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粮食危机-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所带来的后果只有对约翰三世醉心于人口增长的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充分理解。亨利?基辛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1974年)发布的关于人口控制的《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表达了对几十年来培育人类“优良品种”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些努力成果直到德国纳粹第三帝国终结时才以“优生学”的名称而闻名于世。洛克菲勒家族的某些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优生学,其影响之大甚至连阿道夫?希特勒当时的“种族净化”计划都望尘莫及,而洛克菲勒家族对于他们的图谋却讳莫如深。这个文件也直接导致了政府对新的伪科学——基因学和对生命形式的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财政支持。

  第35节:运筹帷幄(1)

  第五章

  运筹帷幄

  左右未来的战争与和平研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代表的美国东海岸权势集团就开始勾画“美国世纪”的新愿景,其核心是在战后把美国变成全球商业帝国,因为他们发现主宰国外巨大的市场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润和权力,他们更意识到像英国等老牌帝国那样采用军事控制殖民地的代价过于昂贵。洛克菲勒家族敏锐地意识到以“商业化农业”来主导全球农业市场的新模式,通过种子和化肥的输出,美国对全球农业技术的主导地位迅速成为美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中的一件重要武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1952年到1979年间每个担任美国国务卿的人都曾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领导层工作过,这足以解释为什么洛克菲勒家族对美国政府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也揭示了在美国“国家利益”名义下实现其家族利益的实质。

  为建立战后帝国做准备

  就在美国即将在二战中大获全胜之际,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和银行就明显地意识到美国的市场太小,容纳不下他们的野心。在他们看来,美国的“天定命运”就是无限度扩张美国的势力,做全球性的大买卖。美国在一战中轻而易举地获胜,通过凡尔赛和约在欧洲坐收渔翁之利,大大地刺激了他们的胃口。

  美国权势集团中的主要政策制定者们在1939年下半年德国入侵波兰数周之前;私下里组建了一个有高度影响力的政策小组,这是在珍珠港事件直接导致美国参战整整两年之前的事情。这个秘密小组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基于世界大战即将到来,美国将在战争废墟中崛起成为主导世界的强国的这一设想,制定美国战后的经济和政治目标。

  这个政策精英圈子叫做纽约对外关系理事会“战争与和平研究组”,这个小组有效地承担起了美国国务院所有战后规划的重要任务。1942年后,大多数小组中的成员都被不露声色地直接列入了国务院的工资名单。

  当然,这个小组的工作是由神通广大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在1939年11月到1942年下半年这段时间中,洛克菲勒基金会通过战争与和平研究小组向草拟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的议程这个项目捐助逾35万美元。当然,这项投资也像该基金会的其他投资一样,日后的回报数以千倍。这个议程定义了战后美国的全球商业帝国。

  20世纪3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大多数美国人还在“大萧条”的重创下苦苦挣扎的时候,一小撮商人和他们在耶鲁、哈佛、普林斯顿、约翰?霍普金斯等私立大学中的学术同伙;以及华尔街主要律师事务所的一些高级合伙人;都在为新的“泛美时代”做准备。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在英帝国的“泛大不列颠时代”摇摇欲坠的时候巩固美国的实力,取而代之。

  这些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大多是纽约对外关系理事会中的精英。与英帝国不同,他们称霸全球的美国愿景是基于经济目标,而不是实际拥有一个殖民帝国。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进步”,这样一来美国企业巨头就可以高举民主和支持“备受压迫的殖民地人民”的人权的大旗,以支持“自由企业”和“开放市场”的名义,来掩盖他们的利益。

  对外关系理事会的这个专门小组所代表的并不是所谓的民主。他们代表的是一小撮美国企业精美及其律师事务所的利益,这一小撮人早就在全世界开疆拓土,扩展了他们的利益。对外关系理事会的企业家成员个个卓尔不凡,可不是无名小辈。

