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等。
  有些人如果对自己的官阶感兴趣或对父母老子的级别感兴趣,就对照一下清代官阶吧。这里足可找出人们身份待遇的各种差别。不过说起来,今天由于干部级别的取消,社会对等级已经淡漠了。可在我的小时候,级别可是一件大事情。谁家父亲的级别高,谁谁父亲的级别怎么样,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特别是在干部子弟的圈子里,经常以衡量父母的级别为自豪或骄傲的资本。
  这里我们最好还是对照一下待遇。在农业社会里,自古以来,官员的薪水是以粮食为标准的。在汉代即有“千石”、“二千石”之称。一说二千石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物。不得了啊,汉代时,尚书的年收入是一千石,那么收入二千石的人是什么人呢?那就离皇帝不远了。后来在一些游牧部落还出现过“千户”的官职,实际上是把这个官员的待遇与职务混为一体了。掌管一千户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小的官职。以每家七八口人计算,一个千户要管辖七八千人。不过比起今天官员管辖的人数,千户连个乡镇长都比不上。但中国的人口只是到了20世纪才达到10多亿,而在几千年的历史期间,中国人口大多在2000万到7000万之间浮动。因此,在人口只有几千万的中国,一个千户就是相当可观的人口了。以现在的标准看,千户至少顶个县市长的官员。
  再来看待遇,二千石是指年收入这么多粮食,千户是指他要靠这一千户人家的赋税来供养,每户每年给他50斤粮食,加起来就是5万斤,折合250石,在明代等于一个四五品官员的收入了。要是每户的税负没有这么高,那么这个千户的收入约相当于一个七八品的官员。
  那么现在让我们把今天的干部标准与历史上官员的标准做一比较。改革开放前,一个10级干部的工资收入每月为200元,一年为2400元。按当时的粮食价格每斤0。1元计算,这些钱可以购买24000斤粮食,正好等于明代一个正六品官员的年收入。要是按明代的标准给今天10级的干部发薪水,那么一个10级的干部年收入应该是168石粮食,折合36000斤。这一待遇是今天干部收入的1。5倍。因此,共产党干部的收入比起历史上官员的收入是少。级别越高,与历史待遇差别越大。譬如说,朱镕基总理的工资收入每月不足3000千元,一年也只有不到4万元,加上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最多也不过6万元。若是以大米价格每斤1。2元计算,6万元可买5万斤大米,也就等于明代一个从四品官员的年收入。因此,今天的公务员要涨工资。2000年,国务院拨出600亿元给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普涨了30%。
  以上讲得是物质待遇,除了物质待遇还有精神待遇。譬如,官员当官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分出个品级来?这就是身份高低贵贱的显示。金钱和粮食收入还不足于显示贵贱和高下,还必须有一套衡量身份的标准及一系列与配套的待遇。例如在明朝官制中有“三公”、“三孤”之称。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外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等称呼。其实这些头衔没有任何实际管辖范围,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
  清代也是这样,最著名的称号是大学士,有了这一头衔不得了。乾隆时期把大学士具体化了,定出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三殿为保和殿、文化殿、武英殿、三阁为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每一大学士分别有殿阁之衔,如文化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一般尊称之为“中堂”。
  身份待遇不同于物质待遇。世界各国都一样,几乎都有身份的待遇。在英国皇室,有封爵士头号的习惯,动不动把某某人封为爵士。这个爵士有什么相应的报酬吗?没有。它只是一种荣誉,一种满足人们心理愉悦的需求。
  再例如清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生通过县一级的考试,称为秀才,秀才参加省一级的考试,通过后叫举人,举人就成为了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举人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考取贡士的人还要参加殿试,也就是在保和殿举行的考试。殿试后根据成绩将考生分为三级,称“三甲”。头甲三名,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依次为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后,都将授予官职,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编修。其他人任庶吉士。三年以后皇帝大考,根据成绩再委派其他官职。
  小时候看古代小说,经常看到秀才、举人。秀才和举人是个什么职务?其实什么官也不是,只是一种显示学问的称号。但有了这头衔就可获得社会尊敬以及各种待遇。因此,头衔和称号与物质待遇密切相关。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无形资产”。有了无形资产,就可以获得有形资产。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总起来看,等级的划分的确有它的客观基础,那就是人的体能、才能和技能的差异。人有多少差异就有多少等级。因此,等级制的诞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也是社会竞争的一种产物。如果完全没有等级,那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优劣不分,平均主义,那也不行。
  但等级制不能过分。譬如,一个官员若有了品位,那么与他相联系的无不随着鸡犬升天。过去看小说常见到什么“诰命夫人”,男人升官,女人也跟着尊荣。有一天我在网易浏览器上点了一个“正一品”,一下子出现一片内容。其中一条目录这样写到:
  “某某占卜灵应有功,至屡救护诸人,加升上柱国平章事,食邑万户。又在军中已封刘、萧、郁、艾、花五女为夫人职,今再加封五宫主正一品夫人。”
  你看,在这里,连夫人也有了品级。一人得道,经常是连鸡、猫、狗都跟着尊贵。例如,慈禧太后喝的什么汤、吃的什么菜以后都被社会排上用场。有一天不知到哪去吃饭,上来一道面食,被称做“慈禧窝头”。看看今天的社会,动用帝王将相名号的产品商品不计其数。什么“皇家大酒店”、“皇家御酒”、“太和殿贡酒”、“太和殿皇太子正一品贡酒”、“太和殿贡酒”充人眼目。最有代表性的品级产品应当说是安徽的古井贡酒。一说“贡”字,就证明此酒有品级,有档次,就可以证明此酒的质量了。为什么呢?因为进贡给皇帝的酒能差了吗?皇帝家人能喝一般的酒吗?
