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者,几个主将,不仅要会打仗,还要有能力压住下面诸将,除了曹彬、崔彦进、米信、田重进与潘美,其他人能做到吗?难道杨业比他们更适合?哈哈,那会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不过宋九却知道这次用人其实还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但让宋九来说,就是不怕得罪曹彬,他又能推荐何人为帅?这是主将是帅,不是偏将,就是杨延昭担任之。也可能会出大事。其实他脑海里倒是浮现出一个人选,可想到对手是耶律休哥。也不能胜任,况且他能说服赵匡义么?

    那就是崔彦进。

    至于其他人。宋九真说不出口,王侁不好吗?看看他在西北做了什么,能文能武,自己凭什么说他不好?

    于是说道:“陛下,兵者,国家生死大事也。此次北伐,太祖以来侥幸残活下来的诸将,陛下以来提拨的新起诸将,三者有二进入数路大军中。更不用说是兵士。多次上过战场经过生死考验的兵士几乎全部得选其中,可以说他们是我朝将士的九成精锐所在。所以此战那怕不能胜之,都不能大败,可是臣看到上下掉以轻心,心中很是担心。故臣恳请陛下容臣进入东路大军中担任监军,臣用兵虽不及曹将军,但是也久在北戎,对北方比较离熟悉,或者能为曹将军补漏拾遗。增加胜利把握。”

    “宋卿,勿要多说了,你是文官……”

    “陛下,臣是文官。亦是枢密使。”

    “西府还离不开卿啊。”

    “臣在西府数年,包括以前在东府时,改革军制。检校器甲质量,改进铠甲。前线屯田,安定西北。遥控辽东鞑靼,有的做对了,有的做错了,但所做的正是为了这一刻。同时臣也想随军察看,进一步补充改进。一个国家强大,必须文武兼举,我朝才能恢复汉唐盛光。而且,以臣认为,恢复汉唐盛光,仅是一小步。为何,前世那么多经验,那么多史书,完全供我们借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为何不能做得更好?”

    反正死活要随军。

    郭守文郁闷了,你堂堂的西府首相,与我争什么监军?

    争来争去,赵匡义也没有了办法,最后同意。

    但不是宋九进入东路军,就能大捷,主要这段历史他记得不清楚,唯独记得的就是曹彬可耻地吓逃跑了,导致惨败。这能给他什么帮助?

    只能说让宋九感到侥幸的是在雍熙北伐前将李继迁解决。

    否则他将夜不能寐。

    无论胜负,国家也会元气大伤,还能向西北用兵吗?

    宋九回到西府,仔细地看着地图。

    最后苦笑了,看地图能看出什么?一个人用兵成功,一是磨练,二是准备,三也是天赋。自己除了那些可怜的金手指,以及后世的一些知识,在冷兵器战争中有什么天赋。

    不过在这之前,宋九还要做一件事,他去了大内,觐见赵匡义。

    赵匡义依然挽留他,说道:“卿劝朕勿要临前线,卿自己为何将自己置于险地。卿有才华,朕还未大用也。若卿后悔,朕立发诏旨,让卿留在京师。”

    “陛下,国家人才多如牛毛,若张齐贤,稍加磨砺,以后便是一个合格的西府首相。若吕蒙正,未来必为国家栋梁之材。再如辛仲甫,王明,许仲宣,周渭,贾黄中,无不是陛下麾下一流名臣,还有陛下忽视的吕端。后进之中,寇准,王旦,宋湜等人又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少臣一人并不要紧,但不能让陛下再出意外了。”

    “吕端?”

    “陛下,臣给陛下讲一件事。”宋九将十几年前吕端坑他的事说了一遍。又说道:“当时臣细想其中的关健,以为吕端是神人也。”

    “你也不简单,赵承宗未看出来,你却看出来了。”

    “臣当时先在事外,因此能看得清楚,赵承宗却是在局中。这个大胖子睿智不可想像。”

    “那他为何落到这种地步。”

    “气节也。若他学习其他大臣,为了官位不择手段,早就上来了。”

    “卿也有气节。”赵匡义也不怪,确实相比于宋九吕端等人,宋琪等宰辅是少了一份风骨,赵匡义反而赞道。

    “臣那有什么气节,不过略略守着最后一道薄薄的底线。”

