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喜欢武侠小说的读者而言,《荡寇志》的还有一个进步也值得一说,就是他的武打场面很详细。《三国》里,赵云冲阵时,“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这么几句描写,毛宗岗就要感叹是“一篇绝妙枪赞”;《水浒》里武松醉打蒋门神,也不过是“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而已。而类似这样文字,在《荡寇志》里是毫不希奇的。陈丽卿与花荣斗箭和与扈三娘挑灯夜战两场单挑,都一波三折,尤其见得写时下了功夫。
当然也不宜以此就把《荡寇志》抬得过高。钱钟书论宋诗、唐诗关系时说: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籍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上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义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把宋人换成俞万春,唐人换成施耐庵、罗贯中,也就是这么回事。毕竟《荡寇志》在原创性上不能和那两部名著相比,这就是所谓“大师以降,余者雕虫小技而已”。《荡寇志》和《水浒》比差得最远的,是《水浒》有一种野蛮的力量,它那种漠视人性和生命的残酷,恰恰有一种原生态的社会的狞厉之美。这一点上,《荡寇志》就显得过于文人化,精致得没了元气。也正因此,他所着力塑造的雷部三十六将,绝大多数都是“没面目”的人物。
人物塑造方面,大约可说是《荡寇志》最大的败笔。只有一号女主角陈丽卿的傻大姐形象还算有特色(她有点像《书剑恩仇录》里的周绮,只是厉害多了,管陈丽卿叫“俏李逵”其实更合适)。据俞万春在《〈荡寇志〉缘起》里说,他十三岁的时候做梦梦见了陈丽卿,就是为了陈丽卿的叮嘱,他才写了这部书。看了这段自述我总忍不住佩服。我自诩也算爱文学,可我要是十三岁时有美女入梦,肯定只会遗精,不会写书。
总的说来,《荡寇志》的长处是把通俗小说的元素利用得特别好,而更加深广一些的东西确实不多。但作者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一些消息,还是尽多令人感慨的内容。
前面其实已经带到了一点。《荡寇志》里已经写到了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洋人军师白瓦尔罕的厉害处,就不是奇谋妙计,而在于机械制造。——奔雷车是坦克,沉螺舟则干脆就是潜水艇。不过俞万春天朝上国的心态作祟,最终还是让这个洋鬼子栽在华人才女刘慧娘的手下。俞万春除了这部小说外,还写过《骑射论》、《火器考》,大约可以算当时中国比较懂军事的人之一;而《荡寇志》成书,则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在武器上的优势究竟有多大,他应该不是不知道,而是实在不甘心承认。看来,要我们面对现实,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洋鬼子的优势,书里毕竟还是写到不少的。要了解梁山地形,中国画不管用,惟独“这西洋画法写山水最得真形,一草一木,一坡一塘,尺寸远近分毫不爽”。而《水浒》里石子无敌的张清的死法,更几乎是有某种象征意味:
“陶震霆急挂双锤,取出洋枪,扳开火机,砰然一响正中张清后颈,翻身落马。”
历史上的宋江与梁山泊起义
宋江与梁山泊
宋代梁山泊周围的农民和渔民曾进行过无数次的反抗官府压迫和剥削的武装斗***争,宋江起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间,激起农民起义的导火线是北宋设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年)设立这一机构,专事搜刮。梁山泊原为很小的湖泊,因黄河决口使许多原来的小湖泊与之汇合,到北宋末年形成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许多破产农民以及一些逃犯据此为生。但“西城括田所”将整个梁山泊收为“公有”,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犯禁者以盗贼论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不得已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武装聚***集,抗租抗税,阻杀官兵。因此,梁山泊就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为据点,“结寨于此”(《宋史·蒲宗孟传》),“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宋江等人在这里共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皇宋十朝纲要》)。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从有关史书如《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载,只有36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36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近人余嘉锡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此36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到的。据此有人认为这36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可能是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36人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大致有数千人的队伍。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
