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丫辛艘桓龈玫募苹?梢匀乒樟醒胍凶「嗟耐饣恪�
谢廖沙的计划就是以苏联国家的信誉向外国的投资者借贷。让苏联的国家信誉帮助高尔基集团争取更多的资金,高盛的信誉再厉害,也没有苏维埃政权的信用厉害,毕竟苏联的主权信用向来很好,还没有出现过债务违约的情况。可是等到苏联最后解体的一刻这笔债务就会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间一笔扯不清楚的糊涂账,而最终这笔债务会落到谁的头上就不是谢廖沙所关心的了。反正这笔钱最后都会安全的成为谢廖沙的囊中之物。
现在趁着苏联的负债情况还没有特别的糟糕,正是下手的好时机。在决定了这个计划之后,谢廖沙就向上级提交了出访的申请。毕竟世界的金融中心不在苏联,想要向国外的投资者推销苏联的国债,那就得到伦敦去。
于是谢廖沙召集幕僚连夜制定了一份总投资金额高达五千亿美元的国家投资计划上交给了克里姆林宫。这个计划被戈尔巴乔夫拿到了政治局上进行讨论。经过苏联的最高决策机构反复地讨论之后,这个计划最终仅以一票的优势涉险通过。谢廖沙向戈尔巴乔夫解释这笔资金是为了在列宁格勒兴建苏联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因为列宁格勒地处波罗的海,距离北欧三国和德国非常的近,谢廖沙打算把这个经济特区作为苏联经济改革的一扇窗口,就像几年之前中国人做的那样。到时候,列宁格勒特区可以吸引来自西欧特别是德国的投资者,也可以为苏联的改革积累经验。让谢廖沙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一次利加乔夫居然也投了赞成票。
于是就在这一次的政治局会议上,苏联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列宁格勒经济特区成为了苏联的国家战略,而根据这一战略配套而生的债券发行计划和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总体规划也提上了日程。谢廖沙自然义不容辞的要担任列宁格勒经济特区党委书记的职务,而谢廖沙也不忘借助这个机会将自己多年的秘书纳斯佳推上了列宁格勒经济特区最高行政长官的位置。
就在列宁格勒经济特区正是对外公布之后,谢廖沙就坐上了飞机前往伦敦去发行苏联的国债,而纳斯佳则负责从共青团系统和苏联外经贸部系统抽调人手赶赴列宁格勒进行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纳斯佳并没有跟谢廖沙客气,他直接了当的要走了在工人新城项目迅速成长起来,已经成为谢廖沙得力干将的高曼和普加乔夫。这可是一次千载难逢的主政一方的好机会,在得到了谢廖沙的同意之后,高曼和普加乔夫同纳斯佳一起前往列宁格勒,为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这个还停留在计划上的新城市一同努力。
第二百一十二章 苏联国债
《苏联外经贸部长亲赴伦敦推介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计划》
《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苏联改革的新举措》
《苏联外经贸部长寄语愿意和欧洲分享苏联的改革成就》
……
谢廖沙带着一项庞大的计划来到了伦敦,而随着谢廖沙的到来,伦敦金融城里的那些资本家全都闻风而动争相向谢廖沙发来了各种邀请。为什么谢廖沙会这么受欢迎,那还要多亏了苏联的邻国中国之前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经济特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先例。使得列宁格勒经济特区显得格外的有魅力。
现在全世界没有比苏联更广阔的国家,没有比苏联资源更丰富的国家,而且苏联的工业基础不知道要比中国好多少倍。当这样的一个红色巨人放下武器开始学着做生意,全世界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苏联一定会成功。于是就在乌里扬诺夫抵达伦敦之前,苏联外经贸部和苏联外贸银行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向媒体放出了风声。一时之间各种经济学者开始分析苏联的列宁格勒经济特区会给整个欧洲的经济带来多少变化,苏联有着将近三亿人口,这三亿人口的消费能力和购买能力即使是现在也比中国这样的国家要强得多,毕竟中国才刚刚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苏联则是一个普及了冰箱,电视,录音机的发达国家,正在追求更为富裕的生活。两个国家的奋斗目标明显显示了两个国家底蕴的不同。
按照谢廖沙的计划,当他抵达伦敦之后首先会出席了伦敦的银行家协会所举办的冷餐会,谢廖沙毕竟还有一个英国银行家协会外籍会员的身份。而且在大部分英国媒体的眼中,谢廖沙是苏联最懂市场经济的高级官员。在这次的冷餐会致辞当中,谢廖沙向英国金融界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融资计划,为了建设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苏联政府决定在英国公开市场上发行五千亿美元的十年期苏联国债,利息是百分之五左右,全部以美元计价,这项融资计划光是数额已经创下了欧洲近年来的记录。而且因为苏联的外债偿还记录非常优秀,从来没有有发生过债务违约和逾期的情况,所以英国的金融机构大部分都给这批苏联债券打出aaa级的评级,这也就意味着苏联的这批国债安全性是全世界最高的,在这么高的安全性之下又同时拥有这么高的利息,简直就是大型金融机构最理想的投资标的。毕竟美债的利息只有二点几个百分点甚至更低,所以很多金融机构都闻风而动,想要接着这次的东风,狠狠地赚他一笔。
其实谢廖沙心里清楚的很,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现在连土地都没还没划定下来呢,而且这个特区的制度章程,人员编制,预算和近期,中期,远期规划什么也没有。几乎就是白纸一张,谢廖沙来到伦敦仅仅就带了一份类似后世ppt的计划书,整篇计划上大部分都是图片,就连文字都很少,可以说完全是来伦敦空手套白狼的。要不是他苏联部长的身份和背后的苏联政府来给他兜底,整个计划和诈骗其实没什么两样。说到底,这就是谢廖沙精心炮制出来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一旦败露,最终的受害者是欧洲的银行业,而苏联政府除了一笔又一笔怎么还也还不完的债务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不过现在谢廖沙要为欧洲的银行业编织一个财富的美梦。于是谢廖沙开始频繁地出席伦敦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现在欧洲的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依旧增长乏力,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美国已经歇火好多年了,日本的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但是日本的市场极度的排外,而他们的产品竞争力有如此巨大,带给欧洲各国的正面影响其实远远不及负面影响,而谢廖沙的改革计划似乎让整个欧洲看到了一个即将腾飞的经济增长火箭发动机。在谢廖沙一次又一次的演讲中,他向投资者描绘着苏联的经济改革将给欧洲带来更多的正面刺激。把钱借给苏联,然后用苏联的经济增长来拉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同时用苏联丰富的自然资源来解决欧洲市场上能源和生产原料供应的问题,这简直就是完美的组合,最重要的是,一旦苏联和欧洲之间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铁幕也将被打破,欧洲一片和谐发展的日子简直是唾手可得。
