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实际的行动。所以:这部书即是行动的书!
此篇序言,亦如同一般的序言,只是稍嫌太长了些。现在就让我们接下 去看第一篇??
一、为人处世的秘诀
欲采蜂蜜,勿踩蜂房1931 年的 5 月 7 日,纽约市区发生了一起前所未见,骇人听闻的犯罪案 件。凶手是有“双枪”之称,烟酒不沾的强盗克劳雷。
150 名的治安人员将他层层包围,陷落在大街西端末尾他情妇公寓的顶 层上。警方在屋顶凿了个洞,准备用催泪毒气把克劳雷薰出来。
四周的建筑物上都安置了无数的机枪和防备器械,大约历时一个多小 时,这个原来清静的住宅区,接连响起一阵阵惊心刺耳的机关枪和手枪声。
克劳雷藏在一张堆满杂物的坐椅后面,手拿着短枪,不停地向警方人员 射击。成千上万的民众,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观看着这警匪格斗的场面。久居纽约的人都知道,从来就不曾发生过像这样的变故。 当克劳雷被捕后,警察总监玛罗南指出,在纽约治安史上,这暴徒是最危险的一个罪犯。他又说:“克劳雷杀人就像切葱一样??他会被处死刑。”
究竟“双枪”克劳雷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警方人员围击他公寓时,克劳雷曾写了一封公开信,写的时候因为伤口流血而在那张信上留下了他的斑斑血迹。克劳雷在信上这样写着:“在我的衣服里面的,是一颗疲惫倦怠的心??那是一颗仁慈的、不愿 意伤害人的心。”
在此不久,克劳雷还开车在长岛一条公路上,与一个女伴调情。这时突 然来了一位警察,走到他停车的地方,说:“让我看看你的驾照。”克劳雷闷声不吭拔出手枪,就朝那警察连发数枪,直到他倒死地上。接着,克劳雷 从车上跳了出来,捡起那警察手上的枪,朝地上的尸体又放了一枪。
而克劳雷却说:“在我衣服里面的是一颗疲惫倦怠的心——一颗仁慈的, 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的心。”
在他被处死刑坐电椅时,克劳雷走进受刑室,又再次否认了,他说:“是 因为我杀了人而受到这样的惩判?不,我只是为了保卫自己,才这样做的!”
这段故事的含意,也就是说“双枪”克劳雷对他自己从没有一丝责备。
这可是犯罪者常见的一种态度吗? 如果你如是想,请再听听下面的话:“我付出了一生中最好的岁月给人们,使他们获得幸运和快乐,过着舒 适的生活,而我所换得的只是侮辱,变成一个遭人搜捕的目标。”——那是卡邦所说的话。他是美国第一号公敌,横行在芝加哥一带,是个最凶恶的匪 首。
然而,他自承是个有益于群众的人——一个没有受到应有赞许,并且被 人们误解的人。
休士在纽华被枪弹击倒以前,也有这样的表示。他接受新闻记者访问时 表示,他是个对社会大众有所贡献的人。而实际上,在纽约他是个令人发指 的坏蛋。
如果说卡邦、克劳雷、休士和监狱里的暴徒,都完全不肯自责,把罪归 咎在自己身上??那么,你我所接触的人们又如何呢?
