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刘娥入宫没有多少人关注,一个小美人罢了,何必计较?

    赵恒第一个正妻是小小潘,小潘死后,娶了郭守文的女儿为妻,郭氏还替赵恒生下一个儿子,还有其他的儿子,然而一个个早早夭折,只有郭氏的儿子赵祐平安活下来。

    赵恒御驾亲征,对王旦说十天不能败辽军,当立太子,便是郭氏这个孩子。然而当时小小赵才几岁大,因此郭氏留在了京城。刘娥随驾亲行,大家还是没有注意,皇帝嘛,身边总要有宫娥服侍的。

    赵恒从北方回来,但不久后,小小赵因病去世,死的时候才十岁。造成这情况一是医疗条件仍很落后,二是皇宫看似美丽的背后,实际是一个大监牢,缺少活动,甚至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阴谋,因此皇子夭折率反而胜过了普通人家。儿子死了,郭氏心情低落,于是今年因病去世。

    这时候刘娥才产生了真正的野望。(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二章 军事家(下)

    李继隆去世,宋九可能不久也要致仕。应当来说,赵恒猜疑心很轻的,但宋九久不下去,会让其他人找麻烦。毕竟功劳太大,他在,其他人一起黯然失色。

    而且宋九也没有进取心了。

    一旦东北打好基础,必退无疑。

    这两大支柱离开北方,北方将无重臣镇守。吕夷简他们还不行,资历浅,声望低,无法震慑北方。

    然而北方如此的复杂,面积又如此地广大,不要说别的,就是辽东三府,虽然北方室韦没有直接治理,可是往东一直延伸到滨海,东北到达混同江入海口,实际面积已远超过了后世的东三省。况且还有燕云地区,中京上京地区,仅是这个面积,就超过了原来宋朝疆域的一半有余。

    就不要说更大的羁縻地区了。

    甚至库页岛上的一些生番部都派来使者表示诚服,当然,那更是一个笑话。

    因此必须要有重臣坐镇。

    张齐贤无辄,这样的人选一要有资历声望,二要文治武功兼备,除了自己,还能有谁?

    于是张齐贤先去了云中,照看着云中路。

    加上毕士安去世,朝中只有唯一一个真正的大佬,那就是寇准。

    毫无疑问,他成了第一首相。

    如果不是寇准性格上的缺陷,他的仕途将会坦荡无比。

    王钦若不快活,对宋九不快活,是宋九没有将真相说出来,让他出了大糗。与寇准不快活原因更多,寇准岐视南方人。岐视他的为人,岐视他的性格。看不起他乖巧……能列出几十条原因。

    宋九与王钦若矛盾冲突并不大,而且也不在一个级别上,况且宋九要退了,王钦若哪里敢往深处得罪?

    宋九与寇准矛盾冲突也不大,这两人因为性格问题,肯定会产生种种冲突,不过宋九并没有因此而建议不用寇准,相反从开始就有提携之功,在暗下里多次保存过寇准。寇准也不是傻子。虽与宋九很多时候意见不和,但冲突始终能克制住。因此两人有不和之处,都摆在台面上来说的。不能算是君子之争,但更不能算是小人之争。

    然而寇准与王钦若那都是恨不能将对方往死里整的矛盾。

    不过眼下王钦若还非是寇准对手。

    并且赵恒从北方临行前,宋九再次说了寇准的用途。

    当年寇准还有立皇储的功劳。

    赵恒是一个记恩的人。

    刘娥也记得那年的事,宋九说了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寇准。

    因此寇准高居数年首相。

    不过这时候寇准性格上的缺陷再次发作。

    郭氏去世,赵恒就有意想立刘娥为皇后,寇准是首相。于是将他喊进宫来商议。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

    寇准连南方人都瞧不起,更不要说刘娥了。他不但当场反对,而且出宫后带着大臣们大闹,说了许多刘娥难听的话。

    这一来。刘娥现在肯定不能做皇后了。

    而且寇准大肆宣传,话又难听,刘娥终于扭转了对寇准的印象。由喜欢变为厌恶。

    前面还有一件事,在赵匡义朝时寇准曾主持过一次科举。省试,殿试。殿试才是最终排名。赵匡义将成都举子陈尧叟定为状元。结果到寇准写榜单时,一看到陈尧叟是四川人,不乐意了,于是将状元不经赵匡义同意,便换成了胶水举子蔡齐,而将陈尧叟换成探花。

