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拉诺·罗斯福夫人就成了海德公园罗斯福家族的主人,
她从她父亲沃伦·德拉诺那里继承了130多万美元的遗产。
丈夫去世后,她让妹妹劳拉陪她在海德公园度过了一个孤独
而无聊的冬天,随即就搬到了波士顿的一套住宅,那儿距儿
子的住处仅相隔几条街。她这样做,既慰藉了自己精神上的
孤独和渴望与儿子亲近的需求,又使得自己得以经常照料儿
子,以实现丈夫对儿子远大前程的遗愿。在萨拉的性格中,权
威的思想在逐年增长,她似乎更倾向于置儿子于自己的〃监
护〃之下。聪明的富兰克林为了不伤害母亲的感情,开始学
会了迂回和规避。他在母亲的住处招待宾客,也常外出参加
午餐会和郊游。他甚至担负起海德公园和坎波贝洛的一些责
任。在暑期,他用尽量多的时间陪着母亲。他们像以往那样
自由自在去欧洲旅行。但一当萨拉提起关键性的话题——罗
斯福家的生活道路,他就巧妙而机智地顾左右而言他。罗斯
福并没有一味地以那种不加理睬、我行我素的态度来表达他
并非真心的反抗。在随和与温顺的背后,罗斯福似乎开始蕴
藉着一股冲破和反抗陈旧框架的力量,这些素质终于在〃新
政〃年代的实验中表现出来了。
哈佛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散漫自在,学生中来自名门
世家的富家子弟占了相当比例。一个人在社交圈和体育活动
中成就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他在校园里的声誉和地位。罗斯福
又一次面临着他在格罗顿时的难局:他身材瘦长,体重仅146
磅,几乎没有拿手的运动项目让他出人头地。他竭尽全力,弄
得伤痕累累,才好不容易地当上了一年级橄榄球队的后边锋,
可是,仅仅维持了两个星期,他就给撤换了下来。后来他被
选为一支三流橄榄球队的领队,才总算平衡了一下他受挫后
的失重心理。他还致力于划船比赛和合唱队的排练,但终竟
未能在正式队员中占有一席之地,好在他被选为新生合唱队
的秘书,这才减轻了对他的又一次打击。然而,最大的打击
来自他在社交活动中的努力。哈佛当时名目繁多而等级森严
的社交俱乐部林立,那些最高级的令人向往的俱乐部大都是
直接通向波士顿乃至全国上流社会的桥梁。其中最精英的受
人尊敬的是〃波尔柴兰〃俱乐部,20多年以前他的远房堂兄
西奥多·罗斯福曾是其会员,而现在不知什么原因它却将富
兰克林·罗斯福拒之门外。埃莉诺·罗斯福后来认为,这次
打击使罗斯福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甚至成为他一生中最痛
苦的时刻之一。当然,所有这些打击和挫折多半是因罗斯福
身体上的缺陷导致的,它们与智力无关。从不一味悲观的罗
斯福只好迂回到其他方面,用长岂不懈的努力所换回的成就
来冲淡或者抚平心灵的创伤。罗斯福只好参加了名片稍差的
旗帜俱乐部,并担任起所属图书馆的首席管理员。不久,他
采纳了波士顿一位售书商的建议开始藏书,起初收藏一般关
于美国的书籍,后来范围缩小到只限于军舰内容的书籍、杂
志和图片。他还被选入哈佛联合图书馆委员会。随后,他又
加入了其他的几个社交俱乐部。临近毕业时,他以2/3的票
数当选为优等生委员会常务主席。
罗斯福是个不易在打击面前自暴自弃的人。他急切地渴
望靠成功在哈佛出人头地,并藉此赢得同学和社会名流的青
睐,他依旧热衷于参加课外活动。1901年,他以自己出色的
表现被选为哈佛《红色校旗报》的编辑。这时,他的远房堂①
兄西奥多·罗斯福正如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冉冉升起在美
国政坛上空。这无形中给他带来了几份额外的荣耀。1900年,
还在纽约州州长任上的西奥多被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推选为
麦金利的副总统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选前夕冲破
惯例采访了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询问他打算在两党之
间投谁的票。此举居然获得成功:当《红色校旗报》率先登
①《Harvard Crimson》在国内译法不一。Crimson意
指绯红、绛红色。哈佛大学的校旗是一种少见的绛紫绯红色,亦称Crims
on。参见赵一凡《美国文化批评集》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9页。
出富兰克林采写的独家采访报道时,舆论大哗,全国各大报