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得明白:“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罗贯中在写小说有感于宋江起义有“替天行道”之言,对于当时那些“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自亦异于他贼也”
,才将梁山36位英雄写成108位,小说自是小说,万不能当成历史来对待。
宋江的结局
宣和元年宋江正式起义后,不久便离开了梁山泊,转战山东、河北、河南之间,“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领起义军由沭阳乘船到海州(今连云港),海州知州张叔夜派上千名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用轻兵临海挑战,引诱起义军弃船登陆。义军登陆后,旋遭伏兵包围,张叔夜派兵烧了义军的船只。起义军陷入重围,退路已断,损失惨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率众投降了宋朝官兵,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成为宋军中的一员。
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关于这一问题史学界争论颇大,主要围绕宋江有没有去征方腊的问题展开。
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上讲要比宋江起义大得多,影响也大得多。关于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一事,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1939年出土了《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这就是史学界都知道的《折可存墓志铭》。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宋江未去征方腊,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就史书记载来看,当时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学家,基本上是当时人写当代史,宋江投降、征方腊都属于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记载自不会有误,反倒是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可能会失真。因此,我们认为宋江的确是投降了,并充当了宋朝的马前卒,参与镇***压了方腊农民起义。
宋江与《水浒传》
有宋三百多年,大大小小爆发的农民起义有几百次之多,这是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但宋代的农民起义终未形成全国性规模,活动范围只限于一隅,参加的人数也有限,持续的时间很短,长者几年,短者数月,加之宋代统***治者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所以宋代的农民起义未能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在宋代几百次的农民起义中,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不论从规模还是影响上讲,基本上算是较小的一次。那么,它的影响何以那么大呢?首先是南宋时编《宣和遗事》把这次起义演义化、故事化,使人读后颇觉生动、逼真。其次是明人罗贯中、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更是以梁山泊英雄好汉为主线,才使梁山泊与宋江的故事深入民间,影响越来越大,几乎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
付:宋末元初人周密的史料笔记《癸辛杂识》中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呼保义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草,专犯讳忌。
智多星吴用
古人用智,义国安民,异哉所予,洒色觕人。
玉麒麟卢俊义
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大行,皮毛终坏。
大刀关胜
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汝其后昆。
活阎罗阮小七
地下阎罗,追魂摄魄,今其活矣,名喝太伯。
尺八腿刘唐
将军下短,贵称侯王,汝岂非夫,腿尺八长。
没羽箭张清
箭以羽行,破敌无颇,七札难穿,如游斜何。
浪子燕青
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病尉迟孙立
尉迟壮士,以病自名,端能去病,国功可成。
浪里白跳张顺
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魂,来驾怒潮。
船火儿张横
