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的天下,邵逸夫把投资重点放在这里,是正确的选择。”

    邵逸夫精通电影艺术中的任何技术工作,剪辑、摄制、化妆、剧本、导演,
样样内行,他对业务的指导是权威性的。若要问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是谁?那一
定是邵逸夫。尽管他已是80高龄,但每天仍要看1 —9 部电影。70年代,他一年
至少要看700 部影片,平均每天两场开外,不是消遣,纯粹是研究。别人看电影
是娱乐,对他来说则是工作。

    人们说,在把握时机、审时度势方面,他可称一绝。这话并不夸张。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影响了电影业,影院纷纷倒闭。而他却激
流勇进,拍摄了第一部有声影片《白金龙》。影片公映后,天下轰动,争相观看
者如云。该片拍摄成本仅1 万元,而仅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达60余万。从“无
声”到“有声”,电影艺术发生了质的飞跃。邵逸夫的这种不失时机的创举,令
人叹服。在风云变幻,高深莫测的生意场,不是勇者难为逐浪汉。他若没有奇智
大勇,是决不会有今天的邵氏事业。

    如今,80多岁的邵逸夫,面临着又一重大决策,即邵氏事业的接班人选问题。
这将关系到邵氏家族基业的生死存亡,而他似乎并不担心。他的回答与众不同:
“我在香港的业务相当大,有银行、地产等,接班人不一定要是儿子,最重要的
是要让事业继续发展下去。”“我的儿子必须有相当的经验才可以接班,所以要
搞公众公司,而不单靠家族经营,需要聘请对生意有兴趣又愿意投入的人士。”
传位于子,是当前华人企业的主要经营形态,绝大部分人因跳不出这个框框,而
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致富没有固定的模式,邵逸夫上述宏论,实属高见。然而,信心、坚毅、把
握机会则是南洋大亨们共同的创业体会。

    最难能可贵的是,现时的邵逸夫经常考虑的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花钱—
—捐献。其实,这仍然是一种投资,只不过层次更高,受益期更长远而已。这也
是他独到的过人之处,不愧为富豪“艺术家”。

    五、海之骄子张荣发培育张荣发,1927年出生于台湾基隆,父亲是个船上的
木工,死于海滩。母亲好不容易培养他从台北商科学校毕业。为了赚更多的钱养
家,他在一条日本商船上做了一名低等海员。

    由于他工作勤奋,肯钻好学,从事务员、事务长、理货员、二副、大副、船
长,一步步地登了上来。后来,他终于在航运界混出了一点名气,一家台湾航运
公司聘他做了副经理。但他决心自己做一番事业,1968年,他与几个朋友合伙在
台北成立了“长荣海运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当时只有200 万元新台币的资产,
一条老式破船,完全不象跑海运的架式。

    他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打开了局面。如今,张荣发的“长荣”以成为世界上
350 家大集装箱航运公司中最大的一家,拥有57艘货船,9。1 万个集装箱的运载
量,资产超过200 亿元新台币,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绿色的效应绿色,象征着生命长青,预示着兴旺茂盛,显示着勃勃生机,
也令人向往着一帆风顺的事业。事业的航船,希望它的航程中处处是畅通无阻的
绿灯。张荣发对绿色的喜受,让人捉摸不透。长荣海运公司以绿色为商务标记。
长荣大本营的建筑,也以清一色的绿瓷砖作外墙。更有趣的是,从长荣职员的制
服到地毯,从电话到厕所的马桶,无处不绿,绿得让人莫名其妙。难道张荣发今
天作为一代最伟大的航运巨富,真的是绿色给他带来的好运?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绝不是必然的。新长出的绿芽,最关键的是要活下来,暂时不要奢求枝繁叶茂。
张荣发的事业就是这么来的。

    1968年,张荣发新成立的“长荣海运有限股份公司”没有办法吸引顾主。难
道新苗就这么让它枯萎?不能凭着老关系,跑粗了腿,并把价钱压到没有赚头的
地步,仍难吸引顾主,因而心急如焚。终于,有位商人被说动了,他抱着破费的
打算,试着让“长荣”运了少量的货物。货物奇迹般快速准确地运到了目的地,
且收费低廉,商人开始信任“长荣”了,继续供货,局面因此被打开了,生存有
了保证。

