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大棚前。菜苗移载进去了,长势很好。不过有人蹙眉头,这也太奢侈了。居然用琉璃作顶,还是如此漂亮的琉璃。实际宋九也头痛,这玩意儿现在都当成宝贝,不得不重修一道墙,还要派人看守,不然真有人会偷。

    看了看大家反应,宋九先将诸人领进棚内,还没有上麦秸地膜,但开始用火炭了。也就是无烟煤,里面十分暖和。宋九扒开地面,说道:“这就是三肥土,它可以使许多庄稼花卉蔬菜增产,但不是全部,各个植物需量又不同,这必须摸索,等几年后微臣会将这份数据禀报给陛下。”

    赵匡胤仔细地观看。

    宋九又说道:“但它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正常使用,一亩地需要一百来斤,甚至两百来斤,然而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生产加工,一百来斤最少成本会在四百多文钱以上。因此它的使用范围还是针对高产蔬菜与珍稀花卉,不能普及到农作物上。”

    又看到赵匡胤狐疑地看着琉璃顶。说道:“陛下,粮贵伤伤。粮贱也伤农。粮贵伤及的是城镇百姓,粮贱伤害的是农民本身。随着占城稻过来。若朝廷再重视水利,粮价必贱,到时候农民很苦。所以必须适度的引导,普及各种产业。比如这个反季节蔬菜。”

    “谁能用得起?”刘温叟说道。

    “刘中丞,不然,象微臣这样,是无多少人能种植得起,但可以想像一下,何必一种就是二十亩地?若是一亩呢。”

    “一亩也种不起。”

    “为何?”

    “琉璃多贵了。”

    “原来说的是这个?”宋九大笑,说道:“是贵,它是微臣造的,仅是成本一亩就是一百余贯。”

    “停,停,”赵匡义打着他的话,问:“一亩只有一百来贯?”

    “二大王,你来看,这么一大块,它成本只有二百余文,一亩地能需多少钱帛?这是现在,未来大规模生产,它还会下降,甚至能降到六十贯七十贯,商人盈利,贩给百姓也不过一百贯。那么一亩只有一百来贯钱成本,稍有财力的就可以种植,财力小的也可以弄上几分地种一种。我再说收益,这样的大棚,里面二氧化碳……反正有种种原因吧,它会比外面露天生长的蔬菜产量高上三倍以上,又是在元旦时反季节出售,盈利会是多少。”

    听到这里一个个不作声。

    如瓠瓜,大规模上市,一个只值两三文钱,但若是提前一个月上市,一个能卖一贯钱。那只是提前一个月,若是大雪天里吃黄瓜,这根黄瓜会卖多少钱?

    刘温叟又是皱眉,宋九原先担心的就是这个,但相对而言宋朝对奢侈品要求不大严格,不象李世民那样强行硬来,从上到下必须艰苦朴素。但也要讲清楚,道:“物以稀为贵,现在售卖反季节蔬菜必然贵,可看到它的利益,种的人必然多,说不定未来河南这片地全部变成大棚,那么价格自然会下降。到时候所有人能买得起,冬天再也不用啃大萝卜了,那就是善事。这个朝廷不要干涉,种的人少就贵,种的人多就会贱。下一年种的人自然减少。让市场来做决定。而且朝廷不用管理,自可以得一些商税,百姓也会增加收入,市民们也能增加一道美味。不过我也是为了收入,无奈,陛下赐微臣许多钱帛,微臣用得多,试验用钱,各种不能言出的补贴用钱,手中的钱帛越来越少。”

    “你差钱用?”

    “陛下,微臣手中是有钱,可这个钱不能挪用,它们是契股钱,陛下要替国家制订制度,微臣也要为河洲制订规矩。契股的钱只能用在河洲产业上,河南不能挪用,朝廷相关的试验也不能挪用,这就是规矩。然而涉及面很大,例如琉璃,随着它研发,有河洲上的运用,有朝廷的利用,也有作坊的投入,微臣将这笔钱往哪儿算?只能微臣来承担。”

    “规矩?”赵匡胤喃喃道:“我们去看书院。”

    宋九这批学子出来可了不得,一个个做事认真,不贪不污,还富有同情心,赵匡胤不仅听到各个官员的夸奖,还从赵普嘴中听到一件事,他家也请了两个学子过去。因为做事认真,不但提高了赵普木材生意的效率,还检查出来一些不明不白的账目,导致赵普一些僮仆反感,有一个学子说了一句话:“食人之禄,就要忠人之事。”

    赵普听后大为感动,将家中两美丽家妓赐予他们为妻。然后不解地说:“陛下,宋九如此惫懒,为何教出的学子个个皆是人中龙凤。难道是他们生活困难,生性才如此质朴?”