已故的华纳梅格,曾这样承认说:“30 年的战乱表明,责备人是件愚蠢 的事,我不怨上帝没有将智慧均匀地分配,但是我对克制自己的缺陷,已感 到十分吃力。”
华纳梅格学得这样的学问颇早,可是我却是在这古老的世界上,盲目地 闯荡了 30 多年,始得豁然了悟??100 次中有 99 次,无论错误到如何的程度,没有人会为了任何一桩事情来批评责备他自己。
批评是没有用的,只会使人增加一层防御心,还会竭力地为自己辩护。 批评也是最危险的,它会伤害人们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觉,而激起他的反抗。
德国军队里的士兵们,在发生事件后,绝对不准立刻申诉和批评。他必 须怀着满腔的怨气睡去,直到他这股怨气消失。如果他立刻申诉,是会受到处罚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像也有这样一个规律的必要——就像唠叨埋怨的父母,喋喋不休的妻子,斥责怒骂的老板和那些鸡蛋里挑骨头、令人讨厌 的人。
在上千页的历史中,你可以找出很多很多,批评丝毫无效的例子。 罗斯福和塔夫德总统著名的争论,它分裂了共和党,使威尔逊得以进入白宫,而在世界大战中,留下了光荣、勇敢的史事,同时改变了历史的趋势。
让我们很快地追述当时的情形——1908 年,罗斯福离开白宫的时候,他让塔夫德做总统,他自己去了非洲 猎狮子。当他回来的时候,争执就开始了,他指塔夫德守旧,想要自己连任第三任总统,就组织“勃尔摩斯党”,几乎毁灭了共和党。
那次选举,塔夫德和共和党只获得两票的赞助,那是夫蒙和雨托。这是 共和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罗斯福责备了塔夫德,可是塔夫德是不是也责备他自己呢?塔夫德含着 泪,悲戚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和我所做的不同。”
究竟是谁错了?罗斯福还是塔夫德?——详细情形我不知道,也无需去 关心。
不过我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罗斯福所有的批评,并没有使塔夫德觉得 自己不对。那只有更使塔夫德竭力为自己辩护,而且还含着泪,就这样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和我自己所做的不同。” 还记得铁泡托。顿姆的煤油舞弊案吗? 它使得舆论沸腾了好几年,震荡全国。在任何人的记忆里,美国处理公务的过程中,从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形。却发生了这桩舞弊案的事实—— 哈尔信脱。福尔,是哈丁总统任上的内政部长,当时他被委派主管政府在爱尔克山和铁泡托油田保留地出租的事。那块油田是政府预备作为海军用 油的保留地。
福尔不是公开投标吗?不,不是那么回事。 福尔把这份肥美的合约,干脆给了他的朋友徒海尼。徒海尼就自己愿意的把称为“债款”的美金 10 万元,给了这位内政部长。 福尔接着使用高压手段,命令美国海军驻扎那个地区,把那些竞争者都赶走,因为他们邻近的油井会吸吮爱尔克山的财富。 终于保留地上的那些竞争者,在枪杆和利刃的威逼下给赶跑了,可是他们却不甘心,于是找上法庭,揭发了铁泡托油田美金 1 亿元的舞弊案。 这事件发生后,影响之恶劣,几乎毁灭了哈丁总统的整个行政措施,人们群起哗然,全国一致攻击痛恨,共和党也跟着几乎毁灭,福尔因此被判入 狱。
福尔的被罢黜——在公务生活上,很少有人会被大众这样谴责过。
他后悔了吧?不,根本没有呢! 那是几年后,哈佛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暗示,哈丁总统的死是由于神经受到刺激和心里的忧虑所致,因为曾经有一个朋友出卖了他。 当时福尔的妻子也在坐,她听到了这句话,忽然的从坐椅上跳起来,失声大哭,紧紧握着双手,大声地说:“什么??哈丁是给福尔出卖的?不, 我丈夫从未辜负任何人,即使这间屋子堆满了黄金,也不能诱惑他做坏事。
他是被人陷害,才会走上刑场,被钉十字架的。“
这情形你当然可以会意过来,人类自然的天性是做错事时会责备别人, 而绝不会责备自己,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样。
所以,当明天我们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就记住卡邦、克劳雷和福尔所经 历的那些事。
批评就像人们饲养的鸽子,它们永远会飞回家的。我们要了解,被矫正 或谴责的人,常会为他自己辩护而反过来谴责我们的。
就像温和的塔夫德,他要这样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和我所做的不同。”
1865 年 4 月 15 日,星期天的早晨,林肯躺在一家简陋公寓的卧房中。 这公寓就在他受狙击的福特戏院对面。
瘦长的林肯,躺在一张短窄而下坠的床上,靠床的壁上挂着一幅朋汉“马 群展览会”的复制品画,一盏煤气灯散发着幽黯惨淡的光亮。
林肯即将去逝的时候,陆军部长斯坦顿说:“躺在那里的,是人类世界 上最完全的统治者。”