    这时,张荣发观察分析了中东石油的外贸形势,认为有赚头,决意与该地区
的国家做航运生意。他设法借了一大笔钱买船,开辟了到波斯湾的航线。开始,
由于人生地不熟,货源不足,经常赔本。于是他又拿出创业时的精神,上门求货,
用廉价吸引货主,再度奏效。很快,这条航线由冷线变成了热线。新的生机又呈
现出来了。1972年,世界性石油危机被张荣发提前发现。他让货船改烧柴油,开
辟中南美航线,节省了30%的燃料费。当危机冲击时,“长荣”略受小损。相形
之下实力骤增,兴旺发达起来。

    1973年,张荣发预感到集装箱将以它的优越性进入国际航运业,便立即作了
布置,谋求发展的时机成熟了。他抽调干将对世界各大港口进行调查,花了两年
时间,一个全集装箱的计划形成了。他果断决定:“长荣”

    全面发展集装箱航运。当时,台湾同行对此尚未认识,而“长荣”却早早地
采取了行动。75年,公司采用S 型全集装箱,跑美国东海岸。76年,又以M 型集
装箱,首航美国东西两岸。77年至78年,集装化扩展到中南美及地中海航线。79
年,欧洲全集装箱定期航线也开辟出来了。此时,在“长荣”经营了5 年集装箱
航运后,其他航运商才发现其中的奥秘,但为时已晚。82年至83年,世界航运业
进入低谷,许多公司相继“拆船卖

    铁“。已是枝粗叶茂的”长荣“,逆流而上,一下购买了24艘新集装箱船。
今天,”长荣“资产超过200 亿新台币,分公司遍及世界各国。从1968年的200 
万新台币,到今天的200 亿新台币,便是”长荣“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绿色效
应“。

    但其威力还不止于此,雄厚的经济实力,促使张荣发制定了一个长远的立体
战略计划。“长荣”有令人瞩目的陆上产业。在香港,张荣发以2。4 亿港元购入
一家舞厅的65%的股权。接着,张荣发又以3 亿多美元在洛杉矶兴建观光酒店、
办公楼、公寓……马来西亚槟城的长荣国际大饭店,为综合性休闲度假观光酒店。
台中市的大饭店高14层,有385 间客房和特级豪华套房。此外,大型健康中心和
室内回力球场,也正在建设之中。几乎所有的酒店都是五星级,张荣发格外重视
这些初具规模的酒店,他说:“几乎所有的飞机公司,都有自己的旅馆。”此外,
他还投资 30 亿台币成立长荣超合金公司“,将集团的领域扩展到钢铁业。这是
其陆地规划的又一步骤。不久前,长荣集团正式向台湾”民航局“申请经营国际
空运,预约投资100 亿台币,兼营客、货运,开辟飞往亚、欧、美三大洲的航线。
他要打破82。4%的空运权为外国人操纵的局面。现正与日本全国航空公司进行技
术合作,培养专业人员。

    □信息情报的重要性张荣发的投资活动,外人看上去似在冒险,实质上他早
已看了很久,早已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他的冒险总能成功。纽约“长荣”所设的
情报部,尽管耗资巨大,但他在所不惜。1974年,“长荣”不惜巨资,装备了大
型计算机,实现了资料储存和文件处理的电子化。这样做,是为了适应现代市场
的需要。

    1975年,又建立了全球电脑咨询中心。每天,这些高科技仪器从上千件消息
中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帮助他与助手们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知己知彼。这些有利因素,使他新建的超合金厂,在8 个月内,就将价值12亿台
币的设备采购齐全。按国际同类标准计算,超合金厂需要5 年时间建成,而“长
荣”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工了,光利息就节省了50万元。提前生产,提前创收,
其利润就更加可观了。张荣发真可谓经营有方。

    六、香港首富李嘉诚李嘉诚是香港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经营着塑胶
业、地产业等多种业务,被列为香港十大超级富豪之首,个人财产总值达25亿美
元。