  你看,连产品也跟着提高了国民待遇,皇帝骑的马要被称做御马,皇帝手下的保镖要被称做“御林军”。连皇帝喜欢的东西也被封上什么“妃”。在福建省有一处梅园,当年某皇帝常去赏梅赋试,留连忘返,后亲笔题匾梅亭,封此园为梅妃,赐东宫正一品皇妃。这个皇帝有三宫六院,还不满足,还要去找个梅树当老婆。你说荒唐不荒唐。现在这个梅园还成了当地旅游的热点,梅妃成了摇钱树。
  由于攀龙附凤有好处,社会上所有的东西都要往上靠。今天中国社会上那么多与封建帝王拉近乎的产品无不带有这种特权心理,要仰仗着帝王的封建特权来提高自己产品的身价。坦率地说,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意识,其实质是一种没有平等国民待遇的意识。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过一通封资修,尽管这是极左思潮,做得太过火了。但今天社会如此过分地搬弄封建君主,说明当今社会上的平等意识和公民意识是多么得淡漠!封建意识依然多么浓厚!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中国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正如我前面指出的,追求不平等是人类历史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的天性。不管在任何时代,人类的本性都是要追求不平等。一些人之所以要追求平等,是因为他的权利受到损害。但只要在有机会有条件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制造不平等和特殊待遇。例如当今社会走后门拉关系现象,便是寻求特殊待遇的表现,认真观察一下当前的社会,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除了封号和头衔,人们还以各种方法来表示不同的待遇。例如礼仪,以山东曲阜孔庙旁边的孔府大堂为例,由于孔子后人世袭“衍圣公”称号,所以堂内两旁及后部都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连枪、更鼓、云牌、龙旗、凤旗、虎旗、伞、扇等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光禄寺大夫”等。
  再来看服饰。衣服是最能显示人身份的东西。因此,在历史上,人们为了显示待遇和身份在衣服上动的脑筋也最多,当官的要在衣服上显示出身份来,一看衣服就知道这是什么官和身份。以明、清官服来说,官阶九品,制作出的服装也如官阶。九品官制奠定以后直到明初,官员的品级只能从服饰的颜色及图案花纹上区别。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其图案花纹,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搭花,径二寸。四、五品小杂花,径一寸。六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官员以下无花纹。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定补子制度。什么叫“补子”?补子就是一块缝在胸前的布,上面绣上各种花纹。公、侯、伯、附马的补子绣麒麟白泽,官员是文禽武兽。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以下是鹭鸶、黄鹂、鹌鹑、练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
  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之后,也实行了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清代把胸前的这块方布也叫〃补子〃或〃背胸〃,把缀有这种补子的袍服称为〃补服〃。清代文官一至七品补子图案与明代的相同,八品则改明代黄鹂和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绣练雀。惟文官一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及按察史、五品监察御史皆绣獬豸。武官补子图案区别较明代为细,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清代另外不同的是帽子,一品官帽顶为红宝石。常见的有玫瑰红、蔷薇红、大红和暗红。以血红、鸽血红为稀世珍品。所以,在清代,人们最重视的是有红宝石的顶子。这可是最宝贵的东西,身份和尊严的象征。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鸽血红宝石仅11克,如果当时有的官员头上有了5克的这种宝石,也就尊贵得不得了了。
  “清沿明制”,满族统治者不仅沿袭了明代典章制度,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它。清朝君臣的补服,上至皇帝,下至未入流小官皆用石青色,没有花纹,其王、文武官员的品级由所缀补子来区别。补子分圆补和方补。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皆为圆补。皇帝、皇子、亲王、郡王用四团(圆补),分别置于两肩及前后胸。贝勒、贝子用两团,置于前后胸。皇家宗室的补服和补子,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定做进贡的,尽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而官员的补服和补子呢,则由本人按典章制度自备。清代各地都有专卖补子的店铺,这样就自然会出现同品级官员的补子由于做工不一而不尽相同的现象。
  乾隆年间,八旗都统金简官至武二品兼文二品户部侍郎。他认为二者同尊,于是独出心裁地在其补子上的狮子尾端加绣小锦鸡一只。乾隆皇帝闻之大怒说:“章服乃国家大典,岂容任意儿戏!”结果金简受到了申斥,并令其按制度改正。由此可见中国历代官职的等级森严。给你个什么官,就要按什么官标准办事,不可随便逾越。
