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4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璞想过自立么?准确的说,现在肯定没想过。但是他在做的事情,却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北美很大,如果不算本地土著,大明的人口不过一千万出头。这样就注定了一个结果,每一个总督的独立性都很强,权利都非常之大。大明本土距离万里之遥,下达一个命令怎么不得几个月才能抵达北美。如果任何事情都得跟着内阁的指挥棒动,什么都耽误了。

    内阁对北美的要求很明确,就是稳定+扩张。应该说北美各地的总督,干的都不错。但是他们都存在一个倾向,那就是对陈璞有严重的依赖。依赖什么呢?铁路!没有铁路,就谈不上北美的开发。对铁路的依赖开始,接下来就是各种形式的依赖,甚至地方的治安问题,很多时候也要依赖护路队这支民间武装。说的难听一点,除掉正规的军队,大明在北美的任何一个总督手里的武装,都不是护路队的对手。

    因为北美的特殊性,陈璞在铁路沿线可以说横着走,多次插手总督的事务。甚至美洲有一句话,总督的话不好使,陈总裁的话才好使。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学会通过隐蔽的手段达到目的,而不是现在这样。政府的权威性,必须维护。而不是把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果连这点都不明白,将来很难有更大的成就。言尽于此,仔细体味吧。”

    密歇根的湖面上黑烟滚滚,小型的蒸汽船来往穿梭。这里是未来美洲最好的地方。五大湖地区的水系,决定了这里必将出现的重工业基地。站在湖边,看着这个现在还是湛蓝的湖水,陈燮脑子里很意外的想到了一个现代的趣事。美国人引进亚洲鲤鱼的目的在于消化重金属,然后没有天敌,美国泛滥成灾了。在网上。有人卖五大湖产的鱼(不知道真假),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的人真的买了。这些鱼体内含很多重金属,吃了不说会马上死人,吃多了肯定要出问题的。五大湖水系的污染,正是因为工业化的缘故。不管欧洲、美国还是天朝,只要你走工业化的道路,污染绝对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现在看看密歇根湖上的蒸汽船,就已经有这个苗头了。这附近有煤有铁。还修了铁路。可想而知,随着北美的发展,这一片地方是世界上发展重工业最佳的场所,具备了一切条件。工业需要的大量水源,便利廉价的水运,所需资源一应俱全。

    陈燮曾经想过,放弃在北美发展工业,将其打造为一个农业地区。最终这个想法还是放弃了。理由很简单,现在不让做。将来还是会有人做。只要你搞的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这种事情根本就无法避免。

    那为什么不去工业化呢?这个问题真的提出来,那就贻笑大方了。地球还没有统一,这个世界只要存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工业化就不会消失。去工业化就等于自杀,天朝政府要是真的因为污染问题增加一点环保税之类的东西。这个国家的企业就会出现大片的倒闭。大片企业的倒闭,就是有大批人口失业,社会的不安定程度就会增加。

    当然了,不是反对治理污染,这个问题必须正确对待。但是无限的夸大污染带来的危害。过犹不及。天朝已经走在了城市化的道路上,如果失业率居高不下,那是要出大问题的。据个很简单的的例子,底特律,汽车城。这个城市现在到底怎么样,我这里就不说了,大家去搜吧。呃,扯远了,言归正传。

    现在的大明当然不用操心污染问题了,老百姓才吃上几顿饱饭啊。说的不好听一点,还有很多地方一天三顿都糊不上嘴。人在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前提下,谈其他的没意义。就像明末的民变,主张安抚的杨鹤为何失败啊?原因大家都知道,没有足够的钱粮。人在活不下去的时候,铤而走险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在历史书上看见的可能就是一行字。“饿殍千里,易子相食。”千万别小看这一行字,这里面都是人命啊,不是一个两个,是以万为单位的。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动乱不可避免,一旦陷入动乱,人命还没有狗命值钱。

    “天选之地啊!”蒸汽船上的陈燮,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忍不住发出了感慨。美国从立国到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前后才多少年啊?地理位置太好了,好到偌大一个国家,一度陆军的人数不过十万。周边根本就没有任何威胁的存在,一边是太平洋,一边是大西洋。英国在其鼎盛时期,都搞不定跟法国勾搭在一起的独立美国。接着南北战争,又打掉了英国的原料基地和工业品市场。赶上两次世界大战,美帝最终登顶。这国家,在近现代史上,就跟开了挂一样,运气好的爆!