林肯应付人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我曾花了 10 年左右的时间,来研究林肯一生的生活状态,并且整整费了3 年的时间,撰述了一本有关他的书,这本书题名为《人们对林肯尚未清楚 的一面》。
我相信我已详细地研究了有关林肯的人格和他的家庭生活,已到了任何 人可能做到的极限。我又找出有关林肯应付人的方法,作了特殊的研究。
林肯是否曾任意的批评过人? 是的,当他年轻的时候,在印第安那州的鸽溪谷。他不止批评,还写了信和诗去讥讽人家。他把写好的东西,扔在一定会被人捡到的街路上,其中 有一封信,甚且引起人们对他终生的憎恶。
当林肯在伊利诺州的春田挂牌做了律师后,他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稿,公 开评击和他敌对的人,可是诸如此类的事他只做了一次。
1842 年秋季,林肯讥笑一个自大好斗叫希尔滋的爱尔兰政客。他在春田 的报上,登出了一封匿名信讽刺他,使全镇的人哄然大笑。
希尔滋平时就很敏感和自豪,这件事激起了他心头的怒火,当他查出写 这封信的是谁时,立即跳上马去找林肯,要来一次决斗。
林肯平时不愿意打架,更反对决斗,可是为了顾到自己的面子而无法避 免下来。希尔滋要他自己选用武器,两条手臂特别长的林肯,就选用了马队用的大刀,他在西点军官学校曾学习过刀战。
就这样到了指定的日期,他和希尔滋在密西西比河的河滩上,准备一决 生死。就在最后一分钟的刹那,两方面的助斗者阻止了这场生死斗。
那在林肯来讲,是件最惊心可怕的事。可是也就因为这件事,使林肯在 处事待人的艺术上,得了一个很宝贵的教训。
他永远不再写凌辱人的信,也永远不再讥讽别人。从那时候开始,他对 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都不再加以批评。
美国内战的时候,林肯屡次委派新将领,统率法脱麦克军队,却一个一 个都遭到沉痛的惨败??于是林肯怀着失望又沉重的心情,单独一个人在屋 子里踱步。
全国几乎有半数以上的人,激烈指责这些不称职的将领,可是林肯依然 保持着他平和的态度。
他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就是“不要评议人,免得为人所评议。” 当他的妻子和有些人刻薄地在谈论南方人时,林肯总是说:“不要批评他们,相信在同样的情形下,我也会像他们一样的。” 可是,如果有人想找批评林肯的机会的话,这里就有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证:吉地司伯之役,是 1863 年 7 月开始三日的战事。
7 月 4 日晚上,南方的李将军开始向南边撤退。当时全国两水域泛滥成 灾,而李将军带领着他的败军列波托麦克,看到前面暴涨的河水,无法通行,而胜利的联军又在身后。李将军和他的军队,正进退维谷的处在围困中。 看到这种情形,林肯以为这正是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把李将军的军队俘掳,立即就结束这场战争。于是他满怀着希望,命令弥特不必召开军事会议,立刻袭击李军。 林肯先用电报发令,然后又派特使要弥特马上采取行动。然而那位弥特将军,又如何处理呢? 弥特采取的行动,正好和林肯的命令相反。他先召开一个军事会议,违抗了林肯的命令,还一直迟疑不决的延宕下去。他用了各种借口复电,实际 上是拒绝进攻。最后河水降低,李将军和他的军队就安然地逃逸而去。
“弥特这么做究竟什么意思?”当林肯知道这件事后,震怒已极。他向 他的儿子劳白托大声嚷道:“老天,这是为什么???南方军已在我们掌握中,只要一伸手,他们就是我们所有的了??在那样的情形下,任何将领都 能带兵把李军打败,就是我自己去,早已经把他们给捉住了。”
沉痛的失望之下,林肯写了封给弥特的信。 林肯在他一生的这段时间里,是极端保守的,用字亦非常拘谨,所以说在 1863 年时,出自林肯手笔的这封信,该是最严厉的斥责了。信的内容,是 这样的——“亲爱的将军: 我不以为你能意会到,由于李军的脱走,所引起的不幸事件和重大关系。
他本已在我们的掌握中,如能轻易地将他捕获,再加上我们其他地方的胜利, 立刻就可以结束这场战争。
可是照现在的情形推断,战争将会无限期地延长下去。上星期一你无法 顺利地袭击李军,如今又如何能再向他进攻呢??我不奢望你还会有多大的成功,因为你已让黄金般的机会消失了,这使得我的心情无限沉痛。“
据你的猜想,当弥特看了这封信,将会如何呢? 然而,弥特却从没有看到那封信,因为林肯并没有把信寄出去。这封信是在林肯去世后,从他的文件中发现到的。 我有这样的想法,这也许只是我的猜想——林肯写了这封信后,望着窗外喃喃自语:“且慢,或许我不能这样匆忙。我坐在这宁静舒适的白宫里,要命令弥 特进攻,是一件多么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如果我到了吉地司伯,我也看到上星期弥特所见到的血腥场面,也听到死伤者的呼叫和呻吟,必然地会因此激 动得不急于向李军进攻??如果有跟弥特一样虚弱的个性,或许我所做的,会和他做的一模一样吧!
