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出兵有多大把握打败美国呢?美国在远东的部队都是参加过太平洋战争的精
锐之师呀。”斯大林看看林彪说:“林彪同志他是指挥员,他知道美国军队的战斗力,
在太平洋诸岛屿打败顽敌日军。”
林彪欠欠身子说:“斯大林同志,从美军的装备来说是优于我军几倍,他们有重武
器,他们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有协同作战的经验,我们既然出兵,那就有战胜他们的
决心喽。”他是在周总理到苏联之前,国内就通知他协助周恩来,因为他来苏联治病前,
曾着手调配东北边防军,这样便于了解斯大林具体情况。因为目前在鸭绿江边集结的军
队是他指挥的四野部队,所以他说得很仗势。
斯大林听着接过去说:“现在的战争是陆海空联合作战呀,既然你们的军队装备很
低劣,再同联合兵种作战,仗是打不赢的。你们的决心是很可嘉。”
周恩来很冷静地说:“斯大林同志,在中国解放战争中我担任过总参谋长,协助毛
泽东同志工作。我们认为美帝国主义是侵略者,他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毛泽东同志说过,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在解放战
争期间国民党蒋介石的武器也是优于我解放军几倍,他们也是有飞机、大炮、军舰的,
但归终他们败了。因为他们不得人心。我们既然要出兵就要把仗打胜了。”
斯大林从来是个只是准许他说上句,不准别人说上句,而且不准许别人来驳他的意
见,可他今天却压住几分火气说:“你们既然有如此大的决心,要打一打是你们的决定。
充分估计敌人也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斯大林说到这里他摸烟斗点烟。
周恩来说:“谢谢斯大林同志的关心。我们的指挥员已经多次听取朝鲜同志的有关
同美军作战的实际情况,在基层广泛地开展打美军的战术讨论。”
维辛斯基插话说:“斯大林同志很关心你们的出兵,曾经命令苏军总参谋部研究现
在美军的战术。”
“是这样,我们要帮助你们,一面加紧训练空军,加紧改装飞机。我们的空军情报
知道,美军在朝鲜战场不会再使用P—5型战斗机了。他们马上会出动新的涡轮的喷气飞
机,轰炸机 B-29也有新的改装。不过,我们的空军是能对付得过美国空军的。但是我
在考虑战争的发展和结局。”
“谢谢,斯大林同志,我们的飞行员在加紧改装,我们的人民在加紧修建机场,我
们求得帮助,就是战争初期,美军的空军对制空权的控制,红军空军助我们一臂之力,
会减少我军的伤亡。同时,我们有信心,随着战争的推进,我们自己的飞行员会很快地
夺得制空权。”周恩来说得很自信,也说得有分寸,可谓得体入微了。
林彪在这空当插话说:“现在我们在鸭绿江边陈兵的阵势,不是不打,是要见机而
打之。”
“现在美军迎面扑过来了,这不是见机了吗?可以打了?”斯大林用犀利的眼光和
刺人的话语扑过来。
“这还要见麦克阿瑟的傲气之机,而要打他的。”林彪虽气脉不足,但他还是跟上
去话了。因为中央既然要他随同周恩来见斯大林,他不能不说的。
斯大林沉默一会儿说:“你们光想朝鲜战场,除了这个不冷静的世界,不会有其它
地区的战争爆发吗?”斯大林俨然以战争的先知者执问了。
周恩来从北京动身时,他和毛泽东研究过斯大林的态度,和他突然不出空军所在的
理由。当然分析到国际风云变化,以及各自的利益攸关,都会使对方产生变卦,于是说:
“我们出兵之前也在研究世界形势,美帝国主义他们的远东太平洋的力量,在第二次大
战也受到削弱,他的空军海军损失更是巨大,在远东的指挥官麦克阿瑟在五角大楼和杜
鲁门跟前都是受非议的人物,在协调支持方面都存在偏见,因此;虽然他仁川登陆后取
得胜利,但杜鲁门和五角大楼在他们国家国内军队的整编退役诸多问题,都和军队有瓜