  对外关系理事会是1919年5月凡尔赛和会期间在巴黎马杰斯提酒店召开的一次专门会议上成立的。出席这次会议的有J。P。摩根银行的代表(其中包括托马斯?拉蒙特)、洛克菲勒家族标准石油公司的代表以及一些精英人物,如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顾问爱德华?豪斯上校。会议还邀请了一部分英国朋友,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塞西尔?罗得斯(英国政治家、殖民者。——译注)的秘密圆桌小组的成员。会议讨论了建立民间的机构网络;为双方政府的外交事务提供“意见和建议”。

  一战时期,美国有影响力的几个银行和公司很少走出国门;大多数公司的总部设在东海岸的纽约,被称为东海岸权势集团。一战后,这个权势集团实际上的总部就是设在纽约的对外关系理事会。对外关系理事会的首批资助者包括J。P。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金融家奥图?卡恩、伯纳德?巴鲁克、雅各布?希夫和保罗?沃伯格,这些都是当时美国商界最有权势的人物。

  这个精英小组通过游说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使他们在反垄断以及其他美国政府的反托拉斯限制中得到豁免权,为他们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法律保障。

  1918年国会通过了《韦布…波密伦法》,为“直接有利于出口活动”的企业垄断提供了反托拉斯法的豁免权。标准石油公司是这项法案的主要受益者。1919年国会通过了《艾奇国际条例》,这个法律为“从事出口活动和资本输出”的美国银行提供了同样的反托拉斯法的豁免权。纽约的大通银行、国家城市银行和J。P。摩根是这项法案的主要受益者。而且,在1920年的美国钢铁公司兼并案中,最高法院裁定,造成对几乎整个市场控制的兼并行为“并不违背公共利益。”?20世纪20年代;美国海外利益的核心就是洛克菲勒家族及摩根家族的大银行和石油利益集团。

  这些国际性大公司和大银行的领导人已经活生生看到了在接管欧洲殖民地的烂摊子中蕴藏的巨大利益。与美国国内有限的市场潜力相比,主宰国外巨大的新市场可以给他们带来难以言表的潜力、利润,以及最为重要的——权力。

  “美国世纪”——美国的生存空间

  1941年初,大约距日本空袭珍珠港还有10个月的时间,《时代》和《生活》杂志的发行人亨利?卢斯和一位与他过从甚密的东海岸精英一起;在2月17日那期的《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世纪”的社论。文章中,他阐述了以对外关系理事会为中心的美国东海岸权势集团正在形成的共识。

  第36节:运筹帷幄(2)

  卢斯写到,“独裁可能需要相当大的生存空间;但是自由比独裁所需要的生存空间要大得多。”他公开呼吁美国人欣然接受世界主导力量的新角色——一个美国还没有参战的世界。指出“唯一的办法是:作为世界上最有实力和最重要的国家,我们应该全心全意地担负起我们肩负的义务,抓住相应的机会,以我们认为合适的目标、采取我们认为合适的手段;向世界施加我们最大的影响。”?

  卢斯的话反映了以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为首的、国际化的美国商业和银行业权势集团的新观点。因为他们需要在战后毫无限制地获取全球资源,进入国际市场。他们也看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黄金机会——所有昔日的竞争对手都在战争中遭受重创。

  美国银行业和工业巨头需要发展空间,或者叫做“宏大地区”。对外关系理事会战争与和平研究组中的“经济与金融小组”;对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世界贸易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把西半球与太平洋连接起来纳入由美国主宰的集团当中,这个集团建立在“美国的军事和经济优势”之上。?这个集团包括了当时还属于英帝国的地区。他们所谓的“宏大地区”是要把除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外的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收入囊中。

  对外关系理事会的创始成员之一、对外关系理事会战争与和平研究组领导人之一的伊赛亚?鲍曼在二战期间被公认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家”。他对“宏大地区”有另外一种表述——“美国经济的生存空间”,这是引用了希特勒描述德国经济扩张的合理性时用到的地缘政治术语?。这种表述后来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被停止使用,由更为中性的“美国世纪”取而代之,用来描述战后美帝国主义的新愿景。

