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目标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
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冲破了多少年来人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上的思想束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1计划配置资源
计划配置资源是指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通过对企业实施指令性计划和计划调拨资源,实现对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以计划为基础的经济就是计划经济。
计划配置资源具有集中决策、行政手段、从全局利益出发的特征。要实现计划配置资源需要完全信息、利益一致的假定。因此,政府只有掌握完全信息,集中决策才能是正确的。现实中政府不可能掌握瞬息万变的信息,所以,集中决策也不可能不出现差错。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利益有矛盾时,决策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可见,计划配置资源的两个假定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计划配置资源并不合理。
2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是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通过产品价格的升降,导致利润或高或低,实现对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分散决策、市场供求与价格、从主体利益出发的特征。要实现市场配置资源需要完全竞争、价格竞争的假定。现实中价格竞争是存在的,完全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是具备的,因为当时没有垄断,价格比较灵敏。垄断产生以后,完全竞争不存在了,但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制定反垄断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计划配置资源不可能做到合理、有效。市场配置资源,加上政府干预,还是可以做到合理、有效的。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纯粹的计划经济国家,都是计划和市场不同的组合,只不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计划和市场有所侧重而已。
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缺点,需相互补充。但是,市场比计划配置资源更有效。因此,我国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
在改革中如何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早在1982年就指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事实证明,市场机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市场机制比计划机制更具较大的灵活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对供求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较快地实现供求平衡,减少资源浪费;市场机制比计划机制更具较高的微观配置效率,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活动的不断创新;市场机制中分散的信息结构可以有效地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集中的计划机制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常常导致决策失误、资源浪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市场机制除了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以外,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冲破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狭隘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束缚,扩大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促进了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调动了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无根本区别,二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企业经营的自主性、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完善性、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除具有上述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各企业之间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各类不同企业都进入市场,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搞好经济发展预测、优化经济结构、开展公平竞争、搞好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以及调节收入分配、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对于保障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大纲要求
1了解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三种企业制度形式的含义及其优缺点。
2深刻理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4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5结合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有关内容,全面理解和把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抓好的几个环节。
□要点速记
一、企业制度的形式
1个人业主制企业
个人业主制企业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建,自己直接经营并享有企业的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完全责任。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内部管理机构简单。我国的个体户和许多私营企业就是个人业主制企业。
个人业主制企业的优点是:产权关系简单明确,产权转让比较自由,经营方式灵活,决策迅速,利润独享,保密性强,精打细算等。缺点是:财力有限,偿债能力弱,难以取得贷款。所以,这种企业制度很难从事需大量投资的大规模商业活动,主要存在于零售商业、服务业、农业、“自由职业”(如律师)等行业。
2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出资者共同投资分享企业所得、共同监督和管理、对企业债务共同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制度。
合伙制企业的优点是:与业主制企业相比,由于合伙人共负偿债责任,筹资能力和信誉明显提高。缺点是:增减合伙人具有法律和经济的复杂性;由于所有合伙人都有权从事经营和参与决策,因而容易造成决策的迟缓和差错;由于所有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有连带无限清偿责任,从而使那些投资少且又不控制企业的合伙人面临很大风险。一般来说,合伙制企业存在于规模较小、个人信誉具有明显重要性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诊所等,常采用合伙制企业的组织形式。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大中型企业通常都采用公司制形式。公司制企业有多种形式,其中主要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行为负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公司不对外发行股票,股东的出资额由股东协商确定。因此,这种公司筹资能力有限,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一般来说,中小规模的企业常采取这种公司形式。
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总数中比例并不大,但其营业额、利润和使用的劳动力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股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中型企业最适合采用这种公司形式。
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我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起来,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并且以国有企业为主生产的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新格局下,国有经济的总体势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多年来的重复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富余人员过多,生产经营艰难,经济效益下降,一些企业职工生活困难。上述矛盾和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不科学。虽然《企业法》赋予企业法人资格,但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不具备法人的独立财产权,不是真正的法人实体。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有新的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主导因素。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我国综合国力能否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高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肩负着这个重任。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依靠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发展空间,使国有企业尽快形成新的优势。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上迈出新步伐,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积极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一定能够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
(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
(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8)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9)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
1产权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出资者的财产(包括资金和实物)一旦投入企业,便不能直接支配,更不能随意抽回,可以通过选举企业董事会行使其约束权,以保证投入财产的保值增值。法人财产权表现为企业能够独立地占有、支配和依法处置法人财产,而不受出资者的干预,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从而实现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具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
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应依法破产。政府只能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政府应对分工监管的企业国有资产负责监管职责,根据需要派出监事会,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监管。
4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