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工人们纪律散漫,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品质下降得厉害,原料利用率不高等等。这让谢廖沙感到非常的生气。
谢廖沙没有作出回应,他看到不远处的生产线上有两个工人正在工作,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工人正在认真的干着自己的活,而年轻的那位工人虽然看起来在干活,但是眼睛时不时的飘向谢廖沙这边。谢廖沙见状不紧不慢地走了过去。
“你们在干什么?”谢廖沙满满的走道二人身边,突然出声问道。
“啊!”年长的工人师傅似乎格外的认真,被谢廖沙突如其来的问话吓了一跳,而年轻的工人早就注意到了谢廖沙的到来,隔着老远就像谢廖沙问好。
谢廖沙走上前去和两人握手,询问两人的姓名。年长的那位工人师傅叫做拉夫里年科,而年轻的那位叫做阔日杜布。两人都是负责汽车座椅安装的工人。
谢廖沙和两人谈话的间隙,已经有人上来接替他们的工作了。这让拉夫里年科终于可以安心的回答谢廖沙的问题了。谢廖沙在询问了他们一些工作上的情况之后就开始聊起了高尔基厂伏尔加汽车的历史。
“拉夫里年科同志,你是什么时候到高尔基厂工作的?”
“我吗?好像刚建厂的时候我就在这里了,刚开始这里一片荒凉,我们大冬天还要住在帐篷里。那时候的条件可真艰苦啊!”拉夫里年科认真的回忆道。
“还记得你们生产出第一代伏尔加时候的情景吗?”谢廖沙又问道
“当然记得,我们把汽车献给了斯大林同志,后来我们的汽车还在布鲁塞尔的世界博览会上得到了金奖,我们当时都高兴坏了……”拉夫里年科兴奋的说道。
“阔日杜布同志,你喜欢伏尔加汽车吗?”谢廖沙忽然向年轻的工人问道。
“喜欢,当然喜欢了,毕竟是我们自己亲手组装的吗!”
“那如果和德国大众的汽车比起来呢?”
“这个,伏尔加还是很不错的……”阔日杜布有些拘谨的说道。
“说实话!”谢廖沙微微一笑,鼓励阔日杜布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我还是更喜欢大众!”阔日杜布诚实的回答道。
谢廖沙和两位工人的对话在场的所有人都听见了,高尔基厂的领导们已经察觉出了谢廖沙对高尔基厂不满意的态度。不过到底那不满意,他们还是不太明白。
“知道为什么高尔基厂刚建厂的时候生产的第一批汽车就能获得国际工业博览会的金奖,而几十年之后,居然我们自己的工人都看不起我们的产品吗?”谢廖沙忽然对高尔基厂的管理者们问道。
“我们的工作没做好,乌里扬诺夫书记!”高尔基厂的负责人赶紧认错。
“这只是一方面我的同志,你要知道,在1935年,能生产汽车的国家才有多少,而现在又有多少国家可生产汽车呢?归根结底在于环境变了,可是我们却没有变。你知道这样继续下去的后果吗?我们的伏尔加早晚有一天会彻底的退出市场。高尔基厂的同志们,不要以为你们靠着合资车活的还不错就可以不思进取了。我告许你们现在那些发不出工资的电冰箱厂,洗衣机厂,电视机厂都是这么想的。他们以为只要东西生产出来,质量没有问题就万事大吉了,正是这种思想让他们失去了饭碗,如果你们生产的产品连自己的工人都不喜欢那你们就是在浪费资源,制造垃圾……”
第二百四十七章 抢夺北美电力市场
如何在美国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这是谢廖沙和高尔基金融集团为了生存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除了新兴的高科技行业之外,无论是能源行业,制造业,还是金融业早就被那些大财团瓜分殆尽了。高尔基财团作为一个入局的参与者,不可避免的要从这些财团手中抢夺一部分市场和利益。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高尔基财团在创始阶段参与了不少洗钱的生意,不管这么样,这些东西就像是一个炸弹一样随时都可能给高尔基财团带来灭顶之灾。如果想要彻底的将高尔基兄弟会洗白,变成被人认可的合法的大财团,在阳光下参与美国的利益分配,就得在已经被美国财团们瓜分殆尽的美国市场上,闯出自己的道路来,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高尔基财团现在已经是英国最大的财团了,它控制了英国的供水,天然气,以及一半以上的电力市场。基本上每个英国家庭都在为高尔基财团贡献利润。在德国,高尔基财团控制了联邦德国汽车工业的半壁江上,超过十分之一的西德工人在为高尔基财团工作。在意大利,高尔基财团联手黑手党垄断了整个地中海的航运业,并且还间接控制着意大利国内的天然气市场和外贸市场。除此之外,高尔基财团还在即将发生变革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逐步渗透着,仅凭这些高尔基财团在欧洲就完全没有对手。