刊纷纷转载了这条新闻。大选前夜,他参加了由波士顿的大
学生们举行的声援共和党的千人火炬游行。选举结果,麦金
利——罗斯福获胜。1901年9月6日,总统麦金利遇刺,8天
后身亡,西奥多·罗斯福继任为美国第26届总统。随着罗斯
福这个姓氏知名度的骤然提高,富兰克林·罗斯福屡屡巧妙
地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自己挣得了不少荣誉和好处。他
不失时机地利用一次作业任务以自己的家族为题写了一评论
文。他让母亲把海德公园家中放在祖传《圣经》旁的那些布
满灰尘的家族记事本寄来。在对祖先们的活动及其关系作了
一番考证和研究之后,他写道:〃如今纽约的一些有名望的荷
兰家族现在除了他们的名字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们的
人数屈指可数,他们缺乏进取性和真正的民主精神。罗斯福
家族朝气蓬勃并富于生命力的一个原因,或许是主要原因,正
在于他们具备了这种民主精神。他们从不认为自己生在优越
的殷实之家就可以双手插进口袋而坐享其成。与此相反,他
们认为,出身于富裕高贵之家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对社会履
行天职。罗斯福家族的人之所以在各个方面都能被证明是优
秀的公民,正是因为他们自幼就受到了这种思想的熏陶。〃随
后,罗斯福在分析这些〃优秀公民〃何以会对美国社会作出
重大贡献时,强调了荷兰人的顽强和执着——而这一切都沉
淀、沿袭并展现在罗斯福家族的成员身上。显然,他在这里
所谓的〃真正民主精神〃并非一般政治学意义上的民主,而
是指一种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为社区公众事业服务来获取社
会地位的素质。
西奥多·罗斯福的成功,无形中促使富兰克林·罗斯福
将注意力和精力较多地投向课外政治活动。一般而言,像他
这个年龄的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远未成型,他们大多处于那种
不受驾驭,追求异端邪说,蔑视权威,视政治为游戏的过渡
时期。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相对地显得沉稳和正统一些。
他一度参加了哈佛共和党人俱乐部,并似乎有意识地将大学
里的政治活动视为一种向更广阔领域大展宏图的实习场所。
1902年上半年,他帮助建立了〃支援布尔人①基金会〃,并以
哈佛《红色校旗报》编辑的名义给南非开普敦市汇去336美
元。从至今还保存着的罗斯福在哈佛期间的作业上看,当时
罗斯福的社会政治观点基本上是一个杂糅着政治上的保守主
义、经济上的正统观念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杂烩。他赞同西
奥多·罗斯福关于改革目标是为了医治国家最明显伤痛的观
点,欣赏并支持他对抗大垄断公司时所表现的那种居高临下
的、进攻性的战斗气概。新任总统以白宫主人们从来没有过
的声调宣称,〃政府现在就必须干预以保护劳工利益,使大公
司屈从于社会福利,并惩治狡诈和欺骗行为,就像过去多少
世纪以来政府惩治罪恶势力那样。……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
人也在法律面前负有责任。〃②
与其说是年轻的富兰克林深为新任总统那非凡的历史洞
察力和政治胆略所折服,毋宁说是他两次从中感知到了当年
①住在南部非洲的荷兰人后裔。
②Richard Hofstadter:《The Ame
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
e Men Who Made It NewYork》1
948,P226-227
的西奥多·罗斯福还在格罗顿演说时就表达了的令他激动不
已的信念。西奥多深信行政部门应进行更广泛的领导。他认
为〃做国家需要所要求做的任何事情——除非这种行为被宪
法所禁止,这不仅是总统权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总统的
责任〃。西奥多扩大了政府的调控权限,加强了政府对商务企
业的监督,并致力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他的这些举措及其
风格不仅使他俨然成为一名从事进步主义事业的政治改革家
和道德促进者,而且让人们联想到多年以前的安德鲁·杰克
逊总统。富兰克林的父亲是个传统的民主党人,但富兰克林
在1904年首次有权投平时却选了共和党人。这除了家族亲情
