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方面是对汉军情报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军队指挥不力,两大困扰着实使张辽对青州作战感到力不从心。
就在这时,一名亲卫在帐门口禀报道:“启禀将军,营外来了一人,自称是将军同乡,现任北海郡丞,特求见将军。”
张辽眉头一皱,自己同乡,北海郡丞,他想了想,忽然醒悟,连忙问道:“来人可是姓李?”
“好像是姓李。”
张辽顿时大喜,他知道来人是谁了,急道:“速速请他进来!”
张辽是雁门郡马邑县人,出身县中豪门,马邑县有两大豪门,一户就是张辽的家族,另一户则是李氏家族,素有张武李的说法,两家世代交好,甚至还有联姻关系。
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这个益都李县令就是李氏家族的次,叫做李堪,他们从小就在一起读书,后来失去了联系,张辽只知道李堪在青州为官,应该就是他。
片刻,一名中年士被领进大帐,拱手笑道:“远兄,别来无恙!”
果然是李堪,尽管他们二十年不见,但张辽还是一眼认出了他,他上前拉住对方的手笑道:“李贤弟还是和从前一样,模样没有大的变化。”
“是吗?我居然还那么年轻?”李堪摸了摸自己脸笑道。
两人大笑起来,张辽连忙把李堪请进大帐坐下,又命亲兵上了茶,张辽道:“重,我们大概有二十几年没见了吗?”
“二十一年未见,最后一次相见是建安年回乡祭祖,我们喝酒畅饮,那时我还只是益都县小小主簿,远却已名震天下了。”
“别提这个名震天下了,惭愧!”
张辽摆摆手,又笑问道:“我一直不理解,重怎么会在青州做官?”
李堪笑了笑道:“我是北海君的门生,远不知道么?”
北海君就是孔融,曾领青州刺史,门生遍布天下,张辽这才恍然,原来他的同乡是孔融的弟,难道他在青州为官。
李堪又笑道:“我经恩师举荐,出任益州主薄,一步步升为北海郡丞,听闻远率军来青州,所以我特来相见。”
张辽心中一动,自己来青州才几天时间,李堪居然就知道了,他的消息好快,难道是。。。
这时,亲兵送了两杯茶进来,张辽喝了一口茶,这才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语气问道:“重怎么知道我率军过来?”
“实不相瞒,我也是接到了汉军的书,才知道远率军过来,便赶来相见。”
张辽没想到李堪竟如此坦率,他沉吟一下问道:“重已经归降汉国了吗?”
李堪微微笑了起来,“远此言不妥,据我所知,魏国只包括中原和河北两地,并州和青州都不属于魏国,依然是朝廷直辖,所以我本来就是汉臣,效忠于大汉天,汉国也是汉朝属国,何言归降汉国?”
张辽半晌苦笑了一声,李堪所言虽然是实情,但汉朝名存实亡,天下人也皆知,所以造成现在的一个混乱局面,魏国取代了汉朝,而汉国又被视为汉朝正统,偏偏邺都还有一个大汉天,有时候连张辽都感到困惑。
李堪明白张辽的心思,又笑道:“这次汉军突袭青州,青州兵力空虚,各郡都没有抵抗,汉军也没有为难我们,以汉臣相待,就在两天前,我接到了陆司马发给各郡的书,说远已率曹军北上,陆司马希望各郡以民生为重,不要做无谓的抵抗,所以我依旧是汉臣。”
李堪虽然这样说,但张辽并不是很相信,既然陆逊依旧发书给各郡,说明他们其实都已经效忠汉国,不过张辽也不想说破,他心里明白,若没有这些地方官维持青州秩序,青州非要大乱不可,就算他们已经投降了汉国,也不敢轻易动他们,况且这也不是他能决定,需由曹丕来决定任免。
张辽更关心的是军事,他想了想又问道:“汉军在北海郡有驻军吗?”