    赵匡义概然。

    宋九真要去前线,除了担心安危,赵匡义并不排斥的,至少在军事上,宋九多次表现出色的远见,做事也细心。甚至他心中有一个梦想,若成功拿下幽州,得要能臣治理。就象宋九让张齐贤去前线。开始张齐贤未能发挥多大作用,可随着战事推到古长城远。张齐贤在后方的作用便显露出来了。若拿下幽州,做为治世。宋九毫无疑问将是宋朝第一流的大臣。甚至在赵匡义心中,再也没有其他大臣能在治理地方能力上胜过宋九了。

    而且宋九这种不要命的精神,让赵匡义十分赞赏,道:“卿重的乃是大气节!”

    “陛下不要再夸了,臣的骨子里还是昔日那个纨绔子弟。不过臣前来是请求陛下恩准臣一件事。”

    “说吧。”

    “臣来到西府后,对前线诸将不大熟悉,因此想恳请陛下将杨业父子调入臣的帐下。”

    赵匡义笑了笑,他认为宋九颇有气节,杨业也有气节。这是“臭味相投”,因此格外看重杨业,道:“杨业虽好,可是缺少了杨业,西路军将会缺少一个得力的副将。”

    “李继隆可代之。”

    “李继隆虽勇猛,可资历浅,难以服众。”

    若是这句话放在后世,会让许多人骂死,但它确实实际情况。李继隆从河北到河东到西北,甚至以前在梅山地区,作战皆勇猛过人,不过所率部下并不多。多是做为副手参与各个战役,包括满城之战在二崔张延瀚麾下,河东在潘美麾下。西北在王侁麾下。让他取代杨业,确实难以服众了。

    “那么臣再推荐一人。马步军都军头王汉忠。”

    “王汉忠乃勇将也。”

    “还有,西北战役中。张昭允、王超、戴兴表现皆出色,陛下此次未召用,可以调入西路军,他们五人当抵杨业父子。”

    “张昭允?”

    “不能以己之喜恶而推人用人,就如唐太宗用魏征一样,故臣向陛下推荐吕端,再推张昭允。”

    他就是以前潘怜儿提亲的对象,宋九的情敌,但打仗还可以。

    “为何你不将这数人征于帐下?”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虽然这五个虎将皆是出色的将才,可臣与他们不大熟悉,臣又是一个文官,故将杨业放在身边,会感到放心。”

    事实非是这样,无论王侁心思怎么肮脏,他敢不敢动国舅李继隆?不要说李继隆,就是王汉忠成名已久,王侁也未必敢动。

    宋九对李继隆仍不大了解,不过据以往的战绩,宋九隐隐感到李继隆军事能力上不亚于杨业。仅是一个李继隆就足矣了。而且李继隆活动的范围比较广,从河北到河东到西北,对河东地形不陌生。

    这不是主将的任命,赵匡义也不大在意,仅是问了一句:“若那样,杨业心中会有不平。”

    杨业能做西路军副将,那是因为西路军兵马比较少,东路军是崔彦进,无论如何,杨业是比不上崔彦进的,那么也不可能担任第二号副帅。若放在东路,只能做为一名普通的大将。

    宋九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放心,臣会与杨业沟通的,若这点心态都放不开,他也不当陛下当日之器重。”

    “那就这样吧。”

    “谢陛下。”

    事实换一换问题也不大严重,李继隆军事天赋实际远胜于杨业,在史上那次北伐中,因李继隆手中兵权很小,并没有将他的能力发挥出来。

    再说论个人战斗力,杨业确实是勇将,他在史上被俘时,斩杀了一百多人。然而宋朝大将中论个人武力,非是杨业,而是另外一个人,他在中路军……不过宋九未大注意。

    然而经宋九这一折腾,可能史上再无杨家将的传说,顶多以后与李继隆等人齐名。

    但对于杨业来说,他应当是高兴这种情况的。而且杨业不死,他的震慑意义远大于其实际的军事能力。不过也不大好说,东路军在此次三路大军中更危险,那是耶律休哥!