葛,目前,他们的政治是在走向危机。所以我们预料出兵打他们一下,把他们赶回三八
线;也不会引起世界上根本变化,也就是说,不会引起第三次大战。既然我们分析它,
敢出兵打它,是有把握的。用中国一句话说‘胆小当不上将军’。”
斯大林把抽着的烟斗,拿出嘴唇放在桌上了,从烟斗内冒出一缕丝丝长烟。他说:
“你们东方军事家往往对战争幻想太多。可你们知道美国的战略仍然是在欧洲,他的力
量也在欧洲。如果,美军在亚洲点燃朝鲜战争,是佯战。我们出了空军配合,战胜它,
或者被它打败,到那时我们全面出兵亚洲,他们既然能纠集十六国组成联合国军,他们
为何不可挑起欧洲的战争呢?从打我们爆炸了原子弹,美国就非常恼火,有情报估计不
久爆氢弹,他们作梦也在消灭我们军事力量,第三次大战不是不可能发生,而是要千方
百计地制止它爆发。”
周恩来听到这里明白过来了,斯大林他们虽然也有原子弹,可他们更加害怕美国在
欧洲挑起战争。他本来不打算再多论证中国人的观点,但也不能不再说些,于是看看林
彪,从林彪眼神中看去,是要他别再争论下去了。可他还是说:“我们认为美国在欧洲
发动不起来战争,因为美、法等国都在恢复经济建设。美国又越过大西洋到别人国家纵
火,人家是不干的。但美国的策略是通过冷战,军事对峙,到最后,可能没有第三次大
战而有倒在恐吓之中的。”
“周恩来同志,不会有那么神经脆弱而被吓倒的家伙。”斯大林拿起烟斗吧塔嘴没
有把灭了的一斗烟抽出火来,他放下烟斗又说:“希望你转告毛泽东同志,战争既然在
鸭绿江边,不是在黑龙江边,还是按你们东方人的智慧去应付这场战争吧。目前我对世
界局势的权衡,而研究出动空军怎么支援的问题。如果你们不出兵,是不是由我们通知
金日成,让他在朝鲜打游击,你们东北还是他的根据地嘛,也可以建立流亡政府。”
林彪脸上木呆呆的,他本来就不想参加这场朝鲜战争,但中央的决定他保持沉默,
但他又感到美军不是不可征服。
周恩来心中是很难受的,他是来请斯大林不失前言,即中国出兵,苏联支援空军的
原先计划。但从毛泽东派他来见斯大林的意图中,是要说明情况请苏联出空军,但不是
来哀求的,所以他一时不便再谈了,更没有权力来干涉北朝鲜政府。
斯大林对维辛斯基说:“中国同志还有什么要求可给速办。周恩来同志,有些问题
我们还要商量办,也许毛泽东同志会收回出兵的计划。”他站起身来了,走过来和周恩
来、林彪握手。
●苏联的援助
周恩来给维辛斯基一份材料,是提供给苏方为志愿军装备二十个师的轻武器、运输
车、高射炮、火箭炮、飞机、雷达等装备,而且要迅速拨出。
周恩来回到别墅同林彪讨论在苏联还应该作些什么工作,然后他准备写成材料向中
央和毛泽东报告。
就在这时,毛泽东和彭德怀及中央政治局讨论后,好像早猜中了莫斯科这边情况,
王稼祥大使赶到别墅来,带来毛泽东急电:
恩来同志:
一、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
鲜为利。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我军对付伪军是有把握
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可
以振奋朝鲜人民。在第一时期,只要能歼灭几个伪军的师团,
朝鲜的局势即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
二、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
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
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面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
