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5-11-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月21日,蔡锷致电梁启超:“对于国事,除万不得已外,拟不发表何种政见。”〔74〕虽然第二天,他还是提出自己对时局的一系列看法:暂用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改设责任内阁;召集国会;军民分治;速开军事善后会议;惩办帝制祸首。但此后再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政见。
  6月28日,蔡锷给梁启超电:“本拟即日脱卸,飘然远翥,一以践言,一以养疴。”〔75〕第二天的电文再次表示自己愿意引退,“对于政局意兴索然”〔76〕。
  蔡锷如此渴望引退,对四川督军兼省长的官位毫不放在心上,乃至弃如敝屣,不仅是身体原因和为了实现当初的誓言,而且还有着功成不居的表率等意图。7月19日,他在给唐继尧等人电中称:需要有人身先引退,飘然远去,“实足对于今日号称伟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针砭,为后来留一榜样,未始非善。而锷处地位,纯系带兵官,战事既了,即可奉身而退,斯亦各国所同然”〔77〕。7月30日,他在给朋友石陶钧等的电文中也说:“弟早作退计,乃愈堕愈深,失我自由之身,良用怃然。”〔78〕
  蔡锷之死使他的恩师梁启超悲痛至极。梁在上海追悼会上称他的学生是“天然之英雄”,“心地光明,毫无权利思想”。民国以来,多少总长、总理都不过蝇营狗苟之辈,奔着权和利而来,只有蔡锷“因国事维艰,出为国民争人格,心地纯洁”。梁启超想起了蔡锷经常说的话:“人以良心为第一命,令良心一坏,则凡事皆非。”他接着说,蔡锷举义云南,反对帝制,“自己担任总司令兼先锋队,每日亲到火线观察敌阵,对于责任,丝毫不肯放松”,而且蔡锷做事谨细缜密,“故以最短时间成就恢复共和之大功”。梁启超特别提到他们当年南下之前的相约:“此次举事,如不能成,决不亡命外洋,使国事更不堪问。故誓言各事不成,情愿身亡。”〔79〕蔡锷自己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这番话。哪怕到今天,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只在这个世界活过三十四年的蔡锷这一阳光下的誓言呢?
  注释:
  〔1〕莫理循文件,转引自窦坤:《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七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5页。
  〔3〕〔2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29、701页。
  〔4〕〔6〕〔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5〕〔26〕〔27〕〔29〕〔30〕〔31〕〔32〕〔33〕〔35〕〔36〕〔37〕〔38〕〔39〕〔40〕〔42〕〔44〕〔46〕〔48〕〔51〕〔56〕〔59〕〔60〕〔61〕〔62〕〔64〕〔65〕〔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4、880、1445、156、170、183、247、323、376、410、662、683、723、724、731、734、723、768、710、864、1460、844、845、851、1004、1048、864、1093、890、1442、797、32、879、1460、879、892、1139、1074、1173、1199、712、710、97~98、305、1084、1118、1127、1145、1152、1160、1173、1174、1198、1210、1445~1447页。
  〔5〕〔47〕〔49〕〔52〕〔58〕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7、649、649、642、644页。
  〔7〕〔8〕〔9〕〔53〕《护国历史资料选编》,民革云南委员会1985年编印,第54、25~26、26~27、50页。
  〔24〕〔55〕毛注青编:《黄兴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223、273页。
  〔34〕王建中:《洪宪惨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41〕〔43〕陶菊隐:《政海轶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4页。
  〔45〕戴戡到北京游说蔡锷举义时曾说:“盖世枭雄,逆谋已显。滇黔旧部,棠爱犹存。倘公振臂一呼,行见举国景从,独夫自毙。”云南军中将校也有“蔡将军来,吾侪执鞭以从其后”之说。陶菊隐:《政海轶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50〕〔57〕谢本书:《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153页。
  〔54〕《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1年编印,第10页。
  〔63〕黄远生:《远生遗著》卷一,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第190页。
  〔66〕1915年2月27日,梁启超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说:“昨夕感逝正极凄咽,松坡忽至,遂为长夜谭”。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0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149页。

  漫话中国大学校歌

  
  ? 毛 翰
  一
  国有国歌,军有军歌,市有市歌,厂有厂歌……校有校歌。各行业各地区各单位的歌,都是为了塑造和展示自己的形象,都是形象之歌。大学校歌也不例外。校歌是一种宣示,宣示着自己的立校宗旨和传统,也是一种号召和承诺。对于学生的成才,对于学校的建设,校歌犹如学校的精神图腾,与校徽、校训等相得益彰,其作用概括说来有二:对内,在于自我激励,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对外,在于自我张扬,以展现风貌,广告天下。
  中国最早的大学校歌,大概要数1897年问世的南洋公学(1896年创建于上海)师范院的院歌——《警醒歌》。歌词共四章,每一章都以“警警警”开头,“醒醒醒”结束。“惧而思奋,愧而思奋,勤学勤诲,急所当务”,警醒同道,激励师生的报国之志,是其主题。