带着这样的美好愿景,欧洲的银行业对谢廖沙所描述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并且坚信不疑。而谢廖沙的计划也引起了英国政府极大的兴趣。这几年来英国正在努力重塑欧洲经济中心的地位,五千亿的融资规模绝对是这十年来全世界最大的融资计划,又是以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国家信誉作为保证,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把这项融资计划放在英国对于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上的提升都有着莫大的好处。
可惜想到了这一点的不仅仅是英国人,谢廖沙在和撒切尔首相进行会晤的过程中,并没有主动承诺什么,因为他希望英国政府能够多提供一些优惠条件。可是他前脚刚刚离开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法国大使立刻就把电话打到了他的行辕,请求第二天能够登门拜访。
对于送上门来的机会谢廖沙自然是不会推脱。反正骗一个也是骗,骗两个也是骗。这种时候有鱼儿主动咬钩自然要多多益善。于是谢廖沙就邀请法国大使第二天到他的驻地一虚。
第二天一大早,法国驻英国的大使就带着手下的经济参赞来到了谢廖沙居住的酒店,两人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所以很是寒暄了一阵子。当话题进入正题之后,法国大使又仔仔细细的向谢廖沙询问了一遍有关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计划,谢廖沙注意到法国大使馆的经济参赞不停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似乎要把谢廖沙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当谢廖沙讲完了自己要说的内容之后,法国大使态度极为恭敬的问道,不知道乌里杨诺夫部长有没有意向接纳法国的投资者参与贵国这个庞大的计划呢?
第二百一十三章 欧洲最受欢迎的人
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计划就像一股春风,吹遍了整个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随着这条爆炸性消息的到来,各国政府都希望借助这次的机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先是谢廖沙成为了英国首相的座上宾,紧接着法国总统密特朗也托法国驻英国大使向谢廖沙转达了面谈的邀请,德国随后跟进,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三个国家都为苏联的经济改革感到振奋。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家的处境其实都差不多。苏联面对的那些问题恰恰也是二战结束后各国工党长期执政所带来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本世界上最富裕的欧洲大陆被炸成了一片废墟,经济已经完全崩溃,大家只能靠着美国的援助勉强的维持政府的运作,在这种情况下,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工党相继在各国都缺得了政权,开始朝着费边社会主义的方向来执行经济政策,所谓费边社会主义,就是循序渐进的在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英国工党的核心思想,也被欧洲大陆上绝大数国家的工党所认同。他和列宁主义分属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费边是罗马和迦太基之战中战胜了迦太基战神汉尼拔的大将,他的军事策略是徐徐渐进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在发动进攻。这种思想也正好暗合了英国工党所倡导的议会斗争循序渐进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并非什么异端邪说,在全世界有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党都是秉持着社会主义不同流派的思想,在国际上还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叫做社会党国际,它的前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创立的第三国际。在全世界各国都有政党参与其中。
苏联的列宁主义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但是他继承的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列宁暴力革命的思想,和工党所倡导的费边主义虽然目的相同,但是在实现方式上却是大相径庭。不过既然是社会主义还是有一定的共同点的,那就是建立国有企业,建立由国家参与调控的经济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大量公用事业公司被迅速的国有化,德国和法国也是如此,而苏联则延续着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同样是国有化大型企业。在二战之后,供应严重不足,市场上商品紧缺的年代,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斯大林执政的苏联,还是在工党长期执政的欧洲,经济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因为物资短缺,工厂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论品质如何都能够卖出个好价钱。