  在鲍曼和其他对外关系理事会国务院研究小组的成员看来,美国新经济地理学的卫士们把他们自己视为殖民地人民解放的无私倡导者和帝国主义的反对者。他们将通过跨国控制来维护世界和平。在一战后期,鲍曼在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机密战略小组“调查组”工作时,就着手研究如何给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披上自由和仁慈的遮羞布。

  正如鲍曼和对外关系理事会的其他策划者所设想的那样,1945年后美国对世界的主宰将通过一个新机构——联合国,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新设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来实现。

  鲍曼领导的对外关系理事会小组曾为罗斯福总统制定关于联合国组织的基本规划。在“自由贸易”和开放全球封闭市场的旗帜下,美国的大公司可以大力推行它们的计划,在战后强行打开新的未开发的市场;攫取廉价的原材料,为销售美国的工业产品寻找新的出路。

  对外关系理事会小组为美国国务院和罗斯福总统起草了600多份政策文件,涉及世界上可以想到的任何角落,从各个大洲到最小的岛屿。所有文件都是基于美国打赢了这场美国甚至还没有正式参战的战争的假设。

  对于对外关系理事会和有远见的美国权势集团和决策者说,二战后的全球权力已经不能再用对殖民地的军事控制来衡量了。大英帝国等欧洲老牌帝国的庞大体系代价太昂贵,效率太低下。权力应以经济实力来衡量,也就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后来提出的“软实力”。?

  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没有任何一个集团能像洛克菲勒家族那样更能体现美国大公司的全球观,因为这个家族的财富完全是建立在一个石油和银行的全球性帝国之上的。这个家族,尤其是纳尔逊、约翰三世、劳伦斯和戴维四兄弟(他们的基金会资助了对外关系理事会的战争与和平研究),把二战的胜利看作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按照他们的利益主导全球改革的绝好机会。

  纳尔逊?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在定义这些全球利益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躲在幕后,谨言慎为,很少抛头露面。他十分精明地把洛克菲勒家族的私人利益重新定义为“美国国家利益”。毕竟,是这个家族替国务院资助了战争与和平研究。

  第37节:运筹帷幄(3)

  纳尔逊在拉丁美洲的冒险行为

  确切地说,伊赛亚?鲍曼和战争与和平研究组的同事们所设想的“宏大地区”和自由市场发展的理念迅速变得清晰起来。纳尔逊?洛克菲勒作为对外关系理事会战争与和平研究的主要资助者之一;立即抓住了二战为美国公司带来的新经济机会。

  战后当约翰三世忙着通过人口理事会设计人种净化和减少人口的更有效的新方法时,纳尔逊则关注着这个问题的另外一面。作为一个有远见的国际商人,他把目光放在了世界粮食生产上,特别关注墨西哥等贫困的欠发达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问题。纳尔逊后来将这场世界农业革命称为“绿色革命”。这场所谓的绿色革命的确具有革命性,但是与人们想象中的绿色革命完全不同。

  二战期间,罗斯福政府任命纳尔逊为“美洲事务协调员”(CIAA),名义上是代表政府办事,实际上是美国政府的高级情报人员,借此职位他在拉丁美洲扩展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势力范围。纳尔逊身居高位,凭借反对纳粹染指美洲事务,推广“美国民主”的掩护,得以将美国政府的支持转移到美洲主要国家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业盟友手中,这些国家包括巴西、秘鲁、墨西哥、委内瑞拉和阿根廷。那时他就在为战后美国的商业扩张做精心准备。?