“而现在水已流至桥下,无法挽回,如果我寄出这封信,固然可以解除 我心里的不高兴,可是弥特也会为他自己辩护。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会谴责我,引发他对我的恶感,还会损害了他以后做司令官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逼 他辞去军队的职司。”
如我想像的那回事后,林肯没有把信寄出去,而把它搁置一边。因为从 他经历的痛苦经验中,林肯知道尖锐的批评、斥责,永远也不会有效果的。
罗斯福曾说过,当他任职总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就坐在座 椅上往后面一靠,仰起头朝办公桌对面壁上那幅很大的林肯画像望去,然后自问说:“如果林肯处在我目前的困境中,他会如何?他将如何去解决那些问 题?”
以后如果我们想要批评别人时,让我们从口袋中拿出一张 5 元的钞票, 看看钞票上林肯的画像,也这么样自问,“如果林肯也遭遇到这类的事,他将会如何去处置呢?”
你所认识的人,你希望他能改变、调整和进步吗?是的,那当然是最好 不过的了。
然而为什么不先从自己身上开始呢? 从自私的立场看来,由自己开始要比去改进别人,获益更多!
鲍宁说:“当一个人的争论激辩起于自己时,他在某些方面已不是寻常的了。” 在我年轻的时候,就很想人家知道我,我曾写了一封信,给美国文坛上一位颇负声誉的作家,他叫戴维斯。那时我准备为一家杂志社写些有关文坛 作家的稿件,所以我就请戴维斯教给我有关他写作的方法。
几个星期后,我接到一封信,信上附着这么一句话:“信系口述,未经 重读。”这引起了我的注意,相信写这封信的人,一定是位事务繁忙的大人 物,而我却挺闲散。
可是,为了要引大作家戴维斯的注意,我就写了一封短信,后面也加上 附言:“信系口述,未经重读。”
戴维斯不屑给我写回信,只把我那封信退了回来,并在下面潦草的写有 几个字:“你这种恶劣的态度,那只是你所有的。”
是的,我承认做错了一件事,应该得到这样的斥责。 可是,人情却又如此,使我深切的痛恨,而对他怀着极度的愤恨。甚且10 年后,我知道了戴维斯去世的消息时,心里还在暗自咒骂他,而我却羞于 承认他所给我的创痕。
明天如果你要激起一腔愤恨,使人痛恨你 10 年且持续至死,倒可以放任 地做出对人们具有刺激性的批评。
当我们与人应对时,应该记住,我们不是面对有理性的动物,而是在应 付感情的动物。
批评人,是危险的导火线——一种能使自尊的火药库爆炸的导火线,这种爆炸,有时会置人于死地的。 就有这样的例子——胡特将军为人所指责,又被禁止带兵去法国,此举对他自尊有着严重的 打击,几乎缩短了他的寿命。
苛刻的批评,曾使得敏感的哈代——一位英国文坛上最优秀的小说家——使他永远失去执笔写作的勇气。 富兰克林在年轻的时候,并不机灵,可是后来却成为极有手腕,处世待人都很有技巧的人,他并且担任过美国的驻法大使。 他所透露的成功秘诀就是——“我不说任何人不好,我所知道的,是每个人的好处!” 任何一个愚蠢的人,都会批评人、斥责人和抱怨人——同时,绝大多数的愚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