    纽约是一定要去看看的,尽管现在连一个小城市的算都不上,但是陈燮依旧在此盘桓了一周。如果不是手腕上的表震动的频率又提高了,陈燮可能还会多呆上一段时间才走。感觉到自己离开的日期越来越近了,陈燮抓紧时间,从纽约出发,回合欧洲舰队特意派来巡洋舰,踏上了他这个时空唯一的欧洲之旅。

    漫长的旅途,尽管一路都有人照顾的很好,陈燮依旧感觉到了疲0惫。这个时代的船只,就算是再好,也不可能达到现代豪华邮轮的水准。当然了,陈燮乘坐的就是一艘豪华邮轮,这是特意从欧洲开来的东方号,现在世界上就这么一艘。如果别人占了这艘船,那是要出大事情的,有的闹腾。现在是陈燮,非但没人闹腾,反而一致欢呼。

    大明的军民们,真的希望陈相长命百岁,他是大明复兴的缔造者,是当今大明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只要有陈燮在,大明上下就从来不担心失败。东方号抵达直布罗陀的时候,码头上响起了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万岁!万岁!”官兵们肆无忌惮的这么喊,陈燮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面带微笑,缓缓的走下去。

    慰问当地驻军之后,陈燮见到了尹杰,这家伙现在手下十来万人,盘踞西班牙当土皇帝。卡洛斯二世流亡法国,又流亡神圣罗马帝国,迟迟不敢回国。最终还是派来了使节,要求谈判,认怂了。不怂也不行了,法国都政变了。如果他不这么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会派人“护送”他回西班牙,谁都不会替他背锅的。

    现在的欧洲,除了已经被揍的西班牙和法国,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看见大明的舰队开过去,然后一顿炮火掩护陆军登陆。力量对比太悬殊了,号称欧洲最强大的陆军——法军,三十万人打十万,叫人家一战击溃。欧洲哪个国家都不愿意面对这样的敌人,好在大明打完法国之后就安静了,没有继续对别人动刀子的意思。但是英国现在还没有签合约呢,从马赛上船的明军,正在往英吉利海峡这边运。法国甚至组建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部队,配合明军的作战不说,还组织了大批的民夫,在海峡的这一头忙碌着扩建码头,囤积粮食。

    “相爷,大家都希望您亲自指挥对英登陆之战。也好跟您学两招!”尹杰一个马屁拍过来,陈燮笑呵呵的回了一句:“你们算是赶上好时代了!英国我是要去的,不过不会插手指挥的事情。”陈燮的话没说清楚,只有他自己知道,这话是啥意思。

    很简单,陈燮想到了是历史上一次注明的登陆作战,诺曼底。这个时空,两国的军队装备差距太大了,登陆作战的难度大大降低。在英国地面部队无法承受舰炮轰击的前提下,大明的登陆作战,几乎不会受到多少阻碍。受到限制的,无非就是自然环境。海面上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等等。这些东西,在这个时代其实不算什么困难。你看看鸦片战争就知道了,英国人当时装备的还是滑膛枪呢,不照样很轻松的搞定虎门要塞?

    英国这样的海岛国家,没有制海权,跟砧板上的肉有什么区别?类似的国家还有日本,叫嚣一亿玉碎。美帝算了一笔账,登陆日本本土要伤亡一百万,代价有点大,得了,丢蘑菇弹。丢下去之后,日本就怂了。这个时空不存在这个问题,大明强大的海军,确保了他们可以在任意合适的地点登陆,就算对手知道了,重点防御都没有任何可能阻敌于海滩。

    准备多时的大明,最终还是把对英国的登陆作战的命令下达文件交给了陈燮,陈相哭笑不得的看着上面一排签名的请求,叹息一声道:“该怎么打怎么打,我不说话,只看。”

    嚣张的大明海军,把登陆作战地点,选择在了泰晤士河的入海口。(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四章走吧,走吧。