  这首院歌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1902年,黄遵宪一口气写出《军歌二十四章》,每一章的结束语均为三个重叠的字,如“鼓鼓鼓”、“勇勇勇”,可能就是学了《警醒歌》。
  南洋公学后改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1909年有了由校长唐文治作词的校歌:“珠光灿,青龙飞,美哉吾国徽,醒狮起,搏大地,壮哉吾校旗。愿吾师生全体,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昧,精神常提起。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
  早期的中国大学校歌,有不少带着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创作于1916年前后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该校首任校长江谦作词,李叔同制谱,今南京大学校歌),就极为推崇万世师表孔圣人和儒家学说:“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1919年初诞生的《南开大学校歌》也是这样:“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锓锓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这大仁、智勇、真纯,文质彬彬,正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终于有校歌开始张扬科学民主精神,倡导思想和学术的自由。1925年,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复旦大学校歌》这样开篇:“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大概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具风骨的大学校歌,鲜有可与之争锋者。刘大白是五四时代的新诗人,其《卖布谣》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广为流传。他做复旦大学教授时写下的这首校歌,展现了其诗歌的另一种风范(1929年,刘大白出任教育部常任次长,学而优则仕,不知其此后对于不仕者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有无“羁绊”?)。
  1928年东北大学六周年校庆前夕,校长张学良邀请诗人教授刘半农、音乐家教授赵元任创作《东北大学校歌》,歌词深情地讴歌了东北地灵人杰,抒发了学子们报效桑梓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并毫不隐晦地道出了时人对于日、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掠夺我东北河山的担忧:“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苟捍卫之不力,奚宰割之能逃?惟卧薪尝胆,庶雪耻于一朝。”这是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爱国情怀的又一次痛切的倾诉。
  抗日战争中产生的《广西大学校歌》则分明是战火硝烟中的一代学子报国的呐喊:“保卫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为国牺牲,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历“长沙临时大学”半年,值南京失守,更西迁昆明,立“西南联合大学”。由联大中文系教授罗庸作词的《西南联大校歌》,抒写了这段流亡的艰辛和悲愤,更表达了驱逐敌寇、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决心和信念,表达了一代学人担当国运的精神,足为岳飞《满江红》八百年后的一个新版。而歌词中的“仇寇”二字,原为“倭虏”: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1940年,河南大学流亡嵩县,在抗战烽火中诞生了《河南大学校歌》:“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继往开来扬辉光。四郊多垒,国仇难忘,民主是式,科学允张,猗欤吾校永无疆。”于救亡语境中仍不忘民主与科学,有着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主题。
  成仿吾(1897~1984)被认为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一生做过好几家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几乎是当一处校长写一篇校歌。
  且看他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山东大学校歌》:“东临黄海,南望泰山,这儿是我们学习劳动的乐园。共产党和人民给了我们一切,教我们发展德智体,又红又专。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学习马列主义与科学知识,要彻底改造思想,服务于人民,要永远朝气蓬勃革命到底。奋斗啊,奋斗啊,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奋斗啊,奋斗啊,为了人类解放事业。”
  还有1980年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歌》:“记取,祖国的儿女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难,从四面八方冲破封锁,团聚到可爱的延水河边。忠诚,团结,活泼,紧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了坚持华北的抗战,跨越祖国的万水千山。八年抗战,血染华北峻岭与平原,前进,人民的大学,继承先烈的革命模范。艰苦奋斗,勇于登攀,为新中国做出最大贡献。坚持无产阶级政治,克服非无产阶级错误流传。我们永远前进,前进,信守忠于人民的誓言,奋勇前进,争取共产主义的明天。”
