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骊山的行宫,是从贞观年间便开始修建的,如今才全部完工,而去骊山避暑之事,去年永宁便偶尔提起过,只是当时李治囿于政务,并没应下,不过今年便是时机正好,借着远征龟兹大捷之势,去骊山避暑想来谁也说不出什么。
“真的?”永宁一听说可以出宫,自然高兴,虽然在宫也没人敢找她麻烦,但是她却总不免想出去透透气。在宫中不方便做的事,在骊山行宫却方便的多,《贞观政要》也已经完结,终于可以腾出大把的时间与高阳公主、晋阳公主聚一聚,虽然她们估计心思都在自家驸马身上,未必乐意理她……
李治看着永宁一副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的样子,忍不住搂着她大笑了起来,笑过之后,却不免心疼,留她在宫中,终究是让她少了自由……
永宁并没有察觉李治的情绪变化,眨着亮晶晶的双眼靠在李治怀里,带着些小兴奋地说起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要李治挪出时间陪她们一起去哪里、做某事,不经意间,便将李治心中刚刚升腾起那一点点别扭念头给打击得一点不剩。听着永宁描述的那些事,那些只用想像就会觉得温馨的画面,他突然明白,只要他能一直维护着他们的家,替她和孩子们遮风挡雨,那么,她就会一直都在……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朝中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忙碌不堪。武将们都在忙着远征龟兹的善后工作,而文臣们忙着跟随李治的脚步,研读被李治下旨以极快速度印刷出版的《贞观政要》,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讨论风潮,而房玄龄也借着这股风潮,在休养了快一年之后,再度站回到了朝堂之上。
或许李世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早就有所感应,所以这次远征龟兹时所派出去的多为年轻一辈的将领,而此次得胜还朝,凭借军功立于朝堂之上的不乏其人。
李治坐在御座之上,看着朝堂上这几年间的变化,轻轻地舒了口气。有些事情,或许已经到了开始去做的时候了……
已经五岁的李琮,已经到了该进学的年纪。其实这些年来,永宁一直都没有放松对李琮的教育,即使在忙着《贞观政要》的时候,也经常是会把他带在身边,认字、练字的事却是一早就开始进行了的,而且是直接拿着《贞观政要》做为启蒙教材,教他认字的。
李治对于永宁的作法,虽然心中也觉得有些过当,却终归没说什么。等着后来发现李琮的言谈间,已经很有章法,而且对于《贞观政要》一书,甚至有了一些浅显的看法之后,不免大喜过望,一度想要另辟书斋请专人教导李琮。后来却担心这样的做法过于惹眼,这才作罢。
但即使有这样的担心,李治最后还是与房玄龄恳谈了一番之后,让房玄龄在弘文馆挂了一个博士的职位,要教导的学生却只有一个——身上流着房家血液的皇子,李琮
第一卷 风雨长安 第二二八章封王
第二二八章封王
李治对于皇子的教导一向上心,但是他并未像李世民那般,很早就给皇子封王,如今的七位皇子都还只是按排行称呼而已。朝中早有不满之声,那些大臣不光认为应该将皇子封王,便是太子之位也当早定。
配合着这些言论,养在皇后王氏宫中的奉仪刘氏所出的六皇子李玮,和养在贵妃长孙婧宫中的奉仪杨氏所出的七皇子李珉,慢慢的都显露出了一些“闪光”点,引人注目。李琮倒是在永宁的看护下,房玄龄的悉心教导下,愈发显得低调了起来。
虽然李治一直压着不愿晋封皇子,但是皇长子李忠如今已经十岁出头儿了,这要搁贞观朝,这年岁就蕃的皇子亲王也是有的,却也着实是不好再拖下去了。又有长孙无忌一干老臣借着龟兹大胜之机,再度进言晋封皇子之事,李治考虑了一下,也就应下了。
而这次晋封的风声一传出来,便将朝臣们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要想知道哪位皇子深得帝心,只从王号和封地便可以看得出来。撇开远的不说,就从李治当年的那个影射着李唐一朝发源之地的“晋”字和封地,便不难看出李世民对李治这个小儿子的喜爱和厚望。