    幸好赵匡义及时察觉,又矫正回来,这事儿赵匡义当时一笑了之,可多少有些不高兴,认为寇准刚愎自用,胆子还大,敢轻君枉制。

    这件事赵恒也听说了,因此对寇准的看法始终蒙上一层阴影。

    还有王钦若等被寇准得罪过的大臣,于是一起推,寇准终不是长城,大家一起推,下去了。

    ……

    咸平之治再加上得到的辽国户数,籍贯证明搜罗出来的一些隐户,宋朝户数终于迈入一千万户大关。

    这个户数超过了唐朝天宝年间的户数。不过唐朝隐户更多,因此实际人口还没有达到天宝年间的百姓数量,人口密度也不及天宝巅峰时期。

    不过快超过了。

    然而与唐朝不同,最早开发的乃是荆湖,宋九察看,潘美带领,不过受拘可怜的百姓与财政,规模不是很大。因此宋九在两广的那次才是真正的大开发。

    这次开发一直持续到现在,甚至东部地区快接近清朝中叶水平。至少几十年内,不会出现人口压力,还导致部分福建路与江南西路百姓也陆续涌入到广南。

    人口压力最大的乃是福建路,百姓多,山多田少,寺院又占了很大比例的良田,不过随着商业发展,特别海上商业发展,经商的人多起来,又有部分百姓离开家园,前往南洋,多少缓解了部分压力。

    人口密度高,又是宋朝第一金库的江东两浙因为围田与圩田提前开发,也将人口增涨的压力得到缓解。

    巴蜀乱了又乱,差一点都人烟萧条了,哪里有人口压力。倒是关中地区存在着部分人口压力,可是离辽东那么地远……

    河北京东南部地区人口密度也比较高,然而因为辽国灭亡,拒马河南侧地区全部挪了出来,可以正式耕种了,况且还有十几万平方公里的燕云云中地区,因为宋朝掳获迁徙百姓,南部地区也是空荡荡的,谁愿意去辽东。

    这一来,国家在这十年之内,甚至二十年之内,都不会出现较大的人口压力。

    是好事儿,可是宋九在东北却感到有些苦逼。

    推广水稻种植,宋九用了许多小手腕,导致景德四年整个幽州路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三万多顷。绝大多数人仍用落后的方式去种植,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

    然而仅是水稻的收成,可能就接近了七百万石之巨。况且还有豆粟麦各种庄稼。幽州路能有多少百姓?哪里能吃得完哦。于是一度米价跌到一斗只有二十文钱的地步。至于粟,去喂猪吧。

    要命的是明年水稻种植规模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然而就是这样的收成,并且宋九施了手腕诱惑北方贫困百姓主动来东北,但始终没有多少百姓过来。

    听到手下的汇报,宋九苦笑,心里想,想让百姓大规模闯关东,恐怕最少得三十年过后才能发生吧。来了一些百姓,然而加到一起不满两千户,两千户汉人在广大的幽州路能做什么?

    好吧,大家一起富裕了,富得不想离井背乡,宋九只好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但也逼得他更加小心治理着东北。

    然而更头痛的是乃是开封两府大佬的变化。寇准在,有种种缺陷,可他的思想还是以进取为主。

    指望王钦若?能不下绊子那就谢天谢地哪。

    或者王旦,王旦应当在宋朝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过他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了担当。

    宋九只好提前行动了。

    其实宋九的计策也不复杂。

    为什么朝廷不想打高丽,一是高丽大拍马屁,让朝中大佬感到愉快,一是国家经济还没有恢复,最好这两三年内休生养息,一是东北太远,对这些偏远又是以苍茫大山为主的地区,宋朝不大感兴趣,丢了就丢了,还有宋朝总体缺少开疆拓土的进取精神。

    因此只要高丽做得不过份,朝廷是不会同意宋九用兵的。

    而且用兵高丽也没有想的那么容易,兵力动用得少,可能会输,可能会劳而无功,反而让高丽,甚至周边各族都看轻,带来不好的后果,用兵多,国家没那经济,同时又不值。

    于是宋九用了郑庄公养共叔段的计谋。

    默视高丽扩张,当扩张到了吕阳城下,将会动摇宋朝在整个吕阳府的统治,甚至也动摇东阳府东部地区的统治,朝廷还能不能默视?