“原本驻扎有一万汉军,不过在我出发之前,汉军也撤军走了,听说不光是北海郡,就连齐郡的汉军也撤走了。”
说到这,李堪取出一封信,递给了张辽,“这是陆司马在撤离北海郡时留下的一封信,他请我转给远,请远一览。”
张辽心中暗暗叹息一声,李堪果然是有目的而来,并非来看看自己那么简单,尽管心中叹息,他依然不露声色地接过信,迅速看了一遍,陆逊在信中写得很清楚,汉军将驻扎在乐安郡,不希望和曹军作战,如果曹军一意孤行,汉军也绝不会退让。
从这封信中,张辽看到出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汉军已经撤军到乐安郡,集中兵力,不让自己各个击破,另外汉军将保持在青州的存在,愿意和曹军保持对峙状态。
张辽起身,快步来到沙盘前,仔细看了看乐安郡的位置,乐安郡背靠黄河出海口,境内有济水和淄水干流,还有大片海域,难怪汉军要占据乐安郡,退可乘船离去,进可席卷青州。
这次张辽的任务是收复临淄,看来任务可以完成了,但要不要和汉军决战,收复整个青州,他必须要请示曹丕,由曹丕来决定。
想到这,张辽便对李堪笑道:“还要烦请重再辛苦一趟,替我送一封回信给陆逊,曹军自然秋毫无犯,绝不会扰民,不过战与不战,并不是我张辽能决定,在接到邺都命令之前,我也不希望在青州燃起战火。”
第1111章 邺都隐忧
、、、、、、、、、、
中原大战结束后,豫州和徐州各郡的地方官闻风而动,纷纷表态效忠汉国,一时间,各郡各县皆降下魏旗,换成了汉旗。【】
而汉军在取得中原大战胜利后,又兵分两,一由大将赵云率领,率十万大军围攻洛阳,另一则由聘统帅,共八万精锐大军,部署在东郡的黄河一线,对黄河以北虎视眈眈。
而黄忠则作为后援,率五万军驻扎许昌,同时他也负责收编十万曹军降兵,取其青壮,去其老弱,将十万降军整编为六万精锐汉军。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刘璟都在中原各郡视察民情,接见官员,任命驻军都尉,巩固汉军对中原的占领,同时也稳定住了中原局势。
时间渐渐到了九月初,夏日暑气消退,早晚有了一丝凉意,刘璟已经巡视了大半个中原,最后一站是视察东郡,之所以将东郡安排为最后一战,是因为东郡的战略位置其重要。
东郡紧靠黄河,黄河对岸便是邺都所在的魏郡,它同时也是北方军队南下攻打中原的北大门,当年袁绍讨伐曹操,大军便是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南下,目前,聘和刘虎率八万大军就屯兵在东郡,将汉曹战场推进到了黄河一线。
这天上午,汉王刘璟在十几名汉军大将的陪同下,在白马津视察黄河防御,白马津是黄河古渡口,这一带是行山余脉,两岸山势起伏,但并不险峻,宽阔浩荡的黄河水便从大片丘陵山地之间向东奔流而去。
陪同刘璟视察渡口的高官还有相国司马懿和东郡守程锐,众人站在一处山腰的平台上,远远眺望渡口上的船只和波涛滚滚的黄河,刘璟的目光更加远,投向了黄河的另一端。
旁边聘说道:“殿下,曹军在黄河对岸只部署了一万军队,分布在白马津和延津,防御薄弱,卑职觉得这是个机会。”
刘璟笑了笑,对聘道:“饭不能吃得快,否则容易噎住,不用着急,我们慢慢来,稳住中原,再给士兵们足够的休息和训练,我们再出兵北上。”
聘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之色,他原本以为在东郡屯兵八万,就是准备渡河北上了,没想到汉王并没有北上的计划。
这时,司马懿又笑道:“将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洛阳还没有拿下,青州尚在对峙之中,应该先拿下青州和洛阳,再考虑渡黄河北上,再等几个月吧!”
聘也觉得自己性急了,歉然道:“卑职只是从军事上考虑,有些浅虑了,请殿下勿怪。”
刘璟点点头,他并没有责怪聘之意,他又问守程锐道:“曹丕两次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我想知道他是怎么渡的黄河?”
程锐连忙道:“启禀殿下,曹丕渡黄河之时,正好水势比较平缓,他用的是大型皮筏,一只皮筏可渡一骑兵,声势颇为壮观。”
“果然是皮筏!”
刘璟倒有了几分警惕,看来曹军在皮筏渡江技术上做了一番苦功,当年曹操用皮筏渡汉水时,都是小打小闹,现在居然能用皮筏渡骑兵,自己倒小瞧了他们。
刘璟想了想,对聘道:“要稳重起见,渡口一带每隔五十步修建一座哨塔,防止曹军用皮筏渡河偷袭。”
“卑职遵令!”