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
短命二郎阮小二
灌口少年,短命何益,曷不监之,清源庙食。
花和尚鲁智深
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
行者武松
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铁鞭呼延绰
尉迟彦章,去来一身,长鞭铁铸,汝岂其人。
混江龙李俊
乖龙混江,射之即济,武皇雄争,自惜神臂。
九文龙史进
龙数肖九,汝有九文,盍从东皇,驾五色云。
小李广花荣
中心慕汉,夺马而归,汝能慕广,何尤数奇。
霹雳火秦明
霹雳有火,摧山破岳,天心无妄,汝孽自作。
黑旋风李逵
风有大小,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
小旋风柴进
风有大小,黑恶则惧,一噫之微,香满太虚。
插翅虎雷横
飞而食肉,有此雄奇,生入玉关,岂伤令姿。
神行太保戴宗
不疾而速,故神无方,汝行何之,敢离太行。
急先锋索超
行军出师,其锋必先,汝勿锐进,天兵在前。
立地太岁阮小五
东家之西,即西家东,汝虽特立,何有吾宫。
青面兽杨志
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旷劳劳。
赛关索杨雄
关索之雄,超之亦贤,能持义勇,自命何全。
一直撞董平
昔樊将军,鸿门直撞,斗酒肉肩,其言甚壮。
两头蛇解珍
左啮右噬,其毒可畏,逢阴德人,杖之亦毙。
美髯公朱仝
长髯郁然,美哉丰姿,忍使尺宅,而见赤眉。
没遮拦穆横
出没太行,茫无畔岸,虽没遮拦,难离伙伴。
拼命三郎石秀
石秀拼命,志在金宝,大似河鲀,腹果一饱。
双尾蝎解宝
医师用蝎,其体贵全,反其常性,雷公汝嫌。
铁天王晁盖
毗沙天人,证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
金枪班徐宁
金不可辱,亦忌在秽,盍铸长殳,羽林是卫。
扑天雕李应
鸷禽雄长,惟雕最狡,毋扑天飞,封狐在草。
水浒英雄赞 西柠
水浒英雄赞 (一) 最爱鲁智深
西柠
虽然金圣叹老爷子把水浒人物按他的好恶定了个级别,把武松、鲁智深都定为“上上人物” ,然而,这上上人物其实也有高下之别。金老爷子就认为鲁智深“不知何故,看來便有不及武松处” ,他认为鲁智深虽“已是人中绝顶”,而武松更“直是天神”。可是,就我个人而言,却总还觉得鲁智深更惹人喜爱,推己及人, 要说起水浒中最受普通大众欢迎的人物形像,恐怕也还是非鲁智深莫数。不信,咱们可以做做调查,相信在网友心目中, 打报不平、 率性而为、豪勇传万里的“花和尚” 之名,要更胜那个有仇必报的“打虎武松” 一筹吧。所以,开篇,还是要从这鲁智深写起。
叛逆本是千年传
香港一位作家说:卧虎藏龙的成功,在于其中对于玉娇龙的叛逆形像的刻画,正是这份对以李慕白为代表的旧体制的叛逆,才赢得了老外的认同,而这份叛逆,又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绝对不会有的。由此更推出中国文化的劣势地位。
且慢且慢,诚然, 卧虎藏龙是一部收老外推崇的影片,而其中玉娇龙的叛逆角色,却也是影片最亮的亮点。不过,凭什么就说中国传统小说中不会有叛逆的形像呢。叛逆这东西,也不是个什么新鲜玩意儿,无非是对公认的习惯和制度的不认同而已嘛,人年轻时,多倾向叛逆,成年后,多归于老成,又有什么先进性可言呢。既然是公认的习惯和制度,那么自然是受到世俗所保护所提倡的,与在什么样的制度环境里,恐怕没什么太大关系。而厌倦于传统礼教的人们,自然就对叛逆格外向往。 中国的古典小说里,叛逆的形像比比皆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是不是对皇权、神权的一种叛逆?“削骨还父,剔肉还母” 的哪吒,是不是对父权的一种叛逆?再加白蛇小青、 陈香、杨戬,甚至柳毅、 罗成, 要说他们这些人物形像身上没有闪动着一星一点的反抗之光,又有几个人能信呢。而佐罗、罗宾汉、 三剑客故事里的主角们,可有一个半个,在叛逆之路上,能挑战中国传统小说中的这些对手,甚而超乘而上的吗?
更不要说这一位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了。
他是一部属於造反者的小说中,真正最有叛逆精神的一个。且不说那些好汉,除了晁天王吴用几个为了一世快活主动出击了一把,剩下的,个个都是被情节推动,身不由己,能有几个像鲁智深这般痛快淋漓,作主动推进故事发展的人呢。鲁达出场,只听得史进名字,便引为至交。史进何许人?不过一“每日只是打熬气力” 、“射弓走马” 、“不肯务农” 、勾结贼寇,烧了史家庄的叛逆后生罢了。正所谓惺惺相惜,鲁达心中若无这份叛逆,又岂能与史进为伍?鲁达喜者何人?爽利、通达、艺高、善良、 叛逆之辈也。前后出场的史进与李忠,恰是两个对比,史进爽快而李忠猥琐、史进艺高而李忠力弱,而李忠更欠缺史进的那份叛逆之心,两相比较,鲁达心中,自是喜恶有别。即便后来到了大相国寺,他制服了酸枣们外的那些泼皮无赖,却也与他们关系甚好,为何?他们虽不艺高,然而性情却与叛逆的鲁达有几分默契。
性格决定命运。鲁达听得金翠莲苦事,便一意要出头,正是急公好义,然而以他提辖身份,又岂不能在体制内解决问题呢?即便是把金家父女送走,与郑屠理论一番,想来那郑屠“狗一般的人” ,情屈力弱, 又怎么真敢跟经略相公帐下的提辖老爷叫板?小说作者却要鲁达计不出此,一是要他做出些事来,才好有日后的轰轰烈烈的花和尚,二是早已把他定位成制度外的行义之人的代表、 叛逆者中最主动的。倘是定要他寻规蹈矩,计算得失,岂不辜负鲁智深心中这一股涌动的义愤与叛逆?
来去万里无牵挂
有人以为,鲁达会打死镇关西,是因他看不起比他社会地位低的郑屠。然而,我以为不羁的鲁达心中,却绝没有那条世俗的阶级之线。莫道他打郑屠,打客店小二便是看不起下层人民,地位更为低微者如酸枣门外的泼皮、金翠莲父女,鲁达尚可善待;而地位高若高俅父子、华州太守,谁又能说鲁达不敢去碰碰呢。梁山的造反队伍里,鲁智深的反叛调门似乎没有那个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