    但这个扩张需要时间的,然而对宋九来说,缺的就是时间,要时间慢慢抚平整个幽州路各族对宋朝的部分仇恨,需要时间融合归化各族百姓,需要时间让幽州恢复发展,国家也需要时间恢复因平辽战争带来的经济创伤……

    当高丽扩张到宋朝忍无可忍的时候,宋朝经济也恢复过来了,那么各方各面,都有条件发起一战。

    按照宋九的估计,那得要到明年。

    打过了,解决好疆域问题,宋九就退下来了。

    因此他现在表面对高丽的小动作不管不问,以至让许多底层官员与将士十分地不满。

    但另一方面宋九继续小心地治理着东北,并且大力发展沈州,现在叫沈阳。

    那几千户迁徙过来的汉民,就安置在沈州。

    用意简单,以后幽州路必然重新划分,面积太大了,作为一路显然不大适合。那么以后必然会一切为二,以幽州为首,管控着辽国中京上京,至于金山以东则重新划成一路,取其交通枢纽沈州为中心。可能以后还会继续细分成三路四路,不过那会很遥远了。但宋九离开前,必须将新的行政区首府扶持起来,创造一切为二的基础,以便便于治理。

    不过朝堂的变动,不得不让宋九将进攻提前一年,但这样一来,就不能指望朝廷给予多少支持了,仅能动用的是幽州路的驻兵。

    并且到了秋天,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

    就在这种看似不利的情况下,开京之战突然打响。其实有很多不利,然而将这些不利之处丢开,那就能看到许多有利之处。(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三章 大结局(一)

    在秋天到来时,吕阳府发生了一起纠纷。

    宋朝屯兵屯田,高丽也受到启发,没办法啊,他们拼命往辽东深处挤,要驻军,要建城,也要归化当地各部族,那首先得要有吃的。可是隔着苍茫大山,只能用海船运粮草与物资过来,这时候只要动到海船,成本同样不菲。无他,海船造价高,而且有季风性,航次受到拘束,并且风险性也比河船高。或者用小渔船运粮草吗?

    不过屯田就解决问题了。

    秋天到来,东北收获,他们也大收获。

    毕竟从靺鞨池到大海处,有许多河流可以灌溉,而且地势平坦,又是黑土地,只要开垦出来,就会有收成。

    手中有粮食了,高丽的所谓东京府官兵又做了一件事,以靺鞨池西北马纪岭上连驻了三四个哨所。

    当地宋朝官员就来交涉了,这里离吕阳府没有多远,而且让高丽人占有马纪岭,居高临下,随时可以垂涎吕阳府。要命的还切断了呼里改江(又称忽汗水,就是牡丹江),那么上游的卢毛朵各部联系也被切断,那么率宾府一直到长白山可能真被高丽人蚕食了。

    然而因为宋九这两年多来态度一直很软,人软了被人欺,国家软了也要被人欺,于是高丽人胆子越来越大。

    两相争执不下,便言无好言,语无好语,几个文官又没有带多少兵士过来,被高丽将士狠揍了一顿,抱头鼠窜逃了回去。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它是这两年多年第一次国与国之间官兵直接发生的冲突。

    消息迅速反馈到宋九与王讼手中。

    王讼也十分担心着。

    他肯定不想侵吞东北。如今宋朝力量强大,只是宋朝那些君臣们一个个都是糊涂虫。说什么以和为贵,不愿意发动战争。所以才敢捞一点便宜的。

    真正他想要的乃是盖马高原,能以曷濑甸为界,就心满意足了。不过宋朝君臣糊涂嘛,那么大着胆子,往深处试探性的筑城驻兵,能立足就很好了,

    其他的想法暂时是不敢想的,但能立足,以后万一宋朝衰落。就可以大踏步地向辽东进军,重现高句丽的辉煌与伟大。

    因此忐忑不安地坐听着宋朝人的反应。

    可让他感到有些儿惊喜,吕阳府官员居然不管不问。

    ……

    孙全照坐在客厅喝着茶。

    他的旁边就是宋九,正在奋笔疾书。

    这可能是他在仕途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

    实际对高丽人宋九只是恶心他们的无耻,从不认为他们会对宋朝统治造成什么危胁。

    真正有可能是危胁的还是绿色长城以西以北的那些部族,史上他们曾诞生过最强大的冷兵器军队。即便朱元璋父子“驱途鞑虏”,由乌古敌烈、黑车子室韦以及阻卜人构成的鞑靼部,仍对明朝形成致命性的危胁。

    大漠……大漠!

