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入的。史载1290 年的阿卡之役,马木鲁克人使用抛石机攻击阿卡城,抛石
机不但抛投巨石,也发射火球、火瓶和火罐,终于使法兰克人不得不从这座
亚洲大陆的最后堡垒撤走,宣告了十字军的彻底失败。这给欧洲人以极大的
教训。1326 年,火器的秘密被意大利人掌握了,之后迅速传遍西欧。文献记
载欧洲各国使用火药的年代,法国为1338 年,荷兰为1339 年,英国为1340
年,德国为1346 年。
指南针也由中国发明,而后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中国在公元11
世纪即有指南车、指南鱼用于军事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1032—1096 年)
在《梦溪笔谈》中更有磁针指南但常偏东的论述。大约在公元11 世纪末、公
元12 世纪初,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据宣和年间(1119—1125 年)的《萍
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
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指南针一经使用,便被阿拉伯航海家
广泛采用。1281 年,贝拉·基布吉奇在《商人宝鉴》中,记述了当时自亚历
山大港至印度洋的水手,都以木片浮于水上,木片上旋转磁针以指南。这些
办法首先为意大利商船采用,然后传到其它国家。
火药,指南针以及后来的印刷术传入西方对世界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
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
段。”(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2)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公元12 世纪的时候,中国北方的蒙古部落迅速崛起。1206 年,索儿只
斤氏族的铁木真(1162—1227 年)统一家古,被推为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
汗。成吉思汗在完成了内地和邻近地区的征服以后,即着手准备进攻中亚。
1218 年至1223 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进行了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
国(里海东,锡尔河南),并进而讨伐钦察和俄罗斯。成吉思汗死后,术赤
的次子钦察汗拔都和速不台率领25 万大军,于1235 年至1244 年间进行了第
二次西征。克钦察、平俄罗斯,破波兰,讨匈牙利,征服了欧洲的大片土地。
之后,1253 年至1260 年间,派拖雷第6 子旭烈兀率领大军进行了第三次西
征,占领了里海和美索不达米亚,完成了破木刺夷、灭巴格达、夺叙利亚的
军事目标。从此,蒙古统治了东起太平洋,西至多瑙河、波罗的海、地中海、
南至印度洋,北迄北冰洋的广大地区。蒙古的西征,打通了东西之间的陆上
通道,国际关系空前活跃,各民族之间的迁徙和交往增多,有力地推动了东
西文化的吸收与交融。
蒙古西征使大量的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在这种文化传播中,商人和传教
士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
1324 年)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他于1275 年来到中国,直到1292 年才离开,
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与长城内外。回国后他把在中国的见闻口述出来,
并请人笔录成书,即日后驰名全欧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中对当时中国
的繁荣富庶与文化昌明进行了极力渲染。在说到北京(汗八里城)时,书中
写道:
“城内以及十二个城门相对应的十二个近城居民之多,以及房屋的鳞次
栉比,真非想像能知其梗概。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
市找到。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
马可·波罗的游记震动了欧洲,也促使更多的欧洲人源源不断地向东方
来,并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随着一系列的人员接触,
中国的丝绸和工艺品被带往西方,茶和算盘也传到西方,而其中最重要的,
要算是雕版印刷术的西传。
中国在秦朝时已有石刻,在汉唐时则有石经,南朝时已发明拓碑方法。
王国维《观堂集林》有言,“隋志之两种石经,确为拓本。”拓本可视为印
刷术之萌芽。唐朝时,佛教道教流行,于是又产生了木刻符印,即把文字或
图像刻在木板上,然后涂上墨,再印到纸上。这与雕版印刷已没有什么区别
了。唐人冯贽《云仙杂记》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
施于四方”。玄奘生于公元7 世纪,因此,中国发明印刷术也当在公元7 世
纪中。中国早期的印刷品中除佛像之外,还有佛经。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
刷书,要算公元868 年刻印的《金刚经》。之后,印刷术日益普及,唐末五
代时期,四川已有印刷的纸币——“交子”。至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
年),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印刷术发明后,曾首先向东流传到日本、朝鲜以及西向越南等邻近地区。
公元11 世纪以后经过回鹘人的媒介传入中亚和西亚。公元13 世纪时,随着
蒙古向西扩张,雕版印刷继续向西传播。蒙古控制下的伊利汗国曾仿照中国
元朝印制纸钞,但纸币只流通了两个月,便停废了。之后,波斯人流行印制
纸牌,这种游戏后来传入欧洲,同时也把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至公元15
世纪,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也由于东西交通的打开而被一些传教士、旅行家传
往欧洲。1436 年,德国人古登堡模仿中国活字技术发明了金属活字,1454
年,用活字印刷成第一部拉丁文的《圣经》。之后,印刷术迅速传遍欧洲。