    第一百一十四章走吧,走吧。

    大明的经历就像一场梦,很不真实。站在邮轮的甲板上用望远镜观察泰晤士河口的战场,陈燮的脑子里浮现的是一部老电影《林则徐》里的镜头,大英帝国的舰队用大炮轰击虎门炮台,打开了古老的国门。历史无法重写,尽管这可能就是一个梦,但是陈燮依旧不依不饶的,要把类似的场景重来一遍。

    猛烈的炮火将岸上的炮台变成了一片火海,单单从望远镜里看,已经不会有人存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大炮的威力确实很大,学会挖战壕的英**队,咬牙承受。

    登陆开始的时候,隐藏较好的炮台不顾天空张飘来的热气球的发现,对准海面上的小船开火了。英**队的反击顽强坚毅,当大明士兵冲到炮台跟前时,龙虾兵端着刺刀冲了出来肉搏。但是迎接他们的是霰弹枪,一枪过去就是一片。整个战斗的进程,在大明的军队看来并不激烈,因为对手很难给他们的前进造成麻烦。就算英军严防死守,明军登陆部队也仅仅付出了百余人的伤亡,就占领了两岸的炮台,通往伦敦的大门打开了。

    辅助船只清理河道之后,陆军沿着河岸推进,海军沿河火力掩护,一直杀向伦敦。排水量较大的船只,自然无法走河道,但是一千多吨的风帆船毫无压力。陈燮暂时留在海上等消息,一周之后,消息传回,伦敦投降。

    八千英军在这次战役中阵亡,三万英军受伤或者被俘,更多的英军撤出了伦敦。这个城市。似乎是第一次被异国的军队占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乘坐一艘风帆战舰,陈燮带着几个随从,出现在了伦敦。

    小时候学过一首歌叫伦敦桥,可惜,现在并没有这座桥,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更大的遗憾是。没有白金汉宫。所以,伦敦没有什么好看的。这大概是陈燮最后的一个心愿了,随意的在伦敦城内溜达。伦敦市民们投来的是各种复杂的眼神,主流是仇恨。

    没有人知道陈燮此刻的心里在想啥,那么陈燮心里到底在想啥呢?此刻的陈燮,内心的真实想法有点类似夙愿德偿,这个时空陈燮的所作所为,无非就是想让大明的人都知道两个事情。一者,家天下要不得。不管是一家一姓,还是一个民族来坐这个天下,都不可取。因为一旦这个国家进入这个状态,整个统治阶层首先考虑的永远是屁股下面的位子。因此才会出现“宁与外人不予家奴”这样的言论。理由很简单,外人来了,那是要走的,家奴起来了,是要取而代之的。二者。这个世界其实是没用公平的,就像破了长城关口入关的清军。是不会跟你讲理的。公平这个东西,是靠自己争取的。一个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可能就会身边的其他人得到更多的公平,一个国家努力做到最好,就比其他的国家得到更多的公平。

    公平,从来都是相对的。你认为公平了,别人就不会认为有公平。一个人一个视角,一个人一个思维,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其实是个悖论。只有做好自己。才会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只有一个国家强大了,才会有相应的国际地位。这就是世界的本质,从来不曾改变。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任何人告诉你,跟我混,我给你公平。记住,他在骗你,希望你给他流血流汗,从你的身上吸血。抛开国外的历史不说,单单看中国历史,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没有公平过。一代一代人努力的结果,只能是无限的缩短这个差距,但是差距不会消失,因为人与人本身就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可能是智商,也可能是情商,又可能是毅力,还可能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个人的家庭教育等等。

    人也好,国家也罢,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你强大了,别人就不敢惦记你。

    离开伦敦已经是一周之后的事情了,环球旅行还在继续,这一次走的是非洲海岸,抵达开普敦补给的时候,陈燮指着南非的大陆,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地方,一定要牢牢的抓在手中。”南非有什么,陈燮很清楚,但是现在不能说,等将来吧。

    陈燮的身边,一直跟着一个内阁的书记员,公共场合的所言所行,记录在案。这是内阁特意安排的,如果陈燮真的走了,要为他立传。即便不是现在,将来的后人也会这么干,多一点史料是好事。