    赵匡胤也不能回答。

    他隐隐感到自己一些想法也是错误的,惫懒肯定是惫懒的性格,但宋九有他的光辉点,这才带着一群学子才德俱佳。当然,现在是不错,以后会不会在这个大梁缸里变黑,谁都不敢说,但至少从学舍走出来的那一刻,个个都很好的。恐怕到明年第二批学子出来,还不知道引起多大的争抢风波。

    特别是吕馀庆手中一个书吏,也就是学舍学子,居然为百姓的事敢与王全斌较真,让王全斌拉下去重笞一百杖,差一点被王全斌拉出去砍头,吕馀庆飞马前去营救,然后用身上的袍子交此子裹起来,亲自替他喂药。消息刚刚到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也很是感动,奖其一百匹绢,赐其益州司户参军事,一下子从书吏变成从八品官员,还是真正的差官!

    这一切让赵匡胤感到很不解,为何能发生这样的变化。

    真想,除了一身物格学,也未看出宋九有什么,甚至说句不好听的话,与自己青年时一样,有无数恶迹。

    赵匡胤很想弄懂这个道理,只要弄懂了,它在自己手中能发挥更大作用。当然,也不会问宋九,恐怕宋九自己十成十的同样说不清楚。

    一干人往回走,终于明白宋九为何将那二十件琉璃制品卖得那么贱。这个过程是击鼓传花,消息还未传出,一旦传出,那二十件琉璃制品身价将会暴跌。

    宋九也松了一口气,它以后是大规模生产的,不是奢侈品,也就不会有人说闲话。

    实际未来河洲大半都能算是奢侈品。

    这个宋九想摆脱,那是不可能的。

    一行人来到书院,赵匡胤一再说不要扰民,可他御驾亲来,还是闹得一路鸡飞蛋打。进了学舍,让学生们继续上课,他先是到处看了看,居然发现了琉璃窗。

    不过这不稀奇了,那一片大棚用多少琉璃。有了它,冬天时就可以取暖,又不影响光线。

    赵匡胤仔细地站在外面看,先前学子一起紧张地看着他,一会儿神情正常,用渴望的眼神盯着黑板。那种眼神让赵匡胤看得都心动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二章 吃肉

    赵匡胤扭头看着宋九。

    对于河中走出的学子为何优秀,赵匡胤不好与诸臣商议,但在几次家宴中与赵普与赵匡义谈过。

    赵普说陛下英明,派了燕博士与张博士过去,为人方正,所以才教出一批好学子,赵匡胤摇头,赵普是臣子,他说的是恭维话,两个博士会起到一些作用,但绝对不是主要作用。

    倒是问二弟,二弟说了很多,河中百姓比较清苦,又常被京城其他诸坊百姓瞧不起。作为学子,他们生长在这个环境下,自尊心强。现在给了他们机会,于是更加自尊自爱。

    宋九有些驭人之道,这是褒义词,作为国家大臣,如果不会用人用民,那完蛋了,当真以一人之力治一州一县?想要河洲开发出来,前面的基础工程,后面用人,都需要用到河中或者河北苦力,于是常树一些小恩,让两河百姓很感动。但这一过程中宋九真的不恶,无论是露开式的教育,或者不受礼。这些举动学子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个个将宋九当成榜样。

    最后一条很得赵匡胤赞成的,比如他以高薪养廉,虽剥夺了旧派将领地位,大肆恩赏。

    不过赵匡胤还是不赞同,他的一系列政策,官吏贪墨现象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但还是有,不少,今天赵普与宋九就讲到了吏治问题。高薪养廉都不行了,那怎么办?赵匡胤也没有了好主意。

    至于出身清苦,那更不是好解释,孔夫子说过。齐家治国,家人都过不上好生活。如何安心替君王治国,就是治了。先治家吧,更贪。这种思想也诞生了宋朝役制,不从四五等户挑吏,而是从一二三等户中挑选吏差,四五等户挑选苦力差。但还是不能解决吏的问题,吏更贪更苛。