其实对于李治现有的这几个皇子,所有人心中都是多少有数的,虽然养在皇后名下的六皇子李玮经常被说成“充做嫡子”,看起来身份是抬高了,而且背后还有皇后的母家王氏一族依靠,但实际上这“充做嫡子”和“嫡子”却是天差地别,根本没有可比性。而长孙婧养着的七皇子李珉,甚至还不如李玮,连个“充做嫡子”的名分都没有,即使有长孙无忌经常在人前夸赞他“少而有慧”,却也掩盖不了他的生母只是宫人出身,而养母也只是侧妃的事实。
与那两位相比,李琮就稳当的多了。别的皇子一年里头能见着李治的机会很有限,可是李琮却可以说是在李世民和李治的怀里抱大的,即使如今已经进学课蒙了,见着李治也是跟个普通孩子见着爹一样,抱抱蹭蹭、说点悄悄话什么的,父子感情亲密的有时候永宁都会忍不住吃醋。
朝臣们并没有想过,此次晋封李玮和李珉能在名号和封地上越过李琮,他们也只是想看看李玮和李珉能不能借着养母的背景,跟与他们实际出身极为相似的前四位几乎已经被人遗忘了的皇子们,拉开距离。这次晋封所表露出来的意义,便是他们在李治心目中的位置。
如果他们两个是处于接近李琮的位置,那么就意味着在李治心中,他们是有做替补的资格的,但是如果他们是泯然于其他兄长之中的话,那么他们想从其他大臣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基本上是不会有任何希望的。
皇帝喜欢的皇子,不一定会有机会坐上那个位子,但是皇帝不喜欢的皇子,却一定不会有机会坐上那个位子——这句话的其实只说明了一个道理,机会是皇帝给的
李治如今已经习惯了有事都会闲聊似地先跟永宁议一议,这次晋封之事也是一样。他并没有着礼部选议,而是自己亲自拟了个单子。
永宁最关心的自然是自家儿子,习惯性地便找李琮的名字,可是当她看见李琮名字前面的封号时,嘴角忍不住抽搐了起来,看着李治的眼神儿跟看天雷一样。
“怎么了?把五郎封得近一些,你不高兴吗?”李治装得跟看不懂永宁的眼神儿一样,抿了口茶,笑眯眯地说道:“我就是想着,把五郎封得近些,偶尔他想起来了,也能去自己封地上转转,总不能像我一样,当了那么多年的‘晋王’,却从来都没机会亲眼看看自己的封地长什么样……”
“你把他封得近些,我自然欢喜,可是……”永宁的眼角也忍不住发着抽搐了起来,手指点在那个醒目的“雍”字上,说道:“有必要封得这么近吗?与其封他个‘雍王’,你还不如干脆封他个‘长安王’算了”
雍字是古称,自秦汉以来,若是在地图上标识,雍地的范围甚至是将长安包括在内的,自秦汉到唐一朝,从未有人获封过雍王。一个将国都都包含在内的地名,太过贵重
李治却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说道:“你想得太多了,其实我也只是打算把凤翔府还改回旧称‘雍州’,然后将这一府之地封给五郎,这样一来,虽然他离长安近了,可是毕竟这封地的大小与其他兄弟是不能比的,也算是有取有舍,公平合理……”
虽然李治确实有取“雍”字贵重的意思,但是却也不会太过明目张胆地将整个雍地都封给李琮,过尤不及的道理他也不是不明白。至少在他看来,比起他最先想到的那个“晋”字来说,这个“雍”已经含蓄很多了……
永宁是万万不愿这个“雍”字落在儿子头上的,可是她刚抗议了两句,李治便挑着眉让她从“晋”和“雍”两个字里挑一个……于是,永宁抗争无果,也只能接受了。
李琮的这个雍王,连永宁都意见这么大,更惶论他人。晋封的旨意传下去之后,再也没人去注意李玮和李珉两个人了,朝堂上下都跟永宁一样,被这个“雍”字给震住了。即使已经事先被永宁打过预防针了,房玄龄还是忍不住头疼了起来。
李治看中自家外孙子,这自然是好事,可是如今这时候便把李琮推到风头浪尖上去,在房玄龄看来,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心里也忍不住埋怨永宁,如今皇帝还年轻,做事冲动、没谱,只凭一己之好恶,她怎么就不劝着些呢?现在正该是养精蓄锐,行韬隐之策的时候,就这么让李琮高调地站出来,这不是明摆着让人当靶子吗?