    李氏控制的公司股票总值,占香港股市的15%。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父亲做过小学的校长,家境清贫。11岁
时,日寇入侵,父亲带全家避难来到香港。不久,父亲因贫病交加,客死异乡。
临终时,父亲把家庭的重担托付给了长子李嘉诚,殷切嘱咐他“做人做事,要有
骨气”,“失意勿灰心,得意毋忘形”。

    年仅13岁的李嘉诚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只得退学打工,过早地踏入社
会。后来,又由朋友介绍到一家小型塑料厂当推销员。

    李嘉诚没有因生活艰难而放弃学习,他坚持夜间去读夜校。在夜校,他的学
习成绩优秀,并学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不怕吃苦,每日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
以上,后被升为工厂经理。这一段生活经历,对他以后开创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
作用。

    李嘉诚23岁时,除了负担全家的生计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积蓄。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厂经理之职,仅用7000美元创办了一家专门生产玩具
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名为“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毅然转产塑料花,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工厂,一
举赢利数千万港元。从1960年起,李嘉诚又将大量资金投入地产业,并很快成为
香港房地产的巨子,长江塑料厂也扩展成了长江实业集团。

    李嘉诚的经营道路是香港经济起飞的一个缩影。

    □广纳人才与客户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毅然辞去了一家塑料制品厂的
经理职务,准备自闯一番天地。50年代的香港,已初步繁荣,商号林立、霓虹闪
烁。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各地来港开创事业的人不计其数。李嘉诚觉得自己
已具有经营塑料制品厂的经验,而且塑料制品业属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看好,因
而决定继续开办塑料制品厂。他用他积蓄多年的700O美元租了一间不大的厂房,
并制一块牌匾,这样,长江塑料制品厂便正式开业了。

    李嘉诚深知,光凭借这样简陋的条件,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并非易事,摆在他
面前的经营道路是异常的艰辛和曲折。建厂之初,他便为自己定了一条必须严格
遵循的经营法则:江河不择细流。这也就是他把厂名写为“长江”的缘故。偌大
的市场,涓涓细流何止千万,怎样才能使这些细流汇入“长江”?他为此而日夜
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奔波着。工厂的主要产品是小型塑料玩具和家庭用品,进货琐
碎,利润微薄,许多批发商不愿承接业务。

    他便带着样品走街串巷,与街头摊贩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些业务量虽然都
不大,但积少成多,足以维持工厂的生产。他又很快改进产品,保证质量,取得
了人们的信任,因而产品的市场在逐渐扩大。在长江塑料制品厂,无论怎样小的
业务客户,都会同样受到李嘉诚的尊重,同样有资格对产品挑三拣四、评头论足,
同样能享受周到的服务。有时,一笔小小的业务甚至不够包装服务费用,他依然
坚持不改初衷。他的这种做法果然使客户日益增多,胜过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
对于批发商,他则以质量信誉取胜。

    遇到个别客户资金一时周转困难,他总是予以体谅。他宁愿自己克服困难

    筹措资金,也决不采用过分的办法损害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长江
实业有限集团已规模宏大,但所有的经营仍一如既往,仍然坚持着“重视所有客
户”这一原则。

    创业之初,为了节省资金,李嘉诚身兼数职,日夜工作,既管理厂务,又经
营推销,十分劳累。成为“香港首富”后,他也仍然坚持节俭,不事奢华。他戴
着普通的手表,住着20多年前置办的住宅,不在公司领取薪金和任何福利津贴。
有一年的夏天,他的儿子利用暑假在“长江”工作,曾经开玩笑地对爸爸说,他
是全公司待遇最低的职员。李嘉诚笑着说:“不,我才是。”

    他在经营中广纳人才,不囿于家族亲朋。如集团副主席麦理思是剑桥大学经
济系的高材生,英籍管理专家马世民是企业的支柱。在长江集团近300 名主要的
经营管理人员中,有100 人是外国人,其余的则是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香港人,
而李嘉诚家族中极少有把握实权者。李嘉诚在经营中,既广纳客户又广招人才,
双向吸引,不择细流。这就奠定了长江集团全面起飞的物质基础。