除了中国文化传入西方之外,也有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不过,相对而言,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要小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西方在学术文化与生产
技术各方面均比较落后。真正给中国造成较大影响的就是一些宗教的传入。
首先是基督教和景教。景教是基督教中的聂斯托利派,元代把两者统称为也
里可温教。基督教大约在公元7 世纪左右传入中国,但公元9 世纪中叶以后
景教在中国内地被禁,逐渐绝迹。蒙古西征以后,基督教才又逐渐抬头,并
得到迅速传播。不过,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明清时期影响更
大。其次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不详,但是,公元13
世纪初,由于蒙古西征,导致了包括波斯人在内的中亚各民族中的大批穆斯
林被迫东迁到中国。他们中不少人与中国当地人通婚,繁衍生息,逐渐在中
国形成了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回族。此外,还有袄教、摩尼教、
犹太教传入中国,不过这些宗教势力较小,影响不大。
(3)遣唐使与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在公元7 世纪至公元9 世纪的200 年间达到了高潮。这一
时期的交流以日本全面移植中国大唐文化为特征。在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过
程中,遣唐使起了关键的作用。
日本向中国派遣文化使者并非始于唐朝。隋朝时,日本即向中国派遣了
尚学生和求法僧,著名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南渊请安等人都在中国留学二三
十年。唐朝时,中国法制完备,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更加吸引了各国人士
前来进行文化交流。向唐朝派遣不定期的外交使团,便成了日本政府的一项
基本国策。
公元630 年,日本第一次派遣唐使,在随后的200 多年间共派遣19 次。
公元894 年,正式决定停派。19 次中有4 次或任命而未成行,或中途至百济
而返,实际到达中国者共15 次。15 次中有两次为陪送唐使返国和一次为迎
接遣唐使返国而派来,由于其使命特殊,可视为例外,因而实际来唐的正式
遣唐使可以说共有12 次。在这12 次中,除了初期有几次是出于政治外交上
的考虑(主要是围绕朝鲜问题)之外,自从公元701 年第6 次遣唐使起,时
值盛唐,日本的大化新政府成立,锐意改革,完全以学习唐的文物制度为目
的。遣唐使船队的规模日益扩大,体制完备,形成长期沿用的大规模的文化、
外交使团。每次由初期的200 多人扩大到550 人左右。使团成员中,除外交
官员、翻译、船匠、工匠、水手外,还有十几名到二十名左右的留学生、学
问僧。使团到唐后一般要朝见皇帝、进献贡物、参观文物名所及藏书情况、
学习经典、延聘去日人才等。
来华的日本留学生一般被安排在中央官学读书,也有少数人延聘私人为
师,他们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唐代制度。学问僧来唐的目的主要是为求佛法
而来。入唐后主要活动是朝拜圣迹,寻师求法,参加寺院的各种佛事活动、
抄写或购买经卷、佛画、佛具等器,并把它们介绍到日本。他们同时也涉猎
儒家经典。来华的留学生或学问僧学成期满后一般都要回国效力。比如吉备
真备,他在唐学习17 年,钻研了儒家五经、三史、律令、天文、历学、兵事、
建筑等各种实用之学,回国后在太学教书,并且给孝廉天皇讲授礼记、汉书,
官至右大臣。但也有一些因仰慕唐文化而终身仕唐的,如阿倍仲麻吕。
除了长期在唐的留学生、留僧外,到了中后期又有“请益生”、“请益
僧”。他们大多是在某些领域已有相当造诣的人,只要去唐停留一二年很短
的时间,便可专就某些疑难问题索取解答。比如最澄、空海、圆仁等。
与大批日本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同时,也有不少中国学者,高僧到日本
去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元8 世纪中叶,年
逾花甲、双目失明的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险到
了日本。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创立律宗佛教,还把建筑、雕刻、美
术、书法和医药等方面的知识带到日本,极大地丰富了日本文化。
通过长达200 多年人员往来,日本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吸收 唐朝文化,大
化革新就是全面模仿唐制的一次改革;教育制度乃至教育内容也完全是模仿
唐朝的,在科技、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也普遍受到唐朝的影响,甚至是对唐
朝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也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与移植。可以说,
整个中世纪,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日本。
(4)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在中世纪,佛教既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主体,又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纽带。
这种交流是通过佛师的相互往来实现的。
佛教是在汉代时传入中国的。南北朝时得到迅速的发展。隋唐以后,各
种译经和取经的活动达到了高潮。史料记载,隋代,由印度及住在今天新疆
一带的“小国”的僧侣到中国译经的有7 人。其中阇那崛多(Jnanagupta)
最为著名。他于公元559 年经新疆抵长安。周明帝延入后园,共论佛法。崛
多共译经37 部,176 卷,理教圆通。以后每有传译,皆以崛多为主。隋开皇
二十年(公元600 年)死在长安。唐时,从印度及西域来的译经师,可考者
有29 人,其中印度达20 人。他们把大量的佛教经典介绍到中国。
比译经更有意义、影响也更大的是取经活动。汉末以来一直不断有中国
僧徒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到“西天”(印度)取经。唐人匠玄奘、义净、宋代