可是欧洲毕竟不是世界的中心,无论谢廖沙怎么在欧洲折腾,都无法真正的获得绝对的安全。所以谢廖沙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在美国站稳脚跟。在一年以前,谢廖沙借助黑石集团收购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大型能源公司美国安然集团,并且保留了这家公司的管理层。谢廖沙当初收购这家公司是因为知道这家公司未来会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公司和能源交易平台,并且最终因为财务造假而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不过安然公司到底是如何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家小公司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巨头,这一过程谢廖沙并不清楚。直到最近一段时间安然集团的ceo肯尼斯雷从欧洲大量进口廉价的天然气,这才启发了谢廖沙。
肯尼斯雷的经营策略很简单,他通过对旗下的发电厂进行改造,成功的将传统的火电厂的燃料由煤炭改造成了天然气。并且通过输气管道直接输送到电厂中。在当今的世界上,天然气还没有代替煤炭成为主流的能源。但是因为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倍受环保团体的青睐,所以这一改造即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又为安然公司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肯尼斯雷想要收购和改造更多的电厂,这一点让谢廖沙很受启发,电力是工业的基础动力,控制了电力就等于控制了美国的工业。而肯尼斯雷的安然公司似乎就是高尔基集团开拓美国市场的那把正确的钥匙。
谢廖沙现在手上控制着大量的天然气资源,不仅仅是在苏联,在美国也同样如此。西方石油公司毕竟是美国排名前十的石油工业集团。就在去年哈默同志逝世之后,整个西方石油公司就彻底成为了高尔基金融集团完全控制的企业了。借助哈默同志留下来的一生心血,谢廖沙不但拥有了大量的油田和天然气田,还拥有了成熟的石化和化工产业链,除此之外西方石油公司还是美国最大的肉牛生产企业,这让谢廖沙一下子成为美国最大的牧场主。
现在看来,让西方石油公司在北美的天然气田和安然集团相结合,一同掀起一场美国电力市场的清洁能源革命。这是谢廖沙控制美国电力市场难得的机会。谢廖沙完全可以安静的躲在幕后来操纵这一切。他可以给那些环保团体捐款,让他们去那些依旧拒绝改造,继续使用煤炭的发电厂去抗议。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民间团体的力量,他们在美国代表的可是选票,而选票则是政治家的命根子。这些民间环保团体可以驱使政治家们通过相关的环保法案。强制这些使用燃煤的电厂改用天然气,这对于安然集团绝对是非常有利的。
想通了这些道理之后,谢廖沙让卡莉姆在美国和欧洲留意一下到底有没有合适的环保团体。谢廖沙可以通过资助来扶植这些团体。卡莉姆对于利用政治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已经运用得非常纯熟了。谢廖沙觉得这可能是遗传自卡莉姆那位政治家老爸阿明的性格。自从格里菲斯成功当选了南达科他州州长之后,卡莉姆把扶植政治代理人的模式用运用在了北达科他州,爱荷华州,以及阿拉巴马州。卡莉姆通过寻找有潜力的政治家为他们提供竞选资金来获得代理人,而当这些政治家当选之后,自然也要对卡莉姆旗下的企业投桃报李。通过这种方式,孟山都的种子产品成功的霸占了上述各州的种业市场。
不过仅仅只是做到这种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谢廖沙手上的还有全美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麦当劳公司。要知道麦当劳可是全球最大的碎牛肉,番茄,卷心菜等农产品的采购商。为了确保自己每家餐厅的口味基本一致,麦当劳对供应商有着严格的限制。他们可以细化到肉牛饲养的环境,饲料等具体的细节。如果不按照麦当劳的要求饲养肉牛,就无法成为麦当劳的供应商。而麦当劳强制要求饲料中要有足够的玉米和大豆作为原料。这实际上是在为孟山都扩大市场,毕竟现在没有一种玉米或者大豆的生产成本可以比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还要低,靠着这一系列的关联业务,卡莉姆在号称自由的美国农业市场,完成了实际上的垄断。