刘璟又嘱咐聘几句,这才结束了视察渡口,返回军营,刚回到自己大帐,一名侍卫快步走来,将一份情报呈给刘璟,“启禀殿下,邺都有紧急情报送来!”
连续两个月的视察使刘璟着实有些疲惫了,以至于他今天视察白马津也是走马观花,打不起精神来,但邺都的紧急情报却使他精神一振,他这几天就在等李孚送来的情报。
刘璟急忙打了情报,匆匆看了一遍,不由笑了起来,立刻吩咐侍卫,“速请司马相国过来。”
不多时,司马懿在侍卫的带领下走进了大帐,笑道:“殿下是为邺都之事找微臣吧!”
司马懿主管情报,李孚的情况是先送给他,他再誉写后交给刘璟,他当然知道邺都发生了大事,汉王一定会找自己商议。
刘璟请司马懿坐下,又命侍卫上了茶,这才笑道:“确实出人意料啊!夏侯惇居然率两万军抵达邺都,这是在逼宫吗?”
司马懿喝了一口茶,不慌不忙道:“其实这也是在意料之中,曹操控制军权久,把军权给曹丕时已经有点晚了,而曹彰手握五万幽州军,曹植又得到夏侯氏的支持,曹丕只能依靠曹仁,这次中原大战,曹仁势力被歼灭殆尽,使曹丕军队势力大为减弱,彰植两人岂能不趁机联手?除非曹操亲自出马收拾残局,但据我得到的消息,曹操已经神智不清,很难再替曹丕出头,我想夏侯惇就是很清楚这一点,才敢从并州领兵回邺都。”
停一下司马懿又道:“更重要是这次中原惨败,使曹丕的威望跌到谷地,也给彰植二人以及夏侯惇以发难的机会,总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曹仁被俘,那么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了曹丕,毕竟他是这场中原大战的策划人,他逃不过这一劫。”
“仲达说得不错,赤壁大战后,曹操遭到了各方暗责,使他沉寂了很多年,曹操尚且如此,更何况地位不稳的曹丕,这次中原惨败,他若把责任推给曹仁,必会遭到曹氏家族的唾弃,而他若承担责任,恐怕他就得下台,无论如果,他难过这一关了。”
刘璟负手走了几步,又缓缓道:“现在曹魏大约还有十八万军队,夏侯惇手中有五万并州军,曹彰手中有两万幽州军,剩下十一万军队,万被围困在洛阳,万在曹休手中,还有万其实是幽州军,暂时被张辽掌控,再有一万部署在黄河北岸,而曹丕在邺都的直辖军队,只有一万虎贲卫,而彰植却有四万军,看来曹丕的形势不妙啊!
“殿下说得不错,微臣觉得现在的关键就在于青州的六万曹军,张辽是效忠曹丕,但他手下的万军却是曹彰的幽州军,曹丕绝不敢把他调回邺都,唯一的可能就是曹休的万军,这是曹丕平衡彰植的唯一力量,曹丕命令曹休放弃徐州北归,就是想保住这万军队,微臣大胆推测,曹丕很可能会把曹休调回邺都。”
刘璟考虑更多是如何从曹氏内乱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先就是青州,他意味深长地笑道:“如果曹丕真把曹休的军队调回邺都,那么曹彰又会如何应对?仲达觉得张辽还控制得万幽州军吗?”
司马懿顿时明白了刘璟的意思,他兴奋道:“青州不是幽州,曹彰不会在意它的得失,他一定会从张辽手中夺回自己的军权,如果我们再从旁边添一把火,微臣可以保证,青州唾手可得。”
刘璟点了点头,“青州只是第一步,我们若不好好利用这兄弟的内讧,那才真是傻了。”
两人正在商议时,一名亲兵在帐门口低声禀报道:“殿下,曹丕派使者求见。”
“什么?”
刘璟没有听清楚,又问道:“是谁派使者来见?”
“是魏国世曹丕派特使华歆求见。”
刘璟和司马懿对望一眼,两人都会意地笑了起来,居然派华歆为使者,可见曹丕现在面临的危机是多么严重。
“带他来见我!”