可是现在再说什么也晚了,圣旨都已经下来了,也只能认了。房玄龄头一次在朝堂之上走神了,对朝臣们的言论充耳不闻,只一门心思地在心里整理着李琮的课程安排,然后觉得或许有必要就这些课程,私下与李治沟通一下,当然,他想沟通的人里也包括永宁……
结果还没等房玄龄请见李治,李治便已经先一步把房玄龄宣到了两仪殿。
“房相可是也觉得朕给皇儿的封号有些过了?”李治让房玄龄坐下,自己却在殿内来回地踱着步,说道:“其实朕只是觉得,有些压力从小就开始适应会比较好……”
房玄龄挑了挑眉,没敢接话。李治话里的意思并不算太过隐晦,是个长脑子的人,都听得出那背后的含义。只是这话李治能说,他这个亲外祖父、当朝宰相,却是不能随便接的。
李治对房玄龄的谨慎态度素来都是欣赏有加的,见状也只是笑了笑,然后接着说道:“如今皇儿虽然在弘文馆进学,但是教导之事却全赖房相掌控,朕对房相的能力自然是信得过的,皇儿近来的言行也多有长进,此乃房相之功……”
“老臣不敢当陛下此赞,五……雍王殿下之聪慧类于陛下,老臣不敢居功……”房玄龄习惯性地谦虚。
李治对这样的话早有免疫,只摆了摆手,便又说道:“《政要》一书,虽然朕已经列入了弘文馆必讲,但是房相单独为皇儿授课之时,当有所侧重才是,倒不必依弘文馆之例……”
房玄龄的眉心跳了两下,恭敬地点头称是,对李治的决心倒是又多了几分了解。弘文馆虽然也讲读《贞观政要》一书,但是却侧重于为臣之道,哪怕是在讲解为君篇的时候,也是从为臣的角度去看的,这是压根就不用放在桌面上说的“常例”。而李治此时既然说出了“不必依弘文馆之例”的话来,那便是让房玄龄从“帝王”的角度来教导李琮……
房玄龄从两仪殿出来的时候,后背已经被汗湿透了。从台阶上下来,他忍不住回头朝着回恩殿的方向看了看,然后摇头苦笑着离开——他这个闺女是真能耐呀
雍王一出,长安暗处的浪潮不安地涌动着,但是不管是永宁,还是房家,此时都很稳得住,从外表看来,都与以往没什么两样。可是私底下房家已经低调到内宅女眷门儿都不怎么出了,就连长孙长孙房俨议亲的事,都暂停了下来。
而永宁却在私下里替李琮开起了小灶。房玄龄在正经功课外,为李琮加讲《贞观政要》,而永宁却别出心裁地把从一套穿越小说中提炼出来的《君主论》,删改成符合大唐实际情况的版本之后,融进了一些极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里,潜移默化地改造着李琮的思维模式。
等李治和房玄龄发现李琮对于“帝王”这个职业,已经有了很自我、很坚定的认知的时候,那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久到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去改变李琮某些固执的认识……
第一卷 风雨长安 第二二九章前程
第二二九章前程
皇长子李忠,封陈王。
皇次子李孝,封许王。
皇三子李仁,封杞王。
皇四子李节,封郇王。
皇五子李琮,封雍王。
皇六子李玮,封代王。
皇七子李珉,封邺王。
封王的诏书颁发之后,皇长子李忠和皇次子李孝就接到圣旨,将于来年春末就蕃。而李治很是“体贴”自家的蕃王儿子年纪尚幼,不能理事,竟是亲自为他们挑选了王府属官。这两位皇子的的生母都是宫女出身,并没有母家可以依靠,于是对李治的这番体贴爱护之意,也只能感激涕零地接受了。
但是李治的这番作为,却也让其他几位皇子和他们背后的人有些心惊。不受宠的皇子,就蕃是一条出路。到了自己的封地,有野心的自然可以有一番作为,而没有野心的,也可以过些自己当家作主的自在日子。但是如果身边配置的人员,都出自皇帝的手笔,那么可就美好不起来了,一言一行怕是比在宫中的时候更要谨慎,一个弄不好,怕是还会被这些身份特殊的属官拿捏打压,宫中的生母又不得宠,在皇帝跟前说不上话,就是被欺负死了,都找不着地方申冤。