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
参战损失极大。
毛泽东
一九五O年十月十三日
周恩来看着这一字字特殊的电文,非常激动,毛泽东不愧是政治家、军事家,他有
超群非凡的气魄,他才是真正懂得“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
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不能被美国飞机吓住,中国要打,只有中国的党,它的领袖毛
泽东,才有这么大无畏的气概。他感到一时眼内润饱了泪水,他立刻和维辛斯基通话,
再次约见斯大林,说是转告毛泽东的来电。
维辛斯基和斯大林见面时,斯大林努面就问:“中国人已经转到了吧?方才我收到
情报,美军占领平壤后,大举进攻元山,这样就拦腰掐断了北朝鲜,从版图上看朝鲜北
面还有多大地盘了?中国人不用动炮,长矛都舞不开。”过了一会儿又说:“是不周恩
来还要和我讲条件。我想北朝鲜局势没条件可讲了。”
周恩来到了克里姆林宫,他比来时更加精神焕发了。他见了斯大林谈了中国党和政
府以及领袖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意思很清楚,不管苏联是否出动空军,中国照样出兵
援朝。
斯大林被感情撞击了一下,他看着周恩来和王稼祥,在心里想:中国人出兵了!中
国人依仗倔犟、善良、智慧产生无可抵抗的力量。他握住周恩来手说:“向毛泽东同志
致敬!”他当时在这种情况下,觉得只有这句发自肺腑的话才最适宜。他为了弥补一下
支援中国空军问题的尴尬,有意地说:“我们会把武器及物资很快发运,空军问题我们
也在考虑。”他脸上带着歉意。
周恩来表示感谢,离开克里姆林宫,他听王稼祥大使讲:彭德怀已经离开北京去安
东了。他直接去飞机场了。
斯大林对维李斯基说:“要给他们发一部分武器去。”
维辛斯基说:“我们的新武器发往欧洲改装去了。还有一部分准备装运。”
斯大林说:“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改装下来的武器运给中国吧。”
周恩来回国的飞机已经呼啸着飞上去北京的航线。
●火人的升腾
大雪像耍刀片似地漫天飞舞,越下越大,越大越猛,先是把脚下的路盖上了,转而
把路边的树理成个圆弧堆儿,接着把远处的山上了,人们在大雪天里走并不觉得冷,而
是烦人,一会儿工夫肩膀头上落有巴掌厚一层雪,行军的战士没有扣皮帽耳朵的,几步
一晃头,抖擞掉了帽耳上的积雪,年轻人还互相闹笑话玩,说是白兔儿爷摆弄大长耳朵,
然而谁都希望天嘎吧嘎吧冷才好呢,这样过鸭绿江不走大铁桥,那玩艺象铁笼子,走上
六排人还挤肩膀头,美国佬的飞机还跟腚来炸,在高遥遥桥上看炸弹像扔下来的黑瓶子
晃晃悠悠的。走浮桥更窄了,整条桥像扯条大网,脚掌上像接弹簧颤颤微微的,浮桥正
当心是个大洼兜,卡车、坦克、大炮像在踩钢丝,人们都不时仰天说话:“越冷越好哇,
好把鸭绿江封冻,到那时老美飞机再多满天后巴巴,炸弹再多,遍地刨坑,到那时到处
过江,看你老美心慌不慌,志愿军真够气魄,身穿老娘们偏大襟棉服,大部队走路中间,
威武神气,身上背着大枪,腰缠子弹带,左肩斜垂下挂着木把捣蒜锤子(手榴弹),右
肩斜垂下挂着饭包,装着罐头盒子,有荤有素有水果,两只穿得暖乎乎的大头鞋,踩得
还没有实成的雪沿着脚帮子四处飞,嘎巴嘎吱山响。
罗鼎现在率领他的防空部队高射炮团,他们原是去辑安,现在改走灌水转安东去保
卫大桥。
步兵战士直劲打趣说:“大长脖子,你们快点走哇,等我们过了江,老美飞机不敢
飞来了,你们只有瞪眼看蓝天了。”他们说得那么轻巧。
宣传队副队长鲍果,顺手扯纸写个快板交给宣传队长罗英,又由男女三个宣传队员
站在路边小高坡上,打起竹板念道;
唉!
叫同志,别多言,
高射炮本领真不凡。
平地发大满天吼,
打得敌机冒黑烟。
保桥梁嘿保公路,
保吃保穿保子弹,
有个战士说:“喂,你们保抽烟不?”