的认同意识在起作用之外,他还认为西奥多是一个比民主党
候选人更好的民主主义者。
西奥多·罗斯福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富兰克林政治道路上
的启蒙者。但是,正当这个主张〃开口慈祥温柔,手中提根
大棒,定能畅通无阻〃的总统试图扩张海军势力并与西欧列
强互争雄长时,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站出来指
责他不失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沙文主义者。西奥多立即回击,称
自己的老校长是〃一个没有多大作为的故作多情者,只知道
依赖国际仲裁〃,他培养的学生将是〃软弱、怯懦的人,这些
人将会侵蚀我们种族的优良战斗气质〃。也许是受这场论战①
的影响,富兰克林对西奥多总统的外交政策采取了区别对待
的理性态度,他对其极具侵略意味的〃门罗主义的引伸原
①(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
211页。
则〃将信将疑,而对西奥多其他方面的外交活动深表赞赏。正
是这位手舞〃大棒〃的西奥多·罗斯福,却让海牙国际仲裁
法庭得以审理其第一宗案件,提议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调
停1904年的日俄战争并促使日俄双方缔结《普茨茅斯条约》。
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对于这些,年轻的富兰克林简
直是佩服极了。
哈佛《红色校旗报》是一份有4个专栏、共8版的较正
规的校报,它拥有自己的社址、印刷机和报童。其内容长篇
枯躁乏味,新来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使它增色不少,可能因
为罗斯福同哈佛橄榄球队长莱思洛普·布朗是关系密切的室
友,也可能是罗斯福善于揣摸和迎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口
味,《红色校旗报》坚持偏重橄榄球消息的报道和体育评论。
罗斯福撰写了大量言辞激烈的球评文章,反复强调〃一支球
队需要一种进取精神和坚定的决心〃。后来,他听取了别人的
意见,才将评论的调门放温和了一些。他还致力于促进哈佛
校园的改革运动,在一组针对校方的社论文章中,他坚持校
方应给哈佛大学陈旧的宿舍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主要是在
他的努力和坚持下,校方终于接受了这个建议,他因此赢得
了一些名声。罗斯福兢兢业业的敬业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为他的哈佛《红色校旗报》编辑生涯划上了完满的一笔。1903
年夏,成绩出众的罗斯福在激烈的竞争中被选为该报主编。这
一结果充分显示了他为争取更高的地位而苦斗不已的〃强烈
的劲头〃。这时,他已经以三分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获文学学
士学位。为了保留住主编这一职位,他决定继续在哈佛呆上
一年,他进了研究生院,但并未将精力放在学业上。他把
《红色校旗报》管理得井井有条,几乎所有的社论都出自他这
个主编之手。他耐心教导低年级的编辑同行,要严肃对待
〃自己的工作,认真处理同学校和周围同学的关系,并且要自
爱,要向高处走,必须始终勤奋。前进的道路是宽广的〃。一
位编辑回忆说:〃透过他的和蔼,可以感到一种没有摩擦的领
导作风。〃罗斯福后来写道,〃哈佛《红色校旗报》的经历为
我后来担任公职作了最有用的准备〃。
查尔斯·W·艾略特是哈佛大学的第21届校长(1869—
1909在职),也是该校几个世纪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三位校
长之一。他思想深邃,锐意改革。他大力引进德式教育,改
革传统课程设置,他主张教育的首要宗旨是使科技文化为国
家和社会服务。其观点成为美国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他
在大学中首创了选修课制。当时的哈佛学界名流云集。罗斯
福的老师中就有美国历史边疆学派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J
·特纳教授,英国文学专家乔治·杰特里基教授,心理学和
实用主义哲学权威威廉·詹姆斯教授,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