这次被卡在就蕃年龄线下边的李仁和李节,都是七、八岁的年纪,但是多年不受宠的生活经验,早就已经让他们学会了长大,有了李忠和李孝这两个前车之鉴,他们两个开始有意识地接近李琮,讨好永宁。
虽然永宁并不介意他们偶尔过来回恩殿坐坐的举动,但是李治却是极不愿意李琮和沁华之外的孩子出现在永宁面前,于是李忠和李孝很快就发现功课突然多了起来,而且先生们也格外地严格了起来,他们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被课业填满了,竟是再也没功夫去回恩殿。
自封王之后,不管是皇后王氏,还是贵妃长孙婧,都不再禁止李玮和李珉的生母与孩子接触,两家的女眷也频频地出入宫闱,立政殿和春和殿常常飘着养身助孕的汤药味。
朝堂之上虽然也小小地动荡了一番,但是如今的朝臣之中,李治提拔起来的嫡系已经占了不小的份额,又有保持中立的一部分老臣,和一部分识实务的人精在,所以李治用去骊山避暑一事转移视线的举动,被很完善地实施,很快便将一些与李治心意相违的声音给压制了下去。
李治计划着会在骊山呆到九月初,等到临回长安前会效仿李世民的旧例进行一次秋猎。或许是想着李忠和李孝年后就要就蕃的原因,他这次把后宫的妃嫔和所有的皇子、公主都带了出来,而朝臣们却是以轮值的方式,一半留京,一半伴驾,半个月一换。虽然说朝臣是要轮值的,可是如房玄龄、长孙无忌和一干军方重臣,却是不在此限的。
永宁也有多年不曾到过骊山了,此时的骊山行宫也早就不复当年简陋粗犷的面貌,巍巍然一副恢宏气派。李治用皇后的名义,把离自己寝宫最近的一处宫殿分给了永宁母子三人,然后便由着永宁带着孩子跟高阳公主、晋阳公主一处游玩。
李琮年纪虽小,却已经有了性别意识,对于混在女人堆儿里这件事,是十分的不乐意。趁着房玄龄给他讲课的机会,很是撒娇耍赖地求着房玄龄把房家与他年纪相近的表兄弟接来骊山,房玄龄毕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了,对着房遗直、房遗爱兄弟还能板起脸来,可是对着小儿子房遗则就已经很难像对两个年长的儿子那样教训了,再往底下的孙子辈就更别提,虽然教育上从来不会得过且过,但是却也是经不起孩子们哀求的。
而且永宁也几次让人捎话给房玄龄,希望从侄子里选两个合适的送进宫给李琮做伴读。毕竟李琮这样年纪的孩子,身边没个年纪相当的玩伴实在有些可怜,别的皇子之间或许还有些单纯的交往,但是落到李琮身上,却是绝对单纯不起来的,所以平时永宁也并不喜欢李琮跟他那些兄弟亲近,李琮自己也没这样的意愿。
房玄龄对永宁的想法也是认同的,总角之交的感情是长大后再交往的感情所不能取代的,他并没有多想,便让家丁回长安接人去了。房家如今也算是枝繁叶茂了,孙子辈的儿郎就有五个,待转过年房遗则再娶了妻,想来用不了多久,房家还得再添人进口。
只是如今房家的长孙房俨已经进了国子监读书,避暑这样的事,他是来不了的,倒是房遗直家的二郎房佶、三郎房修、四郎房儆,房遗爱家的独子房倬,年纪都与李琮相近不说,平时也只是在家请了先生课蒙,来骊山倒也方便。
说来赶得也巧了,房家三郎房遗则也正好返家,便向卢夫人讨来了送侄子们去骊山的差使,心里倒是盼着能有机会与永宁见上一面。房遗则正经好多年没好好与永宁说过话了,他小时候与永宁便极亲近,只是后来永宁离开了长安,等永宁回来了,他偏偏又离家念书去了,永宁出嫁前也只是匆匆地见过两面,话都没说上几句,永宁便进了宫。
这些年,他也没少替自己这个姐姐担心。永宁在外漂泊,他担心她的安全和日后的生活,永宁嫁进宫中,他又跟着担心她会被人算计、被人欺负……等着他终于发现,其实他家姐姐大人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时候,他突然有些拿不定主意,将来是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