    其实这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自古以来,官本位思想,或者尊尊亲亲,当官的就是父母。高人一等。那么贪岂不是应当的?宋真宗说读好了书,有了黄金屋,香车,美女,事实除了到宰相级别,其他官吏仅靠薪水,哪里来黄金屋、香车与美女?可这个思想却害苦了官吏。象苏东坡玩送妾,到了黄州感到很辛苦,对不起妻子。写了一些伤感词的诗,他可有真反思过?身在局中,如何能伤感?那怕就是大苏高达一百五的智商。

    宋九灌输的价值观却是百姓是官吏的父母,没有百姓一点一滴的税务。如何能养活这么多官吏。而且他本身做得是不错,从没有摆官架子,为了发财大计。忙忙碌碌,灌输了良好的价值观。起了优秀的带头作用,又以河中灌输了他们荣誉观。再加上赵普与赵匡义说的种种。这样走出去,还不好,那也没法好了。

    三赵智商再高,很有可能他们比大苏智商还要高,但身在局中,同样也看不懂了。

    赵匡胤说道:“宋九,你去教一教,朕看一看。”

    这个问题很纠葛,他儿子赵德昭也说过这件事,上了几天课,说是观学,也是上课,回来反映,说宋九授课让人容易接受,不知不觉地一堂课就上来下来,然后还能记住。学问不大好说,但教书能力给赵德昭上课的几个大儒与之相比差远了。

    宋九只好将替二年级教经义的朱三换下来,开始上算术。

    赵匡胤召他,他只好布置一些题目,让大家自学。

    而且他经常干这事儿,留下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反思摸索,不懂的再回答。

    没有教,而是让大家发问。

    几个大佬在窗外看着,不能作声。夫子也说过要鼓励发问,然而后来的先生们只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曲礼里的种种尊重师长,却忘记了老师职责。

    先前学生还是很紧张的,不紧张那才见怪,窗外有皇上,有皇太弟,有三个宰相,有御史中丞,整大宋就这几人最贵了。但宋九这时候教学经验丰富,说了几个笑话,让学生心情放松,终于开始发问。

    气氛十分活泼,至于夫子所写的曲礼种种,见鬼去吧!

    宋九也很会教,一边解答一边举一反三继续传授,君臣数人听得不大明白,这是二年级的,教得有些深了。但是说的是有关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几人隐隐地感到它会有很大用途。

    秦娃子就问道:“九先生,你说了密度,又说了这些计算公式,但我有几条不解。”

    “说吧。”

    “是不是密度会统一的。”

    “也不能说统一,有热胀冷缩,但不是所有物质都会热胀冷缩,水就是反过来了,变成固体反而会膨胀。变成气体又会膨胀。但对于我们常见物质,热胀冷缩对密度影响并不大。”

    “九先生,那是否能将所有物质密度大约测理出来,那会在很方面会有运用价值。”

    “秦娃子,你怎么想出来的?”宋九惊奇地问。不仅是密度,以后还带着学生计算出一些函数表,根数表,三角函数学,不过现在还有些遥远,这打算是明年了。

    “九先生,我在河洲上有时候计算劳力与土方,就觉得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若是泥土密度能准确下来,纵然有误差也不会大。”

    “行,”宋九扭过头问赵匡胤:“陛下,微臣想找一样可以流动的,又常见的,容易测量重量与体积的物事,陛下以为用何为标准?”

    “这还用问吗,水。”

    宋九就等着他这句话呢,道:“谢陛下,各位学子,我们就以水为标准,以后先行测出一个正方体,长宽高一样,这个长度作为一皇尺,这个重量做为一皇吨,分一千为一皇斤,如何?”

    “喏。”

    “我们再用这个标准计算我们常见的几百种物事密度。将它们公布于众。顺便将一皇尺一皇斤兑换多少市尺多少市斤比例公布于众。”宋九又说道:“陛下,这是陛下选择的物事。以它们来做皇尺皇斤可否?”