。。。。。。。。
华歆心情忐忑地被侍卫领进了王帐,这是他第二次来见刘璟,上一次还是在长安为曹丕上位寻求汉国的支持,而这一次,曹丕面临严重信任危机,他不得不再一次代表曹丕来向刘璟求援。
连华歆也没想到中原之败会引来这么严重的后果,曹彰和曹植联合钟繇、司马朗等重臣要求曹丕解释中原之败的原因,并承担责任,最轻是曹丕交出军权,辞去副丞相之位,而最严重则是曹丕宣布放弃世之位。
随着夏侯惇率两万并州军返回邺都,曹丕面临军事政变的危险,在万般无奈之下,曹丕只得密令华歆前来求见刘璟,寻求刘璟的帮助,尽管两国目前是敌对状态,但刘璟毕竟娶了曹宪,在某种程上,他们依然有和谈的余地。
华歆见刘璟和司马懿坐在位上,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能站着施礼,他上前跪下,行拜礼道:“魏国华歆拜见汉王殿下!”
“华侍中免礼,请坐!”
刘璟的态很客气,没有摆出冷淡的姿态,谈当然可以谈,关键是曹丕需要拿出什么诚意。
华歆心中稍定,坐了下来,不等他开口,刘璟又笑问道:“我还想知道,华侍中怎么知道我在东郡?”
“这个。。。”
华歆迟疑半晌道:“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关注东郡的汉军动向,正好知道殿下在东郡。”
言外之意,就是说他们在东郡部署了探,其实刘璟也猜到曹军是在东郡安排了探,看来这个探颇为得力。必须要拔掉才行。
这时,华歆又心急如焚道:“这次我奉世之令来见殿下,是想和殿下做一个交换。”
刘璟却淡淡一笑说:“我只是接见一下华侍中,至于具体事务,华侍中不妨和司马相国细谈。”
第1112章 苛刻条件
、、、、、、、、、、
刘璟虽然对华歆很客气,但在原则问题上却丝毫不让步,包括礼仪方面也绝不迁就,不管华歆是否代表曹丕,他都没有资格和刘璟直接谈判,而以对等原则,他应该和相国和谈。【全文字阅读】
华歆一时心急,忘记了这一点,便被刘璟冷冷地回绝了,华歆顿时脸一红,歉然道:“是微臣唐突了。”
刘璟笑了笑,给司马懿使了个眼色,司马懿会意,起身笑道:“华侍中请吧!”
司马懿将华歆请出大帐,去别帐商谈,刘璟则慢慢地喝茶沉思,他在考虑改如何利用曹魏内讧的机会。
不多时,司马懿又返回刘璟大帐,他没有得到刘璟的具体指示,只是听取了华歆的方案,他笑着给刘璟汇报道:“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曹丕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们提出了个要求,第一是释放曹仁,其次是释放战俘,第是希望汉军能撤离青州,而作为回报,曹军愿意让出洛阳,让徐晃军队撤离洛阳。”
这一席话使刘璟不由哑然失笑,曹丕这是什么意思,他以为中原大战是曹军获胜了吗?这就是有求于自己的诚意?
司马懿沉思一下道:“微臣倒觉得曹丕不至于这般不识时务,这应该是曹丕的试探。”
“试探什么?”刘璟问道。
“他是希望殿下主动提出条件,而且他提出的个要求,微臣以为释放曹仁才是最为关键,其他两个要求不过是他的掩饰。”
刘璟点了点头,司马懿分析得有道理,他略略沉思片刻道:“释放曹仁和战俘不是不可以,暂时退出青州我也能答应,但我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废除现在的伪天,曹丕可以以监国丞相身份暂拟朝政,直到天下之主即位。”
应该说,刘璟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这已经不是你争一石,他还一斗的常规条件,而是一种政治条件,比当年要求保证伏皇后安全的条件还要苛刻十倍,当然,刘璟完全有这个底气,至于曹丕答不答应,他也并不在意。
司马懿也暗吃一惊,他也没有想到刘璟会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曹丕怎么可能答应,但一转念,他便明白过来了,若真让曹丕摆脱困境,倒不利于他们统一天下,所以提出苛刻的条件,如果曹丕被迫答应,他们至少也能收益与损失相抵。
司马懿笑道:“微臣明白了,这就去和华歆交涉。”
刘璟又道:“另外告诉华歆,如果他再来见我,让他去长安。”
次日一早,刘璟结束了东郡的巡视,也结束了中原各地的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