艾布拉姆·安德鲁教授,政治学界的重镇艾伯特·洛厄尔教
授,还有对哈佛传统的实用主义哲学流派进行猛烈挑战的乔
塞亚·罗伊斯教授,等等。罗斯福学的主修课有英法文学、拉
丁文、地质学、古生物学、美术和演讲术。但他的兴趣主要
集中在社会科学方面,他选修了十几门历史课和大量的政治
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有:欧洲史、英国史、美
国史、美国政治、立宪政治、美国立法倾向、国际法、国家
法、货币法规以及有关金融、运输和企业方面的古典经济学
课程。这些课程似乎非常适宜于培养一位未来的政治家,但
是政治学方面的课程大多内容枯躁、教条,且与现实相去甚
远。罗斯福曾抱怨国家法这门课程,说它只强调立宪程序和
抽象的法律理论,而不重视政治现实,〃好像一盏没有电线的
灯泡〃。他希望从政治学中学到关于〃实行一种政治制度的具
体计划——包括预选、政党预备会议、选举和立法的具体计
划〃。但当那位戴着近视眼镜、也许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讲课
最枯躁无味的讲师走上讲台时,他只好和其他同学爬出后窗,
顺着太平梯溜之大吉。同在格罗顿公学一样,他成绩平平,仅
达到〃体面的及格水平〃。1945年4月28日,《哈佛毕业生通
报》认为必须指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学时代从不逃避
困难,也从不选用运动员所用的那种轻松的名声不好的教学
大纲。另外,罗斯福在哈佛期间学习经济学课程的情况,需
强调一下。他在第1学期学习了穆勒的《经济学原理》,其中
还辅以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哈德利当时的修正观点。第2学
期学的是国际贸易与关税、银行、托拉斯、劳工与社会保险
等4个方面的内容,教师A·P·安德鲁讲的是正统经济学,
但器具改革思想。在哈佛的最后一年,他选修了4门经济学
课程:运输经济学、公司经济学、银行与主要银行制度史、近
代货币立法的经验与理论概述。讲授这些课的教师中不乏主
张改革的人,他们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也不赞成政府干预过
多,他们主张政府应该出面管理那些出现弊端的环节。可以
认为,这些课程为罗斯福经济思想的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哈佛也不大可能真切而具体地传授给罗斯福一
些作为未来政治家的治国韬略及其实用操作技巧,它只是以
其整体氛围赋予罗斯福一种气质或禀性,一种对事物通体上
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哈佛大学历史上共出了5位美国总统,亚
当斯父子便是其中之二,他们的后裔、同是哈佛毕业生的亨
利·亚当斯曾写道:哈佛是一所具有宽容精神和自由主义色
彩的学府,它把青年们培养成高尚体面的公民,然后输送到
社会上去。但是,它〃从未企图培养出公众领袖。……它传
授的知识有限,而且连这有限的知识也没有教好。但它却使
学生们思想开阔,没有偏见,对事实不甚了了,但温良大
度〃。这段话贴切地说明了哈佛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那种潜
移默化而又全方位的影响。尽管罗斯福在哈佛没有充分显示
出赫伯特·胡佛10年前在斯坦福大学所表现出的政治才干
和领袖气质,但他确实从4年的经历中得益匪浅并受用终生。
他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在教室之外,并且作为一名公认的优等
生顺利毕业。这些成就往往是在他经历了一系列类似的不被
承认、排挤、冷嘲热讽等打击之后取得的。他没有陷入因受
挫和自身缺陷所可能导致的无穷无尽的自卑情结中,而是将
其〃埋在心底〃。对此,曾长期在罗斯福手下工作的雷克斯福
德·G·特格韦尔①将之总结为性格的深沉。他在1957年出
版的《民主主义者罗斯福》一书中分析道:〃早在哈佛的时候
就无法猜透富兰克林的心思,在他当总统后更是如此。他不
让任何人识破他的内心活动。……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父
①雷克斯福德·G·特格韦尔系罗斯福智囊团成员之一。曾任哥伦比亚大
学经济学教授,1933年成为罗斯福工作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