    □先人一步枪占塑料花市场50年代中期,“长江”已初具规模,有了相当的
经济基础。李嘉诚又开始为“长江”的起飞谋划,即寻找一个可供发展的市场契
机。

    一次李嘉诚偶然去探望一位商界朋友,那位友人刚从欧洲归来,李嘉诚很想
和他谈谈外国的塑料制品市场情况。走进客厅,一蓬艳丽无比的“鲜花”立刻吸
引了他。凭着他多年经营塑料制品的灵感,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几乎可以乱真的
塑料花。这次拜访收获很大。他得知,如今欧美市场已悄然兴起塑料花热,家家
户户、办公地点均以摆设塑料花木为时髦。他预料,这个时尚会很快覆盖整个欧
美市场,而且会迅速地波及到东南亚各国,它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可观。

    事不宜迟,告别友人后,李嘉诚立刻启程赴欧美市场进行实地考察。

    从欧洲归来后,他已争取到一大批海外订单,必需的设备也已在运输途中。
“长江”的转产准备工作业已就绪。第一批塑料花上市后,震动了整个香港的塑
料制品业。但多数人们持观望态度,想等待市场的稳定。趁着这一有利时机,李
嘉诚全力以赴,扩大生产,当年的营业额就达到 1000 万港元。不久,在香港的
商市,到处都有“长江”的塑料花争奇斗艳。第二年,他建成了高达12层的工厂
大厦和高大厂房,创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制造工厂。在此后的七年里,
他不断推出塑料花的新品种、新款式,虽然有愈来愈多的厂家参与竞争,但其品
种、质量无无法与“长江”

    相比。

    面对塑料花市场的一片繁荣,李嘉诚又预感到花市萧条将很快到来。

    于是他当机立断,果断地放弃赢利颇丰的塑料花制造业,率先退出市场。

    正如他所料,塑料花滞销很快席卷香港,许多厂家都陷入危机之中,或是徘
徊在破产的边缘。“长江”不仅避过了这次经营危机,而且从经营玩具业中又赢
利了1000多万美元。他的抢先占有和及时退出的做法,都有比别人棋高一着的经
营谋略。

    在塑料花经营初战告捷后,李嘉诚又开始把目光转向房地产业。他深信,香
港的房地产业将会由于其特殊的商埠地位而日趋上涨。1964年,香港银行陡起风
潮,至1967年发生骚动,市场经济跌入最低点,房地产

    业因价格暴跌,损失尤为惨重,因而一时几乎无人问津。他却处之泰然,反
而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一再购进地皮、楼寓,而且只买不卖。他的做法令香港商
界同行瞠目结舌。至1972年,香港经济开始稳定和复苏,而此时的“长江”集团
已拥有35万平方英尺的房地产业。此时,李嘉诚已轻而易举地成为了香港房地产
业的巨子。

    李嘉诚在塑料花制造和房地产业经营中的两个“第一”,为他带来了巨大的
财富,“长江”集团也一跃而成为了香港华资集团的首富。

    □股市风云中的虚虚实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的财富迅猛增长,成为香
港商界的一条“猛龙”。70年代末期,这条“猛龙”准备“过江”了。

    李嘉城运用他的全部智慧,为“长江”的发展制定了三大战役,决心在股票
市场上一举获胜。他果断地调用大量资金收购上市股票,第一个目标是“九龙仓”。
他不动声色,悄悄地通过各种渠道收购所有“九龙仓”

    的上市股票。“九龙仓”属英资怡和财团,在香港颇具实力,拥有电车公司、
轮渡公司以及码头、货仓、酒店业等多种行业,利润丰厚。李嘉诚知道,他用大
量资金收购股票的消息迟早会引起怡和财团的警觉,因而必须争取在怡和财团警
觉之前,尽可能多地获得“九龙仓”的股票。果然,怡和财团很快觉察到了有人
企图控制“九龙仓”,且来势不小。在惊恐之余,怡和财团急忙请汇丰银行出面
筹措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