    陈燮自己则不清楚,下一站是哪,还能不能看见这个时空后人给他立的传。

    印度终于出现在视线中,这次环球旅行非常匆忙,甚至都没有等英国的战役有一个结果。抵达孟买的时候,陈燮终于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数字,现在的印度有一千二百八十八个大大小小的土王。最大的土王,地盘可能是一个县的。最小的,可能是一个乡。而所有的大城市和交通枢纽,都掌握在外来的大明人和日裔手里。单单靠着收税,每年就能养活百万人口不说,还能给国家上缴五千多万的税收。现在的印度以农业为主,传统的民间织布已经被摧毁殆尽,大明资本家用廉价的棉布,淹没了土布。

    客观的说,印度人的生活水平极低,但是更客观的说,他们的反抗意志不断强烈。

    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前,陈燮看见了马六甲海峡,看见了淡马锡,当邮轮穿过海峡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乌云密布,风雨将近。这个时候陈燮却站在了夹板上,任凭猛烈的海风在脸上吹。陈燮不是脑子进水了,而是他手腕上的表开始了猛烈的震动,还是连续不停的震动。

    风急的人都站不住的时候,空气中凭空出现一个黑洞,所有人都看见了这个黑洞慢慢的移动,最终将稳稳站在原地的陈燮吞噬进去。陈相,还是走了,黑洞消失的瞬间,乌云散尽,风也停了,海面上阳光灿烂,天空中万里无云。

    不知道是哪个人发出了一声哀嚎:“陈相!您不能走啊!”整个邮轮上的人都跪地磕头,失声痛哭,陈燮身边的一些侍者,头磕破了都感觉不到疼,还在那里不停的磕头,痛哭流涕。

    消息传回大明,内阁一片死寂,最终还是决定,在《大明时报》上刊登消息,经过艺术化的消息如下:“船经淡马锡,天边突现五彩祥云,仙鹤漫天飞舞,一时间如置身仙境之中。飘飘仙乐从天而降,仙鹤飞羽结梯,陈相拾阶而上,驾云而去。”

    这是对陈燮彻底的神话,也是对陈燮所制定的国策的一种巩固。尽管现在自然科学已经蓬勃发展,关于神仙的故事,在大明依旧很有市场。尤其是体现在陈燮的身上,说他不是神仙,没人信不是?你说吧,一个九十岁的老人,看着就不显老,这上哪说理去?所有自然规律在他身上得不到体现,不用神仙怎么来解释。再有,陈燮搞出来的那么多东西,谁能解释的清楚?要不怎么牛顿最后改着去研究神学了呢?不就是他在现有的基础上,真的搞不懂这个世界,搞不懂这个宇宙嘛,走到极端,转向神学。

    所有大明的报纸都转载了这个消息,民间闻讯,遍地都是焚香叩拜,流泪送别。皇宫之内,听到这个消息的朱慈烺沉默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致信内阁,要求搬出紫禁城这个象征性的地方,提出了改建成博物馆的建议。

    内阁对此颇感惊讶,这么一来,皇权的存在感就更差了,到底该怎么答复呢?整个内阁开了十天的会,最终才争吵出一个结论,紫禁城还是皇室的产业,改成博物馆的事情,内阁不发表任何意见。百姓参观所得,内阁也不要,每年给皇室的拨款,依旧不变。内阁另选一地,修建宫殿给皇室居住。

    得到回话的朱慈烺回复:不必如此,陈相将西山别院赠予皇室,直接搬过去住就行了。反正也没多少人,今后也不会扩大了。大概就是这样,皇帝和内阁达成了一致,朱慈烺搬出了紫禁城,内阁出现修缮之后,改成了博物馆,对外开放,收费的问题皇室自己搞定。这个规矩定下来之后,一直延续。因为这个举动,内阁对皇室彻底的放心了。

    后人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陈相驾鹤而去的消息传回时,内阁的第一个反应是出兵控制皇室。而且调动不是城内的军队,而是直接从辽东调兵。人们对于朱慈烺的反应深感欣慰,认为如果不是这样做,很可能内阁那帮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迫使朱慈烺退位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