    宋九回到家中。

    潘怜儿与窅娘并没有太在意,虽有危险,可谁都不会想到可能会大败,宋九是文官,呆在后方的,危险性很小。

    她只是默默地叹口气,轻声说道:“当年你父亲因为战场凶险,不愿意你上前线,于是让你苦读诗书。虽未考取功名,可你却从另一个学问中得到两位陛下的器重,成功地做了一个文官。可这些年来,你下巴蜀,去岭南,赴辽东,倒是每每呆在前线了。”

    “幽云收回,我就辞职。”

    “官人要辞职?官人还年轻唉。”窅娘说道。

    “官场上勾心斗角我不习惯,若是收回燕云,功成名就,还不退到什么时候退?”

    宋九说的半真半假。

    确实官场上勾心斗角是让他不习惯,可真要退,赵匡义会同意吗?

    潘怜儿敲打她的脑袋,说道:“这不是你管的,安心替官人生一个儿子吧。”

    然而宋九怀疑窅娘因为身体娇小,可能养不出孩子了。

    潘怜儿又默默地说道:“官人,要小心。”

    赵匡义在宫中宴请诸位将领,对曹彬说道:“曹卿,朕前段时间罢你相位,是鹰饱则飞飏,正是为卿之今日。”

    鹰吃饱了就飞不动了,所以得饿着肚子干活。

    所以我才将你罢相的。

    这个理儿……

    不过赵匡义也害怕啊,主要就是东路军,害怕曹彬因为以前罢相而生气,出工不出力。所以出言安慰。

    三军出发,踏上未卜的征程。(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一章 铁血之路(一)

    符昭寿让手下打来一只狍子,拎到宋九的大帐前。

    昔日河洲诸衙内如今渐渐各奔东西,有的父亲官职低,本身又没有作为,虽然河洲每年在分利,随着父亲去世,可已然泯然于众人矣。还有的本身才能平庸,虽父亲官职高,渐渐变得平庸。导致地位悬殊巨大,也渐渐不与宋九来往。

    还有的随着官职天隔一方,如潘惟正在登州,又调到江南,曹璨在定州做知州。潘曹两家后代与宋九来往还算密切,不过其他人随着宋九撤出股契,也渐渐不来往了。

    还有其他原因,如高怀德与赵普联亲后,高家两个孩子与宋九也几乎断绝了来往。

    不过符昭寿依然与宋九保持着来往,包括石家的两个孩子。

    其实符昭寿才能也只能算是平庸,然而他沾了他姐姐的光,符氏死了好几年,他终是赵匡义的二舅子。因此这次让他来,是镀金的。

    看着狍子,宋九笑道:“二郎,我是监军,你不顾军纪,纵容手下给你狩猎,还拉着我吃,想让我遭人弹劾啊。”

    “别,九郎,别吓我。这是有人孝敬你的。”

    “哦。”

    “见过宋公,”符昭寿身后闪出一员将领说道。

    “你是杨……”

    “小的杨士全。”

    “知道,本官还教过你踢球。”

    “正是,”杨士全高兴地搓着手道:“小的还得过第五名奖。”

    宋九哈哈大乐。

    足球真正开始普及了,对军队未必有帮助,不过给百姓增加了一项娱乐活动。而且踢法也越来越先进。

    不过从江州回来后,宋九进入了东西两府。事务多了,去看球的时间也少了。因此没有太关注。

    “杨士全,看来你得到不少奖励啊。”

    “恩,小的还升成了指挥使。”

    “不错不错,这只狍子是你打的?”

    “是……”杨士全不敢回答了,是他打的,可是符昭寿命令的。

    “那就将它烤来吃吧,不过下一回不准许了。”

    “喏。”

    正好不远处就是小将李继宣的营帐,但他原来名字叫李继隆,就是那个少年打虎英雄。因为与李继隆名字相重了,赵匡义让他改成李继宣。因为河洲讨要了一批老虎,宋九认识。而且他作战勇敢,李继隆去了西路,于是杨业做了东路大军的先行,李继宣与杨业先行来到固安城下,血战三天,将固安城拿下。这一战中李继宣表现十分出色,宋九于是将他喊来。又将杨业与杨延昭喊来。

    杨家此时或多或少贴了宋记招牌。

    但也不要紧,他们毕竟是北汉的武将家族,若是宋九与曹家走得过份近了,那么就有忌讳了。

    士兵烤好了狍子。宋九道:“杨士全,你带着手下也一道坐着吃吧。”

    “宋公……”