的继业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玄奘(公元60O—664 年),俗姓陈,名祎,河南人,13 岁随兄出家,
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8 月冒死西出玉门关赴印度取经,到印度后遍访各
地名师。曾求学于印度最著名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后成为该寺首席教授。
贞观19 年回到长安。奉太宗之命于弘福寺译经,并创立法相宗。他从印度携
回佛教经论657 部:
大乘经 224 部
大乘论 192 部
上座部经律论 14 部
大众部经律论 15 部
三弥底部经律论 15 部
弥沙塞部经律论 22 部
迦叶臂耶部经律论 17 部
法密部经律论 42 部
说一切有部经律论 67 部
因明论 36 部
声论 13 部
玄奘除了译经以外,对史地学的贡献也很大。他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成了
研究印度及其周边国家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
义净(公元635—713 年),俗姓张、字文明。范阳人。因仰慕法显和玄
奘的高风,志游印度。公元671 年,他离开广州从海路往印度,沿途遍历佛
教圣迹,在印度那烂陀寺研究佛学10 年,兼习印度医术。公元695 年,返回
洛阳。共得梵本经论近400 部,金刚座佛像一座,舍利300 粒。回国后组织
译经,共译佛典56 部,230 卷。
北宋时有政府官费派遣沙门赴印留学,规模最大,但成绩最差。此次大
规模赴印留学由继业带领。据范成大《吴船录》记载:“继业三藏,姓王氏,
耀州人,隶东京天寺院。乾德二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
书,业预遣中。至开宝九年始归寺。所藏涅■经一函、四十二卷。业于每卷
后,分记西域行程,虽不甚详,然地理大略可考。”
佛教的东传和佛典的大批翻译给中国文化带来影响。在语言文字方面,
很多梵语词汇被吸收到汉语之中,有些是古代梵文的译音,如佛、菩萨、罗
汉、刹那、塔、禅等;有些是意译,如世界、戒律、意识解脱、施主、报应
等;还有些是从古代印度哲学著作中吸收进来的,如一尘不染、轮回、因果
报应、有缘无缘等。现在这些词汇都已成为极普通的汉语。在雕塑艺术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多地方,特别是中国北方各地陆续发展起了石窟艺术。
中国固有的碑碣制度同佛教内容相结合,发展起了盛极一时的造像碑和石刻
经幢等艺术形式。在文学方面,佛教的传入使中国民间逐渐产生了一种以说
唱、或以说带唱的文学艺术体裁。唐时称其为“俗讲”,宋时称其为“话本”,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颇具艺术价值的话本小说和戏曲。此外,印度
的医学、天文历算等传入中国。《隋书·经籍志》中所载的许多医学、天文
典籍都与印度有关。同时,中国的丝、茶、白糖、花生、药材等物品也传入
印度,甚至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加入了新的成分,又倒流回印度。《佛祖历
代通载》卷13 记载:“永嘉玄觉禅师著《证道歌》一篇,“梵僧传归天竺,
彼皆钦仰,目为东土大乘经。”可见,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5)逻私战役与中国造纸术西传
公元751 年7 月,刚刚建国的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卜·穆斯林和
唐朝的安西镇节度使高仙芝在■罗和(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一带展开
激战,高仙芝大败。关于此次战役的原因与经过,《旧唐书》卷109 写道:
“初,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
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同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其子逃难,奔
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
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
高仙芝战败,大批汉兵被俘往阿拉伯地区,其中有不少技术工匠。当时
参加过战斗被俘后又放归回国的杜环著《经行记》,曾记载当时所俘中国士
兵情况。另据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者之中有造纸工匠,他们把中国的造纸
术传到了西方。公元9 世纪上半期,有一位阿拉伯作家塔米姆·本·巴赫尔
留下了一篇回鹘行记,其中记述了公元821 年前后的情况。行记引述了一位
阿拉伯作家的话说:“穆斯林卤获甚丰,掳来的一些人的孩子们就是现在在
撒马尔罕制造上好纸张、各种武器、各种工具的人”。据英籍伊朗学家米诺
尔斯基考证,所谓“掳来的一些人的孩子们”就是公元751 年与大食交战的
唐军俘虏们的子弟。又1030 年阿拉伯学者比鲁尼(公元973—1049 年)在《印
度志》中有类似说法,“中国的战俘把造纸法输入撒马尔罕。从那以后,许
多地方都造起纸来,以满足当时的实际需要。”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迅速取代原来阿拉伯世界使用的羊皮纸。除了撒
马尔罕以外,在蒂哈玛、大马士革等地设立规模宏大的造纸厂。公元795 年
以后,阿拉伯世界不仅有了大量纸坊,而且还有了以抄书为业的书坊。公元
10 世纪后,摩洛哥的首府非斯成了造纸业的中心,造纸术由此传入西班牙,
并进而传遍欧洲各国。法国在1189 年,意大利在1276 年分别掌握了造纸术。
纸的应用,对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2。东西方文化教育的比较
世界文化的类型,大体可归纳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以中华
文化为主,其次是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主,兼及伊斯兰
文化。在中世纪,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当中国、
印度、阿拉伯、拜占庭等地文化已相当发达时,西欧和非洲、美洲等地的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