第二百四十八章 瓜分波兰
当去年中旬,瓦文萨当选了波兰第一任民选总理的时候。他对与团结工会领导下的波兰充满了信心。他相信自己可以带领波兰彻底的摆脱多年的弊政,建设一个民主,自由的波兰。
可是当瓦文萨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态度,以及在团结工会内部驱逐高尔基兄弟会的成员之后,一切就开始朝着不可收拾的方向发展了。美国人虽然向波兰的新生政府提供了十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不过瓦文萨却让背信弃义的背弃了当初对谢廖沙作出的承诺。他不但限制高尔基兄弟会在波兰的大规模商业收购行动,还彻底得罪了苏联政府。苏联政府不但取消了给予波兰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还切断了同波兰的贸易往来。而高尔基兄弟会更是直接扯出了波兰的市场。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瓦文萨非常的不以为然,因为他相信美国人不会让波兰自生自灭的,美国的企业间会如潮水一般的进入波兰的市场,为波兰人带来大量的就业,而波兰的经济将会像火箭一样从此起飞。可是事实却狠狠的打了瓦文萨的脸。美国的企业并没有像潮水一般的涌向波兰,甚至连一家都没有。反倒是隔海相望的列宁格勒汇聚了一批有实力的欧美企业在此安家落户。
虽然经济没有起色,物价却像是坐上了火箭一般的起飞了。由于高尔基兄弟会的撤出,嘉能可公司和苏联的地中海贸易公司都停止了在波兰的商业活动。市场上的货物开始越来越紧俏,当瓦文萨执政了半年之后,物价甚至比他当选之前整整高了两倍。更让波兰人民感到不满的是,由于苏联中断了和波兰政府之间的天然气和能源贸易,波兰大部分地区的居民度过了一个难忘而又冷彻心扉的冬天,整个冬天大半个波兰都没有暖气供应。就连首都华沙也是如此。
接二连三的执政失误让很多波兰人都对瓦文萨的治国能力大失所望,不过总理是自己选出来的,除非瓦文萨有什么贪腐问题,否则的话含着泪也要等到他任期结束才行。反正现在放开了言论自由,而且瓦文萨依旧还赖在总理的位子上不肯辞职。所以在波兰民间,人们开始像过去调侃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那样的调侃瓦文萨。
在今年如果你在街上抓住一个波兰人,问问他最近流行什么歌曲的话。他们大部分都会很高兴的为你演唱两首新作的歌曲,而且大街上很快就会聚集起一群人来一起合唱。这两首歌一首叫做《瓦文萨,我的一亿元钱哪儿去了?》,另一首叫做《你永远不要相信一个电工》。从歌名就看得出来,这两首歌都是在讽刺瓦文萨糟糕的治国才能的。
这两首歌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波兰,就连电台的点歌节目有的时候都会应听众的强烈要求,播放这两首歌。人民极尽所能的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恶心瓦文萨,甚至当瓦文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有记者当面问题是否知道这两首歌。瓦文萨当时的表情简直尴尬的要死。
政治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面临的困境。因为经济的问题必须用经济的手段来加以解决。和波兰格但斯克隔海相望的列宁格勒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自从一年以前,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项目启动之后,几十万从阿富汗撤回国内的军人放下了武器,成为了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建设工人,他们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让整个列宁格勒经济特区旧貌换新颜。尤其是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天然气码头和石化项目投产之后,来往于波罗的海航线上的商船越来越多了。