  1944年8月,纳尔逊被任命为美洲事务总协调员,这一做法明显违背了美国官方的中立性。为了掩盖这块“疮疤”,后来美洲协调机构披上了在拉丁美洲宣传“美国文化”的机构的外衣。

  洛克菲勒不可外扬的家丑

  1941年;新泽西州的标准石油公司(后来更名为埃克森美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控制着84%的美国石油市场。它的投资银行是大通银行,其主要拥有者是洛克菲勒集团。仅次于洛克菲勒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是德国最大的石油化学托拉斯、德国战时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法本公司。洛克菲勒集团与法本公司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2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大量资助优生学研究的时候?。

  当纳尔逊?洛克菲勒表面上以美洲事务协调员的身份打击纳粹在拉丁美洲的经济利益时,洛克菲勒家族的标准石油公司总裁沃尔特?蒂格尔正在安排向纳粹德国空军运输至关重要的四乙铅汽油。当时英国正遭到纳粹空军的轰炸,因此它对向纳粹德国运输如此重要的战略资源提出了抗议,标准石油公司因此改变了政策。但是,这个改变只是一个把戏而已:他们只是把他们的整个船队改为在巴拿马注册从而躲过了英国的搜查或者扣押。他们的船只还在向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费不断地运送石油,加那利群岛位于摩洛哥和西北非西属撒哈拉的海岸之外,在那里为开往汉堡的德国油轮加油。

  二战期间,美国参议员哈里?S。杜鲁门在一项调查中指控,鉴于洛克菲勒家族与法本公司的关系,洛克菲勒家族“几乎犯了叛国罪”。CBS的战地记者保罗?曼宁于1944年8月10日报道,洛克菲勒和法本公司通过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士的关联银行转移了他们的“外逃资本”。

  纳尔逊?洛克菲勒战时在拉丁美洲的任务是,在中央情报局建立之前协调美国的情报工作和秘密行动。他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私人美洲地区情报主管威廉?斯蒂芬森爵士之间的直接联络人。威廉?斯蒂芬森领导着一个称为英国安全协调处的掩护机构。值得一提的是,斯蒂芬森的秘密总部设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3603房间,离纳尔逊的办公室不远。这并不是个偶然的安排。洛克菲勒和斯蒂文森在美洲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情报工作。

  洛克菲勒将家族商业关系网中的一些人带到了华盛顿官场,包括大通银行的约瑟夫?罗文斯基、安德森克雷顿农业商务公司的得克萨斯棉花巨头威尔?克雷顿。纳尔逊的助手约翰?麦克林托克战后在中美洲经营着巨大的联合果业公司,1954年中情局在他的掩护下在危地马拉顺利组织了一场政变。

  二战时期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工作为20世纪50年代其家族利益的扩张打下了基础。他构思了美国…拉丁美洲防御理念,这一理念在冷战中将该地区的军事精英牢牢地跟美国的政策拴在一起,这些军事精英都是些残酷无情的军事独裁者,他们都因支持洛克菲勒家族而得到实惠,也确保了洛克菲勒商业利益获得优惠待遇。纳尔逊把那些得到他支持的、与美国合作的拉丁美洲的军事独裁者称为“新式军人”(the New Military)。

  第38节:运筹帷幄(4)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纳尔逊?洛克菲勒在美国企业对拉丁美洲投资方面一直是领袖级人物。当时他任标准石油公司委内瑞拉分公司——克里奥尔石油公司的董事。1938年他曾尝试与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协商解决标准石油公司在墨西哥存在的麻烦,但是未能成功。卡德纳斯此前将标准石油公司的墨西哥分公司收归国有,这一决定导致了美国和墨西哥双边关系恶化。

  20世纪40年代,洛克菲勒建立了墨西哥美国开发公司,并亲自向战后的墨西哥工业进行投资。他还鼓励他的兄弟戴维在墨西哥建立大通银行拉丁美洲分行。他这样做的一个动机是打着帮助墨西哥解决粮食问题的旗号重新在墨西哥获得一席之地。

  作为美国政府“国际发展顾问委员会”的主席,纳尔逊?洛克菲勒制定了杜鲁门总统的对外援助计划。他的典型做法是利用美国政府作担保启动大通、花旗等纽约的私人银行向拉丁美洲提供大规模贷款。

  二战时期,作为罗斯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