可是随着欧洲的商品供应恢复了正常,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了。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商品的实用性,转而追求更高的品质。这就让过去已经习惯了规模效益的工业体系开始出现问题,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又或者是这些欧洲的国家基本上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有的国家通过改进和提升本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和产品竞争力,逐渐占据了高端是市场,这里面最显著的就是日本和西德。而有的国家则是依靠放开私营经济来促使大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这其中英国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现在摆在苏联面前的只有几种现成的模式,要么向英国学习,要么向日本学习,要么向中国学习。可是实际上只有向英国学习这一条道路是走得通的,苏联不是中国,制造业需要的人口红利苏联没有,苏联的人口要是够用,就不会让农业生产处于现在这种境地了。同样的,想学习日本和德国的的高端制造业也有着相当的难度。日本和西德是美国的盟友,可以轻易的从美国已经高精尖技术,这种便利的条件是苏联永远不会具备的。
为今之计,进行私有化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改革的动机不能是苏联的执政党对下级的要求,而应该是苏联的广大人民自发地进行改革。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谢廖沙也就明确了列宁格勒经济特区因该以什么样的产业为核心。自然是苏联大部分的老百姓能参与进来的。
谢廖沙虽然来欧洲筹钱是为了填满自己的腰包,但是如果一开始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发展就出现了大麻烦的话,那么后续的融资计划很可能就泡汤了,所以为了能尽可能多的骗到更多的钱,谢廖沙不知要把自己的ppt做得天花乱缀,还要真的做出一点成绩才行。
想清楚了这个道理之后,谢廖沙稍微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战略。在伦敦的苏联外贸银行会负责这次的债券在英国的发行,不过苏联外贸银行还需要英国债券市场的授权才能顺利的进行。在谢廖沙的亲自关怀下,英国的融资非常的顺利。英国政府生怕这次的融资计划因为英国监管机构的限制而另择市场,所以英国政府一路绿灯,迫不及待的想要这笔融资在英国市场上机型。效率远超谢廖沙的想象。虽然离苏联国债真正上市的日子还有很长时间,但是已经有好几家有实力的做市商来到了苏联外贸银行申请接手这一次的苏联国债发行工作。毕竟五千亿不是一个小数目,在英国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够独立吃下这笔融资。所以大概会有四五十家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接手这一次的发行工作。除此之外,海峡对面的法国也有很多做市商迫不及待的来到了英国,想要分一杯羹。
不过这些法国人很快就从苏联外贸一行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乌里杨诺夫部长会在几天之后前往法国,继续为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进行融资工作。法国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连夜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送回了国内,很快来自英吉利海峡对岸的邀请如雪片般的飞到了苏联驻英国大使馆,为了保证谢廖沙不被别的国家提前接走,密特朗总统甚至派来了自己的特使到伦敦来等候谢廖沙一起动身前往法国,不过当密特朗总统的特使来到英国的时候却在这里见到了来自西德的大使。谢廖沙一时之间几乎成为了整个欧洲最受欢迎的人。
第二百一十四章 白纸一张的经济特区
就在谢廖沙赶赴法国继续为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进行融资的时候,纳斯佳则带领着谢廖沙的心腹们正在对列宁格勒进行实地的考察。按照谢廖沙的设想,中央将拨给列宁格勒经济特区总计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会有新的码头和机场。同时行政区划和人员管理将会独立于列宁格勒市。这里可以说完全是谢廖沙下属们的自由王国。
纳斯佳、高曼、普加乔夫等年轻的干部正在为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而忙碌着。而作为谢廖沙的老朋友,耶利钦和索布恰克也被邀请来到了列宁格勒为纳斯佳等人的工作掌舵护航。索布恰克是苏联法律界的权威,又有在大型金融机构工作多年的经历,他能够到列宁格勒经济特区工作谢廖沙自是求之不得的。而耶利钦在建筑行业浸淫多年,对于城市建设和规划有着丰富的经验,再加上他在苏联政坛的人脉,同样是列宁格勒经济特区渴求的管理者。其实谢廖沙本来是想让耶利钦全面接管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所有工作的,但是目前耶利钦在戈尔巴乔夫那里处境尴尬,所以谢廖沙只能将纳斯佳推上前台了。
为了尽快干出一些成绩为谢廖沙在国外的融资活动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谢廖沙再次从苏联的阿富汗撤军之中征兆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了参与列宁格勒经济特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能够参加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建设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因为大部分人都能看得出来列宁格勒经济特区在苏联未来战略当中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列宁格勒经济特区会解决一大批人入党,住房,就业等编制问题,而越是能早一点加入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越是在这些问题上能够占得先机。
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给苏联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十万阿富汗撤军的安置问题被顺利解决了,现在万事具备之欠东风,只要谢廖沙从国外引进的资金一到位,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建设速度将会焕然一新。眼看着面前繁忙的建设景象,纳斯佳心潮澎湃感慨不已,在英国系统的学习过西方的经济制度之后,纳斯佳已经学会了从崭新的视角来看待苏联的问题。而列宁格勒经济特区则是最好的改革试验田,因为这里完全是白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