波兰人里不是没有明白人,他们在对瓦文萨彻底失望之后,就将目光投向了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模式上了。说起来,团结工会其实不完全是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它其实更像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团结工会其实有不少来自于知识分子阶层和宗教界的人士。他们很快就认清了瓦文萨有多少能耐。于是在团结工会内部,逐渐出现了一些反对派的身影。
这些人清楚的认清了美国人的承诺到底有多么的不可靠,同时也认识到了波兰不可能彻底的割裂和苏联,以及高尔基兄弟会之间的联系。在瓦文萨的党内外支持率都开始屡创新低的时候,这些反对派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向瓦文萨糟糕的施政方针提出了反对意见。
面对国内高涨的物价和紧张的供应,以及因为缺少能源而停摆的工业。波兰的领导层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苏联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高尔基兄弟会问题上的态度。
于是呼,在团结工会内部以及瓦文萨的反复邀请之下,负气出走美国的尤里被邀请回到波兰参加波兰政府的招待和纪念活动,而苏联方面也通过各种渠道收到了来自波兰善意的动作。
看到波兰的态度有所软化,谢廖沙也就不再继续自己的封锁政策了。他派出自己的心腹纳斯佳前往华沙和波兰政府进行接触。而尤里那边也传来了来自瓦文萨的善意。在反复权衡之下,为了不让波兰的市场落入他人之手,谢廖沙终于改变了他对波兰的态度。
波兰方面的要求很快就转达到了谢廖沙这里。也许是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他们想和列宁格勒经济特区进行合作,利用列宁格勒经济特区来重振波兰的经济。
波兰毕竟是东欧的大国,好东西多少还是有一些的,比如以生产波罗乃兹闻名于世的波兰fso汽车公司,还有波兰境内丰富的铜矿资源和锌矿资源,更是谢廖沙所急需的工业原料。所以当瓦文萨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之后,谢廖沙也就不跟他一般见识了。
于是在纳斯佳的一手操办之下,高尔基大众公司很快出面同波兰政府商讨收购fso汽车公司的合作意向。谢廖沙打算把波罗乃兹品牌保留下来,作为大众的子品牌。除此之外,嘉能可和地中海贸易公司也恢复了和波兰的商业往来,嘉能可将收购几座大型的铜矿和锌矿,地中海贸易公司则会向波兰回复出口天然气和石油。
贫穷的波兰政府没有盼来美国人的拯救,却先盼来了高尔基财团的瓜分。
第二百四十九章 立陶宛独立
如果不是亲历历史,谢廖沙不会意识到一切居然会发生的这么快。新闻里这段时间一直都在持续报道罗马尼亚的新闻。谢廖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统治了罗马尼亚几十年的齐奥塞斯库家族居然在一个月之内就被愤怒的人民执行了血腥而又残酷的枪决。除此之外,各种抗议,示威,以及冲突活动让社会主义阵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陷入了无尽的纷扰。
在民主德国,柏林墙彻底成为了摆设,东德人民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西德了,人们成群结队的开着卫星牌汽车穿过柏林墙附近的检查站,前往西德采购商品,而驻守在柏林墙的警察部队甚至都不需要查验任何的证件。德国统一社会党在挪开了昂纳克这个绊脚石之后,开始修改党章,放弃一档专政制度。东德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一场全民参与的大选来决定东德的新一任执政党了,以目前的态势看来,德国统一社会党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可以在选举中胜出。
在捷克斯洛伐克,捷共内部应民众的要求,同样采取了修改党章,放弃一档制的政策,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方向简直和民主德国如出一辙,他们同样在为第一次全民参加的大选作着准备,而在选举之前,捷共已经彻底分裂成了两个全新的党派。
除此之外,在保加利亚,在南斯拉夫,甚至在与苏联决裂的阿尔巴尼亚,尽管过程不尽相同,但是总体的脉络却如出一辙。人民掀起大规模的抗议,执政党选择妥协放弃自己的执政地位,随后举行大选,原本占据执政地位的党派彻底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