  1958年,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成立前夕,院长兼校长的郭沫若起草了校歌《永恒的东风》:“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过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我们是祖国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先锋。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永远向人民学习,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这校歌与他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有承袭之处。队歌作于1949年底,其中“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斗争,战斗在民主阵营的最前线”一句,到1953年改为“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5年中共从延安大学抽调部分教师和干部到东北创建东北大学之时。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公木作《东北师范大学校歌》:“烽烟滚滚,雪海茫茫,东北群英融汇一堂,越过平原,跨过松江,智慧的大队在战斗中成长。燃烧着青春的火焰,沐浴着党的阳光,扬起那科学的风帆,泛游知识的海洋。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向着未来,前进,前进,向着共产主义理想。”(第二段略)
  这些,就是延安以来的一种校歌风格,近似军歌或党校的校歌。
  二
  近年来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是,一些名校纷纷废止新校歌,或不再征选新校歌,而恢复老校歌。例如上海复旦大学,其老校歌作于1925年。试看其三段歌词之一: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其新校歌作于1988年:“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2005年初夏,复旦百年校庆之际,在广大师生的强烈呼吁下,学校当局决定停用新校歌,恢复老校歌。全校一片欢欣鼓舞。到复旦的校园网和BBS上去看一看:“新校歌轻飘飘的好像念儿歌”,“无论歌词还是曲谱,现行校歌和老校歌都不可同日而语,第一次听老校歌让我为自己是复旦学生而自豪,第一次听新校歌让我觉得无地自容”,“老校歌之内涵、思想以及文笔,无需渲染,已够我辈激动自豪不已,特别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在国内是何等的缺乏,何等的令人神往”,“就是歌词的大气与个性,岂是新校歌所及万一”,“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歌不如故”……只不知如此拙劣的新校歌当年是怎样出笼的?怎么会有这等罔顾民意、让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怪事曾经发生?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清华大学老校歌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革”后,清华曾搞过新校歌的征集,但至今尚无一首得到大家的认同,倒是老校歌魅力依旧。
  南京大学,经过近两年的征集,应征者踊跃,无奈“过尽千帆皆不是”,最后确定复辟该校历史上最早的校歌,即1916年前后问世的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反对者说,校歌应该有时代精神;赞成者说,校歌不是流行歌曲,更应该贯穿时代,超越时代,是学校文化底蕴的体现。
  浙江大学的校歌是:“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为1938年11月该校流亡广西宜山期间,由竺可桢校长请国学家马一浮所作,其文辞古奥,含义深幽。1985年、1996年,浙大两次决定重写校歌,终因征集到的词曲均“新不如故”,不得不作罢。
  也有坚持新校歌不改的。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其现行的校歌是:“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美丽的校园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未来的园丁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不知出于什么人的手笔,应该说浅白浮泛得还算可以,而作为该校前身之一的光华大学,其被人遗忘的校歌就很劲健:“鲲鱼久蛰北溟中,今已化为鹏,去以六月羊角风,重霄一奋冲。我有前圣羲与农,肇造文明启晦蒙。我有后圣周与孔,旁流教泽施无穷。观国之光远有耀,重任在吾躬。中华民气原俊伟,奋起自为雄……”
  武汉大学1998年诞生的代校歌也嫌轻薄:“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远不及其国立时期老校歌的典重隽永:“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朝斯夕斯,日就月将……”
  与之毗邻的华中师范大学,有一首《南湖秋月》据称是其校歌,在其百年校庆晚会上演唱,曾由中央电视台播出:“朦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摇醒一片蓝梦乡。万籁都寂静,暖风轻轻唱,花香弥漫中,灯火几扇窗。噢,南湖的夜啊,波光吻月光,青春的梦啊,伴月任徜徉……”可它分明只是一首情歌,一支小夜曲,与校歌相去甚远。而在该校历史上,是有过一首真正的校歌的:“同学兴起,立德立言立功。当仁不让,发奋天下为雄……”不知两校有没有“复古”之意。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1998年)后,有人归纳了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没有一首能够代表北大精神的校歌。不过,北大历史上还是有过被称为校歌的作品的。
  胡适做北大校长时,他的《兰花草》(原诗题为《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校园中,希望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