大雪在战士脚下打滚比趟水还痛快。
老乡亲农会组织的担架队赶上来了,他们身上背着柞木棒子麻绳子编的担架,葫芦
头子装水,冻成冰疙瘩,一摇哗哗隆隆响,他们硬不叫它冰,叫它“干水”。只好揣在
怀里暖化了,渴时喝。他们身穿大棉袄,腰扎布带子,上边掖着装关东烟的烟口袋,狗
皮大帽子、狼皮大帽子,狐皮大帽子,脚下穿勒翎,踩出的窝窝有骆驼印子大。有的身
上背着土改时斗老财分到手的大盖枪,枪托打半拉屁股蛋,大检上的铁盖哗啦哗啦响,
馋得土改前后部队老战士吐舌头尖儿,叫他们是老土改。大雪遮天盖地照样下,队伍没
头没尾照样往前赶,此刻谁也得往前走,往鸭绿江边走,谁也说不清有多少股队伍要过
江打美国佬去。
大部队和担架队为高射炮兵让路,他们在卡车牵引下飞快地前进。高射炮手坐在露
天车厢两边,车中间堆着炮弹箱子,如果飞机在他们头上一罩,炮手们就立刻开炮,在
一阵白烟白雾中,高射炮部队穿到前头去了。
眼前是灌水了,那是个木头城,是山里木林集散地,它在一个山洼子里,紧挨一条
狭窄的公路边上是山崖子,一条铁道在更低的洼兜里穿过,走近了,才看见火车站上停
着无数车皮和成串的火车头,火车头身上插满了松枝子,在大雪天喘出的白气比飘扬的
雪花还亮还白,很吸引人的,牵引高射炮的卡车,一拐弯离开公路到一条街里停下来。
各连连长从指挥车上跳下来说:“大家都跺踩身上雪,到新华饭店下馆子去!”他喊得
这么响亮。
大家噢噢叫着跳下卡车,劈喳噗喳一阵响,大头鞋跟踢得雪花飞舞,一边搓手,一
边吧喀嘴下饭馆子去。在行军公路上,只要走到是小县城的千八百户人家的屯子,都由
当地政府随街开设,大多用松枝搭的牌楼,上边在白木头牌子上写着红字“新华饭店”。
对联的上联是:“同志们吃得香战场k要多开枪”,下联是:“秃老美不用美先打脑袋
后打腿”。用大法箩装着煮熟的香喷喷热腾腾的大米饭,几口大锅里煮着猪、牛、羊肉,
旁边放着柞木签子,部队和担架队走到这里,随意盛饭,随意用签子扎肉排着吃,有人
看着说:“哈哈,瞧这中国人气魄,还有打不败美国佬的。”这样部队人不落脚、马不
停蹄地赶路。
大雪住了,越走公路越贴近鸭绿江边了,往江南岸看.山势险要,由于下雪后空气
清新,山尖上积雪在太阳照射下闪着亮光,像是银雕玉琢的,看着好像和天挨上了,天
那个蓝劲儿像被雪擦洗过的,看着好可人心意。山半腰,山根下的高矮松树林,一圈圈
围着山,松枝上托着雪,显得敦厚庄严,这么美的景色,这么清新的空气,在这里却是
望不断头的部队在行军,军用卡车排成长队,不时地响着车喇叭声,担架队和民工运输
队的牲口大车拧成绳,都是往一个方向走去,往战争的方向走去,这是场被逼成的战争,
不打不行的战争,恶魔大火迎面吞来的战争。这些行进在战争路上的人们,战士、民工
他们是在鸭绿江北岸行走,他们腔子里的心是热腾腾的,他们浑身穿得暖暖乎乎的,他
们差不多每个人身上都还带有从家揣在口袋里的物件,有的是母亲给要出征的儿子往粗
壮的脖一子上扎条手巾,有的是年轻的妻子给丈夫往大头鞋、鞋里垫双新鞋垫,有的担
架队中年人,烟荷包里是孩子娘装满的关东烟,他们舍不得抽,用鼻子闻闻味,等着跟
美国佬厮杀起来抽,增加力量,还要留一把胜利烟回村时候抽,可谁又知道战争这条毒
蛇要把人们缠绕到何时?
防空司令部作战部长李明,坐着吉普车紧紧贴着路边子猛往前跑,他对各高射炮团
传令:大小炮各营连抽人赶到鸭绿江大铁桥边上构筑阵地,向美国飞机开炮,保护大铁
桥使大部队过江作战,顶住冲上的美国佬。高炮二连连长组织指挥排长和司务长,机关
下连代职的副指导员鲍果带上三个有线排战士,搭乘去鸭绿江边的军用车往指定阵地进
发。
鲍果搭上一辆拉用绳子编的伪装网的车,那时是中午,卡车在人流中像快艇,不住
地往前蹿,很快地就把高射炮行进的队列甩开了。
在太阳刚过午的时候,亮经辔的天空上出现了十几架倒背翅膀的美国小飞机,看着
是在隔岸山尖上贴着飞,这时正在行进中的一切人流像被截断的流水一样,忽拉一下都
冲散到公路两旁大雪地里去了,有的人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