善逝位,⑥亦曾堕诸极下处,佛堕险时不自轻,⑦不应自轻壮亦怯。」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诸佛功德无有边际,果随因行,故修道时,须无量门引发功德,及无量门灭除过失,次观自身而生怯弱。若谓诸佛无量功德於修行时,⑧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於道生此颠倒了解,则於现在全无所怯。然此非是贤善之相,是於修道之理未获定解,或虽少有散涣了解,然皆未曾亲切修持,总觉容易障覆所致。若至实行虽略显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满分之体,生恐惧云:若须如是,谁复能修,而舍棄故。霞惹瓦亦云:「未曾实行诸菩萨行,如看射箭总觉甚易全无怯弱,现在之法无完善者,故不致到怯弱自轻之地,若善圆满恐必多起怯惧自轻。」此言极实。
①定量士夫:定量,即标准。佛真切认识真实,故名定量士夫。
②身报贤善:指暇满人身。
③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④能知利非利:能知取舍。
⑤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共同一切有情精进者,共同小乘等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者,大乘不共之精进。(拉卜楞寺格西)
⑥亦曾堕诸极下处:指佛因地時。
⑦不应自轻壮亦怯:应当如佛在因地时,虽堕险处而不自轻。若自轻者,则虽壮士夫亦生怯弱。
⑧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即《广论》卷十(本書五一九页)所指:“有作是云:‘……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任何胜进终唯摄於奢摩他品,於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
於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谓念成佛须舍手足等,我不能尔,如此之苦应须堪忍。即不修行自任运住,流转生死,亦曾多受斫裂刺烧此等大苦,不可说数,然亦未能成办自利。为求菩提难行之苦,较其前苦尚无一分,然能成办自他大利。①如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②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③有分齐,为除腹内病,④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又舍身者初怖畏时,非可即舍,先於布施渐次学习,至於自身全无贪著,大悲心力开发之时,若有大利方可施舍,故正舍时全无难行。⑤如云:「⑥如此治疗法,胜医且不用,以柔和仪轨,治无量大病。导师先令行,惠施蔬菜等,习此故而后,自肉渐能施。若时於自身,觉如诸菜叶,尔时舍肉等,於此有何难。」是故有说波罗蜜乘,须舍身命故生逼恼是难作道。今此教典善为破除,谓於发生难行想时不须即舍,如与菜等极易舍时,方可舍故。
①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②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於地狱中,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等大苦。
③有分齊:有限量。
④如受割身苦:汉译《入行论》作:“令身略受針砭苦。”
⑤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⑥如此治疗法,胜医且不用,以柔和仪轨,治无量大病:《入行论广解》(一四一页):“医王能仁自在,非如常医治病之方术(以小苦除病),乃以安乐道得安乐果之方便,轻微和缓之方剂(微妙法),远离逸乐劳倦二边,而能治愈流转生死之无量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