    赵匡胤以为他在拍马屁,一笑了之。

    但这样的授课方式确实别开生面。赵匡胤扭头对赵普低声说道:“可惜那个西洋先生走了。”

    “是啊,还好,替我朝培养了一个人才。”

    一堂课听下来,实际到了实用课的时间,不过赵匡胤要观学,没有办法,只好继续讲下去。但下课时,有的学生在课堂琢磨,有的学生跑到后院看书。赵匡胤也来到后院。宋九钱用得越来越多,包括衙内的钱,于是腾出一间房屋,里面摆着各种书籍,大多数是花钱买来的,还有一些外坊弟子家长捐来的,以及一些人想拉拢关系,又捐了一些书。

    学生们在翻阅,玉苹在后面烧茶水。准备沏茶给君臣喝。

    这个女子很温婉,这使得赵匡胤又想到他的妻子王氏,他一生最温暖的时光便是王氏带给他的种种安慰。王皇后一死,他心中悲伤之极。然而这是宋九的家事。他也不想插手这个狗血的三角恋,而且潘家似乎越来越有意宋九。

    于是来到玉苹身边轻声说道:“玉苹,朕可以向你保证。你以后最少会是一个如夫人的身份。”

    如夫人说倒底还是小妾,但在宋朝如夫人还没有泛滥成灾。象范仲淹在江西死了妻子李氏,纳了一个妓子为妾。因为是妓子,那时规矩也森严起来,不能变成正妻,因此曹皇后在皇宫宴席间称呼为如夫人,于是皆称呼为如夫人。那就是夫人了,包括李氏的三个儿子范纯仁他们对这个如夫人一直视为生母,没有丝毫不尊敬之处。

    但那仅是曹皇后的称喟,还不是皇上的浩命。有了赵匡胤这句话,玉苹身份截然不同,不亚于唐朝重官的平妻“媵”,那怕宋九以后犯邪,也不敢将她卖出或者送人。

    这个宋九肯定不会的,但若是宋九有本事将潘怜儿娶回来,有了诰命如夫人,潘怜儿也不敢过份虐待玉苹。

    赵匡胤所能做的只有这一步,或者强行下诏让宋九娶,宋九必须要听诏,可潘美那边如何作想?

    玉苹机灵,匆忙伏下说道:“奴婢谢过陛下。”

    “你不是奴婢,是好女子,以你的品行,足以让千万妓子们失色。”

    天色就快黑了,宋九只好宣布放学,一部分学子去露式教育,还有一部分学子去河洲。赵匡胤说道:“宋九,今天你来做菜,朕就在这里吃。”

    宋九愕然,刘温叟说道:“陛下,这不大好,宋九也是朝廷官员,怎么下厨呢?”

    “他不下厨,那个正店如何开张?刘御史,你不懂,这关系到朕的荣誉。但是宋九,你也不用铺张浪费,平时烧给学子们的什么,就做什么。”赵匡胤道。

    那个正店造起来不知会花多少钱,但最后数字肯定是不可想像。仅靠挖人墙脚还是不行的,虽景色优美,毕竟在城外。听说宋九厨艺好,这一条也是关健。

    只有河洲生意好起来,盈利厚,宋九如约将各种税务交纳,又带动许多百姓有了收入,那场豪赌才能成为美谈。不然到时候会惹起许多麻烦,自己也会被史官们毫不客气的怦击。

    宋九只好做菜。

    赵匡胤没有闲着,今天他要仔细地看,宋九始终只能小打小敲,但他与赵普若能看到什么,那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先是看了露天式教育,接着又来到一户百姓家中。

    正在做饭,还闻到肉香,赵匡胤一头扎进去,这户人家吓得不轻。

    一家老老小小匆匆忙忙跪下迎接,至于抱怨,谁敢抱怨。赵匡义大笑道:“皇兄,下次想来看,还是便装吧。今天你不知道吓坏了多少百姓。”

    赵匡胤呵呵一乐,让这户人家平身,跑到厨房里看他们做的是什么,一个锅里蒸着饼,下面就着一些稀饭,饼面也不大好,黑乎乎地沾了许多麦麸,这也常见,但另一个锅里烧着猪肉烧香芋,里面还放着两粒大茴香。汤汁几乎快要熬完了,赵匡胤主动加了半碗水,吓得妇人不知道怎么办,还是抢碗自己加,还是让皇上动手替自己加水。

    老百姓能吃肉,那怕是猪肉,赵匡胤也很喜欢的,用起锅铲将肉翻了翻,问:“翁翁,你家今天是什么日子?”

    老汉纳闷,答道:“平常日子,陛下,难受今天是好日子?”

    这就是一个大课题,百姓也吃肉,但普通百姓只能奉年过节,或者重要日子才舍得用钱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