    “勿要紧张,我有很多缺点。不过也有优点,不摆架子就是我的优点。不知道多少士大夫嘲笑我呢。”

    “宋公是好人。”

    “咱不是好人。”宋九感到郁闷,到处给他发好人卡。良臣卡,宋九很不喜欢,做好人做良臣很难的,那无形会给自己带来无数的拘束。实际宋九要求真的不高,能将契丹逼到下风,逼得他们将玉苹送回来,再加上西北大约没事了,地位到了这一步,那就基本满足了。

    在家他与潘怜儿说俺到时候就辞官吧,实际还真有这个想法。

    吃过了,符昭寿带着杨士全下去。

    不是杨士全是他手下,吃饭时宋九才知道,符昭寿也踢足球,后来看到杨士全踢得好,出了一点钱,与他组队,杨士全最高第五名就是符昭寿与他组队时获得的。

    但此时的足球也非是彼时的足球,首先就是规则,严格踢人,那怕对球不对人,只要球在脚附近,就严格铲球,防止意外受伤。因此往往比分比较高,似乎更有观赏罚性。

    李继宣也回营帐了。

    宋九使了一个眼色,杨业父子留下。

    “杨将军,这次因为我,你们受累了。”

    “哪里。”杨业道。

    若无宋九,他就不会有救皇上的机会,况且宋九在载培他的儿子,杨业看不出来吗?而且宋九对丰州王家与府州折家也很客气,这使得他的老太婆颇是后悔,当初不当对宋九那么凶啊。

    不过两家地位有些悬殊,杨业不大好表示。这次北伐虽从副帅变成先行,然而还不照样能立功?

    宋九道:“杨将军,我留你,还是那句话,若败,会有那些原因?”

    “败?”杨业迷茫道。

    若是第一次北伐,杨业还能分析出一些原因,比如不赏,比如兵士兵疲惫,但这次会从哪里失败呢?

    “杨将军,我感到陛下制订的北伐计划会有严重失误,但就是不知道失误在哪里,你来想一想。”

    潘美在太原,并没有回京,不然宋九还能同岳父讨论看看。现在只好问杨业。

    “这个。”

    “不用怕,爱民如子是陛下的优点,甚至胜过了先帝。但用兵上,陛下不及先帝。”

    “这个。”

    “就算陛下策略是对的,我们逆向推理,也能使陛下策略更完善。”宋九换了一个说法,这个杨业对赵匡义那是死忠了。

    杨业沉思。

    想了好一会儿,杨业说道:“三路军队离得太远,中间隔着万重大山,深入敌后,很难相互声援。”

    “父亲大人说得对,如果情况糟糕,弄不好就象北魏太祖时那样,刘宋与赫连夏国、柔然三国联手,却被魏太祖皇帝一一击破。”

    “胡说八道。那三国隔了多远。”

    “是远,可就是我朝三路大军。一旦拉开了战线,深入到敌后。想送一个消息,要等多少天后才能到对方手中。父亲大人,你休要小看了辽国人。我在辽东,那些兵士才叫凶悍,宋公离开后,乌玄明兵败,终于听我与石普将军的话,开始严练兵士。然而数次交战,仍不是辽军的对手。”

    这个故事就象小马渡河。

    小马问松鼠。河深不深,很深。问大象河深不深,不深。

    辽军还是那个辽军,女真兵还是那个女真兵,但乌玄明甚至杨延昭都不是完颜阿骨打,况且杨延昭也没有成长起来。可是辽军的首领是耶律斜轸。

    因此在杨延昭心中,辽军还是很强大的。

    其他的不知道,杨家父子的心态宋九是能抓住的。

    他也知道现在杨延昭还没有达到后来的高度,虽然经辽东磨练。但能算是拿得出的大将了,对方仅是耶律斜轸,还不是耶律休哥。因此他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于是说道:“杨将军,二郎说得有理。确实三路不易沟通,也是一个弊端,杨将军。你再想一想。”

    杨业想了好一会儿,说道:“我想来想去。似乎曹将军用兵不如潘将军圆融,就象这次吧。大军迅速就来到了固安,不日便到涿州,这也没有错,虽然陛下策略是让我们这路大军将辽军吸引,不用太着急,但必须将涿州拿下,那么可进可退了。然而我就担任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