    苦逼的是即便如今物格学开始发展,宋九仍想不起来有治理大漠的好办法。

    但好在似乎元蒙崛起内在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略有些小冰河的天文现象,那个还早,最少还有七八十年时间才能来到,而且规模也不及明末时那次小冰河规模大。

    当然。女真若融合不当,依然有麻烦,内部契丹与奚族人仍有一些人有复国的想法……

    这三个才是致命性的危险。除了他们,高丽人也好。或者西侧的回鹘人、吐蕃人,那怕是党项人。都不会形成灭国性的威胁了。更不要说南方那个更无耻的交趾人。

    但之所以有这次行动,一是高丽人做得太过份。

    还有人心是难以满足的,无论与倭国的通商,或者混同江的通航,高丽乃是最重要的中转站,一旦他们以为宋朝软弱可欺,大肆勒索,倭国通商倒也罢了,那么混同江航道将难以通航。

    高丽北上蚕食,在率宾府宋朝也在建设一个重要的港口,率宾港,一旦失去这个港口,临海一带便不是通商,不能与中原交往,甚至航行到更北的混同江入海口会更得更困难。

    各部仍没有完全归顺,若听任高丽人一步步逼下去,会让更多的部族产生观望想法,一旦爆发起来,就会动摇宋朝在东北的统治,甚至迫使宋军不得不丢去北方。那将是一场灾难,天知道北方又会形成一个什么样新的强大国度。

    真实相比,宋军个体战斗力还不及北方各族的。

    想要用武器取胜,那恐怕得要五十年以上,甚至一百年两百年的物格学发展,才能将冷兵器的优势替代,那就是成熟枪炮的出现。

    五十年是起步价了。

    以及其他种种原因。

    这个必须要说清楚的,它也是宋九所说的持中之道。

    自己有权利动用整个幽州路的兵力,但必须让朝廷知道,这才能有别出唐朝的藩镇割据。

    但这次会很麻烦,它可不是杀鸡赅猴。

    即便举国伐高丽,高丽也是一只麻烦的大猩猩,战斗力远高于普通的鸡,更不要说猴了。若只整用幽州路的兵力,那它则是东北的一只老虎。

    当然杀了震慑效果更好。

    不过肯定是杀不掉的,只能说如何给他们痛击一下,让他们痛到灵魂深处,以后就不敢再有妄想了。

    “孙将军,你此行务必要小心。”宋九落下笔说道。

    主要就是王钦若这个家伙担任着西府首相,否则宋九不用这么急。

    拖到明年,高丽人会做得更过份,那时候自己用兵,再无争议。

    “喏。”

    孙全照下去。

    ……

    唐朝衰落,新罗也在衰落,先是后百济裂国。然后是弓裔领导军队叛乱,史称为后高句丽。当然它与原来那个高句丽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由新罗叛乱力量组成的势力。所以曹利用才说了一句。你们是新罗与百济的种,凭什么索要原来高句丽的领土?

    在后高句丽范围内有一个城市,它叫开城,临海处有一个良港叫礼成港,乃是高丽的水陆交通枢纽,而且背后又有松岳山做屏障,保卫它的安全,因此成了高丽第一良港,高丽半岛与中原来往的七成以上的商品就是在此中转。因此商贾云集。当地有一豪强商人叫王隆建,弓裔叛乱后,王隆建带着儿子王建加入了弓裔叛军。后来王建成为弓裔手下头号大将,于是在部下拥戴下,驱逐了弓裔,并在弓裔逃亡路上将弓裔杀死。然后王建打着高句丽后继者为名,定国号为高丽。随后高丽又征服了南部的新罗与百济,由是他成为高丽太祖。

    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