  中国人多以先贤为自豪,连南怀谨写的书里也有这样的观点,上辈什么命下辈也会什么命。可见在一个等级制度固化的社会里,人的命运的确具有遗传性。在封建社会之所以流传着那么多的宿命论,就是因为封建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命运。除非打破封建等级制,才能赢来人民身份的自由变换。 
  我不惜笔墨,写了这么多历史统治阶级的事情,说到底是为了对照今天的社会。看看清王朝倒台9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还残留了多少封建意识。令人奇怪的是,革命胜利已经50多年了,当前社会仍然是个封建主义大肆泛滥的社会,封建主义的历史糟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抬头之势。反封建仍然是当今中国重要的任务。研究国民待遇说到底都是为了反封建,反对这个把人拉开距离的不平等制度。但是,直到今天,有人仍然对等级制、奴才文化津津乐道,情有独衷。这种现象在计划经济下还有存在的土壤,但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就与市场精神格格不入了。再按这种思想观念去行事,一是容易出现更不平等的事情,二是要遭到社会强烈的反抗。《大宅门》播出后遭到社会舆论无情地批判就是一例。
  《北京晚报》在2001年5月30日曾用了一整版的篇幅来评论《大宅门》这部电视连续剧。这些文章反映了当前社会反封建的心情和意识。北京电影学院的副教授郝建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宅门是价值观的陷阱,生活观的陷阱。他在文章中写道:“该剧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一切都是服从。这种服从从包括对皇权意识的顺从和依附意识,充斥着奴性的气息,确切地说是对皇权的再生产。它体现的价值观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呢?说穿了就是皇权价值观、贵族价值观。据说该剧收视率很高,而且赞赏的声音也很多,我认为这是一种迷失。对于我们来说,反封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电视文本提供给我们的镜头不是对旧世贵族生活的审视和批判,而是充满着玩味的心态,甚至还带着崇拜和怀旧的心理。这种心态对于当下来说是很可怕的,也是很危险的。总的来说,它充满了腐朽的气息,审美趣味严重偏差。”
  法制日报的高级记者王乾荣这样评论说:“白家与皇家的复杂纠葛,与三教九流的勾心斗角,全是通过走门子、找靠山、耍权术甚至大肆行贿来摆平的,完成看不到奋斗和抗争,看不到民族资本家驾驭复杂局势的智慧与谋略。这样一座大宅门是腐朽糜烂的,是蝇营狗苟的,是没头没脑自我沉溺的。”
  一位网友对《大宅门》的批评是:“我看《大宅门》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郭宝昌对大宅门的生活充满了眷恋和赞美。大宅门里的奴才,无一不对白家感恩戴德。正如鲁迅所言,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郭宝昌赞美香秀可以从一个下人变为白家的正房,这样的生活正是郭导一生怀念向往的啊!哪有半点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整个一曲封建家族的赞歌。”
  另一个网友批判说:“所谓老北京味儿,很大一部分是旗人文化的熏染,是一种相对落后、愚昧的文化滋生的产物。清朝的统治导致中国闭关自守,在文化上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大摧残。今天的年轻人不喜欢看《大宅门》,甚至有一种陌生感,这值得庆幸。希望遗老遗少们不要把垃圾当成宝贝,宣扬‘辫子’文化了。”
  坦率地说,以上评论未免有些偏激。尽管一开始我对这片子的上映有些反感,但一旦看上之后竟被深深地吸引住,因为它描述的这些上代人的生活正是我们父辈的生活。对于这些生活情景我们这代人太熟悉了。看《大宅门》是对历史的回顾。因此,这部片子令一些年纪大的人百看不厌。《大宅门》在艺术上、在历史内容上绝对是一部佳作,可以说近些年里没有一部中国历史片能出其右。只可惜它是忠于历史的,而这段历史又不被年轻人所容纳和理解,因此它遭到许多批评。但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对于上一代人,《大宅门》有着无可估量的史料价值的艺术价值,它的语言、情节和故事都锤炼到极至。导演郭宝昌称这是他毕生的心血,的确如此。
  反映封建历史内容的文艺作品终于遭到社会的批判和抵制。尽管这些批评不一定准确,但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民主平等思想与传统观念的冲突。但是对于现实中的封建残余,要想改动起来并不容易。譬如今天的政府机构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是与等级制和官本位有关。一旦经过多年煎熬,升入这个位置,就难以改变这种身份。如果要取消我这种身份待遇,就等于断我后路,断我前程。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么困难,在等级制度下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官员队伍,怎么能轻易地消肿、缩小呢?
  5,官员待遇与腐败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代中国官员的待遇。中国国家的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工资直到今天在世界上比较起来也是低水平的。建国后50年代制定的22级干部工资制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